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为写作提供
各种范文范例参考

高职院校普及文化艺术内涵探讨论文

【简介】下面给大家分享高职院校普及文化艺术内涵探讨论文(共13篇),欢迎阅读!在此,感谢网友“prprpr25”投稿本文!

高职院校普及文化艺术内涵探讨论文

篇1:高职院校普及文化艺术内涵探讨论文

高职院校普及文化艺术内涵探讨论文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精神境界,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国家教育部、文化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意见,而高职院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提高文化和思想水平的一个重要场所,也需要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从而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本文对高职院校普及高雅文化艺术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的作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雅文化艺术;校园文化

一、高雅文化艺术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校风的建设

一所学校的风气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教学水平。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良好的校风不但可以使学生自律,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也会使教师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教学工作,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序。[1]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首创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美学教育便是“五育”之一,这是因为蔡先生深刻体察到美学所包含的道德约束力、精神感染力,是一个人获得进步的强大动力。高雅艺术因其所蕴含的美和力量,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高职院校校风建设的上上之策。

(二)传承世界各民族文化

艺术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抽象和提升,蕴含着典型的时代特征和各种抽象、形象知识,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例如,京剧在响应国家号召走进校园之后,让广大学生近距离接触我国最优秀的民族艺术,使学生感受到高雅艺术的魅力,有利于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承。

(三)增加校园的文化氛围

学生接触高雅艺术的时间长了,其审美能力必然获得大幅提升,生活、学习、行为会受到感染,形成良好的习惯。更为关键的是,一旦学生良好习惯成为一种风气,那学校的校风和校园文化必然是优秀的,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将轻而易举。文化艺术历经千百年风雨,得以传承下来的都是优秀的、有益于人类发展进步的艺术成果,我国各高职院校只要下力气、花时间引进,那么学生的课余活动必然会被吸引,并积极参与进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文化氛围定会慢慢形成。

二、高职院校普及高雅文化艺术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的措施

(一)完善运行机制,加强部门协作

为了在我国高职院校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各院校应立足本校实际,将校园文化建设与高雅艺术相结合,建立健全一套既突出本校特色,又符合校园文化建设方向的运行体系。[2]学校应联合相关部门,协调各部门执行策划、宣传等事宜,根据本校校园文化建设重点,选取合适的艺术团体,与本校联合进行演出、展览等学生参与性强的活动,有计划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并定期根据活动情况进行调整,以学生需求为根基,确保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能长期在本校展开。在确定活动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之前,学校可安排各学生团体展开有目的调查,以明确学生的喜好、要求,以及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将选择权交到学生手上,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优化资源分布,突出地方特色

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可适当引进当地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样做既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可发扬地方艺术,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另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离不开专业的艺术教师,这就需要各院校想方设法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

(三)扩大活动参与面,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要想顺利开展,并吸引更多学生投入其中,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3]各种媒体,如电视、网络等,应担负起弘扬高雅艺术的责任,采用形式多样、现代感较强的形式,从引发广大青少年了解高雅艺术的兴趣开始,逐渐过渡到接受,然后上升到欣赏和主动扩散、传播,从而使高雅艺术在我国广大高职院校扎根,滋养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此外,学校也要积极联合社会艺术资源,扩大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内涵,从而建立一套学校与社会文化良性循环的运转体系。

三、结语

学校应将艺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进行普及,将高雅艺术引进学校,使每位学生都能近距离接触、欣赏高雅艺术,并有机会参与其中,从而形成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如果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能够长期坚持,那必将带来中华民族整体艺术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鲍荣娟.高雅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路径[J].艺术教育,,(05):148-149.

[2]伍益中.以高雅艺术构建校园文化的作用与措施——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02):212-213.

[3]左嘉琳,鲁薇.高职院校普及高雅文化艺术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思考[J].职业时空,,(06):125-126.

篇2: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的意义论文

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的意义论文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里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德,而传统美德是中国礼仪文化的核心内容,新形势下,礼仪教育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将成为社会公民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一、普及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礼仪的核心是尊敬,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弘扬真善美,维护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构建诚信友爱的价值观。新形势下普及礼仪教育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1、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礼仪教育作为大众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起效快、传播速度快、学生运用得快。礼仪教育可以有效地将“文明、和谐、公正、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播种在学生心中。大学生思想活跃,易受各种思潮影响。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大学生思想中是大学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普及礼仪教育是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2、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公民道德却出现了滑坡现象,譬如诚信缺失,廉耻观念淡薄等;“拜金主义”和“自私自利”思想泛滥;公共设施遭到破坏,公共秩序被扰乱的现象屡见不鲜;国民言谈举止缺乏修养、国际形象不佳等。礼仪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德育教育,礼仪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公民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通过礼仪教育,在小事中培养高职院校学生高尚的情操,养成文明习惯,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思想修养。3、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一些学生热衷西方文化,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对西方节日礼仪耳熟能详,却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礼仪文化。大学生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群体,普及礼仪教育十分重要。普及礼仪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既然普及礼仪教育有着如此重要的历史意义,如何普及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普及礼仪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施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礼仪课程,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礼仪课程。新形势下礼仪教育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那么如何在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成为当下德育教育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

1、构建礼仪课程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修养的弊端。部分高职院校未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少数开设礼仪课的院校只作为选修课,未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当务之急是扩大开设礼仪课程的范围,建礼仪课程教学体系,并将其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对学生的礼仪修养进行量化考核,制定相应考核制度,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来考核学生的礼仪修养,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2、礼仪教育形式多样化

