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为写作提供
各种范文范例参考

高职院校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探讨论文

【简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职院校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探讨论文(共1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在此,感谢网友“吐波薯”投稿本文!

高职院校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探讨论文

篇1:高职院校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探讨论文

高职院校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探讨论文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在实际组织和开展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其中尤其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问题上,引起国家教育部门足够的重视,同时加大了投资和扶持力度,以助力于阳光体育发展。[1]然而,从高职院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在开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对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在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力量上、设备设施上也有待完善和优化,也就无法凸显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越性。基于此,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探讨。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1)可参与的对象较为广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形成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这些体育项目中融入了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等内容,因此,这些体育项目不具备较为明显的专业性,个人身体素质、运动的天赋也不影响参与性;

(2)具有广泛的基础性,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开展不需要借助复杂的设施设备,在操作和推广上也比较简单,参与者开展训练和实际操作也较简单;

(3)具有较强的业余性,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对时间和场所不需要进行限制,这些体育项目更加凸显的是它的趣味性;

(4)体育项目的.多样性,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一个民族所展现出来的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多,凸显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苗族划龙舟、蒙古族的摔跤等。将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高职院校体育课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够实现对这些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承。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现状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经费不足

宣传和推广任何体育项目都需要经费在其中发挥支持作用,虽然在我国大力倡导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及开展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我国政府、教育等部门加大了对高职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扶持力度,也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然而多数资金还需要高职院校投入。高职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热门专业当中,在体育课程上投入的比例相对较少,难以实现对我国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和引进,直接影响到最终体育教学和传承效果。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设置上体现不足

现代,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体育课,多以足球、篮球、田径等体育项目为主,在体育选修课程方面则包含了体操、武术、太极拳等内容,整体而言,开设的体育项目比较少,同时这些体育课程项目也伴随着学生走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些体育课程项目的学习兴趣,导致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不够理想。

(三)对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定性不够准确

高职院校体育课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数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甚至出现一名体育老师带教多个体育项目的情况,因其自身专业的不同,老师也只是以囫囵吞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数量较少的情况,学生对这些体育项目的认识和理解不够,也没有机会亲身进行体验和感受。

(四)教学内容过于单一,锻炼方法枯燥乏味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进行应用,主要是通过老师对体育项目进行讲解,然后进行亲自示范,最后让学生跟随老师的动作进行模仿。在这一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僵化。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在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时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在比过程中也无法感受到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也无法将自身所学习到的体育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如何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工作的探讨

(一)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力度

当今,一些现代化的体育项目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早已经被熟知,而对我国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还不够,这也影响到学生参与和体验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就可以借助现代网络、自媒体优势,通过这些途径对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进行宣传和推广,在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意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了解程度。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组建社团、举办大型体育活动等方式,将传统体育项目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为学生参与到这些体育活动中创造机会,使得他们深切地体会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乐趣。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逐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选修过渡到必修的方式,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化体育和谐统一发展。

(二)凸显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用性,开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均有自身独特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对这些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引进和开设时,高职院校要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所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要体现出实用性,又要彰显出地区特色。与此同时,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要考虑到场地、器材、技术动作等,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易学、短少简练、易推广”特点。如针对高职师范院校,可以开设太极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学生的体型和体姿进行锻炼和纠正,能够为学生未来走上教师岗位奠定良好基础;针对地域性的高职院校,在内蒙古地区可以将摔跤、射箭等引入到体育课程中;四川高职院校可以将不同传统拳法体育项目应用于体育课程中,不仅可以彰显地域特色,还能够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

(三)编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校本教材

高职院校体育课在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校本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创编力度,在创编的过程中按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别地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名称、训练的目标、动作要领等进行详细剖析。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除了引进专业化的体育人才以外,还需要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力度,积极组织校内体育教师深入实地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甚至是邀请民族体育项目专家开展培训或组织座谈会活动,对课堂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展开探讨,各教师之间就自身教学经验进行探讨,实现优势互补。除此之外,政府在其中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帮助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中开设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融入到体育课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阳光体育运动内容,政府也可以引导在全国性或者地方性的运动大会上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宣传和推广,甚至逐步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获得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其中,对弘扬和传承我国民族体育项目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体育项目引入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不仅可以实现体育课程多样化,还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对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出发,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通过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力度,凸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用性,开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编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校本教材,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可度,增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参与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苹。高职院校品牌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J]。科教导刊,(28):47―48。

[2]李穗灿。论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与高职院校体育课的有效结合[J]。体育时空,2013(13):45。

[3]刘健,董红印。探析高职院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与未来[J]。人间,(32):73,75。

篇2:高等教育体育课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论文

高等教育体育课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论文

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为此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对此,本文通过阐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特点,分析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原则,同时针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提出具体的教学方式,为继承弘扬民族文化提供参考。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继承、弘扬民族传统体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组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承担起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重任,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高校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为此,高校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一方面需要考虑一般体育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需要照顾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特点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民族传统体育的类别也异常多样,并且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运动风格也有所不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简便易教。在我国,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并且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大众性等特点,不仅参与活动的人群广,而且对技术要求比较低,例如掷沙袋、爬花竿等项目极为简单。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项目,通过简化技术结构和竞赛规则等方式,也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需要对某一体育项目的技术、比赛规则等进行全面、准确地掌握,通过准确把握技术和比赛规则,对比赛规则原理、比赛要求等做到充足的领会,并且将这些内容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规则要求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2.简单易学。在我国,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授都是通过长者口传身教的方式延续的,在这一传授过程中,普遍缺乏系统的文字记载。因而,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除一部分项目外,大部分体育项目几乎不存在任何技术,难度较低,可以说是简单易学。对于学习者来说,只要身体具备一定的协调性,经过简单的指导,很容易学会。

3.简捷易赛。经过长期的演进,衡量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的尺度逐渐客观、真实,而且具体实施起来也较为简捷。对于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技术、战术,就可以进行简单的实战对抗。但是,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要尽量做到动作的规范性、准确性。为此,教师需要客观地掌握比赛过程,将评判标准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培养准确掌握判断简捷事物的能力。

