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会计要素的比较与改进 论文(共14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此,感谢网友“山东姜虎东”投稿本文!
篇1:会计要素的比较与改进 论文
会计要素的比较与改进 论文
会计要素的比较与改进
发布时间:-8-13作者:唐国平
摘要:会计要素的划分结果,直接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和会计方法的建立与运用。会计要素既是一个结构性概念,又是一个动态概念。会计要家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整体,包括基本要素、次要素和支要素。同时,会计要素群的内容和结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关键词: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方法
环境交化对财务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涉及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两大方面。而会计确认与计量均离不开会计要素。经济新体制、经济新方式以及经济新类型的出现,首先表现在对会计要素(体系)内容与结构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通过会计目标来实施的。就财务会计学本身而言,会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是会计方法建立的基础,其直接关系会计目标的实现。因此,各国会计准则机构都十分重视会计要素问题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我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所确立的会计要家,提出关于新经济环境下会计要素问题的若干看法。
一、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比较
1.FASB的会计要素。
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6)中,将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权益或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全面收益。其中,“业主投资”与“派给业主款”是企业与其作为业主的所有人之间的交易。业主投资表现为企业收到业主投入的各种资产(投入的也可以是劳务,或抵偿、转换了的企业负债),其结果是“增加其在企业中的业主利益或权益”,但新业主受让旧业主的交易,不属于“业主投资”的内容;派给业主款则是指企业向业主转交资产或承担负债而“减少企业里的业主利益或权益”的交易。显然,就经济实质而言,业主投资要素和派结业主款要素是对权益要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FASB使用了狭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依据的是“流转过程收入理论”,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费用则仅指正话经营费用或支出,依据的是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要素加以反映,因为利得实质上是一“偶发性”、“边缘性”的“净收益”。设立“损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经常活动的支出,因为损失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亏损”。利得与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毋需按配比性原则加以确认。“全面收益”仅仅是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定期汇总的结果。
2.IASC的会计要素。
IASC在1989年发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产权、收人和费用等5个。
IASC依据收入确认的“流人量理论”,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IASC认为,利得与收入一样,都代表“经济利益之增加”,它们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因而不将收入和利得作为不同的会计要素。与广义收入要素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费用”要素。按IASC的理解,费用既包括“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了损失”,并且,由于损失是指“经济利益之减少”“和其他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因而也不把损失视作独立的会计要素。
IASC进一步认为,从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因此不必单独设立类似“利润”的会计要素。
3.我国的会计要素。
中国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大会计要素。按《收入》具体准则的解释,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显然,该收入要家为狭义概念,仅仅包括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企业会计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意味着费用只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生产经营费用,而不包括“投资费用”、“营业外支出”等非生产经营费用。中国单独设立了“利润”要素,并规定其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内容。该利润要素,既包括其他要素的汇总结果,又含有自身的特定内容,与FASB的“全面收益”尚有区别。
4.几点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FASB、IASC和中国所确立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称权益、产权)要素在本质界定和内容规范等方面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FASB十分重视业主(投资者)权益的变动,因而,针对企业与业主之间交易所导致?quot;权益增加“与”权益减少“,还单独设立了”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要素加以反映。
区别较大的是关于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设立:
(1)FASB和中国的会计准则以”流转过程收入理论“为依据,强调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
费用的因果关系,选择了狭义的收入要素概念。但不同的是,在界定收入要素的内容时,FASB
是依据交易的重要性(如”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而中国则是直观地依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收入“具体准则所界定的收人内容有差异--作者注)。
(2)与FASB和中国不同的是,IASC是依据”流人量理论“确立包括营业收入和利得的
”收入“要素,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其原因是,IASC认为收入与利得性质相同,都是”经济利益的'增加“,故不必分开设立单独的会计要素。
(3)与收入要素的确立相对应,FASB和中国采用了狭义的”费用“要素概念。但FASB同
样强调产生费用交易的重要性,认为能列入费用要素的是指企业”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所发生的费用,而中国则将费用要素限定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IASC则采用了广义的”费用“要素概念。
(4)对因发生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无直接关系的交易而产生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即我国通常所言”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基于其”边缘性或偶发性“、收支间无因果关系等特征,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和”损失“要素,而中国将其直接纳人单独的”利润“要素,视为企业利润的直接组成部分。然而,IASC却将它们分别作为”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内容。
(5)对于企业在特定期间所取得的经营业绩,FASB单独设立了”全面收益“要素,并将其内容规定为”(收入一费用)十利得一损失“,中国设立了”利润“要素加以反映,其包括的内容在结果上与FASB的”全面收益“相同。IASC虽然未设立单独的”利润“要素,但其将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等同于利润的确认与计量,因此,IASC所认定的经营业绩(即利润)的内容实质上相同于前述”利润“或”全面收益“。在企业经营业绩的确定上,FASB、IASC和中国都采用了”损益满计观(或称全面收益观)“。
二、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改进
总体上看,FASB、IASC和中国之会计要素确立各有千秋。三者均确立了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要素“,但却忽略了其他层次要素的界定。在所确立的基本要素中,IASC的结果较为合理。FASB尽管涉及到次级层次要素的确立,如”业主投资“等,但全部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却无法加以解释。中国会计准则基本吸收了FASB和IASC的长处。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会计要素确立存在两大方面的缺陷:理论上的缺陷是忽略了影响会计要素确立的决定因素;实务中的缺陷是现有会计要素无法为会计方法提供理论说明(如各种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且会计要素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关系。
会计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投资者等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要求。确立会计要素,目的在于规范对会计核算对象及其规律(表现为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关系是各种会计方法建立和应用的理论基础。包括帐户、复式记帐、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等,而会计方法的运用又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者等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满足。因此,会计对象要素的界定,既影响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又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经济环境和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影响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盈利组织与非盈利组织经济活动的目标和特征等均有较大差别,因而其会计对象要素的设立也不相同。非持续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特征、具体会计目标等有别于持续经营企业,其所确立的会计对象要素亦有差别。比如,清算企业的会计对象要素是清算资产、清算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利得和清算损失。
