【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翻译与伦理规范(共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在此,感谢网友“栗子炒糖”投稿本文!
篇1:翻译与伦理规范
翻译与伦理规范
翻译必然牵涉到伦理规范.中西方伦理规范存在着较大差异,若译入语伦理规范强大时,译者在译介过程中往往顺应译入语伦理规范而改写原文;若译入语伦理规范处于弱势,不能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时,译者则会引进新的.伦理规范.在全球化伦理话语下,翻译是促进伦理融合的重要因素.
作 者:吴建国 魏清光 WU Jian-guo WEI Qing-guang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35刊 名:上海翻译 PKU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年,卷(期):“”(2)分类号:H059关键词:翻译 伦理规范
篇2:翻译的规范与翻译权
翻译的规范与翻译权
翻译规范往往是规定性的,注重制定一定的语言学规范和文本类型样板,描述性的规范研究旨在通过析出和描述规范来揭示翻译的本质和规律.在翻译的外部.著作权法、翻译的职业规约等翻译权控制翻译实践,而在翻译内部,存在着制约翻译实践的规范.翻译规范常常被内化,转换为内在的'信仰力量.晚清民国时期,文言和古典社会的翻译包含了复杂的规范.
作 者:彭建华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刊 名:江西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年,卷(期):10(2)分类号:H059关键词:翻译 规范 翻译权 著作权 文言翻译
篇3: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规范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规范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观忽视了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这导致了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危机.这些偏失的哲学根源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缺乏全面的`、客观的认识.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伦理观念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的、科学的认识之上的,它把自己的研究对象扩展到大自然,认为自然界该享有伦理权利.可持续的发展观要坚持的伦理规范有:坚持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坚持“正其谊而谋其利”的功利主义;在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坚持公平正义的道德原则;而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厉行“节约消费”消费观.
作 者:朱春晖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刊 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5(1)分类号:B82-053关键词:终极目的 人类中心主义 功利主义 公平正义 可持续发展
篇4:西方翻译伦理模式探讨
西方翻译伦理模式探讨
伦理思想一直贯穿于西方两千多年的翻译实践中,翻译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并遵从某种价值观,因而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翻译实践体现了不同的.伦理取向.西方翻译伦理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五种:对等伦理模式、功能伦理模式、对话伦理模式、规范伦理模式以及差异伦理模式.各种模式不仅为特定的翻译策略或行为提供了理论上的合理性证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塑造着一定时期的西方翻译理论与实践.
作 者:陈瑛 CHEN Ying 作者单位:长沙学院,公共英语教学部,湖南,长沙,410003刊 名: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3(5)分类号:H059关键词:翻译 翻译伦理 模式
篇5:翻译伦理再思考
翻译伦理再思考
翻译伦理作为翻译领域的一个热点,相关研究刚刚开始,文章通过对翻译主体间伦理的系统回顾,指出翻译主体间伦理的`讨论不能单纯强调译者单方的责任或权力,其他主体如赞助人、评论人同样对于理想翻译的语言或文化动因的实现负有责任.同时,对译者忠实于文化间伦理的必要性、作者给予译者不忠实的权利、Lefevere有关中西方忠实策略的不完善之处、译者的可读性、责任的相对性以及赞助人的多层次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作 者:葛林 GE Lin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TY(SOCIAL SCINECE EDITION)年,卷(期):6(12)分类号:H059关键词:翻译主体间伦理 忠实 责任
篇6:试论网络交友的伦理规范
试论网络交友的伦理规范
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交友突破了边界限制,拓展了交友范围和空间,降低了交友成本,更加轻松自由,并给交友双方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网络交友根据交友在线与否、交友模式和交友目的三种划分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网络交友具有主体更隐蔽、身份更平等、方式更随意、范围更广泛、时间更经济的特点.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络交友可能产生了诸如泄露个人隐私、扭曲道德人格、交往心理障碍、交友诚信失范、传统婚恋观受到冲击等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净化网络交友空间,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友观,增强尊重隐私权的道德意识,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等成为网络交友的基本伦理规范.