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原则

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我国复员广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同时文化发展也带有一定的地域性,进而导致各地高校之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另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存在地域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本地师资的优势,确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规范性、准确性。对于一些条件较差的高校来说,受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需要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兼收并取。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吸收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部分,最大限度地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原貌。在传统项目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例如,利用武术等项目中的“悟性”教学法,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的潜能。

对于一些在技巧方面要求较高的项目,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并勇于实践,同时对自身的感官进行合理利用。

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所以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展开教学,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技术。

3.安全性。对于抖空竹、秋千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由于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和表演性,因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为了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按照由简到繁的顺序帮助学生练习手法,先帮助学生发展有关素质,再帮助掌握一些基本技术,避免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等。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后,再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对于一些组合性项目,需要侧重技术动作的正确性,对此,教师需要加大安全教育、监督的力度,避免发生意外的伤害。

4.创新性。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通过创新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在高校开展。但是,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适当的变异、改造等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朝着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在创新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需要保留、保护蕴含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的体育项目。

5.循序渐进。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不论是简单的体育项目,还是复杂的体育项目,都对人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同时对教学方式、组织实施方法等进行科学运用,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教授“抢花炮”项目时,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是因为该项目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动作难度都比较大,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同时遵守由易到难的原则,确保师生人身的安全性。

6.尊重民族风俗。受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民族之间的体育项目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对胜负的判定标准也有所不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讲解这些标准和相应的.技术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不同项目之间的区别。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最大限度地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原本面貌,尽量准确、鲜明地表现其特征。通过对各民族的风俗内容给予准确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

三、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方式

高校在教授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需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1.游戏教学法。与普通的体育项目相比,民族传统体育一方面代表着一种民俗文化,另一方面满足本族人民的情感需要。为此,高校在组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要注重普适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迎合学生的需要,同时将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文化内涵融合在游戏规则中。

2.娱乐教学方法。高校选用娱乐教学方法教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事先要求任课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相应的娱乐项目中,同时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通过娱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娱乐中使学生获得一种享受,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3.综合教学方法。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各体育项目之间的技术特点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任课教师可以选用综合教学法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利用综合教学法进行教学,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技术要领,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4.竞技教学法。在体育项目中,无论是普通的体育项目,还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有较强的竞技成分,因为竞争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此,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利用竞争,通过竞争帮助学生培养竞技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塑造竞争精神,进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向前发展。另外,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保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原貌,需要更多地采用竞技教学方法,从技术细节到完整技术,通过竞技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技术要领。

四、结论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为了继承这笔财富,高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当前,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走进高校,但是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面,高校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了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效果,高校需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情况(地域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按照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原则,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要领,进一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达到锻炼身体,最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篇3:浅论高职院校体育课的人文化教育论文

浅论高职院校体育课的人文化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现代体育 人文环境 内涵 制约 优化

论文摘要:现代体育与人文环境之间有着本质和逻辑上的联系:一方面,人文环境是现代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它以内化、同化和默化等多种形式制约人们对体育本体价值的认识水平,这种水平制约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现代体育的发展是人文环境优化和净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丰富人文环境内涵最生动、最直观的媒介之一。

体育教学人文化是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大力提倡体育教学人文化,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但是,其中更多的是形式方面的调整,内在的、实质的改革却不多。现代体育教学改革要侧重于体育教学的人文化,体育教学的人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要在物质设施与内容上进行改革,也要进行理论上的更新和制度的改革,最终确立人文在体育教学中的应有地位。惟有如此,体育教学才能真正走上人文化之路。

1.体育课教学人文化符合高职体育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的教育内涵是动态的、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加快了高职院校改革步伐。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培养面向21世纪的素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所在,所说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及身体素质。“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点已经写进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其中集体主义精神及顽强意志的培养,现代体育理念的形成,良好身体素质的奠定,现代专业技能的培养等,无不与体育教学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人文化

2.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观的人文化

现代体育教学观的人文内涵就是要求我们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体育教学的真正含义,“人”永远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应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化的取向。体育教学,健康第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身和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体育教学人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高职院校几十年的体育教学,所走的是一条曲折的道路,在教学实践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学生个性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无人”现象,意味着体育教学人文化的迷失。

2.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人文化

人文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首先表现在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组织上,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趣味性、情景性相结合,变“厌学”为“乐学”。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求“授之有趣”。综合运用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方法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的能力。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人文因素的缺失,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学目标单一化;运动异化为动作技能的不断重复和强化,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演化为枯燥呆板的身体练习。

第二,教学组织方式、方法简单化;长期以来,强调严密组织、严格纪律,重视教师主导者的地位与作用。教学中缺乏真正的互动、交往,教学过程极少涉及探究性的活动。

第三,教学内容教条化;突出地表现在教学中唯大纲、唯教材至上。体育教学大纲中部分项目与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差异较大,也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四,教学评价机械化。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中心进行考核,以运动技术技评与达标为主,以运动素质代替身心素质,基本上脱离了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人文化

3.1积极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为了尊重学生的生存权、生命权、发展权,“健康第一”作为教育指导思想理应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彻底地贯彻。为使“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学校和体育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对健康各方面的需要,尊重学生有关健康方面的合理要求。 3.2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目标的制定,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课堂结构的安排都必须尊重学生内在的需要。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虽然社会需要与学生需要常常是矛盾的,但人文教育思想通过满足个人需要来满足社会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思路。在体育教学中,从“让我学”、“让我练”转变成“我要学”、“我要练”正是人文教育思想贯彻的具体表现。

3.3加强探究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发挥人的潜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体育教师应制定探究的步骤、创设探究的环境,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方便,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自主的发现,从而使学生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科学家”。

3.4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加强各种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机会,会大大加强自我的理解,使个体更真实、更独立,以及增加对他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3.5加强体育课程内容结构中人文性的渗透