会计目标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会计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结点,体现着企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客观要求和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要。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深受会计目标的影响,由于会计目标的内含与外延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与深化,故会计对象要家的划分以及不同要素的重要程度等,均非一成不变。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其他新型交易的迅速发展,使得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拓展。相应地,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也在发生深刻变化。1992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ARSNO.3),针对传统财务会计系统下损益表只揭示”已实现、已确认“收益而不能满足投资者对”真实与公允“信息的需求的缺陷,提出了确认”全面收益“的思想。该份准则将损益表包括的内容,从”已实现、已确认“项目扩大到”未实现、已确认“项目,并以”利得“和”损失“要素以广义的解释,认为利得是”除涉及所有者投资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在内容上包括收入和其他利得;而损失是”除涉及分派给所有者款项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在内容上包括费用和其他损失。无独有偶。美国于公布的第13C导”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NO.130)要求报告企业的”全面收益“,实际上也是类似作法。因此,我们应以发展和变化的观念去认识会计对象要素及其确立问题。
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变化对会计要素的影响结果,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结构体系的完善和会计要素内涵的延伸(如利得、全面收益等要素内涵的”扩容“)。
笔者以为,会计对象要家实质上是一个包括多层次结构的整体概念,在这个结构整体中,
静态要家与动态要素相统一,存量要家与流量要素相结合,基本要素、次要素、支要素分三个层次相互关联。
整个会计核算对象首先被划分为若干”基本要家呼有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和费用・。它们是整个会计对象要素概念体系的“骨架”。对各基本要素作进一步划分,便产生“次要素”,如资产次要素现金、应收帐款、存货、固定资产等,负债次要素短期借款、应付帐款、应付股利、长期借款等,权益次要素实收资本、留存收益等,收入次要素营业收入、其他收入等,费用次要素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等,它们是基本要素的细目,用来说明基本要素的具体内容。“支要索”是次要素的合理延伸,重在揭示次要素的变动过程,而不仅仅是变化结果。如将“现金”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现金流人和现金流出支要素,可以揭示现金的流转过程,而将“实收资本”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业主投资和公司退资本要素,将“留存收益”次要素进一步区分为利润和利润分派支要素,可以更详细揭示业主权益的具体变化情况。其他资产等要素皆可如此划分。
存量会计要素重在反映资金的实际状态,流量会计要素重在反映资金的流动过程。资产、负债和权益等静态基本要素及其各“次要素”,一般为“存量要素”,而其“支要家”和各动态要素一般为“流量要素”。存量要素和流量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不一样。
在“基本要素”层次,笔者主张取消原有“利润”要素。主要理由在于,利润的形成实际是收入和费用对比的结果,而对比前的“利润”体现在所获得的收入和所发生的费用中,对比后?quot;利润“实质上已经成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项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利润“应归于权益要素的支要素,”利润“作为基本要素存在缺乏企业实际的经济交易这个依据。同时,笔者还主张设立广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以便从理论上给予会计对象要素概念体系以科学解释,从现实上使其与国际会计惯例保持一致,增强其适用性。
前已述及,会计对象要素的确立,不仅关系到企业会计目标的实现,而且也影响会计方法的运用。众所周知,编制财务报表是会计的基本方法,然而,理论界对于财务报表建立的”理论基础“问题却一致众说纷云。尽管人们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作为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收入、费用和利润作为损益表的理论基础已经认同,但?quot;现金流量”作为现金流量表的理论基础却一直心存疑义。主要原因是:“现金流量”凭空而来,让人难以置信;同样作为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现金流量”与资产、负债等“平起乎坐”,让人难以接受。笔者认为,各种财务报表建立的理论依据都是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只是不同的财务报表以不同的要素及其关系为理论基础。基本要素可以作为财务报表的理论基础,次要素、支要素同样可以。如现金流量表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是“现金流人”、“现金流出”支要素和“现金(存量)”次要毒及其关系。
应当指出,作为财务报表理论基础的要素,既可以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要素(如资产负债个表),也可以是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等);既可以是某一单一内容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也可以是几项不同内容的要家的组合,如原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就是以所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内容的次、支要素为基础的。
按照笔者提出的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理解,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无非是资产、负伤、权益、收入和费用等内容,主要反映“基本要素”内容的财务报表是企业基本的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一般而言,以基本要素为基础建立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以次要素或支要素建立的财务报表其可变性较大,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即是证明。当然,为适应经济环境和会计目标的变化,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与结构将不断变革,但其理论基础仍将是上述会计对象要素框架结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3]葛家甜,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L4]唐国平.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要索D].会计研究,,(3).
[5]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ES].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篇2:我国利润表要素的改进论文
我国利润表要素的改进论文
【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利润表要素的设置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理解企业所报告的业绩,难以评估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本文对利润表要素的设置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增加了利得、损失两个要素,将利润要素改为全面收益要素,按列报全面收益的要求对利润表格式进行了重排。
【关键词】利润表;利得;损失
一、现行利润表要素及其关系式
20**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利润表三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
(一)收进
收进“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进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进”。该定义夸大收进是“日常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流进,从而排除了“非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进和“所有者投进的资本”导致的经济利益流进,具有很强的排他性
(二)用度
用度“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该定义明确用度是“日常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排除了“非日常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流出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导致的经济利益流出,同样具有很强的排他性。
(三)利润
利润 “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进减往用度后的净额、直接计进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进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进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进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四)利润表关系式
从利润的定义可以看出,利润表三要素之间并非简单的“利润=收进-用度”,按照定义,利润表关系式应为:
利润=收进-用度 直接计进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进当期利润的损失
从基本准则的规定来看,“利得”和“损失”并没有作为单独的利润表要素,但在计算利润时,却又作为单独的要素出现,这就使得利润表要素的定义与内容不能首尾一贯、相互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操纵的混乱。
二、全面收益观对利润表要素的影响
全面收益是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全面收益采用了与传统净收益确定的“收进用度观”不同的“资产负债观”。在“资产负债观”下,收益是企业在一个时期内净资产的增量。与传统的净收益概念相比, 它涵盖的内容要广得多,包括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都是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如可销售证券上的利得和损失、现金流量避险工具上的利得或损失)。要在财务报告中揭示全面收益,必须对传统的损益表(利润表)进行改进或扩展。
一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利得和损失的规定尚不够明确,仅在第五章“所有者权益”部分给出了利得及损失的定义:“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进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进”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至于利得和损失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情况下应“直接计进所有者权益”,什么情况下应 “直接计进当期利润”,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对于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罚款收进、捐赠支出等,仍然沿用“营业外收进”和“营业外支出”的项目名称,并未使用“利得” 、“损失”概念,使收进、用度和利得、损失混淆不清。
二是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确认金融工具等“未实现资产持有损益”,并将其列进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对资产减值损失的处理进行了规范,不再计进治理用度等项目,同一计进“资产减值损失”。但上述两项内容并未与营业利润分开列示,即将其他全面收益 (未实现资产持有损益)列进营业利润。
三是我国在两张基本会计报表中同时报告全面收益:一方面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另一方面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表露 “直接计进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及其总额” 。
