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为写作提供
各种范文范例参考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简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共15篇),欢迎阅读!在此,感谢网友“alieen”投稿本文!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篇1: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前言

作为实现对学院教职工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根据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性质与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发展情况,提出有效的策略,使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业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为教职工的积极性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篇2: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2.1标准化原则

由于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包含了庞大与复杂的信息,存在不同复杂的情况,站在系统内部建设的角度来看,采用标准化的方式是保证内部兼容性的重要手段;站在整个数据化校园的角度来看,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校级管理平台,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再对其进行统一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应站在战略发展的角度,与众多系统相配合,包括教务、学工、财务等等,共同实现基础数据源的构成,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遵循标准化原则进行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2.2信息化原则

为了加速建设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使全校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得以推动,就必须遵循流程化原则。信息化在人事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不但能够使人事资源管理中的教职工的基本信息管理、人员考核、薪酬计算、合同管理、统计报表等定量工作得以简化,降低工作难度,其设计方式采用工作流,实现了系统中各项业务的形式流程化,同时对人事资源管理定性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业务流程得以明确定义以及完善优化,使得现行管理机制的调整与改进得到有效反馈,进而使工作效率得以有效提高,保障了服务质量,使人事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朝着职业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2.3安全性原则

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网络安全性。系统根据学校网络中心的需求,部署统一的防火墙,将TCP/IP协议应用于网络传输与通信。全校教职工必须通过学校的信息门户访问,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才能够得到相关的服务。第二是数据的安全性,应包含数据库全备份、数据库增量备份、应用系统日志备份、操作系统备份以及应用系统备份。

2.4开放性原则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应遵循开放性原则,不同网络协议应能够应用于系统,实现多种网络产品的互联与多种数据库系统的转换。以此使得网络应用环境的集成性与网络可操作性得以强化,接口设计应具有灵活性与开放性。此外,用户构造信息集合信息项也应能够在系统中得到应用,用户可根据需求进行人员类别的设定,实现管理的分类。

2.5先进性与可扩展性原则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遵循先进性与可扩展性原则,通过对成熟、可靠的技术的运用,并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对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需求,例如实用性、性价比、使用寿命以及系统的可扩展性等等,使系统建设得以强化。

2.6可管理性与可维护性原则

高职院校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应能够对网络进行强力的管理,确保其可维护性达到一定水平,确保用户界面友好以及网络功能透明化,降低操作与学习的难度,为管理与维护质量与效率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7信息共享与安全保密相结合原则

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应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基础之上。系统中会存在大量的重要信息的存储、处理与传输。鉴于此,就必须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应加强系统各个环节的保密性与安全性,提高对这些环节要求,具体包括硬件、软件、数据等等,应实现技术设计的优化与管理机制的合理调整,具体应从以下几各个方面入手:①物力安全。首先,要对产品与设备的选择予以高度重视,确保选择的维护功能应具有成熟型、稳定性、可靠性,能够保障数据的完整,同时相关产品与设备应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与保密性;此外,系统容错与备份技术的运用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加大管理力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实现病毒的防治与系统故障的恢复。②存取控制。网络操作系统与网络传输系统的选择应注重存取控制功能的提升,还应结合学院不同职能部门的实际业务情况,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用户权限的设计得以优化,进而实现安全保密性的同时,完成信息的共享。③安全保护。人事信息包含了的内容与个人与学院信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必须保证人事信息安全性、保密性在人事信息自动化管理工作中的实现。为此,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2.8易用性原则

高职院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应遵循易用性原则,采用先进的,具有简洁界面的浏览器,提高操作的灵活性,降低操作难度。同时应实现对可视化多媒体编程风格的运用,使界面得到统一。

3现行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建设方面仍有待提升,人事管理信息系统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开发与实际管理工作的需求,大部分学高职院校的人事业务的完成都是通过人工操作来实现,缺乏信息化建设。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人事工作在方式与理念方面得到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化建设进程与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关于现行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介绍如下:

3.1系统封闭性较强

虽然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机构根据不同职能部门的职能进行了分工,并实现了众多管理系统的建立,例如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医保管理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系统和工资管理系统,然而这些系统存在独立性过强的问题,它们的互联互通并没有实现,难以进行数据共享。这就使得管理人员在增加、删除以及修改系统中的已有数据时存在较大的工作量,系统操作只有在单机状态下进行。这种方法在数据的收集与积累方面难以实现分类整理的科学性,并且数据储存也不具有统一格式。此外,由于信息管理体系与各部门信息系统的独立性,使得数据冗余与差异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与工作质量的完善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3.2系统功能具有单一性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中,然而就现行的系统而言,其功能仅仅停留在输入、存储以及修改等等,查询业务也相对简单,并且只在教职工档案管理与工资管理中的基础业务中得到应用。由于信息的加工与分析无法实现,因此在人事管理核心问题的决策方面,现行系统就能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具体而言,目前采用的工资管理系统的功能仅仅停留在用户查询与职工个人工资情况的修改等,年发工资总额的增幅等方面的计算难以实现,进而无法对比本单位与同类单位的平均工资,单位内部不同人员的工资发放情况也得到不到有效分析,进而使得人力成本与学校效益间的损益关系的计算难度加大,用户的决策无法结合系统的信息来实现。此外,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仅仅停留在用户对个人基本情况的静态查询,系统中动态信息的变动难以体现出来,例如教师的学历变化情况、部门变动以及职务职称变化等等,相关表格的生成更是难以结合实际需求得以实现。

3.3系统智能化缺失

虽然管理人员开展事务性的人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现行系统,然而这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偏低,无法主动提醒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操作,尤其是对于需要在近期完成的工作,如果管理人员耽误物这些工作,就会使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

3.4资源查询的规范性不足

目前,教师在对其考核成绩与工资福利等信息的查询中只能采用传统的手动操作方法,这就对人事资源的利用效率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3.5信息准确率偏低