人文性不仅只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内容结构上也渗透着人文性。这就要求课程结构的安排除了考虑知识技能的逻辑结构外,还要更多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结构要求。把学生看成是有主动性的人、有创造力的人,学生与课程内容的距离就会缩小,体育课程内容结构的人文性就会体现出来。

4.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人文目标的弱化

4.1唯科学主义思想在教育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教育把科学放在最重要地位上的同时,严重忽视、淡化了教育中的人文价值。由于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已经成为教育发展中的主流,致使教育教学中重物不重人,把学生变成掌握科学知识的“工具人”,认为科学素质、知识水平是衡量学生主要的唯一的标准。为此,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理论被教育领域广泛接纳,课程内容关心知识的代表性和逻辑性,课程结构强调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很少注重课程内容的娱乐性、创新性、实用性、普及性。教育过程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尊重和学生的价值,其结果是书越来越厚,分越来越高,而学生却成了书呆子,其人文精神越来越匮乏。

4.2认知论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主要理论论据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无论是确定体育教学内容,还是选择教学方法、手段都主要以认知理论为依据就可见一斑。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认知理论已经成为体育教育过程的决定理论。学生似乎生来就是认知的工具或机器,别无选择。如: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水平、体育教学科学化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为提高教学传授知识、掌握技能的效率和提高学生认知、运动能力而进行的,而对现代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倡的追求自我实现、完善人性、培养创造性等的理论研究还不多。

4.3我国传统体育教育观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长期以来增强体质、传授“三基”成了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于是以技术水平的高低来论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质的强弱成为评价学生身体状态的主要标准。如果为了掌握“三基”,学生选择权被剥夺,自主积极性被压抑,创造潜能得不到发挥,那么,学生厌倦、逃避体育课也就不足为奇了,并且此现象将会愈演愈烈。

参考文献:

[1]王秋娥.论现代体育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山东体育科技,第26卷总第105期

[2]胡启定,余强.学校体育人文化及规模参与的探索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第19卷第03期

篇4:浅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选择参加的民族体育项目有很大不同,男生选择的顺序为武术、太极、跳绳、毽球、木兰、秧歌、风筝、拔河,女生选择的顺序为太极、秧歌、跳绳、木兰、毽球、风筝、武术、拔河。可以发现,男生大多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民族体育中武术、太极等技术技巧比较高的项目,或者是毽球、跳绳等活动量比较大的项目,而木兰、秧歌、风筝均只有不到三成的男生选择;女生选择太极的占92.2%,秧歌占80%,这两项需要身体柔韧性较高,而且或是柔和,或是欢快,受到女生群体的欢迎,跳绳、木兰和毽球每个项目也有六成以上女生选择,这些是技击技术不太强的项目,而风筝、武术和拔河选择的人数略少,说明女生对这类项目的兴趣稍差一些。

2结果与分析

篇5:浅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论文

2.1.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设置情况。按照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计划,参与调查的全部高校都至少设置了2-3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一年级的基础体育课程中增加太极、武术、跳绳等项目,二年级以上的选修课程中增加了风筝、拔河、木兰、毽球、秧歌等自选项目。另外,有8所高校占67%的比例设置了“民族体育学”这门课程,以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为主,涉及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起源,近代民族体育的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与展望等。

2.1.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实践情况。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体育教学中展现的是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但目前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仍然比较单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尚不能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学生是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力量,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

2.2分析与讨论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辽宁省大多数高校的民族体育项目都有所开展,但占最大多数的是武术和太极项目,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其他项目的课程或是师资队伍缺乏,或是作为选修课程不够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有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开发滞后,比较狭窄。相比于野外生存、攀岩、跆拳道、拳击、街舞、轮滑等现代体育的极限性、对抗性、娱乐性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刺激性、对抗性并不明显。许多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选修课程,教学过程流于表面,多数学校都以武术作为民族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其中一般都包括长拳、太极拳、太极剑等具体项目,比较单一,更多形式多样的健身娱乐的民族体育并未受到重视,也没有引进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

(2)民族传统体育师资比较薄弱,缺乏经验。在高校民族体育的教学中,大部分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都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师之外,更多的体育教师是武术专业甚至其他专业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或者自我学习转向民族体育教学的。民族体育项目的渊源深远,文化深厚,内容庞杂,如果缺少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许多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的传授不能达到最好效果。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不浓,很难引发学习兴趣。在调查中发现,辽宁省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有一定难度,使民族体育在高校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民族传统体育氛围不浓厚,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培养人文氛围,才能将民族体育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3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开展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完善高校民族体育教育的理论体系。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体系,但要构建中国化的体育教学体系,就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融入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知识理念,以体育学科自身特点为支撑,将体育社会学、体育民族学、体育文化学等理论融入其中,构建层次分明的中国化体育教育理论体系,使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中,对民族文化进行广泛传播,包含民族体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加工改造等,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

其次,完善高校民族体育教育的技术体系。高校民族体育技术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民族体育教育的主体。目前,我国民族众多,民族体育项目广泛流行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是人民娱乐、休闲、健身的重要手段,这些项目也可以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补充,由于种类繁多,高校体育教育中必须选择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和适宜的民族体育项目组成有机的技术体系,促进民族项目的普及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为集体和个人项目,集体项目可以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个体项目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高校民族体育项目应注重集体和个人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使教育效果最大化。并且注意力量型、速度型、技巧型、智能型四大类民族体育项目的相互穿插,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促使学生掌握一定运动技能。

再次,完善高校民族体育教育的管理体系。一方面,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建设合理师资队伍。通过观摩、培训、交流等形式,使民族体育项目教师提高认识,普及民族体育学练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喜好,加工和改进单调的动作,创新性地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推出灵活多样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民族体育教学体系,使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民族体育课程应借鉴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和原则,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课程框架,通过教技术、养习惯、重行为等方式,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将学校的民族体育教育纳入到学生的生活方式养成中,将其与终身体育有机结合和衔接。