传统礼仪教育普遍局限于课堂,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高职学生。因此,礼仪教育应该是理实结合,注重实践。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应通过讲座、校园文化宣传来创造一个礼仪文化氛围。例如,聘请专家定期开展礼仪专题讲座,能让学生吸收大家的思想精华,而且能弥补课堂教学局限;不同阶段的大型仪式,如“开学典礼”、“成人礼”、“毕业典礼”、“庆典仪式”、“颁奖仪式”、“捐赠仪式”等,能让学生在仪式中学习礼仪文化;丰富的社团活动中传播礼仪规范,如职场礼仪大赛、礼仪文化沙龙等,能活跃礼仪学习氛围,达到礼仪教育的效果;一系列礼仪素养测评,如“乘车礼仪”、“服饰礼仪”、“行进礼仪”、“拜访礼仪”、“接待礼仪”、“西餐礼仪”等,能强化学生礼仪修养;用墙体标语、橱窗、校园网来宣传礼仪文化,能营造浓郁的礼仪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知礼、重礼的理念。

3、将礼仪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制度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最基本、最重要、效果最明显的教育途径。在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应该把礼仪教育融入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中。礼仪教育的难点不是掌握礼仪规范,而是将礼仪规范转化为行为习惯。尽管开设礼仪课,学生也明白礼仪规范,但生活中学生不文明礼貌行为时有发生。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手册里大部分强调的是纪律,而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缺乏有力的监督。对于学校来说,纪律固然重要,制定文明礼仪管理制度同样不可忽视。学校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日常学生管理的长效机制来抓,并且落到实处,必然对养成学生习礼、守礼的良好习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科技兴国离不开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一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普及礼仪教育的力度,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从而推动“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宏伟目标的实现。

篇3: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论文

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论文

摘要: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专业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教育质量

我国自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来,高职院校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现已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高职办学特色不突出,定位不明确,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从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更加注重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应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人手。

一、加强专业建设,搭建内涵发展的平台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核心。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要、吸引优质生源、提高就业率的首要环节,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且关键因素。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专业设置雷同,不顾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实际,追逐热门专业,缺乏特色;二是没有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设置滞后;三是缺乏总体规划,专业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长远规划,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到未来的社会发展。

加强专业建设,推进内涵发展,就应遵循专业建设规律,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以市场为导向,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树立市场意识,注重市场分析,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设置要经过科学论证,不可随意设置,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要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二是在专业设置上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不能贪多求全。重点建设具有行业特色、区域优势和市场需求、前景看好的专业,建设与本地及周边地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形成优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做到特色鲜明。对于没有发展前景的落后专业,该淘汰的坚决淘汰;对于有发展潜力、社会急需的专业,就必须抓住时机,大力发展。三是从本校实际出发,要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专业招生规模、教学改革协调一致,不能出现脱节。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教学、师资、设施优势,保证质量。

“让职业院校的骨干专业产生‘名牌’效应,正是职业院校增强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发挥专业的综合优势,建设精品专业,打造专业特色和品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并以点带面,从而增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实力。

二、创新培养模式,拓宽内涵发展的途径

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先进的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征不鲜明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与企业之间关系的不紧密。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是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借鉴世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思想、理念、手段与方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有四种培养模式:德国为主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美国、加拿大为主的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英国、澳大利亚为主的以市场调节为主导、国家主管的职业教育模式;韩国、日本为主的以职业学校为特征的职业教育模式。因此,要实现高职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就要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模式,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实际,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产教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从五个方面人手:一是“订单模式”,即根据企业对人才需要的质量和数量,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结构、课程及规模,有目的地为企业培养岗位职业技能过硬的高技能人才。二是“2+1模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两年,在企业实习、实训一年。三是“工学结合模式”,即理论与实践相互交替,企业全程参与育人过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采取学分制、弹性学制教育管理制度。四是“定向模式”,即针对艰苦行业、特殊行业特点,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五是“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即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实训教学基地,制定双方技术合作计划,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 推进校企合作,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联合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多赢”,这是“校企结合”办学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以本地的行业、企业为依托,共同构建具有各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内涵建设的途径。

三、加强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建设,夯实内涵发展的基石

提升学生能力是全球化时代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高职教育多年来一直沿袭普通高校学科式课程模式,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构成的知识型课程体系,过于知识化和学问化,强调课程的学科性和系统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种课程体系既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也不利于形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特色,忽略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知识型课程体系,按照能力为本的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课程模式。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体现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定性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二是从职业岗位的现实和发展需求出发设置若干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对应若干教学单元或基本内容,并分解每个教学单元里的知识点、能力点,据此对教学内容的主体和层次定位,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三是课程设置要考虑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的完整性而非学科系统的完整性,把握各教学模块内在联系,同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删除不必要的推导、求证过程,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始终以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四是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突出产学结合特色,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尽可能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

总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设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形式多样的课程为保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办学特色与核心课程相结合,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当然,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要反映市场要求,而且要在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体现必要的前瞻性。

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突破内涵发展的瓶颈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双师型”教师缺乏。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在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素质,能熟练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学高”,还要“技高”,这是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队伍提出的必然要求。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高职院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经费投人,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和参加有关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二是要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中去,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三是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树立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聘请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高级技工等专业人才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功能,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要建立相应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坚持“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用人方针,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五、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内涵发展的品质

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增强学生的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客观需要。许多高职院校的教育片面强调职业技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教育和熏陶,不同程度地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轨道。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因此,高职院校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一是要坚持以“两课”为主渠道,以实习、实践为主阵地,以“两课”教师、政治辅导员为主要力量,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二是结合专业教育,大力开展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教育。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诚实守信、工作认真、遵纪守法的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教育氛围。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的各类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和责任意识。