四是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将“银行存款利息收进”仍然记进财务用度,这种做法不够规范。由于用“用度”项目反映“利息收进”,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在利息收进数额较大的情况下,会使利润表上的财务用度变为负数。此外,还给财务分析评价带来了不便,如“EVA”、“MVA”、“自由现金流量”等指标要用到企业的'资金本钱数据,由于缺乏利息支出的必要信息,给资金本钱的确定带来了困难。
三、损益表(利润表)要素的扩充和格式重排
(一)损益表(利润表)要素的扩充
财务报表要素应能体现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并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和财务目标的变革而不断发展。我国现有的利润表要素即收进、用度和利润,在列报企业财务业绩,尤其在列报全面收益方面尚显不足。在改进利润表要素的过程中,应留意以下几点:1.涵盖性与穷尽性。报表要素要能涵盖全部经济事项,也即任何一项经济事项都能明确回属在特定的财务报表要素中。2.互排性。每个要素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各个要素之间不能有相互交叉的内容。3.适当性。要素的数目不可太多,否则就会失往回类功能的意义,但也不能太少,否则很难反映种别的特征。4.协调性。是指对要素的划分应与相关的会计理论、会计准则相协调。由于财务报表要素不是孤立的,无论是作为会计理论的一个概念,还是作为会计准则的一项内容,它都应前后一致,相互协调,存在一定勾稽关系。5.对等性。各个要素的层次应对等,切忌将存在包容关系的内容并列作为财务报表要素。
基于以上考虑,改进利润表要素具体的做法是:将“利润表” 改称“损益表”,增加“全面收益”要素,将利得、损失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取消利润要素。“全面收益”除包括净损益外,还包括其他全面收益,即“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将目前绕过损益表(利润表)“直接计进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及损失”,同一在损益表(利润表)中列示,使所有者权益只核算与所有者或股东有关的交易(投进资本、减少资本、股利分红)。损益表(利润表)要素之间的关系是:
全面收益 =收进-用度 利得-损失=本期净损益 其他全面收益
或:
全面收益 =收进-用度 利得(已实现的利得)-损失(已实现的损失) 其他全面收益(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及损失)
经过调整后,损益表(利润表)要素有五个,即收进、用度、利得、损失、全面收益,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基本准则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使各要素的定义与内容首尾一贯、相互协调,同时又重新建立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利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即:
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投资-向所有者分红 全面收益。
(二)损益表(利润表)格式的重排
1.损益表(利润表)要提供猜测未来现金流量的有价值的财务信息,其相应的收进和用度项目必须具有持续性和可猜测性。所以,分别列示正常经营活动损益和非正常经营活动损益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前者才是持续的、可猜测性的经营活动,后者是偶发性的、非持续性的活动。
2.取消现有损益表(利润表)中的“营业外收进”和“营业外支出”项目,代之以“已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清楚地界定“非活动资产处置损益”中的“非活动资产”。由于严格地讲,“非活动资产”包括“非活动经营性资产”(如固定资产)和“非活动金融性资产”(如长期投资),而“非活动金融性资产”的处置损益计进“投资收益”。所以,应将“非活动资产处置损益”修正为“非活动经营性资产处置损益”。
3.调整“投资收益”和“财务用度”的核算内容,将银行存款利息收进回属于“投资收益”,以免“财务用度”变为负数;同时在“财务用度”下单独列示“利息支出”,以利于资金本钱的估算及其他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4.应客观列示“财务用度”和“投资损益”对损益的影响,由于“财务用度”涉及企业的融资活动,而“投资损益”涉及企业的投资活动(股权和债权投资)。但对一个生产型的企业来讲,最主要的、持久的利润来源是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应将“财务用度”从期间用度中分离出来,并和“投资损益”共同列示于“营业损益”之后。
5.关于“所得税用度”的列示题目。IAS1将“所得税用度”列示在“非常项目”之前,而非“当期净损益”之前,即所得税用度是与正常经营活动有关的用度支出,与“非常项目”无关,所以在“非常项目”前列示更能够反映正常经营活动的实际利润贡献,使得财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但对我国损益表(利润表)而言,这种列示方法可能并不能够实现上述目标。由于除非能够将正常经营活动的所得税用度与非常项目的所得税用度予以分别列示,否则恰当的列示方法还是在当期“净损益”之前。
基于上述分析,损益表(利润表)的列示格式和内容应作出相应的修正,建议列报格式和内容如表1。
值得留意的是,上述损益表(利润表)中用度项目的列示均是按用度在企业中的功能进行分类的。将用度按功能划分时,企业应表露关于用度性质的附加信息,包括折旧费、摊销费和雇员用度等,由于关于用度性质的信息有助于猜测未来现金流量,因而企业在按功能列报用度时需作附加表露。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春贵.论我国利润表要素的设置和定义[J] .审计与经济研究,, (1).
[2] 孙兰婷.会计基本要素的探讨[J] .会计研究,,(3).
[3] 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要素与财务报告[A].大连出版社,2005.
篇3:我国管理会计改进措施论文
我国管理会计改进措施论文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只有部分企业、部分地区零星分散的应用管理会计理论,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不紧密,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在真正意义上并没有形成,企业在改善管理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离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还差的很远,现实的情况并不是很理想。而切企业也没有应用管理会计的要求和意愿。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管理会计,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来应用管理会计,管理会计要想得到广泛的应用还需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使我国管理会计的运行受到影响的因素
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推广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基本上就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的主观原因;二是企业外部的客观原因。
(一)企业内部原因
管理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决策,而管理会计能否得到普遍的应用又受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企业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会计人员的素质、习惯势力与传统做法和基础管理工作。
1.会计人员总体素质较低
管理会计这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人是关键的问题所在。但是,目前我国高素质会计管理人员比较缺乏,而且会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层次不合理、素质普遍偏低,使企业应用管理会计较为困难。
2.习惯势力和传统做法的影响,管理会计的应用社会环境不理想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管理会计受到消极文化思想的影响而难以实施;(2)经营者的“长官意志”;(3)会计工作地位低。因为我国当前完整的管理会计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习惯势力和传统做法的影响在客观上还没有消除,使企业中管理会计的作用事倍功半,它的推广与应用受到影响,这是管理会计难以应用的关键问题。
3.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管理水平落后
眼下,虽然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很多企业的运行机制改观较小。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家经营与管理都要懂的,其中包括财务管理和会计。但是现阶段,很多企业的经营者与这要求明显有一定的差距,这就使得管理会计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混乱、低效的问题在我国很多企业治理结构当中仍然普遍存在着。
(二)企业外部原因
企业外部环境与管理会计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管理会计是否能够得到普遍应用直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实经济生活当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经济秩序和法律环境、实际与理论的结合情况以及管理会计的基础教育。
1.理论脱离实际,知识陈旧,没有及时总结和推广实践经验
当前我国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很好地相结合,总结一套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体系、方法,局限于国外的介绍与翻译。我国在最初运用管理会计时一些企业也是取得了很大成效的,可是因为没有及时地总结这些成功的经验,也没有通过一些手段对其进行深入、广泛的推广,使得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其实际应用也受到影响。
2.缺乏规范、统一的基础教育
我国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甚至方法、词语都极其的不统一。而且,能够满足不同文化程度人的需要的实用教材也很难找到。这就使得人们对它的掌握和学习直接受到影响,普及应用就更谈不上了。
三、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应的.具体措施
1.努力提高会计人员和企业决策者的整体素质
企业的决策经营者是否足够重视管理会计将使管理会计是够能够得到普遍应用直接受到影响,所以企业决策者的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要使管理者真正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因为管理会计要涉及的东西比较多而且复杂,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会计软件可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运算的准确性,所以会计人员在能够很好的掌握会计知识的同时,对于计算机知识叶要能够充分的掌握。只有在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使管理会计的实际与理论相结合
必须做到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体系。还要建立一个专门研究管理会计的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作为权威性机构;要创办一个针对管理会计的刊物,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活动,并依照发展所需要调整的方向,发挥指导性的作用;对于取得成功的经验要及时地进行系统、科学的提炼、整理、总结、归纳,然后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与指导下,采取措施使其得到深入、广泛的推广。
3.抓好基础教育
一套规范化的、系统的、完整的教材标志着一门独立学科已经走向成熟,也是管理会计应用的基础。所以,相关部门要组织建立一个编写团队,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编写出便于具体操作的、规范实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教材,并将其作为指导,开展实践与理论方面的探讨和广泛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使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在我国建立起来。