篇6:高职院校女生体育课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提供从事具体工作所需要技能的培训,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体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教育地位的提升,也越发显得重要。整体而言,高职院校女生体育课是传授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以及体育技能,进而达到促进女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女生身体素质,养成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好习惯。具体而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开设应有助于发展女生的个性,充分考虑众多女生的体育需求。教学过程中更应加强社会行为、良好品德,以及形体、气质的培养与教育,充分适应高职教育职业化、技能化的特点。

一、高职学校女生体育课程开设的意义

高职院校女生体育课是培养她们养成终身参与体育运动好习惯的重要途径。由于此时的女生正处于青春期,她们的身体以及心理都十分敏感与较为脆弱,是一生之中的关键时期。尤其在科学技术日益完善和发展的当下,各种良莠不齐信息充斥着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她们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信息就难免会对女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日趋加大的背景下,高职女生面临的较为沉重的学习压力,比较容易产生心理焦虑等现象。所以她们从思想上更希望能有健康的身体及心理环境去克服学业上的压力。调查发现,大部分女生希望能通过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来克服这些因生理差异带来的学习困难,内心深处她们把对参与体育锻炼看成是发展个体、完善人生价值的重要方面,非常愿意从中展现自己的性格、兴趣、意志品德、情感、行为倾向等方面的个性特点,确立自己价值存在重要的心理愿望。所以,高职女生体育课开设不仅要有利于锻炼身体,还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帮助女生探索出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方法,以便充分适应高职教育职业化、技能化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女生体育课教学改革措施探析

1.科学合理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注重培养高职女生的体育兴趣。

要想上好高职女生体育课,还需要从培养高职女生体育兴趣入手,在充分掌握高职女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因材施教,采用科学合理的办法指导体育锻炼。据相关数据表明,大部分的高职女生上体育课时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首先一些高职女生意识到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愿意参与的体育项目中,却又害怕由于动作的不规范而被其他人嘲笑,具有一定的害羞心理,这与她们超强的自尊心是相违背的,久之会导致她们在参加体育运动中情绪表现不稳定,容易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其次在参与体育项目中,一些女生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貌和体型,生怕由于自己身材的不完美而引发其他人的嘲笑。因此,体育课程的设置还需要具体地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她们对于体育锻炼的期望值,这样在体育课设置方面就能够做到科学性和合理性,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例如,由于大部分女生的肌肉力量较差,但是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美感要优于男生,所以一般情况下,多数女生对于篮球、武术、乒乓球、有氧舞蹈、健美操等项目很感兴趣,因为这些体育项目不仅可以锻炼她们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她们的团队和集体主义精神,调动她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相比较而言,高职女生对于体操、田径、项目并没有那么热爱。调查分析发现,这与其授课老师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一味沿袭了传统单一过于死板和单调的教学方法,也会导致高职女生不愿意参与这些体育项目。此外,一些传统体育中的跳绳、踢毽子等项目,可以说伴随高职女生的成长,从小就接触,因而更容易接受也十分喜欢。加之这些体育项目所占的场地较小,也不受器材的限制,开展起来比较方便,所以更适合每个高职院校的开展与普及。

2.加强教学组织与管理,活跃教学氛围。

一些高职女生由于受性格因素的影响,不热爱运动,无形中为体育教师增添了教学的难度,很多体育课任务不能按时的完成。针对这种情况,还需要体育课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所存在的弊端。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方法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可以实现增强高职女生体质的目的,但是却不能根据她们的专业特点,为高职女生的专业打下基础。因此,有必要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采用“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第二课堂、结束部分”的新颖教学方法,并且把相关的每个部分的时间进行重新划分。当然高职女生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都是基于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及其今后有可能从事的工作性质来决定的,这不仅提高了体育课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更应有意识地增添了一些技能训练。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一味地采用“讲解→示范→练习”传统的教学方法,适当地搭配集体游戏、双人操、跳绳等运动项目,既能体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新颖,也提高了高职女生锻炼兴趣和身体素质。此外,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音乐,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好的教学措施。在不同的'体育项目开展中搭配不同类型的音乐,不仅能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还更加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感,大大调动和提高高职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适度运动,注重提升高职女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授课中要注重加强对高职女生的思想教育,针对高职女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加强引导,充分做好思想工作,鼓励她们参与各项体育锻炼活动中来,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勇于表现与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要让她们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与不可或缺性,坚持长久,持之以恒,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此外,体育教师还要普及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女性生理、体育与事业等之间的密切关联性,普及和推广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教师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多关心女大学生,多疏导她们的心理,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4.各院校体育教师要不断创新,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

要科学合理评价高职女生体育课成绩,使考试成为促进她们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努力改进教与学的过程,充分培养高职女生自我教育与自我认识的能力。体育课考核的内容应由原来的注重学生体能、运动技能,逐步向学生体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绪表现与合作精神转变。考核方式由教师对学生单一的考核向学生自评、互评和进步幅度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尹华荣,陈锡腾,范雯婧.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案例分析——以三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经营管理者,

[2]尹华荣.当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的研究[J].长江丛刊,

[3]徐敏.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运动,2017

篇7: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开设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出现水利工程建设、水质保护、水污染管理等问题,对我国的水利与水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社会对水利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人才的需求数量与规格要求在不断地提升。因此,水利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着手。文章结合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开设的目的与策略出发,从水上项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开展研究与分析。从而为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开设与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参考。

1高职水利类专业水上项目课程内容与模式

1.1高职水利类专业水上项目课程内容

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开设的内容包括了体能发展类、技能学习类、生存救生类、保健类等等。例如:水政、水利工程测量、水库管理等专业的大学生,需要掌握的水上项目有游泳(水上救生等)、划船、潜水(器械潜泳和徒手浮潜)。游泳作为涉水的基本手段,提升水利专业大学生的游泳教学,可以帮助其获得更多的涉水能力。而水上救生让水域管理人员懂得自救和施救,从而更好地保障了自身安全和群众的生命安全。划船能让水域管理人员可以顺利的开展水样采集、化验等。潜水则可以让科研人员获得更为真实的水域状况。因此,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的开设,能够切实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地提升。