目前,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相关人事档案工作保护不力的问题,使得这些档案记录的完整性缺失。对教师状况的确定中仍采用手动查询的方式,这是基于大量资料的翻阅完成的,同时造成办事疲劳的几率非常高,进而对正确率造成影响。再加上有的教师信息的记录资料采用的存储形式为Word与Excel等电子表格,这就导致数据与信息的分散性与隔离性较强,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进而使得信息查询的效率与数据分析的集中性受到影响,对学校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的提高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人力资源与物质投入存在大量浪费的情况。

篇3: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首先,为了使教职工信息管理的统一性得以实现,应加强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仅要对人事基础信息进行考虑,同时人事资源信息系统内部数据中还包括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等等,如此才完整记录教师在工作期间的相关信息,使多部门进行数据登记的情况得以避免,此外也使多部门对同一部门提供所需数据的情况得以避免。其次,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还应确保资源数据的共享得以实现,并且加强信息资料的网上传输,最大程度的减少复印佐证材料的情况,使无纸化办公得以实现。此外,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还要基于完整的基础资料,实现对数据查询统计功能的完善,并且实现直观、丰富图形图表的形成以及分析的动态进行,进而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为数据的准确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可以利用相关软件格式导出数据,为电子统计的保存提供便利。

篇4: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首先,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庞大信息资源库的构建,具有集中整合全校教职工个人信息的功能,对于人事异动信息能够得到有效掌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与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对教职人员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人员也具有更强的流动性,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高职院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能够大大降低人事管理难度,实现对教职员工相关信息与数据的有效管理,并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整,并代替了传统的Office组件中Word、Excel等电子文档的操作模式,各类数据的保存与更改更加准确与及时,数据更新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历史数据得以有效保存,为以后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现阶段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中较为复杂与困难的工作包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师资队伍建设、事业单位年报以及高等院校基层报表等等,这些工作采用的传统的手工操作,不仅工作量大,同时数据的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障,还无法实现对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缺陷。而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自动汇总、分析数据的功能,管理人员的操作难度较低,能够轻松的进行类别的汇总分析,使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时为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有效汇总全校教职员工的信息,同时还有相关佐证材料可以查证,如此使得原始档案查找方式得以改进,通过电子档案的调整来核查信息,就可以实现教职工提职资格审查、职称评定的资格审核、科研成果的申报和退休人员的审核。如此一来审核的效率就得以大幅度提高,纸质档案的翻阅得以减少,有利于纸质档案的保存,为其完整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篇5: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就应结合高校工作实际情况,优化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具体包含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劳资福利社保管理系统,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系统,职称评审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人才招聘管理系统,培训进修管理系统,校内人事调配管理系统,评奖评优及人才管理系统,提醒管理系统、数据统计分析系统,系统管理等12个模块。

6结语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在人事信息管理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与各院校自身的特色与需求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核心而进行的。为了使人事管理信息化水平得以提高,为人事人才服务水平与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职院校就必须严格遵循信息化发展原则,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社会服务水平,使学院更具活力与竞争力。此外,还应针对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发展展开深入的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策略,推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篇6:高职院校建设软件技术论文

高职院校建设软件技术论文

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对策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宗旨

和普通院校的学术教育对比。高职院校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问题。所以,高职院校教学需要结合社会和市场需求,保证培养出能够创造实际价值的人才,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学校应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宗旨,深入了解目前社会就业的趋势,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岗位群设置人才教育宗旨。

(二)改变专业教学模式,完善设计课程

高职院校需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将学术性教育向实践性、就业性教育转化,将原有的教育方式摒弃,丰富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培养的重视程度。且设计专业课程时,应具备创新意识,冲破传统模式的束缚。第一,以岗位为核心建设课程。高职院校应树立岗位的核心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保证课程中存在技术主线(一般为一门技术课程),如可以将自身学校的核心课程设置为“JAVA程序设计”“、C语言”、“UML建模”等;第二,化散为整,改革基础课程[3]。因为高职和中职教育存在一定差异,高职需要在夯实中职教育基础上提高教学层次,进行内容和能力的拔高,将内容相近的课程整合,将其中重复无意义的文字去掉,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三)强化校企合作,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应意识到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目标,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培养高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性动手性强的人才。学校应和中小软件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自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依照学生自身的喜好参与到企业部门工作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定期向企业输送教师及学生入职,学生可以在实地学习,教师可以带新入职,感受现实环境的需要,负责相关软件业务,学习实践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备合作创新意识。对教学内容,应将课程之间的繁冗复杂部分删除。如讲授“C语言课程设计”时,还会涉及到一些数据结构和操作体系问题,其他内容教育意义不大,则可以删除。

(四)专业教学创新

教学成果很大程度受到教学方式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知识储备较少,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特征,需要保证高职院校在软件技术教学中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首先,采用启发教学。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解疑答惑;其次,讨论教学。教师应对企业现实的环境进行真实模拟,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组别,分组讨论。授课完成后,应鼓励学生大胆评价,统计总结经验;最后,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应结合自身的实际企业经历和社会经验,结合案例为学生传授软件专业知识。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技术能力,以提高专业建设效率。

二、结语

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如今计算机市场对软件人才需求增多,高职院校对此领域专业的人才培养重视程度加深。软件行业作为前景良好的行业,对社会型和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有了一定增长。通过树立教学宗旨、加强校企合租、改善教学模式、创新专业教学等方面,更好地进行软件专业建设,使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计算机人才。

篇7: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应重点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解读除了分析其“职业性”、“实践性”,还需看到“社会性”、“高等性”、“创业性”等特点,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精神,富有批判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准确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导向和育人功能,这是教学和制度管理难以达到的独特魅力。