作 者:毛良升 MAO Liang-sheng 作者单位: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政工教研室,浙江,宁波,315801刊 名: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79(6)分类号:B829关键词:网络 网络交友 伦理规范
篇7:网络经济与经济伦理
网络经济与经济伦理
网络”原是二战后英国一些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如纳戴尔和巴尼斯等)用来分析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如何规定人类行为所运用的概念,其原意是指社会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和群体与其成员之间复杂的网状联系。从80年代起西方和日本的一些经济学家(如戴尼斯・迈拉特、奥利费・克莱瓦塞、布鲁诺・莱克格和宫泽健一等)将网络分析方法移植到企业内及企业间关系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企业网络理论。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4年美国“克林顿――戈尔”新政实施以来,经济学家又进而用网络分析方法来阐释美国互联网条件下的“知识经济”,进而形成了广泛渗透于市场理论和组织理论中的网络经济理论。 网络经济是一种超越传统经济学的市场和企业两分法的复杂的、动态的、作为美国“新经济”之理论概括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形态。首先,网络经济理论对原有建立在“企业与市场之间直接协调和自动协调的二分法”基础上的现代企业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科斯、阿尔齐安、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张五常)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认为市场与企业并不是二元分立的,而是在“网络结构中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从而将原有企业理论的二元结构分析模式提升为市场、网络、企业三者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分析框架,用“网络”这种新的分析方法弥合了传统的抽象理论研究与“新经济”现实之间的鸿沟,这是一种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很不相同的新理论。其次,网络经济理论还对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提出了全面的'挑战。由于知识、信息、网络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其本身并没有出现短缺,反而得到衍生和增长,“厂商的资源约束前提”被弱化了,所以作为新古典经济学之基石的“资源稀缺性”在网络经济中已逐渐弱化了其方法论的意义。又由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并进而导致价格下调及家庭购买力上升,所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家庭收入约束前提”也被弱化了。由于这两个约束前提被弱化,所以用来分析需求变动规律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和分析供给变动规律的生产费用理论,似乎也不再适用于分析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网络经济理论对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再次,网络经济理论还将科学哲学“实体变成了关系”的观点引人经济学领域,对新古典主义传统范式假设提出了重大挑战。网络经济理论批评科斯和威廉姆森错误地将“交易”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建立了以“资源依赖”为分析基础的人际、群际关系网络概念框架;并以它的“资源依赖模型”代替了熊彼特和科茨纳的企业家个人提前行动、创新的“战略管理模型”;将新古典经济学作为方法论基础的企业家个人只作为社会网络的一个联结点,而将由不同个人组成的网络利益群体作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市场与企业彼此对立、界限分明的简单化的观点,认为个人或组织已通过网络将自己与市场环境联为一体,从而突破了传统经济活动空间而进入媒体世界,出现了与原有实物经济并存的虚拟经济或网上经济[1]。
90年代中期,西方的这些新的经济观点开始通过各种传媒和学术交流传入我国,并在我国翻译和创作了一大批关于“知识经济”的论著。虽然“知识经济”理论曾在我国一度成为经济学界的一大热点,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唤醒国人的作用,但除少数论著外,大多数论著似乎都是在不得其要领的情况下的追风式炒作。近几年,开始出现了一批深谙“新经济”或网络经济要领的经济学家和实业家,如经济学家杜家滨、张维迎、张其佐、黄泰岩、牛飞亮、陈湛匀、鲍康荣和实业家俞敏洪、刘晓林、刘元煌等,发表和出版了一些严肃的关于网络经济的论著。但对于如何将网络经济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嫌薄弱,具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的系统性研究还很少。
[1][2][3]
篇8:关系、伦理关系与行政伦理关系
关系、伦理关系与行政伦理关系
人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存在,关系作为人难以摆脱的一种存在境遇,已经受到当代哲学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关系本体论”渐渐浮出水面.在我国的学术研究中,一些著名学者提出了伦理关系的本体论意义,以强调伦理关系的基础存在性,旨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在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治理领域中,行政伦理关系是一种实体性的关系.理论研究的三维视角,可以解析出这一实体性关系的十种存在形态.
作 者:刘祖云 Liu Zuyun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5刊 名:湖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NAN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6“”(6)分类号:B82关键词:关系 伦理关系 行政伦理关系 道德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