1.2分段式水上项目课程设置模式

第一个学期可以采用体育基础课的教学方式,以发展水利专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提升大学生的力量、柔韧、耐力等素质,可以贯穿游泳等水上项目。而在第二个学期,可以针对水利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开设更多的水上项目选项课,来针对性的培养其体育专项技能。而在第三学期则可以通过实习等方式,来检验和实践水上项目课程的重点教学,以此来提升体育教学的职业辅助性与实践性。

1.3渗入式水上项目教学的模式

在水利高职院校体育基础课与水上项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从增强大学生的体能素质、健康意识与职业能力的出发点分析,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强与水利职业有关的实用性、水上项目理论和水上项目体能的培养,能够更好地促进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4短期培训式水上项目教学

每个学期借助1~2周的集中式短期培训,对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开展实用性水上项目教学,借助这种短期培训,帮助学生领悟到水上项目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使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水上项目的学习中。

篇8: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开设研究论文

2.1体能类水上项目课程规划与实施

从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来看,主要是以与水利相关的施工、管理为主的施工员、安全管理员、材料员、监理人员等。相对于其他工种来讲,水利专业的从业者往往更多的是户外工作、高空作业也是常见。从业的性质对水利专业人员的身体机能、体能水平、力量等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大游泳运动、跳水、救生技能的培养。借助定向越野等方式,来提升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能素质。借助投掷教学、器械辅助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力量素质。通过攀岩、走独木桥等素质拓展方式,来提升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平衡、协调性与高空作业时的心理素质。

2.2职业保健类水上项目课程规划与实施

职业保健能力对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从业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水利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扭伤、肌肉损伤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从业能力,需要加大对水利专业大学生职业保健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运动人体解剖学、营养保健、救生方法等实践类的课程,帮助其更好地了解损伤的来源,掌握基本的急救与损伤处理的方法,从而为其综合素养与水利职业适应能力地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3职业生存类水上项目课程规划与实施

对水利从业者来讲,职业生存关系到从业者的岗位工作质量与安全性。因此,在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职业生存能力的要求,来进一步的创新与优化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方式。与职业生存对应的课程内容主要有:水利工作环境的了解、危险因素的判断、隐患规避能力、防险防灾的意识、事故疏散与自救等内容。通过创设上述情景,来帮助水利专业大学生掌握更多的职业生存能力,为其踏入工作岗位提供足够的观察力、应急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9: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开设研究论文

3.1加大对水上项目教学场地设施的优化

与传统的田径、球类等体育教学相比,水上项目对教学场地设施、教学场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水上项目课程的开设与实施,需要基于完善的水上项目教学场地、辅助设施基础之上的课程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开设的质量,促进大学生的专业体能、专业运动技能的发展,需要在水利高职院校在优化现有的水上项目教学场地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新建、扩建等方式,来提升水上项目教学场地的质量。从而为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开设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吸引水利专业大学生的水上项目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

3.2创新水上项目课程开设与实施的理念

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能发展与教学需要遵循体能发展的规律、水利专业工作的环境等。因此,水利高职院校的水上项目教师要加大对水上项目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水上项目保健知识、救生技能等内容的学习与提升。通过实施针对性的水利类专业水上项目教学观念的创新、教学设计、评价方式的研究等,来提升水上项目课程教学的高效化。

3.3加大水上项目课程教材的编创与研究力度

水上项目课程的开设与实施,需要以系统的`水上项目教材为依据,而从当前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开设的状况来看,水上项目教材的缺乏,导致水上项目教学体系性、系统性不强,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开设的质量,需要从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水利职业所需体能、水利职业的救生能力、水利职业的能力、水利职业的特殊技能等方面进行水上项目教材的编写,以此来提升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开设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3.4构建水利类高职水上项目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在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促进水利专业大学生能力发展的体育教学评价与考核,是一个体育学习引导与评价的具体过程。为了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水利类专业项目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满足水利专业人才的身心健康素质与职业能力的需求,需要通过创新水上项目课程评价的理念、评价的目标、评价的方法等,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从水上项目学习的思想意识、水上项目技能的掌握与使用、水利工作的实践能力发展等着手,从而为水利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科学的学习引导。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开设,对提升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从业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水上项目课程的开设,需要从水上项目场馆的建设与开发、体育课程设置与开展理念、水上项目教材的创编与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着手,加大对水上项目课程开设的研究。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的提升。

篇10: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参考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参考

建立“三位一体”的文化培养模式,完善文化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发挥学校的主观能动性,以科学的体系和制度来推动文化培养和建设。为此,要进行整体设计,推行社会、学校、教师三方共同关注,协同分工的培育理念,建立“三位一体”的联合培养模式,有效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首先以社会文化需求为导向,从更广泛的角度关注高职院校的文化发展;其次,学校应具备构建文化发展的基础物质条件,为营造文化氛围、培育文化环境提供现实的根基;最后,以高校教师的文化育人建设为载体,教师要完善人文知识的修养,提高文化水平,达到文化教育的标准水平。

有序规划,系统运筹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需要系统规划和设计的,不能仅依靠少数的项目建设来推动长效的机制。高职院校决策层必须要有清晰的规划目标,建立系统保障机制,加快运行文化建设的步伐;要认真挖掘校园文化潜力和资源,传承院校的专业特色和传统,体现办学理念,使师生们产生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配合,来打造和锤炼校园精神文明,提升院校文化品位,以达到弘扬大学文化的最终目的。

营造文化氛围,关注校园环境文化

成功的院校文化建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单纯健康的人际关系、科学严谨的学术氛围。其中,校园环境的建设理应走在建设的.前方。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已经追平甚至超越了本科院校,这获益于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契机。优美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全体师生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校园活动的开展与组织,使得教书育人能够有理想的活动场所,突出了文化建设的综合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提倡优化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和谐的人际环境,带动文化建设的推进。