(一)道德观念的规范和约束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一些校园文化形式如校训校规、校园文明礼仪标语、学生守则等,明确的要求学生必须在这些范围内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一些校园文化虽无明确的规章制度制约,但以各类技能竞赛和讲座、实践活动等为载体,以节日、社会热点事件或与本校密切相关的事件为主题,不断的给予学生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交织起来,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从心理、态度和意识等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进而外化成行为准则,最终转变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达到“高等性”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工作态度,树立乐于奉献、热爱集体、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认知、思维能力的提升人类的认知能力在18-35岁进入全盛时期,大学生属于这个年龄层,所以在高职教育期间的校园文化建设,会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磁场”,构成校园文化的一切标志性事物或是活动都会通过这个“教育磁场”本身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观察、认知、记忆、判断、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又是智慧生成的殿堂,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学生有机会去接触和认知新事物和新观点,考虑更多的新的可能性,找出其他更复杂的关系。在此过程,他们积极主动的对出现的棘手问题进行思考和猜想,发展了认知和思维能力。学生不断的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不断地循环着上述过程,思维越来越敏捷和灵活,思路也越清晰,从一个学习者逐步转变为有创造性思维的思考者。

(三)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学生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在社团担任干部、在班级担任班委,不仅自身组织能力和领导力得到锻炼,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为人处世经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不同角色的扮演必然会使其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困难的能力。在各类活动中,同学间能意识到自己是社团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集体的荣辱和他们息息相关,如遇到阻碍便会自觉地分工合作去维护集体的利益,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自由、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娴熟的实践能力和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是教育教学活动力所不及的,学生不断参与校园文化,不断的得到锻炼和他人认同,逐渐树立起自信,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趋于成熟,为日后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重形轻义”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注重形式、制度、物质而轻内容、理念、精神实质的现象。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校园环境建设、校风建设、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层面,如校区环境的装点与室内环境的营造、编写校歌、统一班服装,以及把各类文体活动、比赛、社团活动、班会、思想政治工作频繁和重复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校园文化的潜在引导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此时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是为了让学生“忙起来”的举措,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思想、精神、道德、价值观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虽然花费了时间但是能够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匮乏。深究其因,很多时候校园文化在外化于形的同时并没有内化于师生的心,未能有效传递和渗透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念,未能达到凝聚师生情谊和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的效果。

(二)“重显轻隐”通常以课堂“教和授”的形式直接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和行为教化的思政教育,我们常常称之为显性课程。而高校校园文化是可以借鉴多种载体来进行学生的心灵沟通和思想教育,它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普遍参差不齐,老师们往往乐于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要求学生接受某种思想和行为规范,结果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也降低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巧妙的利用“潜在的教育磁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它具有无形、稳定的特点,其影响更具持久性,能长期规范学生行为、提升素养、激发认同感和使命感,形成凝聚力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更愿意在氛围轻松、自主性强的校园活动中接受道德规范教育,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提高自身素综合素质。但由于隐形课程的操作难度较显性课程大,许多学校往往都是“重显轻隐”,以至于难以合理利用校园文化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三)围绕“职业性”,偏离“高等性”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上脱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过分提倡科学精神,弱化人文精神,培养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职业人”,而忽略培养具备相应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常以学生就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的培养为中心,偏离较为长远的个人信仰、精神追求的构建,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功利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都受到社会的影响,多数师生认为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是目前最实用、最有利的,而责任感、人际交往技能、团队精神等综合素养在就业中虽也起到关键作用,但并不能立马带来物资方面的利益,则被大家所忽略,常被认为等有了时间再去“填补”。“急功近利”思想和物质主义色彩的蔓延,使得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了诸多的阻碍,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四)特色不突出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不突出,举办的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创新和独特魅力,和其他院校的活动大同小异,对学生不构成吸引。于是,学生的校园生活逐渐脱离校园文化的引导,转移到网络游戏和校外实践打工等活动。如果放任学生活动的这种“无政府状态”,缺少校园文化的引导和规范,会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回避和排斥,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清一色”的校园文化局面。高职院校是职业化教育,三百六十行,各行都有其独有的文化和特色,不妨将行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避免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平平淡淡,但也不应照搬照抄同类职校的现有成果,而应高度凝练和融入行业特色、校本特色。有针对性的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设计,将活动与专业特色、成果、教学相结合,使它们共存互补,相互促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服从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即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应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周密的设计和规划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多处于无序状态,无分管领导;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日常事项等割裂开来,忽视了校园文化与校园其他活动的相互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形式大于内容等。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整体性设计和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不断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反思,对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都具有指导意义。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举办多少活动、空喊几句口号,贵在不断的进行周密的规划和部署,不断对其主旨、内涵进行深入细致的推敲和研究,扩充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设置分管领导、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师生共同参与,整合力量、共同创造,努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着有序、预设的方向进行。

(二)灵活引入行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围绕学校历史、规章制度,以及各种节日、社会重大、热点事件或与本校密切相关的事件以外,还应当更多地体现行业特色,引入行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园的文化氛围里感受本行业的气息,从而帮助他们更多的了解行业动态、接触前沿理论、完善知识体系,开阔眼界。在环境布置方面,校园里可放置行业标志性人物的塑像或是行业文化、职业特色的标识,完善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室和实训设备,图书馆配齐行业前沿书籍和有关行业领域、企业的报刊;在活动开展方面,邀请本行业领域的名人名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演讲,可以是企业的老总也可以是学术上有威望的学者,此外还可定期组织学生社团深入一线企业参观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校园文化、行业文化的熏陶下,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由“活动本位”过渡到“学生本位”“活动本位”过渡到“学生本位”是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味追求各类活动开展的规模和数量,更要看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够得到体现。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在参加校园各类活动时,学生只有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其主体地位才得以体现,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选择与吸收接纳校园文化传递的各种信息。同时学生也在积极、主动地促进和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通过师生积极互动建构起来的,教师恰当的引导是关键,其调整和更正学生在文化内容选择中出现的失误和偏离,帮助他们自主地对校园文化内容进行选择,不断调整、不断丰富、逐渐完善自我。教师引导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帮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满足兴趣爱好,促使学生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四)注重学生社团的引导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有关部门或社团的指导老师应定期组织社团干部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培训活动。有意识传达社团理念、明确社团目的,开发、培养社团干部的沟通协助、策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激发集体凝聚力和团结力。有计划的帮助社团成员在业余生活得到丰富、兴趣爱好得到培养的同时,协调和平衡好学业与社团工作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从而为日后顺利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校园活动奠定长远的基础。

