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论文(共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此,感谢网友“顽痴”投稿本文!
篇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论文
小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小学时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黄金时期。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科学探究,故作为科学探究主要过程和重要方法的科学实验,受到越来越多科学教育者的重视。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一线教师,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几个案例,阐述对科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实践的几点思考。
一、实验材料创新―――化抽象为直观。
材料是科学实验的必要条件,但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准备的材料在实验中并不适用的情况,有时现象不明显达不到实验的目的,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伪现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为主,一些抽象的实验现象难以在实验中直接观察,需要借助更为科学有效的实验材料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因此实验前教师要预先根据学情研究教材,细心考虑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精选有利于实验的好材料。以《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为例。教材中安排了三个探究实验:
1、用手触摸一端浸在热水中的金属棒;
2、酒精灯加热挂有蜡粘火柴的铁丝;
3、从不同位置加热涂蜡的.金属圆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火柴下落的顺序和加热后的熔蜡变化,推断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教材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思路―――将抽象现象通过实验材料的改进转化成容易观察到的直观现象。但用蜡粘贴火柴耗时费力,不易取换、调整,实验方案单一。针对这个不足,笔者把火柴换成大小相等的蜡烛环,将铁丝换成金属棒,将蜡烛环等距离套在金属棒上,这样蜡烛环取换、调整方便,学生可以自主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实验中蜡烛环掉落的次序也更为明显。实验3中由于蜡是半透明物质,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并不明显,效果不佳,笔者则用变温油墨来代替蜡,加热后油墨颜色变化明显,方便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实验教具创新―――化模糊为清晰。
小学科学以实验探究为教学的基本手段,但实验室中的实验器材有限,有时并不适合当地的学情和地域特点。要想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还得根据实验探究的重难点,结合实际学情,对实验教具进行创新改进,以便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对比性,提高实验效率。以《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为例,金属的热胀冷缩是个细微的变化现象,用肉眼几乎观察不到,因此需要借助其他实验器材把这种微小的变化放大。教学时笔者对实验教具进行了改进,做一个串联电路,电路里面连接小灯泡、开关、电池盒,电路的一端连接金属夹子,另一端连接金属棒,分别固定在两个相对的支架上,再将以上实验设备集成在一块固定板上,一个“金属膨胀和收缩试验台”就准备就绪了。
把要检测的金属条用金属夹子夹紧,调整金属棒与金属条之间的距离(为保证实验效率要尽量靠近),用酒精灯加热金属条。当金属条受热膨胀到一定程度时,接触到另一端的金属棒,电路被接通,小灯泡亮起来。移开热源后金属条慢慢冷缩,当够不到金属棒时,电路断开,小灯泡熄灭。用铁条、铜条、铝条重复实验,都可以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样的改进把金属热胀冷缩这种不容易观察到的细微现象转换成了容易观察的光现象,同时可以检测多种金属材料的热胀冷缩,保证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与探究性,渗透了创新教育。
三、实验设计创新―――化验证为探究。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部分科学教师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追求“省事”和“高效”,对实验过程进行简略化处理,直接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甚至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结论,忽略了实验的探究性过程。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学习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经历探究过程,才能促进其形成探索未知世界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下文称“课1”)与《磁极的相互作用》(下文称“课2”)是前后相连的两课。这样的课程安排把一个完整的知识块进行割据分布,表面上看起来降低了学生的探究难度,实际上却对学生的认知规律造成干扰,到学习课2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已经大打折扣。
于是笔者对实验的流程进行了调整:将课1中“磁铁什么地方磁力大”的实验后置到该单元第5课《磁力大小会变化吗》里,课2的“磁极与方向”的实验后置到第6课时《指南针》里,而将课1与课2整合为“磁铁的两极及相互作用”,使课程更具有连贯性,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块,方便教师与学生探究时“尽其理,究其难”。实验设计笔者也做了改进:用“磁悬浮魔环”实验作为整节课的开始,激发学生兴趣后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然后运用未标识的磁铁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磁铁两极;再对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磁铁性质。这样设计,学生的兴趣被有效激发,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实验,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教学流程也更加顺畅,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实验环境改进―――化低效为高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课,要求学生在阳光下通过观察不同颜色纸袋中温度计的升温情况,分析不同颜色的物体对热的吸收本领的不同。本实验的不足在于: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学生要在阳光下长时间观察记录,还要控制不同变量,不能遮住阳光,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极大;室外教学活动,学生组织困难,实验效率低下。为避免以上实验中的不足,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与创新:用电子温度计代替水银温度计,用彩砂代替纸袋,将电子温度计放入试管相同位置,试管中分别装入不同颜色的彩砂,试管口用玻璃胶密封;采用发光发热性能好的白炽灯泡连接充电电池、开关,做一个标准化实验平台。
小灯泡外加一层磨砂灯罩,既能避免光线照射眼睛,又能尽量使小灯泡发光发热均匀,有效模拟太阳光的照射。实验时,学生根据探究的问题自行选择相应变量的试管进行实验,这样就把实验从室外搬入室内进行,排除了天气及室外其他因素的影响。改进后的实验器材可以同时满足室内与室外实验的需求,降低了操作难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显著提高了实验效率,帮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集中到观察、记录与思考上来。综上所述,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以突出,科学探究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不仅能提高科学实验的教学效率,还提升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篇2: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以下是由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范文大全。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影子》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的两个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沿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培养创新思维。
篇3: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进探讨论文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进探讨论文
一、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进中引入创新理念的重要意义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离不开创新理念,实验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将创新理念引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进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其自身的探索意识及实践能力实现全面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进中创新理念的运用
(一)通过实验创新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得到了不断的改变,以往单调的物理教学也实现了全面的转变,学生可以自主开展物理实验,老师也可以自主创新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譬如,在开展《速度和加速度》这一章节的课程教学时,老师可以采取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并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融入创新理念。例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多种不同的速度行走,一部分学生以加速度行走,另一部学生则以等速行走。之后老师再让学生利用遥控四驱车和轨道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项目更加真切地认识到四驱车的速度改变情况,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来对实验后的结果加以说明。接着,老师再要求比较并观察实验结果,通过物理实验更加真实地了解到加速度和速度之间的关联以及不同之处。最后,老师再要求学生对实验加以总结,并将实验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将创新理念引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进之中,可以使物理实验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主、积极地投入到物理实验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从而达到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
(二)通过提问创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思路