篇4:木雕文化艺术内涵解析论文

木雕文化艺术内涵解析论文

摘要:我国拥有十分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在我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木雕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生活的重要载体。木雕艺术发展至今已经有7000多爱你的历史,木雕作品十分精美,有着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时代感,能够见证社会历史的变迁,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在开展装修和家具设计的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木雕艺术。本文旨在对木雕的文化艺术内涵进行研究,为我国木雕文化的发扬以及现代木雕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木雕艺术;文化艺术;内涵探究

木雕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木雕艺术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能够见证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时能够使得很多传统艺术和文化得以传承,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本文旨在对木雕文化艺术的内涵进行研究,为我国木雕艺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依据。

一、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概述

(一)木雕艺术概述

木雕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木雕简单来说就是对于木材进行相应的雕刻,雕刻之后的作用往往被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单重。中国传统的木雕艺术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漫漫历史长河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朝代都能够体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同时木雕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进行木雕雕刻的过程中各有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发展的重要见证。

(二)木雕艺术的图腾特质

图腾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文化特质,图腾文化不仅仅存在于石雕、玉雕和壁画当中,同时还存在于木雕艺术当中,是木雕艺术十分重要的雕刻内筒,通过对于图腾的雕刻能够让人们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之下形成相应的精神信仰,能够让人们在遭遇灾难和不幸的时候,寻求一丝心理安慰。在木雕作品当中木雕的图腾柱子、木雕神像和木雕面具都带有十分浓厚的民俗色彩,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木雕艺术的基本文化内涵

木雕艺术在长久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的木雕在雕刻方法和雕刻技艺上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多数木雕都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例如,在中国传统木雕当中“仁”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因素,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传统木雕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不可替代和弥足珍贵的。在中国现代木雕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正在进行不断的创新,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仍然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传承。

二、中国木雕的主要艺术形式

(一)梁梁是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主要载体

梁同时也是房屋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开展房屋建造的过程中往往会选用笔直、坚硬的木料作为梁。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无论是旧房屋下梁还是新房屋上梁,都会有相应的祭典和相应的仪式,由此可见梁在人们生活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人们子啊对梁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会对梁进行相应的雕刻,根据梁的种类不同在进行雕刻的过程中可以分为地雕、浮雕和线雕三种形式,这主要是根据屋主的喜好所决定的,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会给梁雕刻上一些指定的纹路。在我国很多庙宇当中,梁的花纹多为祥云,这样能够体现出庙宇的祥和和庄重,在一些皇室建筑当中,梁会雕刻相应的波浪纹和龙须纹,这样能很好地体现出皇家的富贵和尊严。

(二)柱在我国的传统民居当中

柱子是房屋重要的承重结构,在开展房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柱子的稳定和安全,一般不会在柱子上进行相应的雕刻,而是将其整体作成覆盆状,这样能够体现出房屋的清秀和听吧,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衍生除了梭状的柱子。除此之外在开展房屋建设的过程中会有悬在空中的“垂花柱”和用来装饰的“外檐柱”,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丰富的柱子类型,这些柱子都需要进行相应的雕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相应的艺术效果。

(三)房屋隔断

房屋隔断是我国传统建筑当中十分重要的物件,隔断能够在建筑当中起到保护隐私和划分房屋区域的价值和作用,在对房屋隔断上的选择上很能够体现出房屋屋主的文化修养和品位。很多房屋隔断都是用木雕组成的,木雕隔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组成类型。在开展房屋木雕隔断雕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征求屋主的意见,根据屋主的文化背景、身份、爱好等进行相应的雕刻,这样能够体现出相应的文化内涵,同时能够很好地发挥房屋隔断的价值和作用。

(四)家具

在我国传统木雕发展的过程中,家具是采用木雕最多的一种载体,木雕家具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人们在选用家具的过程中往往会进行相应的定制,在定制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身份、喜好、文化背景等选用不同的木雕图案。经过雕刻的家具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彰显出文化内涵,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让人心情舒畅,更好地发挥家具的价值和作用。

三、中国传统木雕文化艺术内涵

(一)木雕文化艺术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传统木雕艺术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是社会文化、人民风俗的体现,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木雕文化。木雕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造型优美、线条清晰流畅、刀法纯熟,木雕能够很好的展示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同时能够融入时代情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传统木雕中的家庭道德观念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即儿孙满堂和多子多福。比如,在徽州,人们结婚时一般都会选用精雕细琢而成的衣橱和花床,而龙和凤等动物形象作为装饰题材经常出现在木雕图案之中。如果要点缀家具,通常都会选择百年好合、麒麟送子或者龙凤呈祥等图案,多子多福的图案象征则是石榴,而夫妻恩爱的图案象征则为鸳鸯。

(三)传统木雕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中,最佳的人生理想就是学而优则仕,因此读书、及第这两个方面的场景及其寓意就成为传统木雕艺术中常见的题材,古代比较著名的木雕作品包括《五子登科》、《十八学士》和《三进士》,充分体现出封建时期的文人们对理想人生的美好愿望。综上所述,本文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对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相关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主要对木雕艺术的概念、图腾性质、基本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究。对于我国木雕的主要表现形式梁、柱、家具、隔断进行了研究,从研究中可以发现,在我国木雕艺术中蕴含着家庭道德观念儒家思想、中和思想、尚学思想,等文化内涵,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见证,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同时,传统木雕能够体现出工匠精神,能够更好地服务现代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兰伟.西藏寺院殿门木雕装饰艺术研究[D].西藏大学,.