作者:莫玉婵 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篇8: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建设论文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建设论文

论文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学管理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

高等学校扩招以后,教学管理中存在职责不明确、行为不规范、制度不完善、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的改革,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扩招,学校规模、教学环境方面出现新变化进一步加重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困难。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推进教学管理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运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高校教学运行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较普遍的问题,不适应学校发展,影响了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管理不规范,职责不明确

教学部门管理范围较广,很容易与其他部门冲突,也容易造成部门内部职权不清。这就可能会导致了工作上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也就难以提高。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不规范,各部门工作各行其道,教学运行调度的手续十分繁琐,这不仅使教学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不断处理重复的工作,而且还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不便。

1.2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教学管理信息化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收集、整理、存储和更新有关学生、教师、教学运行环节和各专业的相关信息。然而,当前往往存在信息渠道过于狭窄,信息处理不及时、更新慢等问题。信息化管理还要求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譬如计算机操作,但是部分人员仍不愿意学习先进的技术,从而造成了大量的、低效的重复机械劳动。特别针对某一特定应用而编制的单机系统之间没有集成,数据不能共享,在不同系统中资源重复冗余的现象极为普遍,造成管理资源的严重浪费。

1.3教学管理制度欠缺人性化

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欠缺人性化,已然成为阻碍教学改革前行的绊脚石。例如高校规定教师教学工作量,并将此作为津贴发放的标准。其实,教师在从事教学改革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在现行工作量计算方法中,很多隐性的工作是无法量化的。因此,只将课时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成果的唯一标准是不科学的。此外,教学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加上管理人员地位不高,许多人不愿干教学管理这种工作。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就会影响教学秩序正常有序的进行。

2、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对策

如何克服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优化高校教学管理,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要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2.1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保障,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首先应该“以人为本”,要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要完备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把必备的教学文件、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学生管理办法等制度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再次,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管理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同时要根据不断发展的教学新形式,相应地改变不合理的旧制度,建立与时俱进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新制度并保证制度的落实。

2.2加强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的管理主要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其次,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突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第三,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组织教学,根据课表等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管理最优控制,使信息反馈及时、准确、有效,必须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以保证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院系主管教学领导、教研室主任等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部门教学工作会议,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进度按计划进行,提升教学质量。

2.3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调度

要严格教师调课、请假制度,确保教学运行秩序正常。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学管理人员等要不定期地对照课表实地检查教学活动的实施情况,既要检查教师的备课、上课情况,还要检查是否有私自调课、停课、提前下课等违反教学纪律的行为。班主任、学生辅导员要检查学生的到课率和课堂学习的表现,要经常与教师沟通、与学生交谈,听取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反馈,为教师修正教学、学生端正学风架起沟通的桥梁。

2.4重视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

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各种培训活动,努力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适应高校多学科、多专业、多培养规格的管理现状。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办公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为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

2.5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教学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学校全局的服务性工作。从修订、执行教学计划到教室分配、课表编排,从新生入学到学籍管理、教材供应、学生实习、考试安排等等均是围绕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服务性工作。因此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是要把学生置于学校的中心地位。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管理就是服务,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同时,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采用更加有效的奖惩机制,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总之,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适应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需要,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整个高校管理活动中,必须加强对教务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务管理队伍,从而提高整个教务工作的管理水平,为高校的发展壮大提供管理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史敏.创新教育下的教学管理[j].理工高教研究,.

[2]安宝生.樊秀萍.我国高校信息化体系的四大支柱[j].教育研究,2004.

[3]洪茹燕.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4]王宏.高校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刍议[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5]邓义桂.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理论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篇9:试析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论文

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群体行为,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和学生行为规范与思想道德的体现。优良的学风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创品牌、树信誉、求生存、谋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一、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连年攀升,每年向社会输送一大批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社会、企业也对高职教育寄予厚望,希望能从中获得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发展引进、积蓄可靠的人力资本。但是,纵观近年来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学习风气和学业状况却难如人意。高职院校中学生普遍存在消极怠学现象,对学习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大,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抄袭作业、逃课现象、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的主观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30年来,新生事物不断出现,一些消极的、陈腐落后的东西也随着市场经济直接或间接渗透到学校中来,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此外,社会上普遍的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或多或少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信念。高职学校普遍办学时间不长,发展速度过快,在人文底蕴积累和师资力量上有所欠缺,自身教学改革滞后,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挫伤了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内容老套,方式呆板,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自身素质不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缺乏理想和抱负、缺乏时代使命感、缺乏努力拼搏精神的现象。学生不能合理的自我定位、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较差,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没有目标和计划等。加之当代许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带有盲目性,通常在家长的要求下或分数不够等原因,填报了或被调剂到自己并不了解或不适合自己的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考生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基础,也缺少兴趣爱好,经常会有进错门或选错位的消极情绪,往往陷入一种被动、消极的的学习状态中。

二、高职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全员参与,需要在课堂、宿舍、各种活动场地全程参与,需要学校、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四方的共同发挥作用。

(一)学校的作用。

学校在高职学风建设过程中起着总领全局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校园软硬件建设以及合理开展学生活动三个方面。

1、规范学生日常管理,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学风建设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奖学金条例》等学生激励机制和《学生纪律处分条例》等学生约束机制,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和警示学生严格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有针对性地选取学风状况观测点,对学风进行动态监控,重点考察到课率、作业上交率、考试不及格率、各种资格证书通过率等,对晚自习进行严格的考勤和管理,确保自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优化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美丽幽静的校园生活环境是优良学风建设的重要外部客体。它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拼搏进取。高职院校宣传栏内的内容要有教育意义,而且要经常更换。教学楼、图书馆悬挂科学家和伟人的画像、名言警句。此外,高职院校要保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到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更新实验实习设备,增加图书藏量等方面上,为建设良好的学风提供物质保障。坚持全员育人,学院领导、各职能部门、系分工负责,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3、合理开展学生活动,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途径。