将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彰显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因为区域特色和少数民族学生组成,其文化建设必然会带有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紧密契合。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主动融入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体现职业教育文化的多元性。首先,高职院校应提倡多关注民族文化,努力挖掘民族文化的特色及优势,吸收民族文化的养分,使职业教育凸显民族特色;其次,主动将文化建设融入区域传统优秀文化,借鉴区域文化建设的方法,吸取地区文化建设的经验,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环境。

作者:李荣 齐志鹏 刘海红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食品工程系

篇11:工商管理论文高职院校

1人才需求的社会环境的分析

按专业的不同,企业岗位可分为三大类别,技术类岗位、管理类岗位以及辅助类岗位,技术类的企业岗位对学历要求最高,而且也最严谨,一般要求专业对口,并且至少要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有的企业甚至要求研究生以上的学历。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管理类的岗位一般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等,这类岗位对人才的学历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很多都要求至少是大专以上学历。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辅助类岗位普遍意义上的学历要求比其他两类的要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如保洁工人、保安、司机等等,学历往往只要求高中。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2人才核心素质要求分析

2.1专业技术素质

企业人才如果在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又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这能够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通过瑞士工人和中国工人装配手表的实例,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不仅仅需要在理论上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还应该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能够让他们拥有过人的技术能力,以应变各种紧急的事情。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2.2社会能力素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独行侠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现代社会更讲求的是相互合作。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在现在的社会活动中,需要大家的相互协作、相互沟通,形成共同的理想、远大的目标。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越来越重要。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3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3.1对人才的培养缺乏全面性

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学校的规模和经济利益,不能够根据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专业的调整,不能够顺应新时代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方法滞后,形成了人力资源的一定的浪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只重视规模的学校,忽略教育的规律,产生了很多的缺点和问题,逐渐陷入了误区内。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3.2只注重专业技术素质的培养

对于学生的社会能力教育不够重视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强调职业技术能力的教育,而忽视社会能力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校教育方向不明确。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很多高校为了给社会直接输送技术型人才,而只对其基本技能进行辅导和强化,而忽略了其他的社会能力。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在这些学校中培养的学生都是技术较好,但是社会其他能力表现的素质不高,因此还不能够完全符合社会和企业的要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通常情况下,企业在需求技术人才的同时,希望人才能够有更好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等,这样才能为企业的效率出力。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第二,学校没有完全把握好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一些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只进行了简单的规划或者是对眼前利益进行了培训和培养,而让学生缺乏一些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应该加强院校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从专业能力、方法等其他能力上进行平衡发展,不断的完善人才的社会能力。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往往很多学生拥有较高社会化能力的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即使在职业生涯中,改变了行业和岗位,还是能够更好的适应和开展工作。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建立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4.1树立具有前瞻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育理念

4.1.1坚持以教育为核心的自主性办学理念

大学在进行办学的时候,除了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教育,同时也受社会和市场大环境的影响,这种环境对大学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很多大学在办学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教育为本的根基和原则,而是将更多的利益性的东西掺杂在内。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大学在当今社会下如何更好的办学,更好的生存,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定位的明确,坚持自己的特色,拥有较高的自主权,辩证的看待政府的干预程度,成为真正的促进人才培养的摇篮。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价值观精神观,才能更好的吸引人才的储备,同时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大学自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1.2以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为立足点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每年都会给社会和市场提供更多技术专业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问题与国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在校内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如何能够更好的进行职业技能的提高。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这种社会需求促使高校与当地的企业进行联合合作,能够向企业输出人才,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进行实习锻炼,更好地认识岗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但是学校应该在此类问题上进行高度的融入性。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1.3为人师表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学校要培养良好素质的人才,其师资力量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也是很重要的标准和要求,一些教师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能够更深刻的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能够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能够在各个方面充满正能量,能够更好的爱祖国、爱人民。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目前许多学校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就是师资力量过于年轻,还没有较高的理念的形成,意识和综合素质还没有达到优异的程度。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2构建提高学生社会能力素质水平创新教育机制

4.2.1开创不同的学习的平台

很多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学生的实现、就业和校内培训等多方面的关注,能够让学生在正式进入到社会之前,学到更多的技能,尽可能多的提高技能素养,能够不断的增强技术价值和管理等方面的交易,能够不断的在技术性的基础上,增加素质性。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2.2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进行专业的技术教育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对专业和未来就业岗位的了解程度,从而明确岗位任务,能够更好的在岗位领域内进行自我锻炼,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2.3鼓励学生进行实践

在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的传授的时候,学校可以加强学生相关实践的频率,能够让他们不断的认识到岗位的需求和职能,能够更好的进行任务框架的构建,从而完善自身的不足,来达到教学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能够更好的在实际的情况中解决问题,而不是永远只停留在书本上,增强学生的自主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3打造雄厚的软硬件设施

各类学校都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校内的软硬件设备,不断的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保障。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其师资力量的素质能够提升学生的修养,而其坚实的专业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不能够忽视师资力量,除了老师向学生传授经验外,也需要让老师投入到实践中,在一段时间能投入到实践,进行更多经验的积累和传授。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5结语

综上,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作为职业教育的一员,只有认真研究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树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并根据院校自身的风格与特色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从容实现人才培养的预定目标,这是职业教育精神的时代内涵。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作为一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只有把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这一职业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明确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还要掌握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和人生经验引导学生,实现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才”的平衡发展。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12: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论文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论文论文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1.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应与当前社会文化、经济、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紧密衔接,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保质保量地完成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高职生生源质量较差、基础知识薄弱是长期存在的现象,很难立即解决,但是高职院校也应对此引起重视,根据市场发展形势制订有针对性、有个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生应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确定专业层次与类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有特色、高质量、可满足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提高学校的特色与声誉。

2.明确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根据本校专业设置,明确艺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教学,保证基础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首先,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绘画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其次,教学需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独立判断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3.构建科学的基础课教学体系

在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体系设计中,很多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适应性和实用性较差。因此,教师应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教学方向,构建科学的基础课教学体系,对基础课程进行分类,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交错、横向排列的基础课程群,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构成完整、合理、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使学生成为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设计、管理、施工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二、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必须注意与专业院校间的差异,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良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改革措施,切实保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艺术设计人才。