篇5: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分析的论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分析的论文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塑造学校形象、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强大推动力。本文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分析了我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便于工作者们根据这些特点,采取相关的文件建设策略。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建设;内涵

一、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概念

1.内涵(一个主题、三个层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指若干代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体现时代特点和学校办学传统,彰显新时期学校办学特色与育人使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追求,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遵循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校园精神、行为规范和校风校貌的总称。通常情况下,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物质文化层面。主要包括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教学科研设备、文体生活设施及校旗、校服、校徽、校歌等一切物化形态,属于校园文化的表层部分,是校园内具体文化活动的物质性载体,也是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第二,制度文化层面。是指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遵循的制度和规范,包括师生道德行为规范、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制度、组织管理与校园管理制度、校园内特有的行为、风俗、礼仪规范等。制度文化,属于校园文化中间层次部分,体现了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的道德约束和行为规范的要求。第三,精神文化层面。是指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及精神面貌,主要包括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使命价值、愿景目标以及办学特色等,属于校园文化的.核心层部分。

2.定好位(明确一个中心,三个切入点)。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具有高等教育的特征,其校园文化建设也必然符合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肩负精神文明建设和引领社会风尚的责任和使命;二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定位,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办学的职业性特征,也就说,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面向一线、面向服务的产业群和学生的职业岗位,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企融合发展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体现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又要体现职业性特点,因此,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把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步骤复制过来,而是应该立足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发展愿景,科学谋划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作为着力点,努力构建以校风学风教风为核心,以符合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一些列规章制度建设、校园整体优化美化的物质文化建设、探索新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的精神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构建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显著、职业特征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师生精神风貌好、校园生态环境优美的校园文化建设新目标。

二、校园文化建设优势

1.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我校(以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的前身是东北交通学校,创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第一所公路交通类专门学校。在近65年的办学历史中,我校三易校址、七易校名,举办过中专、本科、专科、高职教育,走出了一条艰难、辉煌的发展道路。,我校开始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我校进入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首批28所建设院校行列,高职教育事业翻开了新的历史纪元。在65年的办学实践中,凝练出了“厚德、笃学、实践、创新”的学校校训,形成了“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

2.办学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我校是新中国第一所公路交通类专门学校,自建校之日起,就与交通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就与交通事业振兴息息相关。我们以服务辽宁交通事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责任担当,紧密结合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时期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优势专业群,使专业发展与市场需求跟踪对接,公路、测绘、汽车、物流专业群形成明显优势,具有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我校始终把服务社会、提高贡献度作为生存发展的根基,为行业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高素质人才,因此也赢得了相关的鼎力支持。我校沈阳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沃尔沃有限公司、华中数控等企业的合作办学全面深入,整个交通行业、企业成为学校的生产实习基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3.建设国家级示范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巨大推力。20,我校进入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首批28所建设院校行列,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彰显、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社会声誉得以扩大,学校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得以进一步凸显,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巨大推力。学校开展示范校项目建设以来,在国家和省交通厅的大力支持和资金的投入下,进行全面校园规划建设和综合整治,以机加实训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综合餐饮中心三个新建工程为主,以体育休闲广场、中心广场、校园路网及绿化工程为辅的新一轮校园规划建设全面展开,学校新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工程即将启动,校园建设将达到一个全新水平,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载体。

4.以60年校庆为契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迈上新层次。,我校迎来了建校60周年校庆,这时,也是国家示范校项目验收完成、开启新的发展征程的关键时期。学校以这次校庆为契机,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传统文化,筹建了校史馆;编写了学校发展的校史;制作了体现学校发展成就的精美画册;成立了校友会;完成了校园标识系统的设计建设工作;拍摄制作了体现学校发展历程的宣传片,等等。这些工作的完成,使校园文化建设上了新的层次、达到了新的水平。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

1.建设投入不足。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足够的物质、技术、资金和人力投入。一方面,各高职院校抢抓发展机遇,在工程项目、设备机器、校园建设等容易体现成绩的方面,体现了加速推进的特点,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这类不容易体现成绩的工作,往往是重视不够、投入的精力、时间和资金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的不到位。各高职院校存在轻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队伍、资金、政策大多倾向于教学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处于从属地位。

2.特色不够明显。首先,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比较单一,层次不高。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娱乐化倾向,建设思路不开阔,内容和表现形式不丰富。教师甚至部分领导参与的很少,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传承和教育的作用。其次,特色不够明显,个性不够突出。校园文化应成为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独特风景线,但是,各高职院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时,只停留在搞好活动、丰富校园生活这一层次,没有从推动学校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完成使命价值的高度,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度和内涵。

3.忽视教师作用,缺乏对外交流。首先,忽视专业教师的作用。很多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管理者和学生自己的事情,与专业教师没有多少关系。但是,专业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对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可实际情况是,参与老师绝大多数是学生工作管理者,专业教师很少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很少。其次,院校之间、与社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各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视野还不够宏阔,局限于校园内,对外联系较少,参与到社会的活动很少,校园文化建设处于自我陶醉的状态,缺乏兄弟院校间的相互借鉴,对社会的辐射功能也没有很好发挥。

四、结语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目标是不断发展,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徐永莲.浅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

篇6:高职院校实验室内涵建设与管理论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决定了学生既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观念陈旧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很多高校认为实验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地位,把实验教学人员当作教辅人员,致使其所从事的职业和付出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同,严重挫伤了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实验室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调查,大学生实践能力差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实验室技术力量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高职院校大多为中专升格而来,实验仪器设备短缺、实验场地少,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实验室设备更新和维护困难,难以适应高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二是实验室人员学历偏低,基本上只能承担实验室的日常事务性管理,在使用新设备特别是需电脑程序操控的设备时,学习能力较差,难以完成基本的操作规程,损坏设备的现象时有发生。