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通过指导与启示,可以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全面的扩展。在开展物理知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给予学生指引与帮助。物理实验教学中一个主要的环节就是提问,老师应当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融入创新理念,采取独特的方式,向学生提出比较新奇的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思索,同时引导学生根据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合理地进行推断与遐想,从而探寻出科学的'学习思路。
(三)通过协作创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就是协作学习,老师在培育大学生协作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多种实验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使学生在更换协作伙伴的过程中,探寻到更加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分组时,老师可以将学习成绩类似的学生分成一组,或者可以将爱好相同的学生分成一组,又或者也可以将座位相邻的学生分成一组。譬如,在开展《能量守恒》这一课程教学时,老师可先依据学生的爱好,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组织学生开展拎水桶爬楼梯比赛,使学生体会到想爬得更高,则必须拎较轻的水桶。在取得一定的成果之后,老师再依据学生的座位号重新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开展其他实验,通过不断地更换协作伙伴,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人给自己带来的灵感也是各不相同的,促使学生不断探寻更加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通过协作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达到传授学生技能与知识的目的,而且促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自身,正视自我的学习态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的协作对象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的能力,从而使其找到最佳的学习方式。
三、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老师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创新理念充分地融入教学之中,这样方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刺激感与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尤其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其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唯有将创新理念充分运用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进之中,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进学.创新理念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进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3).
[2]王帆,杨丽娟,崔磊.创新能力培养理念下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J].物理通报,2013(10).
篇4: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在《科学》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而做好实验教学十分重要。
关键词:科学 实验教学 策略
新课程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在《科学》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几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而做好实验教学十分重要。小学科学实验根据实验的环境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家庭实验。根据实验人员的不同可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那么如何搞好科学实验教学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
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二、注重科学实验中的科学猜想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
如在教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让学生猜一猜猪肉被烤熟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大胆猜测,并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又如在《金属热胀冷缩》实验中,先让学生猜测铜球加热后会通过铜环吗?为什么?因为有前面《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两课做基础,学生都能正确猜测并说出科学依据。然后用科学实验证实学生的猜测。看到自己的猜测一个个被证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的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与学生预想相反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氧气》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氧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我演示了烧红的木炭、烧红的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体在空气里会怎么样?在氧气里又会怎样呢?多数学生猜测回答:会慢慢地熄灭。但演示的结果是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燃烧的更剧烈。顿时,课堂热闹起来,个别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小结得出: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为了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锅里的油烧起来了,怎么办?”、“卧室的地板小面积起火,怎么办?”、“酒精灯的酒精倒出来后,起火了,怎么办?”……学生各抒已见,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准备好丰富的实验材料
科学课必须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没有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科学的教学也成了无本之水。如我在上五年级科学课之前,我就担心第三单元《电》的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如:小灯座、开关、电池盒等等)。还好,我区教育局给学校新配置了许多实验仪器,里面就有电流实验的相关材料,再加上我向学校申请购买的大电池,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在第1课“点亮我们的小电珠”活动中,学生人手一套材料,他们通过看一看(观察各种器材的特点)、连一连(利用手中的器材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画一画(将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如实地画出来)、猜一猜(猜测电的流动路线)、想一想(有的连接方法为什么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认识短路与断路)这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建立了电流、短路与断路这些科学概念。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又出现了新的材料:电池盒与小灯座。在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配备器材中灯座与灯泡的连接,电池盒与导线的连接有一定问题,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大大降低了实验探究的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学校原来实验盒中的材料(导线、电池夹等)与新配备的仪器相结合,能保障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每次上课之前,我都要检测一下实验材料,亲自动手做做实验,因为有时候看似简单的实验,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教师做一做才能发现问题。同时,我建议大家在上课前多准备1—2套分组材料,这样万一有小组因材料出现问题时就可以及时更换,确保教学效率。科学教师不仅担负着备课、上课的教学工作,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
篇5: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于创新教学,而高等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验教学创新。但是传统实验教学的单一性、被动性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章在分析传统实验教学的特点和不足的基础上,阐述了创新实验教学的特点和优势,进而从实验教学的理念、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主体、实验项目性质、教学方法等角度分析阐明了两类实验的区别,以利于更好地进行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思想素质、工程素质、文化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和影响,传统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教学模式上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来实现。
文章通过分析比较创新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的异同,以提高对创新实验教学的认识,使实验教学改革适应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
一、传统实验教学的特点与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在大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偏重于对所学知识的验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实验指导书上规定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完成教师规定的验证性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加以总结,以加强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有三大特点:一是实验教学组织管理强调“统一性”。传统实验教学让全班学生采用同样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时数、实验装置。一个教学计划、一张课表、一个班的学生按部就班齐步走;二是实验教学内容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依附于理论教学,作为理论验证的一种手段,其内容大多是理论教学中的理论或定律的验证,各门课程的实验之间互相分割、相对独立,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相应的理论课程;三是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传统的实验教学有着固定的模式,一般都编印了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教师详细地讲解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甚至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只需按指导书的要求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如同一个机械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独立思维受到压抑。