篇13: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优势与不足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笔者经研究并总结了目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优势和不足。

1.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优势

关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随着社会和企业的不断繁荣,知识经济的转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认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性,有些院校已经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校园文化研究会等以专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第二,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规范。

截止到目前,几乎全部的高职院校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完善其与教学相符合的各项规章制度,包含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较全面的内容规定。

第三,明确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导向。

高职院校基本上都会将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与其实际情况主动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体现其校训校风,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自觉的适应与维护。

第四,加大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力度。

近年来不少的高职院校都投入大量资金改进其硬件设施,增加教学仪器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并建设新校区。

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也同样投入了较多的资金铺设草坪、栽种各种植物等以美化校园,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1.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尽管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职业教育型的校园文化特色,但是由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深化的过程,难免会在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总结如下:

第一,不符合高职院校实际部分高职院校仅仅是盲目的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并未建立与自身实际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导致当今的很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成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的“克隆”。

在有些高职院校中,从领导到各个教职员工都未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并未设置专门的负责机构,导致互相推脱责任的情况出现;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制定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符合院校实际,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特点,缺少创新,未能够将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表现出来,为体现出其文化高度和内涵。

第二,存在重技轻文现象。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复杂,学生之间的文化基础差异较大,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

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部分高职院校会存在着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儿忽视学生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环境较差。

第三,整体系统规划不足。

有些高职院校认为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招生就业等硬件建设,而忽视了对校园文化这种软件建设的系统规划,不少的师生都未形成高职院校的校园精神和价值取向。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针对上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结合我校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实际,笔者提出了以下的意见:

第一,在高职院校的总体规划中写入校园文化建设

①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质量。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因此将教师与学生进行统一,充分调动和发挥二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才可以更好的保障整个校园的文化建设。

尽管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基本适应了我国的高职教育,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素质的高低,从而阻碍其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要努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质量。

②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

学生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实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都是家境比较困难的农村孩子,它们的文化素质一般都比较低,这很明显不利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所以要着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保障顺利的开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二,通过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层次

①树立品牌项目打造精品文化活动。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非常丰富,既包含了一些水平和档次较高的活动,也包含了一些滥竽充数的质量较差的活动,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对其各种活动进行梳理,避免由于质量较差的活动的举办给校园文化建设总体的质量和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积极鼓励那些水平和档次较高的活动,并拓宽这类活动的开展领域,在文学、表演、摄影、书画等诸多领域都要有所涉及,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高雅艺术巡演季”活动、苏州评弹学校的“校园艺术节”活动等,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过,他们已经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品牌艺术活动。

这些活动均起到了聚精艺术、鼓励创新、弘扬校风的突出作用,形成了该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

②利用网络拓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空间在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校园网已成为师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网络文化以其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对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转变,以及学习方式的改进影响意义很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网络意识渗透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当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空间,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三、结论

本文从高职校园文化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其特点及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其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为未来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依据。

篇14: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及措施

1.遵循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与生活中自觉地接受教育,乐于接受教育,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爱国成才观、恋爱观、择业观。

要达到上述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原则:百行以德为首,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高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突出其教育性特点,在建设过程中时刻把握教育性原则,从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氛围、课堂教学气氛到师生精神面貌、学生社团活动等方方面面都应该发挥其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科学性原则: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系统而复杂的整体工程,它点多、线长、面广,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学校应精心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

一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专业特点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是要加强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意义及建设途径,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地建设本校的校园文化。

(3)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它体现了教育应遵循人的主体性的原则。

学校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和教师的专业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为建设的出发点,在建设中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师生共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服务师生为建设的终结点。

2.建设校园文化的有效措施

(1)加强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精神凝聚力。

优秀的校园文化既能够以各种方式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又能够使人们的信念情操融合,达到培养和激发人的集体意识的目的,从而使全校教职员工从思想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2)把握校园文化中的批判、继承与创新问题。

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样,是在不断更新与变化的,要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作用,必须时时考虑推陈出新,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错误的思想观念以及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当中消极的东西过滤掉,把积极向上、文明高雅的东西发扬光大,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跟上时代的步伐,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满足市场对就业人才的需求。

二、结语

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文化在不断更新,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需要创新。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动态过程。

合理、人性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应是使师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建设的过程。

这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将现有的文化创新与发展。

比如,高职学校师生每年参加各种省级、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学校每届各种社团举办的多种活动,均体现了校园文化创造性的发展,促使校园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呈现雅俗共赏、百花齐放的气象。

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又拓展了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在奋发向上的氛围中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篇15: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论文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论文

一、关于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

(一)要有深具专业影响力、团队凝聚力的团队带头人

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应该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有实践经验,在本行业内有较强的影响力。其次,能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并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第三,要有一定的高校教学经验,能及时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室内设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本专业建设在当地高职院校中的领先水平。第四,能结合校企实际情况、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实现本专业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完善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

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拟定的协议,明确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以及双方的责任、权利。形成一定的制度,来保障行业企业相关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专任教师和青年教师最好每学期轮流赴合作企业顶岗工作,使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实现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学院专任教师和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这样才能型成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一般而言,专业基础性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的项目和内容由双方共同协商设置,并主要由具有企业选派具备高技能水平、经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讲授。

(三)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团队要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将学院教学管理覆盖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与企业共同保障学生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实习的效果。通过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在教学过程中,把设计师请进来,让高职学生走出去。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形成以资深企业为依托的实训体系,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有利资源,建立对内、对外艺术设计专业学员的实训基地。努力建设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落实实训与就业一体的实训机制。

(四)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争取条件,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至少在学校内部场所建立一些基本的技能实践场所。例如:

①室内装饰材料实验室,陈列数百种常用装饰材料和数十种施工机具、设备,使学生在校期间对常用装饰材料的品种、物理性能、加工方法、应用范围等有直观了解,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②建成室内装饰施工工艺流程实训室若干个,将常用装饰施工构造按照工艺流程顺序进行开放展示,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室内装饰施工的技术和验收标准,提高学生绘制施工图和从事施工管理的能力。