学生活动要开展得好,要想与教学工作形成良性互动,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将学生活动场所纳入学院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努力建设一批条件完备、设施齐全、相对独立的'学生活动场所,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内在需求。

(2)开展各类有利于专业教学的学生活动,围绕思想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身心素质教育三大主题,重点扶持开展以锻炼专业技能、服务专业教学为目的的学生活动。

(3)通过就业竞争教育,让学生了解目前人才市场供需情况的严峻形势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习,从而深入推动学风建设。

(二)专业教师的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理想。

专业教师要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对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认真做好专业前景与发展的教育工作。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来校举办学术报告会、专业座谈会、人文讲坛等,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企业和单位,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特点、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让学生看到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复杂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让学生认识到个体与外界需求之间的差异的存在,促使其产生自我提高的需要。专业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白只有现在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施展才华,发挥作用。

2、严格教风促学风。

教师的思想行为、学识水平等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严谨的教风具有启动、导向、激励和约束功能,必然对学风直接产生深刻的内化感染作用。教风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质量,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教师应善于掌握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规律,认真备课,教学内容紧扣行业现实,不断更新教学组织形式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教务处、系部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关于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更好的从事教学活动。

(三)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通过深入课堂、寝室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学业动态,同时了解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意见和建议,并与任课教师交流,使他们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的互帮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对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自制力较差的学生,辅导员在发现情况后,要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单独谈话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敦促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竞赛、学习研讨等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橱窗和校园网等形式营造校园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加强学风建设的宣传;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等措施带动学风建设的发展,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稳定的健康的学习状态。

(四)学生的作用。

1、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问题,是良好学风建设的基础,要通过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高职阶段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遵守纪律、自觉学习。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要尊重学生的自我与独立意识,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毅力,形成积极自主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行为,不断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主管理能力,将“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逐渐走上奋发向上、积极自主的良性发展轨道上。

2、重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

高职院校要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必须以抓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在学风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和学习上的榜样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大多数学生形成符合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而对个别学生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使之逐渐同化。一旦某种行为表现为习惯,成为一件愉快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就会进入“乐学”的境界。如建立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联系制度,每一名学生党员或学生干部联系一名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进行辅导,潜移默化地对周围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加强学风建设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艰巨性与长期性,要锲而不舍,长抓不懈。一个学校的优良学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学院一切工作都要以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风建设为出发点,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促进学风建设,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篇10: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论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论文

一、台湾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1.贴心服务的图书馆大楼

大部分职业院校中的图书馆中设置了自动借、还书系统,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服务。另外,配备紫外线杀菌机,在图书馆的门口提供了简单的各项设施使用指南,让读者在图书馆中感到十分的温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指导老师提供服务,学生遇到不理解的知识可以向学科教师请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图书馆的楼梯都设置了护栏、扶手、提示等,每一处都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一些条件较好的图书馆还设置了专门的研究小房间,一些研究小组可共同查阅资料,研究、讨论等等,为学生的课题研究、项目研究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开放式的办公环境

在台湾的职业院校中,教职工的办公环境设计也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一般办公综合大楼为开放式的办公系统,各个部门都清晰的规划,常规的师生办公流程都可直接的'了解到。若要办理某一事物,只需要在一间房间内便可以完成所有的流程,极大的简化了各项办公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宝贵的工作时间。

二、台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大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启示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着眼于大局,从小入微,一点一滴的做起,并将这些做法升华到“以人为本”的高度。

1.建设“以人为本”的细节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将建设的重点落实在细节部分,更多的是考虑到大局上的建设和拓展,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就在于小细节的处理上。例如:在校园建设中,人们很难将厕所与其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一件可以不用考虑的小事情,但是厕所环境的清洁度、舒适度却是文明的一种标志,是否真正的将校园文明之风落实学生内心的体现。厕所文化成为被人们在被人们遗忘的“角落”,与厕所文化相类似的盲区也有很多。从建设校园厕所文化做起,完善校园文化、教学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等等,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实训室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

在高职院校建设中与职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将教育与职业融为一体也是必然的,同时这也是成功职业教育的标志之一。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职业性,高职教育中实训课程占到了教学课时可很大一部分。实训室是学生经常进入的区域,强化实训室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将学生置身于仿真的职业环境中,以企业文化和人文环境影响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通过在实训室建设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实现专业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将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到社会。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人文素质的发展规律进行,从细节做起,从点滴做起。以“人文关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受到感染,从细节建设、实训室的人文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的建设入手,将校园文化建设深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在的学习、生活都处于人文关怀中,全方位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篇11:大专高职院校德育建设论文

摘 要 阐述了大专高职院校的一些德育建设,主要通过大专高职院校在校生的思想特点,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建设,思想道德课程的建设,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作出相关的建议。

要培育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当代大专生,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需要我们从理念上,管理上,工作方式、方法上创新,为学生成才和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最终培育出适应社会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接班人。

关键词 大专高职 德育 思想道德

大专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光要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对于个人的职业素养,道德修养更加需要培养和塑造。

德育在学生的以后职业中,甚至一生中都占据的重要的地位。

1大专高职院校在校生的思想特点

大专高职院校在校生大都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年轻,社会经验不足,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很容易受坏境的影响。

基本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源上看:参差不齐,也不排除有好的优秀的学生,文化素质较低,道德意识水平不在同一水平。

农村城市多元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不足,同时社会对他们存在偏见,找工作尤其明显,更加会导致自卑。

(2)价值观上,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在新时期的时局下,心里脆弱,遇到问题困难,就会有极端的想法,郁郁不振。

爱攀比,赶时髦,对思想道德基本无视。

三年混个文凭结束,还有些问题青年的种种问题,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思想觉悟上,政治觉悟和理想被现实社会所左右,处理事情大多会从利益出发,而不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人文素养,公德意识有所欠缺,表现更多的自我为中心,心里承受力差,适应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学校环境影响。