四、结语
眼下,我国企业当中的管理会计正处在转折的重要阶段。这篇文章具体研究了我国企业当中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对影响管理会计运行的因素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对如何使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得到提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响应的解决对策。
篇4:浅谈商业银行会计内部监督的问题与改进策略论文
浅谈商业银行会计内部监督的问题与改进策略论文
我们知道健全有效的銀行会计内部控制是银行内部控制的首要内容,也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在商业银行运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商业银行会计系统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对商业银行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重新审视,认真分析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措施,确保商业银行稳健经营。
一、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会计内部控制缺乏深刻认识
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深刻,对其在商业银行中的作用存在误区。没有真正建立基于全员风险管理观念的内控文化。银行员工的风险内部控制意识缺乏,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缺失,内部管理不符合业务发展的需要。内部控制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的过程,但目前很多银行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机构部分工作人员还未充分认识到内控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一方面,最基本的岗位分离,权责分离并没有完全做到,会计内部各个岗位、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不能完全落实。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业务不断推陈出新,但相应的会计操作规程未修订到位,有时还会发生抵触,致使操作中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制度忽视了宏观经济运行及微观经济主体的变化,已经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的制度缺乏必要的处罚措施,造成制度形同虚设,难以执行。这些商业银行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内部控制上的很多漏洞。
(三)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的审计制度建设滞后
内部监控具有监督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的特点。由于其强调对经济活动的事前监督和过程控制,因而能将某些违规违法不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在一般情况下,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是通过内部审计来完成的,内部审计在某种程度上可理解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有的商业银行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重视,已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是影响会计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和会计工作能否安全开展的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因素。在新时期,很多新准则基本是原则导向的,很多规定非常复杂,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直接增加了银行准确、一致地进行业务核算的难度。这使得会计人员对新业务、新知识缺乏必要的理解认识,容易造成会计人员习惯性的违章操作。同时,部分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日常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金融法规教育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到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中。面对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会计人员自身免疫力较差。
二、强化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举措
(一)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首先,要加强商业银行的文化建设。它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对银行业现在和未来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是由人来实现的,内部控制的目标及控制机制也是由人来制定的,它牵涉到商业银行各部门中每一环节的管理层和员工,提高员工内部控制意识,是建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文化的基础。其次,要加强遵纪守法观念。增强我国商业银行依法经营观念,增强员工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和行为,才能发挥法律法规应有的作用,强化经营风险防范。
(二)加强账务控制,设置规范的操作规程
进行会计核算必须有一系列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专门方法和规范,它是银行会计控制系统的基础。目前银行内控制度已基本建立,但内控制度与具体的业务操作联系不够紧密,业务环节不连续,风险防范必须从业务操作规程入手。根据规范、实用、安全、有效的原则,设置标准化操作规程,涵盖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会计业务是综合性、复合性业务,要求整个业务操作过程必须综合管理动态控制。严禁独自一人操作业务全过程,做到环环相扣。因此操作规程要根据银行经营管理情况,不断地补充调整。特别是每推出一项新业务时,应根据及时性原则,尽可能在新业务推出之前建立健全新业务的各项操作规程,使新业务开展时就有章可循,以减少开展新业务的风险。
(三)建立严密的分级授权制度,加强重要岗位控制
商业银行会计岗位设置应当实行责任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严禁一人兼任非相容的岗位或独自完成会计全过程的业务操作。对会计财务处理必须实行岗位分工,各岗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种业务必须交由不同的人完成,不相容的岗位一定要分离管理。对各个程序及岗位,合理地授予相应的处理业务的责任和权力,对重要会计事项如错账冲正、开销账户、调整积数、大额付现等必须坚持授权审批,形成分工明确、权责对等的严密的风险防范体系。
(四)建立人员素质控制制度
银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成败取决于设计水平和高素质人员的贯彻执行。人员素质控制制度应采取以下措施: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对新政策、新法规及时传达和组织学习;同时,重视业务技 能的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技术错误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二要加强对会计人员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加强对会计人员违法乱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督促会计人员履行各项法律法规,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三要对职工实行休假和轮岗制度,当其他人员接替原工作人员时,以往工作的差错和不轨行为容易暴露,轮岗可以消除有些人蓄谋侵占盗用的念头。四要建立考评制度,对不胜任者和违法乱纪者及时更换。
(五)加强内部监督和评审
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论是制度的制定、执行,还是最终的评判,均需要恰当且必不可少的监督,以使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因此,要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会计控制必须被监督。商业银行应完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对各机构、各业务部门的再监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价的职能,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过程中的漏洞和隐患,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具有双重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鸿.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 张小霞.现代企业内控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篇5:分析破产清算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论文
分析破产清算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论文
1 破产清算会计对象
破产清算会计对象是破产清算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是指破产清算期间企业资产估价、变现、清偿及分配等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有观点认为,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已停止生产经营活动,不存在资金运动。但笔者认为,从企业破产清算过程看,资金运动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破产清算企业要对财产进行变卖以清偿债务,这时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具体表现为“财产——变现收入——偿还债务”的运动过程,破产企业财产分配完毕,资金就退出破产企业,资金运动就此终结,不再形成新的循环。
2 破产清算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在持续经营下,《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为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但在破产清算会计中,其会计要素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会计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破产清算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清算收入、清算费用、清算损益六项内容构成。其理由是“清算是为了偿债,而资产和权益是破产企业偿债的最后手段”,因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应该保留。