实验室建设缺少整体规划部分高职院校由中专合并升格而成,分散成几个校区,因此对实验室的建设和规划缺乏整体性,各实验室之间不能整体协调,导致各实验室间争设备,争实验用房。一些设备重复购置,部分设备被闲置,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投资效益差;一些设备又因资金问题无法购置,造成了一些实验室因仪器设备缺乏无法开设正常的试验,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展开,降低了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大纲不健全大部分课程的实验项目只是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所体现,内容不够完整,致使实验教学无章可循,主观随意性大,且验证性实验居多,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仪器设备购置缺乏科学性目前,仪器设备购置大都由各专业提出购置计划,再汇总上报审批。各专业申报仪器设备计划的依据是教材上的实验项目,至于这个实验项目属什么类型实验,有无开展的必要,该实验的技术水平及仪器设备的功能是否先进齐全,很少进行论证。这样,导致盲目购置仪器设备,甚至因设备的型号、名称模糊而使购置的设备不符合实验要求,无法使用。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内涵

根据教育部关于教学质量工程的指示精神:加强实验室管理,丰富实验室职能,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就是要全面贯彻执行原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意见》,明确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基本职责和基本任务。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仪器设备购置与维护、实验室课程设计与实施等各方面。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离不开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它是协调实验室各方面工作的依据。为此,我院近年建立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例如《学生实验室守则》、《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制度》、《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职责》、《实验室危险品管理条例》、《实验室仪器设备报损报废制度》、《实验室仪器陈列与管理》、《实验室安全防火制度》、《实验室卫生管理制度》、《学生使用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等,从而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实验室管理水平高低,不仅要看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更取决于制度的执行力度。由于实验室工作相对烦琐,往往会在实验任务重的情况下,忽视实验室的基本制度,不能完全按照规定做好相关工作。因此,要做好实验室管理,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使学生和实验室人员时刻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以人为本,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关键在于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实验教师,实验室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关键是实验技术人员教育思想的转变,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实验技术的改进,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等。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践教学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关系到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问题。因此,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稳定性强,并有一定专业理论修养和实验教学工作经验,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较强的实验技术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我院领导已认识到这一点,把实验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使实验教师队伍中同等学历和同等职称人员的待遇与理论课教师水平相当,在科研立项、进修及评优上给予与教学人员同等的机会,并积极引进高学历的实验技术人员及从本科职业院校中引进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逐步消除实验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保持实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激励他们像专任教师一样树立乐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在仪器设备购置中,坚持申购项目论证,把好投资采购关。在充分利用学院内部的人力与设备资源基础上,坚持对实验仪器设备项目的投资按立项、论证、实验、监督、竣工、验收、使用效率和效益考核的程序实行跟踪管理。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功能上科学”的原则和实验需要,正确选择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实验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总账、明细账,并根据现有仪器和账目进行清理、核实。按教育部关于仪器的分类标准,把现有的.仪器系统分类、重新上账,做到账物相符,且与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处的总账一致。加强仪器设备的日常清洁、维护、保养和管理,建立健全工作日记和维修日记,每次维修要记录故障情况及检修过程,以便更好地掌握仪器的性能和每台设备容易出现的问题。要做好实验记录及各种存档材料,实验前后认真填好实验记录手册,平时注意及时收集并记载各种存档材料,有周计划、《学生实验报告》、《实验登记表》、《维修登记表》、《借(领)用登记表》、《耗损登记表》、《实验完成情况统计表》、《科技课外活动记载》、《实验教研活动记载》等。对于贵重仪器设备责成专人负责,逐步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工作作风。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管理实验室所有的实验项目都必须由教务办公室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在每学期初制定实验课程表,而实验教学计划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执行环节随意性大,实验教学效果无法保障。为此,我院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要求下,系统规划各类实验教学计划,排定实验教学课程表,定期进行检查,考核教学计划执行状况;紧密结合学科和专业理论教学,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良好的基本实验技能,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四个层次;精选基础性实验项目,删除部分陈旧、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形成即完整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一个有宽度(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有厚度(包括基本性实验、专业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有尖度(对优秀学生开发创新性实验)的“金字塔”结构;每学期专门安排三至四周的实训,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工程意识,让一些优秀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感受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培养创新意识。改革实验教学手段,鼓励教师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同时,学院制定实验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务处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的督促检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运行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因此,要充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强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教学环节及师资队伍的管理,改革和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保障实验教学顺畅、有序、高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陈耀溪,鲍鸿.新人才培养战略下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J].实验室科学,,(1).

[2]段相林,赵宝华,刘敬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J].实验技术与管理,,24(7).

[3]李中,石梅,齐智涛.理工科院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现状及其改善对策[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2).

[4]刘一兵.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4).

篇7:高职内涵人才培养论文

高职内涵人才培养论文

一.理论界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理解

刘力教授主编的《高职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新探》一书中,认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它应该满足一定的准则,让人可以按照这个准则容易的执行,它有几层涵义:

①必须有一定的人才培养思想才能发生人才培养模式;

②人才培养模式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一般而言,指导思想不一样,人才培养模式就会不同。

③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能够让人效仿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执行程序。

④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一定的规范。赵计平教授则在《三位一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案例》一书中,提出了构建三位一体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他认为“三位一体”就是要实现“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三者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给出了该培养模式。本文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观点结合教育界和理论界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本文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描述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各要素的有机结合,对不同的高职院校可以相异的指导思想,其表现形式也可有很多种,但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能够让人效仿的较为稳定的结构框架和执行程序,即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是“纸上谈兵”。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上节已经谈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包涵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五个方面,这也是高职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其中,培养目标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首先解决的问题,对高职教育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创造力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内容要解决怎么来培养人的问题,现在我国高职院校广泛采用了“技能证书+学历证书”的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在实施中需要注意如何创设更好的条件来扩大学生自主性,保证学生毕业后有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机会。培养手段就是要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对高职教育,无外乎两种方式,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针对不同的.专业,就需要学校具体考虑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时间比例的分配,一般而言,实践性教学环节必须达到30周及以上。培养制度是保证人才培养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如学生行为规范、学校日常规章制度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高职院校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协调课堂教学或专业学习与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每个专业需要各自做出调整。培养评价是保证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所进行的评价工作,一般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考察;动手能力的考察。基本知识和理论考察可通过口试、笔试等方式完成,而动手能力则需真刀真枪,通过实际操作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