虽然这种传统实验模式简明、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结论的认可、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学生按照指定的步骤要求进行实验,其结果只能是机械记忆、机械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兴趣,造成了学生因已掌握新知识而在实验中缺乏新奇感的负效应,这样的实验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其次重结果轻过程。实验课上只要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就达到实验课的目的了。其实得出正确结果固然重要,但实验方法是否得当,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是否得到培养,实验研究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则往往被忽视。
二、创新实验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创新实验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能力、思维、素质”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主要特点有:一是教学要求的层次性。学生之间在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意志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创新实验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和不同的学习任务,如将实验项目设置为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使教学要求更有针对性,能为提高教学效益创造条件;二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往往会涉及多章节或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需要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学习,使教学从“要你学”变为“我要学”,出现了空前主动的学习局面;三是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创新实验教学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由教师满堂灌、单向信息传递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处理成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得表现的机会,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
与传统实验教学相比,创新实验教学存在以下优势:第一,实验教学的定位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建立与能力的培养。在创新实验教学的理念中,实验教学受到高度地重视,实验教学独立设课,一般具有这样三个功能:一是验证功能。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理解和巩固理论教学的内容,以获得更加牢固的知识;二是技能训练功能。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实验技术和动手能力;三是探索研究功能。学生通过独立设计、观察、记录、数据处理、归纳分析等,探索新的发现,以获得研究成果,同时得到科研能力的训练。第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创新实验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法转轨到“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能力,渗透科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实验设计以及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两种实验教学的区别
1。两种实验教学体现的教育理念不同
我国高校实验教学的传统理念是培养学生的“三基”能力,即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能力,掌握基本实验方法的能力,掌握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这种实验教学理念过分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忽略了实验教学本身的发展规律以及实验对理论的补充、深化和发展作用,实验教学被看作是对理论的验证和附属品。在实验教学目标上,着眼于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效果、掌握多种实验技能,它只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只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它的教育理念落脚在“有利于”而已。而现今的创新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它的教育理念落脚在“培养”上。
一个是“有利于”,一个是“培养”,“培养”更具有目标性,主攻性。而“有利于”像一个“擦边球”,只要有一点儿作用就行,并没有太高的要求,目的不同,轻重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是实验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主要以示范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在实验中,学生只是“依葫芦画瓢”,不需要主动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而创新实验教学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关注的是全面发展。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与、动手实验,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两种实验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不同
传统实验教学仅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于实际操作中,老师的认识不够,很多应该让学生做的实验转变为教师讲解实验,这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就更打折扣了。而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很全面,不但注重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如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这就要求学生开阔思路,改进和尝试新的实验方法,直至得到合理的实验结果。这样不断积累、不断探索的科学实验过程无疑锻炼与培养了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形成利用所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3。两种实验教学的主体不同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是处于绝对性的主体地位,他们决定着实验中的绝大部分的时间和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实验教学是以“教”为主的,教学内容围绕“教”而展开,“学”限定在教师“教”的范围,“学”是被动的。而现今的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拐杖而是指南针,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从工程的角度去独立观察、思考和探索,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工程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必须的工程技能。学生则自己主动去探索、去发现,自己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及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并且充分与教师和学习伙伴进行交流、讨论,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及伙伴的协作学习。
4。两种实验教学的实验项目性质不同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实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较为固定的项目。这类实验项目主要是为辅助理论教学的验证性、操作性实验项目。实验时,基本上是按照教师讲的或实验指导书上写的实验步骤去“照方抓药”地做出实验结果。不注重实验过程,不善于主动思考、质疑,不能积极探索实验本质。而创新实验教学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出发,分层次设置实验项目。目前,各高校主要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本实验、提高性实验、综合应用实验、研究创新实验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实验均设有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简单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本实验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动手能力。项目的设置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本层面的实验项目重在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为进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性实验的项目设置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的基本步骤、思路和特点,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设计完成实验作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应用实验的项目设置主要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本门课程的许多章节的知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设计和进行的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分析、应用、综合、设计与创新的能力;研究创新实验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问题,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独立的科研工作,或协助教师完成科研课题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5。两种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不同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以灌输知识为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往往要求学生简单机械地按照实验指导书,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走流程式完成实验操作,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受到抑制。而创新实验教学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抱着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实施以学生为主、指导教师为辅的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等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实现实验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实现教师地位由教向导的转变,使实验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