但由于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停止,获取最大利润不再是清算期各项经济活动的目标,收入、费用、利润的核算已无必要,并且失去了核算基础。此时,清算活动的'根本目标是债权人受偿比例最大化,因此,清算收入、清算支出和清算损益应成为清算会计核算的重要对象。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以企业清算经济业务的特点和清算会计目标为基础确定清算会计要素,因此,确立清算会计基本要素如下:清算资产,清算企业所拥有的用来清偿债务的全部资产;清算债务,清算企业所承担的需以清算资产偿付的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企业投资者实际享有的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其取决于清算资产与清算债务之差额;清算损失,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因发生清算业务所导致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减少;清算利得,企业在清算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增加。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会计学科领域最基础的观念,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都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会计目标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用途;向哪些人提供会计信息;什么是有用的会计信息。持续经营下的财务会计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据以经济决策的有用会计信息。而企业一旦进入破产清算,其会计目标尽管仍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但与持续经营下的会计目标相比发生了显着变化,破产清算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无论在提供信息的内容上,还是提供的对象、用途上均与财务会计存在差异。
篇6: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要素研究论文
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要素研究论文
【摘要】与持续经营条件下的要素不同,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要素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首先了破产清算会计要素中存在的:受破产法思想和持续经营会计思想的束缚严重,对相关会计要素的定义不准确。然后在研究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对象变化及其对会计要素的基础上,重构了破产清算会计要素体系:清算资产、清算负债和清算净损益。
【关键词】破产清算 会计要素 清算资产 清算负债 清算净损益
会计要素作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和会计研究的起点,一直受到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视。随着市场的进一步,破产清算的大量出现,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要素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然而,由于破产经济现象的复杂性以及相关制度环境的不完备,目前关于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要素的研究不仅论著较少,而且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在分析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对象变化的基础上,重构了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要素体系。
一、目前破产清算会计要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破产法思想的束缚严重
1.直接引入破产财产、破产债权等概念,作为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要素概念(钟传家,)。会计学与法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由于目的不同,会计学上的概念与法律上的概念出发点是不同的,其结果也当然不同。会计学简单地使用法律概念会导致:(1)会计要素涵义的不规范。会计要素,西方亦称作财务报表要素,是为了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而设置的,因此,其概念必须规范和准确。如会计上的资产概念是严密的,而法律上的财产概念则过于笼统,不能简单地用法律上的财产概念来代替会计上的资产概念。(2)违背会计主体假设。破产债权与破产债务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将破产清算企业会计主体的“破产债务”认定为“破产债权”,显然是站在法院或债权人的角度来看待债权与债务关系的,其结果不仅违背会计主体假设,而且很容易导致与破产清算企业本身的债权债务相混淆。(3)反映和监督的内容不完整。破产财产与破产债务(权)并不能囊括破产清算企业的所有财产和债务。破产财产只是企业破产时清算财产一部分,清算财产还包括担保财产、抵销财产等非破产财产;同理,所谓的破产债务(权)也只是企业破产时清算债务的一部分,清算债务还包括担保债务、抵销债务等非破产债务(权)。
2.照搬破产法的逻辑思路。破产清算会计理论的构建必须以破产法为指导,这是毫无疑问的。但1986年颁布的《企业破产法(试行)》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特征和局限性。会计学者如果过于迷信破产法就会将破产法的缺陷带人会计领域。如根据笔者的研究,1986年颁布的《企业破产法(试行)》对破产财产的前后定义就存在如下逻辑缺陷:第一步,将破产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所有财产定义为破产财产
(破产法第28条);第二步,使用排除法,将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财产(如担保财产等)、依破产程序不能分配的其他财产(如福利财产等)排除在破产财产之外,认为这两类财产都是非破产财产(破产法第28条、破产法第29条);第三步,得出结论,认为从第一步的破产财产中去掉第二步的非破产财产,剩余财产就是破产财产(破产法第37条)。用公式表示如下:破产财产(第一步)-非破产财产(第二步)=破产财产(第三步)可见,法律上的破产财产显然不是一个合乎逻辑的、严密的定义。与破产法对破产财产的前后定义极为相似,许多会计学者照搬破产法的逻辑思路,仅仅简单地用破产资产来代替破产财产,其结果必然也会导致逻辑上的混乱,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用公式可简单表示为:破产资产(第一步)-非破产资产(第二步)=破产资产(第三步)
(二)受持续经营会计理论思想的束缚严重
主要表现为简单地套用持续经营会计要素的构建思路,如持续经营会计有六大会计要素,破产清算会计也相应地构建为六大会计要素,只不过在原有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加上清算两字,甚至直接简单套用。其代表性观点有:破产清算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清算收入、清算支出、清算损益等六项构成(佟玉凯等,1996)。该观点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1.将资产、负债会计要素照搬下来,忽略了企业破产清算业务活动的特征对破产清算会计要素的影响,也抹煞了持续经营与非持续经营条件下资产、负债等要素的本质区别。
2.将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直接保留下来,会导致如下问题:(1)无实际意义和与法律事实不符。在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的投资者①被视为企业的所有者,所有者权益也被专门用来核算其权益。然而,在破产清算条件下,一方面,清算组接管了企业,投资者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这时如果仍称企业的投资者为企业的所有者显然与实际不符;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破产清算企业早已资不抵债,这时仍然保留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就会出现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现象,而根据《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者在企业承担的义务以其投资额为限,投资者权益为负数显然与公司法的精神不符。(2)不利于反映破产清算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当企业资不抵债时,如果仍然保留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收益增加,似乎给人一种投资者权益仍要增加的感觉,而实际上,收益增加的应该是债权人权益;同理,费用损失发生,好像给人一种投资者权益仍要减少的感觉,而实际上,费用损失发生,减少的应该是债权人权益。因此,保留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会造成投资者权益虚增虚减的幻觉,不利于反映破产清算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3)会计要素的不必要增多。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这种分类应该是比较大的分类,不应该过细。如果保留了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势必要增设清算收益、清算损失、清算费用、清算净损益等反映破产清算企业资产变现损益、费用支付等清算成果的会计要素,这样必然导致会计要素的不必要增多,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3.设置清算收入、清算支出、清算损益会计要素,容易让人得出清算收入与清算支出之间具有配比关系,清算损益就是清算收入与清算支出之间配比的结果,而实际上在破产清算企业,清算收入与清算支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用说存在配比关系。
(三)对相关会计要素的定义不准确
主要表现在目前学者对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要素的研究,仅注意到了与持续经营条件下会计要素的区别,但没有对此作进
一步的研究,从而导致对相关会计要素未能准确定义。其代表性的观点有: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要素应分为六项:清算资产、清算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损失、清算利得(唐国平,)。该观点虽然注意到了与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会计要素之间的衔接与区别,有较大的创新,但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该观点认为“清算资产是清算企业所拥有的用来清偿债务的全部资产”,然而破产企业的有些资产,如专用资产(包括福利资产、企业社团组织的资产等)和不具备变现或清偿债务能力的资产(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借项等)是不能用来清偿债务的,将这些资产排除在清算资产之外,显然不符合破产企业清算资产的实际情况。按此定义,清算资产难以核算破产企业的全部资产。
2.该观点认为“清算债务是清算企业所承担的需以清算资产偿付的债务”,然而破产企业的有些债务,如未申报及逾期申报的债务、破产宣告后的债务利息、递延所得税贷项等是无需以清算资产偿付的,将这些债务排除在清算债务之外,同样不符合破产企业清算债务的实际情况。按此定义,清算债务同样难以核算破产企业的全部债务。
3.该观点认为“清算净权益是清算企业投资者实际享有的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然而,破产清算企业绝大多数已资不抵债,也就是说,其净资产为负数,投资者在企业已没有权益,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归企业债权人所有,此时的“清算净权益”已不再是企业投资者在企业实际享有的`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
4.该观点认为“清算损失是清算企业在清算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减少”,将清算费用也包括在清算损失之中,显然没有注意两者的区别。为了便于分清破产清算中的责任,考核清算组的工作成效,不宜把两者混在一起。
二、破产清算条件下对象的变化对会计要素的
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会计对象是指破产清算的资金运动。与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企业资金运动具有循环性和资金增值性的特点不同,在破产清算状态下,企业资金从短暂的冻结状态开始运动,经过接管、变卖、清偿、分配过程,从非货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用以偿付债务、分配剩余资产后,资金运动就终止了。可见,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企业资金运动具有非循环性、一次性和不能增值等新的特点。