(4)未来职业规划上,大多数对未来是渺茫的,年轻气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实际的行动少之又少,再加上大环境下,一般的大学本科生都不好就业,因此他们内心又是有压力的,或多或少会有自卑,对未来有期待也有害怕。

2大专院校辅导员管理工作

对学生要倾注我们的爱心,但不可以是溺爱,结果在学生面前毫无威信可言,那班级就不好管理了,一定要以严中有爱,亦师亦友的基本原则。

这里主要探讨三类型的学生的教育:

(1)身心有恙的学生,尤其是心里方面的,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的必要性,班主任要亲切加密切的关怀,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适当地组织些活动,让每个人都融入集体,另外还要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单方面的学校教育很明显不够,还需要家庭给予的温暖。

(2)学习不积极者,软硬兼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适当的惩罚和督促也是有必要的,一定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3)问题学生,对该类学生一定要严加管教,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另外还可能需要班主任的更多付出,甚至不一定有所回报,宣讲一些过往的例子,以情动人,奖惩分明,适当的褒奖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3大专院校思想道德课程建设

首先,思想政治课程基本上在不被重视的位置上,仅仅是其他学科的陪衬,课堂的形式也仅仅是拘泥于形式,很少注重结果,考核也基本都过,完全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其次真正科班出身的老师少,很多都是从其他专业调过来,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再一个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其主要精力都在专业课上,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适时做出相应的改革:

(1)大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根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会做人做事。

(2)切实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主要是坚定的道德立场和高尚的人格,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鲜活的案例,新鲜的事迹,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学方法上,提倡课外实践,比如说一些志愿者服务,社区义务劳动,还有一些公益活动,福利院,敬老院等等,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助人为乐”,满怀感恩之情,真正达到学有所成。

4大专院校学生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跟德育建设有很大的关系,说的最实在的就是大专出来能够找到一个称心的工作,专业技能知识大多数都能够掌握,能够直接为用人单位所用,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与上下级的交流,同事间的沟通,这种语言上的修养,不是那么容易学来的,倘若专业知识再好,与人交流有问题,怕是今后的发展不会那么顺利。

在这里,我们就要多加提醒德育建设的重要性。

体现的具体点,就是跟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发展,小中见大,引出做人要正直,人品要端正,切莫随波逐流,要坚持内心的那片真诚,方能为今后的职业道路铺上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总之,加强大专高职院校的德育建设并不能够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精力,需要从以往的观念改正过来。

以学生为本,但是也需要强制方法,重在感化与引导,同时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辛勤付出,辛勤劝学,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给学生指出德育甚至更加重要,为每位大专生树立起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最终建设我们的国家,根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争取使每位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人。

参考文献

[1] 王雅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16):53-543.

[2] 朱龙凤.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

[3] 陈群辉.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职业圈,2007(4).

[4] 任志远.从“能力本位”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创新――以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20ll(10):85-87.

篇12:大专高职院校德育建设论文

摘 要:本文讨论了大专教育中的德育工作教育,总结了影响大专院校学生思想的因素,并因此而给出关于大专院校做好德育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高校德育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分析影响高校学生思想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

作为大专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影响大专院校学生思想的各种原因,才能进一步展开大学生德育工作。

一、影响高校学生思想的因素

(一)传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1.远离亲人使大学生思想出现孤独感或自我放任感。

大学生一般都远离亲人,尤其是刚进校门的大一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无法避免地会产生浓厚的孤独感。

相反,一部分大学生因为远离家长,也容易产生一种自我放任感。

2.城乡对比的强烈思想碰撞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篇13: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思考论文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思考论文

【摘要】在教育上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成为一种潮流趋势,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意义,所以现代教育理念的运用在高职院校中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也在发生着变化,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针对于学校的学风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在一个好的氛围下学习发展,学生只有在一个好的背景下,才能做到努力学习,让学生的文化水平得到提升。因此,在生源多样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将高职院校的学风得到提升是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如何提升院校学风展开讨论。

【关键词】生源多样化;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实践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要求不断降低,人数上不断增加,但是却是缺少了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这些改变都使得高等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着重大的改变,校园内的情况比较复杂,学生的基础也是参差不齐,这就使得这些高等院校的学风存在一定的问题,接下来就将具体讨论,高等院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高等院校的学风存在哪些问题,对于高等院校的学风建设有哪些策略和建议。

二、高等院校的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生源多样化的特点

学风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高等职业院校需要长期进行的事情,因为,院校的学风,直接影响的是技术人才是否可以高效的进行培养。学校的学风也就是说学生的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如果学生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着学习,这样一定可以让学生的技术突飞猛进,由此,可以看出来,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在学校人才的培养中占着及其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如今高考制度的改革,招生规模也是逐渐增加,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相对来说很大,但是总体老说生源的总体质量相对减少;二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认可度很低;三是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即将要学习的专业并不了解,只是父母或者其他原因,随意选择的一个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低,自制能力又差,同时对于学习缺少积极性,没有学习动力。多样化的生源学生也就会给学校的文化建设、学风建设造成一定的困难,不利于学生学习技术,不利于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教育。

三、高职院校学风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习型态

专业技能的教学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可以亲自去体验,可以说是值得大家重视和喜欢的。一直以来学生们都是从课本中学习知识的,难免会感到枯燥无趣,而不感兴趣,而专业技能教学的出现,则让学生们兴致满满,从而学习的热情高涨。但是学习中仅仅只有兴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训练,所以教师就应该发挥好“主导”作用,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做出标记,方便学生的学与记。

2.学生的学习目的

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差,而且还缺乏学习目的,大多都是认为在为家长学习,大多数学生的专业也都是由家长决定的,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主性,这时候就应该要求学生在课下多多复习,要不然不会的知识越来越多,不仅会造成学习负担,也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效果,因为很多知识都是相连的,前面的大多数是为后面学习的知识打基础,如果基础都没有掌握好,那么拔高的那些知识便会一窍不通,对于学习成绩有大大的影响。