目前,各高校根据学生所在专业、所处层次的不同,实验项目性质的不同,因材施教,因内容施教,实行多样化实验教学方法。例如,在基础实验阶段,主要采取现场授课与指导的方法;对掌握了初步实验方法的学生,在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中进行只指导不讲授或开放式自主实践方法;在综合实验中采用互动讨论的方法;工程训练、毕业设计及课外实践活动中,采用课外指导方法;不同实验室的同一实验、课外学习采用网络实时教学方法;目标驱动法、则可充满各类实验项目之中。各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已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问题讨论
总之,传统实验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基础知识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效率高的特点,缺点是学生被动式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新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引入科学研究方式,进行主动探索,具有探索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它是学生体验、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创新实验教学是传统实验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因而,在实施创新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1。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创新实验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位置,而实验教师则处于为实验教学服务的主导位置。主体是实验教学的中心,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作为实验教学主体的学生,必须在继承传统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作为主导的实验教师,必须在其搞好实验教学的引导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达到知识丰富,技术熟练和教学方法科学而实用的要求。例如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中的“简易数字钟的设计实验”,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能设计出数种实验原理图,实验教师应全面掌握各种基本实验方法,熟知其各自特点、应用范围和相互关系,对相关仪器的结构、原理、性能、使用方法必须了如指掌,才能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及时给予正确答复;实验仪器出现故障时能及时排除,帮助学生顺利达到预期目的。要使学生探索能力增强,还需要老师画龙点睛般精炼的语言,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给他们尽可能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实验空间。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及时抓住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给予鼓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天赋。
2。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在创新实验教学中,知识的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不在继承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盲目的徒劳的创新。因此,创新实验教学必须安排必要的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有实验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再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中的“集成计数器实验”,我们在制定实验内容时是先验证后设计,首先让学生验证十进制计数器74LS90的功能,然后方可做下面的设计100进制计数器、45进制计数器等内容。试想如果没有验证741。590的功能,学生不明白十进制计数器的原理,怎能设计出100进制计数器以及45进制计数器。所以,创新实验教学应将知识的继承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化组合,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颖,立足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7(10):125—127,165
[2]周 奕,吴小平,高校实验教学创新的目标定位与对策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5(3):24—27
[3]易昆南,于菲菲,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4(8):8—9,14
[4]粱 云,孟 伟,创新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5(5):25—27
[5]白广梅,王小逸,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128—129。156
篇6:高校电子实验教学探讨与改进论文
高校电子实验教学探讨与改进论文
关键词:电子实验 多媒体教学 虚拟仿真 开放实脸室
0前言
电子系列课程是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在课程体系中担负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不仅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是培养工程意识的基础。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思想重理论轻实践,总是把实验教学看成理论教学的附属。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传统的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在原有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1改进实验内容
随着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发明和大量应用,电子技术在应用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品更是日新月异。然而,作为系统培养未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的实验项目主要是验证性实验,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研究性实验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实验相对较少闭。学校的电子实验内容多且琐碎,学生不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而且还要会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同的专业基础不一样,同一个专业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
(1)要与现代发展器件和新理论教材知识点相结合,合理安排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适当调整实验内容。每项实验除了必须做的内容外,应增加选做内容,使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学习得更多。
(2)编写合适的实验教材,按照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师编写与不同专业配套的实验指导书。
(3)难易实验内容项目间隔安排,从而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抓住电子技术的特色,突出其应用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4)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
(5)增加实验课学时。据调查,大多数高校实验课学时与总学时的比例不到20%,有些专业竟不到13%,远远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应当合理分配课时,加大实验课比例,让学生爱上实验课,成为乐学者。
2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引起教学资源相对紧张,而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方式,已经逐渐暴露出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扩大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弊端。因此,在原有实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势在必行。通过采用现代教育多媒体和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技术,作为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方式的补充,使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条件。所以采取以下措施:
2.1课前预习
根据电子实验的特点和目前的实际情况,结合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进行预习。多媒体教学具有图、形、声并茂,学生在预习时有不明白的问题随时可查阅多媒体课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实验。采用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时进行实验,并且不需要耗材,节约了资源和设备费用。由于仿真条件可以理想化,电路参数调整起来方便,容易发现主要问题。
2.2课堂上实际操作
课堂上用较齐全的实验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实际实验操作中应用的实际元器件,都是非理想化的,所以与理想化条件下得出的计算结果和仿真条件下得出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出人,让学生把这两种情况下的结果进行比较。因为学生是通过多媒体和虚拟仿真初步了解实验现象后再进行实际操作的,所以实际操作时就会顺利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印象也会更加深刻,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3改进实验教学的过程
传统的实验课程往往是教师从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一一讲解,然后让学生按部就班去操作。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优点是便于统一结果,保证实验能顺利进行。但这往往忽略了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使得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减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即使实验做完数据都正确,但对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案的拟定很少考虑,很多学生做完实验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反映电子实验学习难度大,虽然课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但真正预习的学生,预习后明白的学生不多,所以很多学生上实验前不知所以然,表现的很焦虑。因此,需要对原有教学过程的组织进行改进。
3.1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焦虑情绪
在实验教学过程
中教师要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不违反实验室安全条例和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犯错误,当错误出现时,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让他自己去评价自己的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宽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同时在授课中要给予学生向教师提出对知识点疑问的机会。