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对象的变化,必然引起会计要素的变化。会计要素设置的目的不再是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而是破产清算,会计核算也由动态变为静态。具体而言,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六项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都将发生如下变化:
1.资产扩张停止,货币资金流量增加。企业破产清算时,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停止,资产扩张失去了主体的内在驱动力。由于清偿债务是破产企业的主要
目标,企业的各种有形与无形资产都必须尽快变现,因此,企业的货币资金流量会随着资产变现而迅速增加。
2.负债额成为清算时间的减函数。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一般会保持一定的负债规模,而在破产清算条件下,企业一方面由于终止经营一般不可能产生新的债务;另一方面将按照偿债顺序归还原有的债务。因此,负债规模便会随着清算时间递延而逐渐减少以至最终消失。
3.“所有者权益”转变为“投资者权益”,不再具有保值增值特征而是最后一次实现或自动消失。破产清算企业的“投资者权益”是指企业破产清算期间投资者在企业享有的利益,在数量上等于破产清算企业清算资产与清算负债的差额。如果清算资产小于或等于清算负债,则投资者权益为零。
4.收入转变为清算收益,费用转变为清算损失、清算费用,利润转变为清算净损益。持续经营条件下,收入、费用、利润等项目都是在相关性、配比性和权责发生制等原则指导下按会计期间动态核算的。
当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状态后,会计核算不再受这些会计核算原则的约束,持续经营条件下的收入转变为破产清算条件下的清算收益,费用转变为清算损失、清算费用,利润转变为清算净损益。
三、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要素重构
通过上述,笔者认为,破产清算会计要素应该包括:清算资产、清算负债、清算净损益,其中清算净损益下再设置清算收益、清算损失、清算费用和企业破产宣告时所有者权益(剩余权益)等子会计要素。
(一)需要设置清算资产、清算负债会计要素
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界定企业可用于偿债的资产和待偿的债务,因此需要设置清算资产与清算负债会计要素。
清算资产是指破产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所有资产的集合。在企业破产宣告这一时点上,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企业资产(清算资产)在数量上等于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企业资产。清算资产应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其他资产、破产资产。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是指不经破产程序就可以优先分配的资产,包括担保资产、抵销资产和取回资产;其他资产是指依照破产程序不能分配的资产,包括其他专用资产和不具备变现或清偿债务能力的资产两种,其他资产在持续经营条件下是企业的资产,但在破产清算条件下,由于不能用来清偿债务,所以应转作清算损失(清算净损益);破产资产是指破产企业依破产程序顺序分配的资产。破产资产依破产程序顺序分配给企业的破产负债,如有剩余,分配给企业的投资者,破产资产在数量上等于清算资产减去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和其他资产后的余额,用公式可表示为:破产资产=清算资产-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分配的资产-其他资产。
清算负债是指破产企业所有负债的集合。在企业破产宣告这一时点上,破产清算条件下的企业负债(清算负债)在数量上等于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企业负债。清算负债应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受偿的负债、其他负债和破产负债。不依破产程序优先受偿的负债,是指破产企业享有不经过破产程序优先获得清偿权利的负债,包括担保负债、抵销负债和取回负债;其他负债,是指依破产程序不能受偿的负债。其他负债在持
续经营条件下是企业的负债,但在破产清算条件下,由于不会导致企业现金流出或者其他经济利益减损,所以应转为清算收益(清算净损益);破产负债,是指依破产程序顺序受偿的负债。破产负债按受偿顺序及破产法对其保护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有优先权的破产负债(应付职工工资等)和普通破产负债两种。破产负债依破产程序从破产资产中顺序受偿,前一顺序的破产负债没有受偿完毕,后一顺序的破产负债不得受偿,破产资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破产负债的,按照比例清偿。
(二)需要设置清算净损益会计要素
破产清算企业在界定了清算资产和清算负债后,就要变卖清算资产以清偿债务。一方面,清算资产在变现过程中会形成变现收益或损失,并要支付相关费用;另一方面,为债权人共同利益,经人民法院许可,破产企业有可能继续生产经营,这又会产生新的收益或损失。此外,投资者在破产清算企业中也可能存在权益。对这些收益、损失、费用和权益,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设置“清算净损益”会计要素进行综合核算。
清算净损益是指企业自破产宣告日起至清算结束日止清算期间的清算成果,在数量上等于破产清算企业清算资产与清算负债的差额。清算净损益下再设置清算收益、清算损失、清算费用、企业破产宣告时所有者权益(剩余权益)等四个子会计要素。
清算收益是指清算资产在处置过程中和清算债务重新确认时以及由于其他原因而发生清算资产价值的增加和清算负债金额的减少;清算损失是指清算资产在处置过程中和清算债务重新确认时以及由于其他原因而发生清算资产价值的减少和清算负债金额的增加;清算费用是指企业清算过程中为债权人共同利益而发生的费用;破产宣告时所有者权益(剩余权益)是指企业破产宣告时所有者权益的转入。
通过设置清算净损益会计要素,不仅可以全面反映和监督破产清算企业的收益、损益和费用,而且可以根据清算净损益来反映和监督破产清算企业的投资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如果清算净损益大于零,则清算净损益就是投资者权益;如果清算净损益小于零,则清算净损益就是债权人权益的减少数额。
需要说明的是,清算净损益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破产清算企业的清算成果,但清算净损益与企业持续经营条件下的经营成果有着显著的区别: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经营成果全部归投资者所有,经营成果会导致投资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与企业债权人无关;而在破产清算条件下,清算净损益的归属则需要根据其数额的大小进行判断:如果清算净损益大于零,则投资者享有清算成果,清算净损益会导致投资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如果
清算净损益小于或等于零,则投资者不再在企业享有权益,清算净损益就是债权人权益的减少额。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重构清算资产、清算负债和清算净损益三大会计要素,其中清算净损益下再设置清算收益、清算损失、清算费用和企业破产宣告时所有者权益(剩余权益)等子会计要素,对破产清算企业的会计核算具有十分重要的和现实意义:
1.通过设置清算资产、清算负债、清算净损益三个会计要素就可以完成破产清算企业的会计核算,达到了既简化破产清算企业的会计核算,又能全面反映和监督破产清算企业的清算活动全过程的目的。
2.清算收益、清算损失可以反映清算资产处置过程中获取的损益,促使清算组在处置清算资产时尽可能多和快地收回资金,减少损失浪费。
3.清算费用可以考核清算费用发生情况,促使清算组节约开支,降低清算成本。
4.清算净损益可以明确责任,考核清算成果。因为在进入清算后,清算净损益的高低与清算组工作成效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明确责任,应该单独考核“清算净损益”,从而避免与原经营成果混同,监督、评价清算组的工作成果。
注释:
①此处的投资者专指股权投资者.不包括债权投资者。
主要
曹思源.1986.谈谈企业破产法.第1版.北京:经济出版社
葛家澍,余绪缨.1995.高级财务会计.第1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唐国平.2003.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第1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钟传家.1996.破产会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唐国平,孙贤林.1993.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对象要素.会计研究,3
佟玉凯.1996.企业清算财务会计概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57
唐国平.2003.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7:会计要素试题及答案
会计要素试题及答案
会计要素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会计法》自起施行。
A、1985年1月21日B、1985年2月1日
C、1985年5月1日D、1986年1月1日
答案:C《会计法讲话》第14页第3行
2、会计上确认一项费用,主要遵循()。
A、客观性原则B、相关性原则
C、配比原则D、谨慎性原则
答案:C《会计法讲话》第112页第9行
3、不能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的单位,应当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
A、会计主管人员B、会计主管
C、主管会计D、主办会计
答案:A《会计法讲话》第150、151页
4、因贪wu、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
A、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三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B、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C、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D、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答案:D《会计法》第四十条
5、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采用()账簿。
A、订本式B、活页式C、三栏式D、多栏式
答案:A《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五十七条
6、原始凭证不得涂改、挖补。发现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开出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
A、经办人员的私章B、会计主管的私章C、开出单位的公章D、单位负责人的私章
答案:C《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九条
7、干好会计工作的首要前提是()。
A、客观公正B、爱岗敬业
C、遵守准则D、廉洁自律
答案:B《职业道德》第56页第25行
8、会计职业道德的根本是()。
A、认真B、诚信C、责任心D、敬业
答案:B《职业道德》第32页
9、《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自()起施行。
A、1993年7月1日B、7月1日
C、201月1日D、年6月21日
答案:C、《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四十六条
10、制定《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直接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答案:C、《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一条
11、《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于2016年6月21日由()第287号令公布。
A、财政部B、国家税务总局
C、国务院D、全国人大会
答案:C、见《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题注行
12、()可以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制定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具体编报办法。
A、财政部B、国家税务总局
C、国务院D、全国人大会
答案:A《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四十四条