另外,培养评价也是对高职学校培养质量进行反馈的较好环节,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能够更好的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此外,高职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那就是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故高职人才培养还需要与企业界展开广泛的合作,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涉及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个层面,学校与学校,企业与企业,学生与学生都需要有一个广泛交流的双向沟通平台。

篇8: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参考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参考

建立“三位一体”的文化培养模式,完善文化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发挥学校的主观能动性,以科学的体系和制度来推动文化培养和建设。为此,要进行整体设计,推行社会、学校、教师三方共同关注,协同分工的培育理念,建立“三位一体”的联合培养模式,有效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首先以社会文化需求为导向,从更广泛的角度关注高职院校的文化发展;其次,学校应具备构建文化发展的基础物质条件,为营造文化氛围、培育文化环境提供现实的根基;最后,以高校教师的文化育人建设为载体,教师要完善人文知识的修养,提高文化水平,达到文化教育的标准水平。

有序规划,系统运筹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需要系统规划和设计的,不能仅依靠少数的项目建设来推动长效的机制。高职院校决策层必须要有清晰的规划目标,建立系统保障机制,加快运行文化建设的步伐;要认真挖掘校园文化潜力和资源,传承院校的专业特色和传统,体现办学理念,使师生们产生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配合,来打造和锤炼校园精神文明,提升院校文化品位,以达到弘扬大学文化的最终目的。

营造文化氛围,关注校园环境文化

成功的院校文化建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单纯健康的人际关系、科学严谨的学术氛围。其中,校园环境的建设理应走在建设的.前方。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已经追平甚至超越了本科院校,这获益于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契机。优美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全体师生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校园活动的开展与组织,使得教书育人能够有理想的活动场所,突出了文化建设的综合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提倡优化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和谐的人际环境,带动文化建设的推进。

将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彰显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因为区域特色和少数民族学生组成,其文化建设必然会带有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紧密契合。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主动融入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体现职业教育文化的多元性。首先,高职院校应提倡多关注民族文化,努力挖掘民族文化的特色及优势,吸收民族文化的养分,使职业教育凸显民族特色;其次,主动将文化建设融入区域传统优秀文化,借鉴区域文化建设的方法,吸取地区文化建设的经验,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环境。

作者:李荣 齐志鹏 刘海红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食品工程系

篇9:工商管理论文高职院校

1人才需求的社会环境的分析

按专业的不同,企业岗位可分为三大类别,技术类岗位、管理类岗位以及辅助类岗位,技术类的企业岗位对学历要求最高,而且也最严谨,一般要求专业对口,并且至少要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有的企业甚至要求研究生以上的学历。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管理类的岗位一般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等,这类岗位对人才的学历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很多都要求至少是大专以上学历。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辅助类岗位普遍意义上的学历要求比其他两类的要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如保洁工人、保安、司机等等,学历往往只要求高中。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2人才核心素质要求分析

2.1专业技术素质

企业人才如果在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又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这能够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通过瑞士工人和中国工人装配手表的实例,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不仅仅需要在理论上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还应该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能够让他们拥有过人的技术能力,以应变各种紧急的事情。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2.2社会能力素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独行侠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现代社会更讲求的是相互合作。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在现在的社会活动中,需要大家的相互协作、相互沟通,形成共同的理想、远大的目标。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越来越重要。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3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3.1对人才的培养缺乏全面性

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学校的规模和经济利益,不能够根据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专业的调整,不能够顺应新时代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方法滞后,形成了人力资源的一定的浪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只重视规模的学校,忽略教育的规律,产生了很多的缺点和问题,逐渐陷入了误区内。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3.2只注重专业技术素质的培养

对于学生的社会能力教育不够重视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强调职业技术能力的教育,而忽视社会能力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校教育方向不明确。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很多高校为了给社会直接输送技术型人才,而只对其基本技能进行辅导和强化,而忽略了其他的社会能力。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在这些学校中培养的学生都是技术较好,但是社会其他能力表现的素质不高,因此还不能够完全符合社会和企业的要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通常情况下,企业在需求技术人才的同时,希望人才能够有更好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等,这样才能为企业的效率出力。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第二,学校没有完全把握好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一些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只进行了简单的规划或者是对眼前利益进行了培训和培养,而让学生缺乏一些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应该加强院校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从专业能力、方法等其他能力上进行平衡发展,不断的完善人才的社会能力。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往往很多学生拥有较高社会化能力的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即使在职业生涯中,改变了行业和岗位,还是能够更好的适应和开展工作。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建立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4.1树立具有前瞻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育理念

4.1.1坚持以教育为核心的自主性办学理念

大学在进行办学的时候,除了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教育,同时也受社会和市场大环境的影响,这种环境对大学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很多大学在办学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教育为本的根基和原则,而是将更多的利益性的东西掺杂在内。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大学在当今社会下如何更好的办学,更好的生存,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定位的明确,坚持自己的特色,拥有较高的自主权,辩证的看待政府的干预程度,成为真正的促进人才培养的摇篮。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价值观精神观,才能更好的吸引人才的储备,同时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大学自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1.2以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为立足点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每年都会给社会和市场提供更多技术专业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问题与国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在校内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如何能够更好的进行职业技能的提高。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这种社会需求促使高校与当地的企业进行联合合作,能够向企业输出人才,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进行实习锻炼,更好地认识岗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但是学校应该在此类问题上进行高度的融入性。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1.3为人师表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学校要培养良好素质的人才,其师资力量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也是很重要的标准和要求,一些教师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能够更深刻的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能够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能够在各个方面充满正能量,能够更好的爱祖国、爱人民。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目前许多学校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就是师资力量过于年轻,还没有较高的理念的形成,意识和综合素质还没有达到优异的程度。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2构建提高学生社会能力素质水平创新教育机制