3.2实验教师应把固定的实验灵活化
传统的实验一般都是将实验中所给的一些数据固定化,这样便于统一结果,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某些数据灵活化,例如通过由信号源、电阻、电容组成电路观察两个波形间的相位差这个实验,可以把原先电阻固定参数设置成可调电阻,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来确定电阻的参数,从而检验数据的正确性。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互抄实验数据,而且使学生对实验更感兴趣。
4加强对实验的管理
在我国很多高校不仅学校对电子实验重视不够,而且学生对电子实验的重视也不够,所以很多老师也都不愿意就业实验岗,学生也出现实验课逃课现象,因此,必须从最基础的地方抓起。
4.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提高学校对实验教师的重视,转变师资队伍的教育观念阎,组织学习、安排进修交流、培训等,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实验师资技术队伍建设。组织学生对实验教师进行评教,对实验教师形成一种监督。
4.2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体系
实验教学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程度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验考核体系应改变传统的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的考核方法,将笔试、口试和操作性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验考核根据所用时间、有无错误操作、线路正确与否、实验步骤的完整性等进行评分,真实反映学生实际操作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3加强实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严禁出现缺课、迟到和早退现象。对学生不参加实验学习,加大惩罚力度。比如实验课占多少分值或不参加实验课理论课不给成绩等等措施,并且严格执行。
5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电子技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地位更加重要,而上课时间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电子技术实验室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开放。因此,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也应运而生,但必须建立完善的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确保在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方法、组织方式等方面实行开放式教学。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允许学生在规定的实验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弹性地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享受实验带来的乐趣冈,从而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适应社会的需要。
6结语
总之,通过学校加强对实验课的重视和加大对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力度;通过实验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内容;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拓展教学空间。相信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紧跟时代的步伐,成为社会更具综合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篇7: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论文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们通过科学实验能够有效培养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现实中却有很多因素影响了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现实中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出发,对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旨在帮助小学老师进行有效的科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性;策略
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
1.1学生对于实验活动的不重视:部分小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觉得科学实验课并没有什么用,自然就对实验课没有必要的重视,把实验课和体育课的性质画上了等号。尤其是在长时间的语文、数学课堂教学压力下,骤然接触到实验课这种轻松的教学,把孩子爱玩的天性全部在科学实验课上爆发了出来,就很少再有学生愿意去认真的对待实验课,消极的态度和情感的宣泄才是大部分小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的真实的写照。
1.2学校对于实验活动的不重视:在部分地区科学课并没有得到学校和老师应有的重视,许多科学课都是别的课程老师代替教学,并没有自己学校专有的科学实验教学老师,除此之外,在上课时候有些教师要么只顾自己讲课,在讲桌前侃侃而谈,不顾及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要么省去实验的.步骤直接进行科学课知识的教学,“实验”二字形同虚设。最后科学实验课教学只能以效果惨淡收场。如果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一番深入调查,很少有学生能说清自己学到了什么。
篇8: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论文
2.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教学井然:首先,可以在上节课老师不拖堂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一下课就在教室门口列队集合,整齐、准时、有序地进去实验室。因为一节好的实验教学从走进教室前开始,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实验课,还可以保证老师有充足的实验教学时间,避免因为琐事而造成上课时间不够的情况。毕竟科学实验最是注重时间的安排。其次,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成绩好的学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倾听差生的意见和与差生进行合作实验,而差生是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种“我自岿然不动”的感觉,不管是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还是别人发言的时候,亦或是需要合作实验的时候,都在下面旁若无人的做着小动作?如果这两部分群体没有对策解决的话,课堂上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最后,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器材的重要性,在实验过程中轻拿轻放小心对待,结束后认真整理摆放整齐,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2.2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小学生要想进行科学有效的实验探究,兴趣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老师在教学前就需要思考这堂课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学生愿意接受进而产生主动学习愿望的教学方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兴趣呢?在我看来,老师可以根据实验目的来开展一些智力游戏,亦或是穿插一两个童话故事来创设合理的情境,就像在《磁铁有磁性》这节课中,老师就可以拿出一个磁铁做的“钓鱼竿”和“小鱼”来进行钓鱼比赛,最后比赛完再抛出“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当然在平常的科学实验教学中,以游戏来创设情境仅仅是教学的其中一种方式,而教学的方式有很多,需要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择和运用,实现教学的多样化
2.3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验教学: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检验学生知识水平的唯一首段就是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等大大小小的考试了。考试就是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察考试参与者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但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传统的卷面考试已经不能充分检测出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老师必须在教学中抛开以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教学意识。老师可以在期末考试评测学生之前充分考虑学生平常的表现,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来观察其对于这门课程的了解程度。总之,如果单独进行考试和,把考试作为评测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唯一首段的话是不可取的。
2.4科学实验教学后要进行反馈:老师的作用应该不仅仅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该进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后学生作出奇怪举动、提出奇怪问题的时候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不能因为课后没时间嫌麻烦而推脱。在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年龄,正是孩子处于创造性模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经有了按照类推方法进行思维的能力,能使存在于一类事物的联系与关系转移到其他各类事物和想象上面的创造性模仿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竖立起好的榜样,培养学生的课后探究行为,要让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有兴趣进行实验的科学探究,还要让其在课后有兴趣探索科学,而且在学生课后有收获的时候应该给予表扬,让学生乐于走进世界,探索世界。
总而言之,要想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就必须经过学校方面和家长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方面需要保证基本的实验教学,教师方面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和手段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家长方面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好的思想,要对孩子进行科学实验的做法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美华.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浅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做法.电子制作,2014,17(15):255.
[2]科学(3-6年级).国家课程标准,2002.
[3]郭育志.小学科学教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J].求知导刊,2014,19(07):237-238.