③建成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体的CAD、3DMAX实训基地一所,主要进行项目实训、CAD工程制图、3DMAX效果图制作以及后期渲染、修图的实训教学。

④建立制度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要不断完善教学、实训、技能操作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做到教学有教案,实训有手册,操作有制度。

(五)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鼓励本专业专职教师多参与室内设计项目的设计和招标工作,这样不仅积累了实践经验,而且为合作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校企合作更深入、更稳定,真正形成了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同时利用行业协会的资源,设立室内设计专业学会学生入会、培训、考核、认证体制,打造良好的培训、考核平台。

(六)建立以科研保证教学团队专业素质的模式

在教学上,定期组织教师听课,开展教案、教学心得交流会议,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在实训上,强调校内教师与企业设计师深入交流。以研讨会、观摩会、文字总结等方式进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历练教师的一线设计能力,培养设计师的实际教学能力。鼓励教学团队成员以专业论文、教学论文、专业展览比赛、精品课程、课题的形式反映、体现教学心得与成果。

二、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学校和企业分别承但本专业的基础课、实践课的教学任务,并进行合理、有效的穿插,将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在教学计划制定、课时安排、实训内容、顶岗实习等环节,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协商确定实施方案。

①在实际教学中,把一线设计师请进课堂,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学工作。

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已经建立的设计企业为平台,辐射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让学生走进企业,走入市场,培养实践技能。

③把学院的学术气息带进企业,帮助企业提升专业层次,突破设计瓶颈,既为企业的设计师在专业理论、专业素养方面进行继续培训,又拓展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及方式。

④把一线设计师请进校园,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实际、具体、可行的教学方向,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⑤广泛与省内外相关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推荐学生就业。

三、教学革新总结

①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加强实训教学力度。

②在基础课教学阶段注重课程衔接和应用引导,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③引入案例教学法和项目同步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

④建设装饰材料实验室,弥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不足。

⑤建设校内实践场所,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施工的工艺、方法和程序以及各种常用材料的性能。

⑥引导、带领学生积极参加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和竞赛,使学生开阔眼界、提前接触行业环境,增强就业的适应能力。

⑦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与市场、一线设计师有较深入的接触。

⑧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从业资格认证的培训,学生就业率显著提高。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式、教学革新的一些具体的体会。本文的目的在于即对自身工作的梳理,总结得失、经验;又能够抛砖引玉,与大家进行广泛的交流,获得专家、同行的批评指导,最终在新时期国家关于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政策下,抓住机遇,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力度,完善现代高职教学体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16: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论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论文

一、语言能力的意义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外语学习更是提高人文素养的直接来源。然而高职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态度却停留在只是一门必修课的认知状态,尤其是工程类学生,认为未来就业后,母语交际够用,即使涉及国际项目也可以通过设置翻译陪同就能完成相应的任务。而步入社会与就业的过程,并不似这些学生们设想的那么简单与顺利。汉语就语言特性来看,就是一门含蓄的、形式简单却又表意丰富的语言,整个亚洲语言体系都或多或少受汉语影响有着这样的属性。而西方语言文化因为各不相同的历史原因,在越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其语言越是具有开放随性、节奏明快的特点,而以这些语言为母语的国家的'人们,从语言能力的角度大体上都要比亚洲国家的人们更随和、容易相处,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就能达成相互了解。英语,作为世界公认的通用语言,也正是因为英美等国家的社会发展把其母语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才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纳并使用。高职教育虽然不似综合类本科教育那么明确地要求外语能力的考级,也在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方案上有着与专业课程相适应的外语水平的描述。

二、人才培养的设定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专业为目录划分,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又按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初步分隔,进而对科目及科目所需要完成的人才培养任务进行了明文规定。如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高职院校,以水利水电建筑类工程专业为特色,对于外语等基础性科目,都是根据国家政策的相关规定按部就班地进行该科目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并没有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片面地认为基础性学科只是国家要求的必修科目,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里,对于工程类学生的未来就业意义不大。第一点中已经阐明,语言能力既是人文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情智商水平的重要方面,外语的学习,对于人文素养本来就很弱的高职学生来说,显得比已经以优异的学习效果进入到重点本科院校就读的学生英语这科的学习意义更大。通过外语学习,能丰富工科学生的课余生活,能拓宽学生的文化眼界,使工科学生更具包容性,继而影响学生们的人际交往,使其更能融入到团队中协作,为其在本行业中有所建树打下基础。英语只是外语的一个门类,但英语是当前公认的世界语言,即使学生对本行业的尖端技术所在的国家有着探索欲望,也应该从英语习得入手,而不是临到一个新环境用中文和中国思维去研究当地文化,带来片面的探索结果事小,难以接受当地本土文化达不成理解影响工作质量事大。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会接触到国际工程,但是未来的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极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对外合作随处可见,机会数不胜数,学生如果只是因为语言问题,对国际相关行业内容无法理解,缺乏远见,结果在自身专业上获得进步受到了阻碍。

三、教学方法的建议

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在高中阶段文化基础课程没有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有一点容易被忽略,那就是这些通过高考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在高中的各个科目都能达到合格的水平,能够毕业。所以很多专业课教师并不担心学生中学是文科还是理科,因为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启动专业理论课前都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回顾与重新学习。然而英语这一科却始终以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A级的标准制定课程计划,相当于只规定了达成目标,却未有从学生入校时的实际情况启动外语学习。对于这种情况,高职学院首先应该在外语科目开设意义上有更深刻的认识,以更好地指导外语教研室开展有教科研活动,对外语教学的投入稍作增加,改善教学设施和环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方面,从学生入学就应该做好水平摸底和教学效果跟踪。教学方法上,应侧重文化影响,开拓学生视野,将学生的不同兴趣做个分组,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重复所学,甚至是实践运用。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ivillc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名称:《高职院校体育课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探讨论文》
文章链接:https://www.59dt.com/article/141607.html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