3.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的招生方式较为复杂,方法多样化。高中学生没有参加高考,直接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职院校,这一类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对于学习也不够重视,因此,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会存在对于知识的不理解,缺乏学习兴趣。这样的学生放在一起就会使得学校的学风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需要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一个既需要记忆又需要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做一些实际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上,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还要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试验,锻炼动手能力、总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在生源多样化的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相关策略

1.加强榜样的作用

现在的时代,学生都比较喜欢追星,把明星作为自己的.榜样,这就说明榜样的力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宠爱中成长,所以应该让学生明白榜样的作用,不是一味的追捧,要看到榜样积极的一面,这样对于学生才是有帮助的。在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中,就可以应用榜样示范法,学生也更加乐于接受。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素养,要明白良好的教风是学风的基础,学生也可能模仿教师的种种行为,因此,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现代的教学中,越来越提倡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以前的高职教学模式中,都是老师备好课,完全由老师讲。然而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是不一样,按照统一的教学步伐,那些接受知识较慢的学生会很痛苦,甚至会产生厌弃学习,厌弃自己的心理。这就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的好处。老师在进行讲课前,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课堂中的知识点,也会有很多疑问。然后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在进行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学习的心得、知识点和遇到的问题。之后小组汇总他们的学习成果,将个别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由组长将自我学习的内容,产生的疑问在课堂上提出。老师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引导出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今的高职教育中,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时候会忽略学生文化课程的培养,但是,教师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部分时,我们不能以应付的心态教导学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讲出来,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一名好的老师,要学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对自己产生荣誉感和认同感。在应试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中很难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勇敢表达自己观点的天分,甚至会让学生产生胆小懦弱的性格。只有让学生讲出来,才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受益。因此在学习文化知识这门课程开始,老师就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在老师讲的过程中,可以鼓励他们勇于提问。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还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4.鼓励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学生思考能力

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班里的学习氛围,会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发表意见,进行讲解。这样讲,可以很好的反馈学生学习的程度。可是学生毕竟知识面比较窄,在回答时也很容易产生紧张的心理。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是不全面存在缺陷的。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订个诸葛亮”。学生在回答完问题时,可以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这样学生提出的意见会更加全面,与老师进行的教学思路会更接近,方便老师进行下一步的讲解。在学习完这节课时,老师可以留时间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辩论,当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对上节课掌握不牢固的知识,他们就需要去翻书回忆老师讲课的过程,这样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次很好的温习过程。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学分建设是及其重要,一个优秀的学风可以为社会提高专业的技术力量,同时,高职院校的学风,是体现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准的。

参考文献:

[1]张丽,韩新宝.新时期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和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

[2]章韵,黄显鸽.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问题及对策[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李勇.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4]徐晓刚.聚点成面_用浓郁学风浇灌高职之花_浅论当代高职院校学风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0(9).

篇14: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论文

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分析高职院校现有师资队伍的现状入手,进而提出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 对策

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培养国家建设急需的人才,离不开教育者的高素质,离不开优良的教师队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发展却遭遇了种种困境。

一、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1、数量不足。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激增,而高职院校的师资却出现了严重的不足。教师普遍课时较多,一周一般12课时至20课时,有的甚至更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时间去培训,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质量不高。部分教师没有系统接受过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低,缺乏教学实践和教学基本功,专业理论需进一步强化,尤其是课程开发能力弱,很难根据企业需要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中。如“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能力弱,学历层次低,缺乏专门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培训的基地,追求学历,忽视技能提高,教师课时多专业难对口,和企业衔接也很困难,兼职教师工作不稳定等是当前高职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专业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基础学科的教师相对过剩,专业技术的师资缺口较大,特别是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缺少一大批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要求。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师资必须是以专业性强的技能型教师为主,而现在高职院校里,教理论知识的教师过多,而教技能、带实训的专业课的师资严重不足,制约了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4、激励机制不足。部分民办的高职院校,因其办学带有较强的市场经济的印记,其教师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职业升迁等无法和正规国办院校的教师相比,学校又无法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建立有机的教师管理系统。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部门以及各用人部门要积极做好每年度的教师需求分析与预测,并严格按照教师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根据因岗择人、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等原则,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和出入有序的流动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另外,建立教师人力管理的考核机制,对教师工作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考核,并和教师的使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紧密结合起来,激发教师主动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力,形成教师自我管理的新局面。

2、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企业间的人才交流合作,才能实现产学研―体化。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挥其教师专业优势,安排一部分教师到企业中进行一段时间的挂职锻炼,教师利用自身在理论方面的优势,面向生产一线开展科研活动,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做课题、搞研发,将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很好地培养教师在相关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素养。同时,学校还可根据自身专业优势,有选择、有重点地自办科技企业和高技术企业,使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使教师在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成长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

3、调整教师层次,优化教师结构。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和专业教师的配置标准,结合近几年来的实践,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应是以青年合格教师为基础,“双师型”专业教师为中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业带头人为领军的梯形结构。而针对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双师型”专业、骨干、专业带头人教师资源缺乏的现状,学校应重点加强这一部分人的引进及聘任工作。比如,拓宽师资来源,可以邀请知名院校的资深教授或企业中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及对本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中来,从而带动整个学校教师的学习风气,更新教师的思想理念,激发和调动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打造一支学习型的教师团队。支持中青年教师学历的提升,比如,有计划地组织具备一定条件的中青年教师报考在职硕士学位,学校给予时间保证,取得硕士学位后的教师给予一定学费的报销。通过各种渠道培训教师,让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带领青年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考试、实验实训等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到规范到位。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如对“双师型”专业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

参考文献:

[1]郑国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龄出版社,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16号

[3]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Z].教高[]5号

篇15: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论文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论文