[4]小学时代(教师),2011(06)。
篇9:浅谈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科学课程是近年在小学才开设的一门新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中设计了大量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 实验 实践 学生 主体作用
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农村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动手实践活动为重点,实验是以动手、动脑活动为主的操作活动。实验教学是把科学理论在实践中进行的验证和拓展。它起着把书本知识转化成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把抽象枯燥理论知识变成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动手能力劳动能手,这是农村科学课区别城市科学课的标志之一。这些人才的培养光靠灌输书本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验教学在这方面起一种特殊而不可替代的的作用。实验教学是书本理论应用实践的重要过程,实验是检验理论的唯一途径。实验的过程是巩固理论并深化理论的有效过程。当前,农村科学课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科学课专业人才的缺失和没有实验器材严重制约着农村科学课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农村科学课要立足现实、立足本土,让科学课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改变农村科学课先天不足的良方。下面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实验材料的制作是重要的环节。
实验材料除了老师收集制作以外,同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和制作一些易做的材料。在收集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并探究科学奥秘,发现科学规律。农村有广阔的天地,这是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厚条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人人得到了参与,个个得到了发展。知识技能的生成经历了观察、实验、研究,学生在假设中思考探索,教师科学实验的一员而不是说教者。
二、实验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科学课实验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浓厚的兴趣。例如:《淀粉鉴别》一课的实验,农村的实验材料很多,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和收集实验材料。在实验中我没有过多强调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了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红苕、板栗、玉米、芋头、南瓜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充分情感体验。
三、实验教学要重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智力、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合理搭配,使所有学生得到发展,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互补。例如:在研究“火山爆发”实验中,各小组学生共同准备实验材料,成员之间一起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制作火山爆发模型,哪些材料不合适,小组内有材料员、记录员进行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并且学生开展小组制作比赛,极大的培养了了学生协调共同完成任务的合作能力。
四、实验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创造力养成。
任何科学发明都源于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实验教学要充分加以利用,很多实验的教学过程都是从对实验结论进行猜想和假设开始的。例如《种子发芽》这课,学生们知道种子发芽与温度有关,就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种子发芽与水分有关吗?这时,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进行解释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试验,让他们在家中把一些种子,按不同的条件进行处理,通过自己实验可找到提出的问题答案,或的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锻炼了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农村实验教学是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书中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交流与合作,同时更需要加强老师之间的合作,形成优势,转化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科学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感受科学世界的无穷魅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亲历亲为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更要为学生开创一片科学实验学习的园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开拓者,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试验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篇10: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讨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讨
摘 要: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因此,在科学课中如何提高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形成,是值得科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选择材料 小组分工 思维发展 探究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科学探索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所以,科学实验非常重要。实验是让学生实地观察,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开展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师课前把握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做好预设 教师在上课前事先要亲自做一遍实验,把握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一步熟悉实验的仪器性能,熟练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把握学生的设想,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估计,如学生对演示现象的反应;学生能否理解实验方法、学生一般会想到什么实验方法;学生对实验结果会如何解释等。教师事先如果不对这些有所洞察思考,那么,进行主体性活动时就很难给予充分的指导。 例如:在做《摩擦起电》这一课的实验时,如果在阴天、雨天或橡胶棒老化的情况下,可能实验难以成功,或者还可能出现“同种电互相吸引,异种电互相排斥”的现象。 又如在学生做溶解实验前,教师应事先调查把握食盐、糖等物质的溶解度;食盐、糖的用量;食盐、糖溶解于水所需的时间;所需烧杯数量;应该准备多大烧杯。 教师还要通过事先实验把握学生实验的安全性。如在教学热的传递时,教师在做热传导实验时除了把握好粘凡士林的火柴棒掉下来、流演示器里水循环流动所需的时间外,更应该考虑实验组器材如何摆放合理,酒精灯和加热铁棒的安全使用问题等。 二、合理选择科学、典型、贴近生活的材料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探究学习中,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只有通过对合适的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使学生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材料并不是信手拈来就可以使用的,教师应当精选最能达到预期实验效果的典型性材料,增强实验效果,彰显科学原理。如教学《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时,对岩石标本的选择要下工夫。从颗粒、颜色、层理、软硬度、光滑度、是否透明等方面考虑,使提供的岩石标本涵盖大理岩、板岩、页岩、砾岩、花岗岩、石灰岩六类岩石的基本特点。又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在选择乐器类实验材料时,有目的地选择吉他、小鼓、锣、笛子等发声方法和原理不同的弦乐器、打击乐器、金制乐器、管乐器。像这样精选具有典型性的材料组织实验,有利于学生建构正确完整的认知结构,符合概念建立应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规律。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中“土电话”的制作,教材选用一次性杯子和棉线,取材方便,贴近生活,效果很好。选取全面、科学、典型、贴近生活的材料,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合理组织探究活动,加强小组分工合作 1.实验探究要有明确目的任务和活动要求 探究目的和任务不明确,就会导致学生置身于探究活动之外,显得漫无目的。虽然有时学生的兴致很高,但不能达到探究活动的目的。因此在组织探究之前要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问题和目的,知道他们要完成的任务,并以适当的激励语言激励他们,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探讨的主动性。我觉得较好的一个方法是在课件上黑板上写上学生要探究完成的目的和任务,或是要验证的假设和注意的事项。 明确的活动要求是指引学生顺利完成探究的保障。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不按正确或是特定的要求去做,那么探究目标的完成就没有保障,也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相反结论。小组探究活动前有时教师应当给学生做必要的引导或演示实验方法,步骤。如教学《运动后会怎样》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收集一瓶新鲜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用什么方法对它们加以比较等问题,同时把收集一瓶纯正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的过程方法用图文形式在课件中展示给学生参考,达到很好的引领示范效果。 2.合理分工合作 小组合作是当今课堂组织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理搭配。在课堂教学中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结合起来,组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操作员、协调员等,这些角色可以轮流互换,保证每个成员都体验难度不同的角色,都有动手操作和记录观察的机会,可以采取小组长负责制。小组成员的合作分工,具体任务事项要落实到人。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可以在组间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学习情况,在一些活动的关键之处适时予于指导和讲解,化解难点,使探究顺利进行。 四、组织交流汇报,引导实验现象分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是怎样做的,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发现和疑问,这就有了交流汇报的环节。教师可以请实验很成功的小组交流他们探究的问题、实验的步骤、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实验结论,这是实验探究活动由动手转入动脑的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实现了这个飞跃,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这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个过程是整个探活动最困难的阶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思维规律给予恰当的引导。如教学《运动后会怎样》一课,实验后让学生交流竹签在新鲜的空气瓶里和呼出的气体瓶里燃烧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容易通过实验明确燃烧的时间不同,然后出示呼出的气体和空气成分的对比表格,让学生提升认识: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比较含氧气较少,二氧化碳较多。 五、重视实验与生活的联系,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促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含科学。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在实践中探究科学,将学习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特别是经过实验后,及时出示一些与实验结果联系紧密的例子或问题,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科学的重要,对后续的学习将产生很深的影响。如在学生认识了电可生磁、利用电可以制造电磁铁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它们各自起着什么作用?自己能不能制作一个磁力强大的电磁铁?又如教学《种子的萌发》时,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实验、交流、总结后,可以提出了下面一些问题:(1)插秧前,为什么要把稻谷种子浸泡后堆起来,用稻草盖几天后种在地里?(2)为什么粮食必须晒干后才能入库贮存?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到很有兴趣,他们当然就乐于探索。长此以往,他们的探究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养成。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进行探究,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科学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要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就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验教学设备等,不拘一格地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设计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科学探究过程实现互相和谐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陕西:陕西师范大学.