13、各单位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格式,由()统一规定。
A、财政部B、省级财政部门
C、上级主管单位D、企业自行决定
答案:A《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三条
14、一张原始凭证所列支出需要几个单位共同负担的,对其他单位负担的部分,正确的做法是()。
A、将原始凭证复印件盖章后交对方单位
B、将原始凭证复印件盖章后留本单位,而将原始凭证交对方单位
C、开给对方原始凭证分割单
D、开给对方收款收据
答案:C《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五十一条第(四)点
15、()应当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
A、主管部门B、会计机构、会计人员C、单位负责人D、会计主管人员
答案:B《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七十五条
16、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
A、退回并要求更正、补充
B、制止和纠正
C、不予接受
D、受理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答案:C《会计法》第十四条
17、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单位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的()。
A、会计人员B、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
C、出纳D、档案保管人员
答案:B《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十六条
18、()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A、会计机构负责人B、单位负责人
C、总会计师D、单位领导人
答案:B《会计法》第四条
19、()应当对所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A、单位负责人B、会计机构负责人
C、移交人员D、接替人员
答案:C《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三十五条
20、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应当主管一个单位或者单位内一个重要方面的`财务会计工作时间不少于()。
A、一年B、二年
C、三年D、四年
答案:B《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七条
二、多项选择题
1、《会计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
A、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B、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C、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D、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对经济犯罪量刑
答案:A、B、C《会计法讲话》第34页第17—20行
2、会计档案定期保管的期限分为()。
A、3年B、5年
C、D、和25年
答案:A、B、C、D《会计法讲话》第101第12行
3、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有下列哪些行为()。
A、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B、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
C、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
D、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法,编造虚假利润或者隐瞒利润
答案:A、B、C、D《会计法讲话》第7页第10—16行
4、《会计法》所指的单位负责人是()。
A、单位法定代表人
B、单位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
C、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
D、单位所有行政领导人
答案:A、C《会计法》第50条
5、单位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法》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对单位及其直接负责的人员()。
A、责令限期改正B、处以罚款
C、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给予行政处分
D、追究会计人员的刑事责任
答案:A、B《会计法讲话》第196、197页
6、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的岗位包括()。
A、稽核B、会计档案保管
C、收入、支出、费用账目登记D、债权、债务账目登记
答案:A、B、C、D《会计法》第37条
7、会计人员未按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可对会计人员()。
A、处于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B、处于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C、情节严重的,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D、追究刑事责任
答案:A、C《会计法》第四十二条
8、《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会计报表应当包括()。
A、资产负债表B、利润表
C、现金流量表D、相关附表
答案:A、B、C、D、《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七条
篇8:论破产会计要素
论破产会计要素
请欣赏:《论破产会计要素》
胡燕
一、破产对会计要素划分的冲击
在传统财务会计中,会计要素划分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适应会计揭示的需要;另一个是企业资金运动的特点。依据这两个标准,我国将会计对象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两张基本会计报表。但是,企业进入破产状态后,破产会计的目标表现为向债权人、人民法院。清算组等提供破产企业资产变现、破产债务偿付程度等信息,监督破产财产分配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同时,破产企业资金运动经过接管、变卖、清偿、分配环节,以清算资金偿付债务、分配财产后,资金运动终止。其资金运动在空间上没有依次性和继起性,也不可能产生经营成果。这决定了传统财务会计中的会计要素已经不适应破产会计的需要,有必要结合破产企业运动的特点,重新构建破产会计要素。
二、破产会计要素的构建
破产企业在破产宣告日至破产程序终结日这一清算期间内,将实现破产的最终结果――法人主体资格消失、终止生产经营活动、变卖资产并偿付债务。因此,破产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是,资产、负债、清算净资产和清算损益能够清晰反映清算过程和结果,并构成破产清算会计报表框架的项目,这成为破产企业会计要素构成的内容。
(一)资产。资产是破产企业持有的用以在破产清算期内偿付各种债务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资产按其归属对象分为担保资产、抵销资产、受托资产、应追索资产、破产资产和其他资产。担保资产是指根据法律或协议规定,对企业的债务提供担保,使债权人享有物资保证的资产;抵销资产是指破产企业与债权人互为债权、债务人时,根据破产法的规定,以债权抵销债务的那部分资产;受托资产是指破产企业在破产前接受其他企业委托,所有权属于其他企业的资产;应追索资产是指所有权属于破产企业,但由其他企业、个人占有或因破产企业发生破产法所特指的无效行为或欺诈行为而转移的资产,这部分资产追回后归入破产资产;破产资产是指根据破产法规定,在企业被宣告破产后,用以支付破产费用、偿付破产债务的资产;其他资产是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属于国家专有、个人或社团组织所有的资产以及为满足社会保障需要而限定的资产。
破产资产的确认应符合如下确认标准:(1)破产资产必须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能够清偿债务的资产。(2)破产资产必须是破产企业可以独立支配的资产。(3)破产资产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时限的资产。(4)破产资产必须是可以依照破产程序强制清偿的资产。
依照破产资产的确认标准,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破产资产包括以下内容:(1)破产宣告时,破产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资产。(2)破产企业在破产宣告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取得的资产。包括破产企业收回的各种应收款项形成的资产、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前6个月至破产宣告之日,破产企业由于无效行为如隐匿、私分或无偿转让资产等,依照法律规定应由清算组追回的财产等。(3)破产企业未到期的、应在将来行使的财产请求权。(4)担保资产大于担保债务的差额。(5)抵销资产大于抵销债务的差额。(6)其他。
(二)负债。负债是破产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在破产程序终结前偿付的债务。负债按其对资产的要求权的不同分为担保债务、抵销债务、受托债务、优先清偿债务、破产债务和其他债务。担保债务是指有一定财产作为担保的债务;优先清偿债务是指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在破产债务之前、从破产资产中优先偿付的债务,包括应付破产清算费用、应付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应交税金;抵销债务是指破产企业与破产企业的债权人互为债权债务人时形成的能够抵销的债务;受托债务是指债权人不依破产程度而取回在破产企业存放的财产的权利;破产债务是在破产宣告前发生的,依法申报确认,并从破产财产中获得公平清偿的债务。
破产债务的确认标准为:(1)破产债务首先必须符合普通债务的条件,在破产宣告前成立并未得到偿付的债务。(2)破产债务必须是按照破产程序在规定的时间申报、经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确认、清算组核实的债务。(3)破产债务必须是债权人对债务人整体财产的财产请求权,包括无财产担保债务和放弃优先受偿权利的有财产担保债务。(4)破产债务必须是按破产清算程序公平的、强制执行的.债务。破产债务的个别、自由清偿反为法律所禁止。(5)破产债务的履行受债务人财产价值的限制,破产资产价值是债务人履行破产债务的最高数额。
依据以上确认标准,破产债务包括:(1)无财产担保债务。指破产宣告前成立的、没有提供财产担保、不具有优先受偿权利的债务。(2)放弃优先受偿权利的债务。(3)担保差额债务。指有财产担保的债务额超过担保资产的价值而未受清偿的那部分债务。(4)保证债务。指为破产企业的债务提供保证的保证人,在代破产企业清偿债务后形成的代为清偿债务。(5)抵销差额债务。指破产企业和破产债权人互为债权债务人时,破产企业的债务额大于破产债权额的差额。(6)赔偿债务。指企业被宣告破产、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后,由于清算组解除破产企业未履行的合同而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损害赔偿额。(7)其他债务。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满足社会保障等需要而发生的债务。
(三)清算净资产。清算净资产是指破产企业所有者权益净额,它表现为资产可实现净值总额与确定的债务总金额的差额。它由接管破产企业时所接管的原所有者权益总额和破产宣告日至破产程序终结日发生的清算损益构成。
(四)清算损益。清算损益是破产企业自破产宣告日起至清算结束日止的清算期间的清算成果。它包括清算收益、清算损失和清算费用。(1)清算收益是指在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和重新确认债务中,以及由于其他原因发生的资产价值增加和负债金额减少。(2)清算损失是指在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和重新确认债务中发生的资产值减少和负债金额增加。(3)清算费用即破产费用,是指在破产清算过程中合理预计的、为破产债权人的共用利益而由破产财产中支付的费用。它包括各项清算管理费用、诉讼费用、共益费用等。
三、破产清算会计报表的框架
破产企业应编制破产宣告日、破产清算结束日以可变现价值为基础的破产清算资产负债表和破产清算期间的破产清算损益表,表中各项目按破产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和排列。
----摘自《商业会计》第5期
篇9:面试题:会计的要素
面试题:会计的要素
应届毕业生求职网整理了关于会计要素的面试题,供参考:
1,会计的6大基本要素是什么?