论文摘要: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不容乐观。高职院校应重视并加强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以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有形就业市场;无形就业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不断向纵深发展,我国的教育结构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异军突起。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近十多年来发展较快,特别是近五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得到了空前发展。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已撑起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形势,这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容乐观。在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今天,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重视并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当是一个必要选择。为此,高职院校要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培育和开发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对此,笔者拟谈几点粗浅之见。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开发

(一)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主要形式

所谓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是指实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双方直接见面洽谈,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提供双向服务的实体人才市场。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区域性人才市场。指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地区性人才市场,主要面向社会,所以辐射性很强,就业量大,但对高校毕业生却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2)高校举办的“招聘会”、“洽谈会”。由一所高校或几所高校联合举办,邀请一些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洽谈,通常也吸纳其他高校毕业生参与。这类毕业生就业市场虽然较有针对性,但一般规模都不大。

3)分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地方毕业生就业部门从用人单位和高校两方面考虑,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出发,按学科分类,组织高校毕业生与相应的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目前,这类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4)职业介绍所和猎头公司。指在劳动力市场上为供需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由于这类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其目标顾客通常为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家政服务等非熟练工以及能给其带来较高单位业务收益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服务范围较窄。

高职院校主要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输送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发和利用方面,除了要充分发挥以上几种类型的就业市场外,还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开拓就业市场。对此,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寻找突破口:

1)拓宽“订单培养”式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职业指向性,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直至教学的具体过程,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校企协作,在协作中更准确、及时地把握企业的用人需求,并根据各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按照用人单位的“订单”直接为其“定制”人才。

2)开发“个体创业”式就业市场。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任务。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职业技能,还应包括创业能力。因此,除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外,还应加强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能在社会和生产实践中将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的创业型人才,使更多的毕业生通过个体创业的模式实现就业。

(二)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局限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有形就业市场虽然仍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但它存在明显的局限。一是成本高。如一些大型的毕业生现场招聘会开始前,组织者要事先通过信函、传真等方式与各地、各行业的用人单位和各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取得联系,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情况合理安排场地和摊位;各高校组织学生准备好个人简历、求职书等材料后,要不远百里甚至千里急急忙忙去赶场,疲于奔波;毕业生除制作求职材料外,还要支付交通费、购买门票,加上吃住费用,参加一次现场招聘会往往要花费数百元,同时还要耽误学业。二是效率低。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大多数现场招聘会的签约率都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招聘会针对性不强,而且由于场地所限,应邀参加招聘会的用人单位及其招聘数额有限,常常是众多的毕业生将招聘单位的摊位前挤得水泄不通,有的学生只是从人墙外将简历扔进去完事,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和用人单位进行充分交流。此外,有的现场招聘会甚至偏离应有的方向和宗旨,主办方想通过门票收入来获利,致使招聘会过多过滥,效率低下。

除了以上局限以外,高职院校在有形就业市场上往往还处于不利的境地。一是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观念上仍过分看重学历,在现场招聘会上与众多的本科毕业生甚至是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的竞争中,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明显“吃亏”,而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优势在这种形式下又难以体现,因此高职毕业生往往被冷落,成为一些大型招聘会的“陪衬”。二是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通常规模较小,难以单独组织规模较大的现场招聘会。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选择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的选择上,应采取以下策略:

1)根据本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用人单位举行小型现场招聘会。

2)几所高职院校联合举办较大规模的现场招聘会。

3)加强校企协作,大力开拓“订单培养”就业市场。

4)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拓展“个体创业”就业市场。

5)以区域性人才市场、高校及地方毕业生就业部门举办的大型现场招聘会、职业介绍中介机构为辅。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培育

(一)培育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信息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交易成本低等优势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许多行业,被称为无形市场的网络市场已悄然兴起并大有迅速发展之势。对在有形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不利境地的高职院校而言,积极培育网络无形就业市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无形就业市场可补有形就业市场之不足。

一是无形就业市场辐射面广;二是无形就业市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三是无形就业市场直接成本相对较低;四是无形就业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无形就业市场有利于高职院校扬长避短。

高职院校主要为生产、技术、管理等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其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去向为企业的基层岗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私个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一线岗位的人才需求迅速增长,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于这类企业。而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目前仍很少愿意到这些企业就业,这些用人单位为保证人员的稳定性,往往也更乐于接受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然而,在有形就业市场上,这些用人单位很少成为大型现场招聘会的邀请对象。而且这些用人单位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有形就业市场也难以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而在这方面无形就业市场却能发挥其辐射面广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

(二)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主要形式

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沟通供需信息,为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提供双向服务。其主要形式有:

1)建立学校专门的就业网站。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较为先进的计算机校园网络。利用计算机校园网,建立专门的就业网站,介绍就业政策、本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计划、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毕业生情况等,发布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和毕业生求职信息,利用网络提供人才供需咨询、签约服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知识和技巧培训,进行网上就业指导,设立就业论坛等。

2)加盟影响较大的专业就业网站。利用专业就业网站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在专业就业网站上在设立本校专门的就业窗口,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并实现与本校网站的便捷链接。

(三)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完善与管理

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整个网络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更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不断完善并加强管理,克服其缺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和加强就业网站建设。首先要加强就业网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所需资金投入,保证就业网站的高效稳定运行。其次要配备必要的专业力量,既要进行网站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又要不断更新网络信息,及时高效地提供网络就业服务。

2)加强对就业网站的宣传,提高就业网站的利用率。要使无形就业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在学生中加强对就业网站的宣传,并切实使就业网站能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就业网站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使更多的用人单位知晓并使用就业网站。

3)保证无形就业市场信息的真实性。一是要加强对毕业生信息的审核,每个毕业生的信息包括基本情况、学科成绩、奖惩情况、在校表现等,必须由院系和学校有关部门把关,确保毕业生信息的真实性。二是对每个用人单位在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必须进行核实,确保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的可信度,避免欺诈行为。同时要教育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其在网络就业市场上当受骗。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对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并兼顾毕业生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并努力保证其良性运行。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ivillc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名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
文章链接:https://www.59dt.com/article/141581.html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