篇1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研究论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传统的物理教学已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 进而适应课改的要求, 让学生能够培养出创新能力。物理实验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内容, 是学生加深理论知识全面理解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应该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形式, 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学习。笔者将结合实践中教学的经验, 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进行探讨, 并提出可行性较强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创新与改进;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对于实验的讲解等方面还是以教师为主体, 将所有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 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 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和物理实验教学的原则产生了分歧。所谓的物理实验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而这种机械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实验的探究过程。
在教学中, 教师为了课程的进度会将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安排在题目的讲解上, 使得学生的物理实验时间被占用, 物理实验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这样长久地在题海战术中训练, 学生会对物理失去兴趣, 对于书本上所讲解的知识的原理并不明白, 学习的仅仅是应对试卷上的题目的方法。学生对于为什么这样做, 这样做的目的并不了解。一旦学生经历完考试, 学生就会将所有的知识全部忘掉, 更不会应用于生活中。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知识的探究能力以及知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对于硬件设施较好的学校, 会为学生准备一定水平的实验室。教师在实验的教学中却忽略了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将实验的过程、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中可能会发生的现象全部提前地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就成为了验证实验正确性的实践机会, 这与实验探究的要求不符。长久下去, 学生就会形成惯性思维, 按照书本的实验过程进行实验,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
(一) 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需要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实验中去, 在学生动手实验下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实验结论, 发现实验问题等, 这些步骤也是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 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的动手中, 避免教师自己进行实验的演示, 只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下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比如, 在进行大气压强的实验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展开联想, 创新实验方式。有些学生就会想到可以通过简单的塑料矿泉水瓶就能够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这时学生就会思考如何进行实验。具有一定生活观察能力的学生就会发现在生活中, 如果向塑料矿泉水瓶子中装入热水, 然后进行摇晃, 再将水倒出, 最后将瓶盖迅速拧回矿泉水瓶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等矿泉水瓶内温度变凉后, 就会变瘪。通过这样的小实验就能够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的成本很低, 危险性也很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对于实验过程的探究以及实验方法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因此, 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的操作中,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对学生物理能力的提升甚至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 通过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理作为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的学科, 在学习中也需要不断地实践, 这也是物理学科学习中会有实验课程协助的原因。初中阶段的物理更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实验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 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 在不同的场景下, 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应用也提升了学生对于知识点应用的灵活性。
比如, 在学习电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配电室进行参观, 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电力方面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邀请专业的工作人员向学生讲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如何进行应用, 使得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另外, 让学生在实物中对比其与书本上讲解的基本电路之间的差异, 最简单的串并联看学生是否在实践中区分清楚以及一些电路的改进等。这样的过程不仅提升的是学生对于书本上知识的理解, 更多的是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化的教学形式认识课堂所讲解的知识。对于书本上的重难点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的一种重要形式, 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 通过多媒体的形式, 增强实验成果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得到普及, 通过多媒体的使用, 能够帮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有更好的理解。在针对一些需要重大设备或者条件苛刻的实验时, 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的结果。这样在形式上就克服了学生在学习中乏味的现象, 创造出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也能够轻松地学习。学生能够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看, 在图像的帮助下更好地记忆实验结论, 对学生实验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要增强实验教学中的趣味性, 改变现阶段物理教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单一性, 在自身思想观念转变之下结合教学经验进行大胆地创新, 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牙韩胜.论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 6 (24) :108-109.
[2]李宗海.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20015 (18) :113.