4.2.1开创不同的学习的平台

很多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学生的实现、就业和校内培训等多方面的关注,能够让学生在正式进入到社会之前,学到更多的技能,尽可能多的提高技能素养,能够不断的增强技术价值和管理等方面的交易,能够不断的在技术性的基础上,增加素质性。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2.2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进行专业的技术教育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对专业和未来就业岗位的了解程度,从而明确岗位任务,能够更好的在岗位领域内进行自我锻炼,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2.3鼓励学生进行实践

在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的传授的时候,学校可以加强学生相关实践的频率,能够让他们不断的认识到岗位的需求和职能,能够更好的进行任务框架的构建,从而完善自身的不足,来达到教学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能够更好的在实际的情况中解决问题,而不是永远只停留在书本上,增强学生的自主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3打造雄厚的软硬件设施

各类学校都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校内的软硬件设备,不断的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保障。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其师资力量的素质能够提升学生的修养,而其坚实的专业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不能够忽视师资力量,除了老师向学生传授经验外,也需要让老师投入到实践中,在一段时间能投入到实践,进行更多经验的积累和传授。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5结语

综上,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作为职业教育的一员,只有认真研究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树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并根据院校自身的风格与特色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从容实现人才培养的预定目标,这是职业教育精神的时代内涵。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作为一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只有把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这一职业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明确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还要掌握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和人生经验引导学生,实现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才”的平衡发展。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10: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论文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论文论文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1.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应与当前社会文化、经济、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紧密衔接,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保质保量地完成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高职生生源质量较差、基础知识薄弱是长期存在的现象,很难立即解决,但是高职院校也应对此引起重视,根据市场发展形势制订有针对性、有个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生应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确定专业层次与类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有特色、高质量、可满足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提高学校的特色与声誉。

2.明确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根据本校专业设置,明确艺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教学,保证基础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首先,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绘画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其次,教学需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独立判断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3.构建科学的基础课教学体系

在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体系设计中,很多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适应性和实用性较差。因此,教师应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教学方向,构建科学的基础课教学体系,对基础课程进行分类,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交错、横向排列的基础课程群,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构成完整、合理、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使学生成为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设计、管理、施工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二、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必须注意与专业院校间的差异,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良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改革措施,切实保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艺术设计人才。

篇11: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优势与不足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笔者经研究并总结了目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优势和不足。

1.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优势

关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随着社会和企业的不断繁荣,知识经济的转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认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性,有些院校已经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校园文化研究会等以专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第二,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规范。

截止到目前,几乎全部的高职院校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完善其与教学相符合的各项规章制度,包含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较全面的内容规定。

第三,明确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导向。

高职院校基本上都会将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与其实际情况主动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体现其校训校风,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自觉的适应与维护。

第四,加大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力度。

近年来不少的高职院校都投入大量资金改进其硬件设施,增加教学仪器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并建设新校区。

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也同样投入了较多的资金铺设草坪、栽种各种植物等以美化校园,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1.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尽管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职业教育型的校园文化特色,但是由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深化的过程,难免会在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总结如下:

第一,不符合高职院校实际部分高职院校仅仅是盲目的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并未建立与自身实际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导致当今的很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成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的“克隆”。

在有些高职院校中,从领导到各个教职员工都未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并未设置专门的负责机构,导致互相推脱责任的情况出现;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制定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符合院校实际,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特点,缺少创新,未能够将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表现出来,为体现出其文化高度和内涵。

第二,存在重技轻文现象。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复杂,学生之间的文化基础差异较大,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

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部分高职院校会存在着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儿忽视学生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环境较差。

第三,整体系统规划不足。

有些高职院校认为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招生就业等硬件建设,而忽视了对校园文化这种软件建设的系统规划,不少的师生都未形成高职院校的校园精神和价值取向。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针对上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结合我校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实际,笔者提出了以下的意见:

第一,在高职院校的总体规划中写入校园文化建设

①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质量。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因此将教师与学生进行统一,充分调动和发挥二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才可以更好的保障整个校园的文化建设。

尽管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基本适应了我国的高职教育,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素质的高低,从而阻碍其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要努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质量。

②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

学生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实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都是家境比较困难的农村孩子,它们的文化素质一般都比较低,这很明显不利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所以要着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保障顺利的开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二,通过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层次

①树立品牌项目打造精品文化活动。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非常丰富,既包含了一些水平和档次较高的活动,也包含了一些滥竽充数的质量较差的活动,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对其各种活动进行梳理,避免由于质量较差的活动的举办给校园文化建设总体的质量和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积极鼓励那些水平和档次较高的活动,并拓宽这类活动的开展领域,在文学、表演、摄影、书画等诸多领域都要有所涉及,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高雅艺术巡演季”活动、苏州评弹学校的“校园艺术节”活动等,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过,他们已经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品牌艺术活动。

这些活动均起到了聚精艺术、鼓励创新、弘扬校风的突出作用,形成了该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

②利用网络拓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空间在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校园网已成为师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网络文化以其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对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转变,以及学习方式的改进影响意义很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网络意识渗透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当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空间,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三、结论

本文从高职校园文化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其特点及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其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为未来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依据。

篇12: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及措施

1.遵循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与生活中自觉地接受教育,乐于接受教育,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爱国成才观、恋爱观、择业观。

要达到上述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原则:百行以德为首,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高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突出其教育性特点,在建设过程中时刻把握教育性原则,从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氛围、课堂教学气氛到师生精神面貌、学生社团活动等方方面面都应该发挥其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科学性原则: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系统而复杂的整体工程,它点多、线长、面广,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学校应精心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

一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专业特点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是要加强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意义及建设途径,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地建设本校的校园文化。

(3)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它体现了教育应遵循人的主体性的原则。

学校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和教师的专业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为建设的出发点,在建设中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师生共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服务师生为建设的终结点。

2.建设校园文化的有效措施

(1)加强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精神凝聚力。

优秀的校园文化既能够以各种方式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又能够使人们的信念情操融合,达到培养和激发人的集体意识的目的,从而使全校教职员工从思想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2)把握校园文化中的批判、继承与创新问题。

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样,是在不断更新与变化的,要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作用,必须时时考虑推陈出新,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错误的思想观念以及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当中消极的东西过滤掉,把积极向上、文明高雅的东西发扬光大,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跟上时代的步伐,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满足市场对就业人才的需求。

二、结语

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文化在不断更新,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需要创新。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动态过程。

合理、人性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应是使师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建设的过程。

这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将现有的文化创新与发展。

比如,高职学校师生每年参加各种省级、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学校每届各种社团举办的多种活动,均体现了校园文化创造性的发展,促使校园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呈现雅俗共赏、百花齐放的气象。

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又拓展了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在奋发向上的氛围中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篇13: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论文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论文

一、关于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

(一)要有深具专业影响力、团队凝聚力的团队带头人

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应该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有实践经验,在本行业内有较强的影响力。其次,能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并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第三,要有一定的高校教学经验,能及时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室内设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本专业建设在当地高职院校中的领先水平。第四,能结合校企实际情况、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实现本专业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完善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

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拟定的协议,明确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以及双方的责任、权利。形成一定的制度,来保障行业企业相关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专任教师和青年教师最好每学期轮流赴合作企业顶岗工作,使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实现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学院专任教师和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这样才能型成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一般而言,专业基础性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的项目和内容由双方共同协商设置,并主要由具有企业选派具备高技能水平、经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讲授。

(三)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团队要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将学院教学管理覆盖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与企业共同保障学生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实习的效果。通过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在教学过程中,把设计师请进来,让高职学生走出去。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形成以资深企业为依托的实训体系,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有利资源,建立对内、对外艺术设计专业学员的实训基地。努力建设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落实实训与就业一体的实训机制。

(四)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争取条件,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至少在学校内部场所建立一些基本的技能实践场所。例如:

①室内装饰材料实验室,陈列数百种常用装饰材料和数十种施工机具、设备,使学生在校期间对常用装饰材料的品种、物理性能、加工方法、应用范围等有直观了解,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②建成室内装饰施工工艺流程实训室若干个,将常用装饰施工构造按照工艺流程顺序进行开放展示,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室内装饰施工的技术和验收标准,提高学生绘制施工图和从事施工管理的能力。

③建成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体的CAD、3DMAX实训基地一所,主要进行项目实训、CAD工程制图、3DMAX效果图制作以及后期渲染、修图的实训教学。

④建立制度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要不断完善教学、实训、技能操作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做到教学有教案,实训有手册,操作有制度。

(五)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鼓励本专业专职教师多参与室内设计项目的设计和招标工作,这样不仅积累了实践经验,而且为合作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校企合作更深入、更稳定,真正形成了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同时利用行业协会的资源,设立室内设计专业学会学生入会、培训、考核、认证体制,打造良好的培训、考核平台。

(六)建立以科研保证教学团队专业素质的模式

在教学上,定期组织教师听课,开展教案、教学心得交流会议,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在实训上,强调校内教师与企业设计师深入交流。以研讨会、观摩会、文字总结等方式进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历练教师的一线设计能力,培养设计师的实际教学能力。鼓励教学团队成员以专业论文、教学论文、专业展览比赛、精品课程、课题的形式反映、体现教学心得与成果。

二、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学校和企业分别承但本专业的基础课、实践课的教学任务,并进行合理、有效的穿插,将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在教学计划制定、课时安排、实训内容、顶岗实习等环节,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协商确定实施方案。

①在实际教学中,把一线设计师请进课堂,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学工作。

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已经建立的设计企业为平台,辐射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让学生走进企业,走入市场,培养实践技能。

③把学院的学术气息带进企业,帮助企业提升专业层次,突破设计瓶颈,既为企业的设计师在专业理论、专业素养方面进行继续培训,又拓展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及方式。

④把一线设计师请进校园,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实际、具体、可行的教学方向,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⑤广泛与省内外相关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推荐学生就业。

三、教学革新总结

①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加强实训教学力度。

②在基础课教学阶段注重课程衔接和应用引导,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③引入案例教学法和项目同步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

④建设装饰材料实验室,弥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不足。

⑤建设校内实践场所,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施工的工艺、方法和程序以及各种常用材料的性能。

⑥引导、带领学生积极参加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和竞赛,使学生开阔眼界、提前接触行业环境,增强就业的适应能力。

⑦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与市场、一线设计师有较深入的接触。

⑧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从业资格认证的培训,学生就业率显著提高。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式、教学革新的一些具体的体会。本文的目的在于即对自身工作的梳理,总结得失、经验;又能够抛砖引玉,与大家进行广泛的交流,获得专家、同行的批评指导,最终在新时期国家关于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政策下,抓住机遇,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力度,完善现代高职教学体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ivillc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名称:《高职院校普及文化艺术内涵探讨论文》
文章链接:https://www.59dt.com/article/141573.html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