篇12: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改进论文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改进论文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作为高校化学专业的基础实验课,是联系分析化学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的纽带和桥梁。分析化学实验课的开设不仅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过程中基本操作的训练,让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尤其是实验过程中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实验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实验仪器陈旧,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缺乏兴趣,并且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动手能力方面也比较薄弱。因此,有必要引人新的教学模式,对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使分析化学实验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能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动手、动脑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目的。
1实验设备和仪器的更新和增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落后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已经难以满足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比如:定量分析中最常用的称量仪器-天平,部分学校使用的是半自动电光天平,该天平需要半机械加码,使用起来十分麻烦,并且已经在公司企业中淘汰。目前企业使用最多的是便捷、准确的电子天平,所以像半自动电光天平这类陈旧、落后的仪器应该及时淘汰,结合学校的实力,与时俱进地购买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供学生实验课使用,保证学生的知识及时更新。
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有机会读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而原有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数量有限,往往需要两个或者多个学生共用一台仪器和设备,加之有部分同学不自觉,只观看同组同学操作,自己不动手练习,结果眼高手低,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尤其像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常规大型仪器,应保证学生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这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十分有利,尤其是在应聘一些质检方向的工作上。同时,对选择读研读博的学生也意义重大,对这些常规仪器的熟练操作,可以使他们以后的研究工作更加顺利。南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在广泛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购进了一批先进的分析化学仪器,同时在原来使用的基础上增购一批常规仪器,并将实验室进行了装修和改造,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
2实验内容的改进
分析化学实验基本上都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并不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一些设计性实验,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酸碱滴定一章,
我们对酸碱能否准确滴定以及如何准确滴定进行了详细讲解。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就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HC1-NH4C1混合液中各组分含量测定”的`实验方案。在络合滴定一章,对于利用EDTA准确滴定金属离子进行了讲解,就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胃舒平中铝镁含量的测定”的实验方案。这些设计实验是利用课堂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在强化理论课知识点的同时,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接受任务后,认真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复习理论课上的知识,并与任课老师认真探讨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往往一个设计实验,会出现多种思路,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实践证明,设计实验的开设,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探索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在分析化学实验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将实验的目的、原理、内容和注意事项,事无巨细的讲解一遍,学生则比照课本和老师的讲解“依葫芦画瓢”做一遍,敷衍了事,缺乏对实验课的兴趣和热情。同时,“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模式,不形象、不生动,效率低,比如:关于滴定管的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基本操作需要讲解的内容比较多,课堂知识容量大[3],并且需要展示操作细节,仅靠老师的现场示范是不够的。学生往往听一遍或者看一遍后印象不深刻,在实验过程中仍然出错。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将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引人到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索改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将微课引入到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
微课,是新兴的网络课程资源,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将教师对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等)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记录下来的全过程[7]。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互联网产品迅速得到普及,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趋势。这些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微课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可以将实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制成微课,比如:移液管使用的规范和注意事项,对滴定终点的判断等。这些微课视频,往往更形象、更生动,增加了课堂的直观性,便于学生快速掌握操作重点和方法要领,同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
3.2将教师的科研工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近些年,随着南阳师范学院大批博士的引进,教师整体的科研水平和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购买了电化学工作站、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仪器。有部分教师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小分子分析、药物分析等等。实验课上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些老师的研究方向.,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课下与相关教师交流,利用课外时间跟着这些教师做实验,或者利用教师的科研平台,自己通过查文献设计一些实验进行科学研究。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经历了从自己准备试剂、试样,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到完成分析实验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导[8]。这种模式本身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实验中有可能碰到预料之外的结果,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和教师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不断积累经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起到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作用。
总之,通过以上几点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加,课堂实验效果显著改善。相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可以实现学生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变,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
篇13: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论文
一、利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导入新的教学课程
高中化学实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辅助,更是他们学习化学的一种精神动力。化学实验多表现为有趣、神奇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这个特点,将一些小的化学实验作为一个课前导入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再通过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特别要注意的是,化学实验课堂引入一定要具有客观性和可观察性,让学生由现象出发,去探究本质。这也就要求化学实验和问题教学法相结合,教师一方面提问问题,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要将问题设置得有开放性,不能够随意抹杀每个学生的看法。甚至可以给出学生多个假设,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向着更多方向去思考。如果学生在理解实验主旨时出现偏差,教师要及时做出纠正。因为课堂导入本来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果出发点就是错误的话,那么就事与愿违了,甚至会导致不好的后果。
二、利用化学实验,要注重实验的生活实际性
在很多人看来高中化学实验有一层神秘的面纱,不敢让人靠近,别人也休想轻易地了解他。这种表面现象让很多人对化学实验“又爱又惧”。特别是对于正在学习化学知识的高中生,也许他们内心很想去尝试做化学实验,可是繁琐的步骤、复杂的实验原理、种类多样的实验药品都成为阻碍他们的因素。因此,教师在设计化学实验时,特别是一些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和记忆化学知识的一些实验,一定要简单化、生活化,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就去做这些小实验,那是最好不过的'。例如,在教学金属和非金属这一章节的时候,如果想要让学生对这两类物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就可以拿生活中最常见的铁和石灰石等来和酸做实验,然后通过反应现象的不同,或者是辅助产物验证的方法来将产物和现象做比较,从对比中对这两个知识都能够加强记忆。而且在做铁与酸反应的实验时,可能会因为铁锈的原因而出现不同的现象。而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机会,让学生了解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各种性质。最后要对这些实验现象做一个比较、整理、总结,这样才能够保证表观的实验现象成为学习的一种途径,成为积累知识的一种方法。
三、利用化学实验,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
高中化学实验是辅助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途径,因此,它应该是轻松的、愉快的,也应当是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很多教师在使用化学实验教学时,容易忽略学生学习主体性这一特点,将多数的精力集中于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习化学实验步骤之上。特别是教师对化学课本和实验方案的一些盲目遵从,让那些即使接受了实验教学的学生也特别缺乏实验探索能力。化学实验教学不是一种步骤的死死追寻,而应当是一种自我认识方法,用来检验或是推出化学原理。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帮助学生去自己设计化学实验。有很多教材上的化学实验较为古老,一些新的仪器和药品也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实验原理的检测。因此,化学实验是在不断更新和改变的,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一些想法。总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创新实践,更是化学教学史上的一大改革,是教师、学生都要深刻认识到的。在教学中践行新课改的要求,让化学实验教学更具创新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