答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2,会计的.3大报表是什么?
答案: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也称为损益表)
3,权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差异是什么?
答案: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指企业单位发生、其效益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构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支出,
收益性支出:也叫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发生时,都应记入当年有关成本费用科目。
区别: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后者先记作资产,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分年摊入各年成本费用,
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和正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当期费用,多计了资产价值,虚增利润;反之,则多计了当期费用,少计了资产价值,虚减利润
4,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分为两类: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
其中直线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
加速折旧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5,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负值?
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出现负值,现在的准则不允许负资产的存在,包括负商誉。
理论上固定资产超龄服役继续计提折旧,或超价值计提减值准备等都可能造成固定资产出现负值,但这样做会使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总额减少,而实际上其他资产价值并没有减少,会误导信息使用者。所以所有资产出现负值时,最多在备查簿上予以记录。
篇10:浅谈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思考论文
浅谈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思考论文
摘要:基础会计教学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既是会计职业能力中的基础课程,又是学生具有初级会计职业能力的“定型”课程,在会计学科学习中有杠鼎性作用。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会计从业人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会计从业者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的,因此职业院校中基础会计教学方法也要有相应的创新与突破,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知识自主更新能力的人才,而不是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学生。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基础会计;教学方法;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相应的,职业院校对于会计专业人员的培养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传统以“知识的灌输、从业能力的给予”为形式的教学方式也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具备成为专业会计师的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当前会计教学应有之义,课堂教学的改进与创新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另外,会计基础教学除了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会计学习基础,作为入门课程也需要培养学生对会计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基础会计教学中的重要方面。本文之子啊对基础会计课程进行定位,并对其应当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最终结合分析的原则,进行策略性思考,以期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会计教学改进做出有益的启示。
1、基础会计课程定位
基础会计教学是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为学生会计学习进行兴趣的培养与基本知识的培训。当今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与之有直接关联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职业能力培养,会计教学不仅满足于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即能成为会计从业人员,更要给予学生具备会计师应用的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不断自我更新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基础会计教学课程不限于知识的传递,更要加强兴趣的引导、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市场经济与行业动态的信息获取等,这实际上也与职业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全世界发展趋势相一致。尽管时代发展对基础会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基础会计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成为教学改革的阻碍,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推动会计职业教育向前发展的关键步骤。笔者对此进行简单整理,对当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整理,简单归纳为如下几点:其一,教学模式僵硬化,在会计职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学生一边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一边做些简单的练习,与实际结合并不紧密;其二,教育目标制定有偏差,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中仅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即可成为专业的会计从业者,却未能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出规划,因此在创新与发展的引导不足;其三,在实践环节存在薄弱,尽管职业院校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从业人员,然而在与企业的联系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2、基础会计教学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2.1启发与创新性原则一般情况下,基础会计教学是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中的起步阶段,很多学生也是在基础会计学习中开始接触会计学习,对于其中的学习内容陌生、对课程理解无明显感觉。在这个阶段,逐步加深学生对于会计学习的理解,对会计学习形成感性的认识,能为学生日后进一步的会计学习以及会计从业打下良好基础,也是学生日后能够适应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应具备的必要素质。另外,当前这也院校学生多数都是90后的年轻群体,具有严重的个性化倾向,也具有相应的自主创新意识,对新鲜事物本身就具有兴趣。因此,基础会计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充分开发,用兴趣作为引导学生进步的最好的教师。2.2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直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然而在教学中往往发展为对理论教学有所侧重,对实践教学有所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要求能够用娴熟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搭建相应的理论体系,为实践的发展打下理论基础,也要求能够用较多的实践,践行与检验理论,在理论中求得真知。具体到会计专业,由于当前经济形式发展快,仅满足于理论的学习也许能够在短期学习中取得相应的职位,但在长期的从业生涯中是难以维持的,且会计从业后在实践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没有足够的实践是难以完成的,作为实践性强的科目,大量的时间必不可少。2.3市场导向原则职业院校的基础会计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具备专业素养的会计从业人员。学生毕业后最直接的就是面对就业问题。为了增强学生自身素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基础会计教学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时代步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同时,与企业具有密切的联系,能够加强职业院校以及学生自身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扩展机会,增加就业率。具有明确的市场导向性,能够引导学生随时关注市场变化,充实自身,这样的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日后就业会有直接的影响,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概括说来,以市场为导向既是学生会计基础学习的必备素养,也是企业选拔人才时的重要参照,需要通过与企业的交流来建立。
3、职业院校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策略性思考
3.1构建整体知识体系
由于经过会计基础学习后学生需要具备会计从业的基本素质,并且作为会计学习的基础课程,在知识体系的形成方面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会计基础知识的构建有如下两种方式:
其一,具有整体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首先帮助学生在意识上树立学习会计的观念,一方面,在教学之初,就要帮学生构建相应的整体意识,解答学生的困惑,如:“为什么要学习会计、意义又在哪里”“学习会计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会计学习体系都包括哪些方面”,这些问题的解答,能够让刚刚进入学习阶段的学生对会计学习有初步的了解,清晰学科的目标与意义,能够树立作为企业发展决策的重要参与者的岗位的自豪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时常将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回顾与串讲。
其二,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学科渗透。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师,对于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包括会计从业的基本知识,也包括常见的经济法规、各国的基本经济动态、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等诸多方面。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揉入会计发展史、会计法规、经济动态等的知识,逐步进行学科渗透。这样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会计整体观念,并且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2注重实践教学基础
会计教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以往的实践教学中,职业院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以及实践内容都较为简单,学生所接触到的实践内容也多是简单的练习,严重削弱了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基础会计学科的实践需要从学校与社会两个方面进行。在学校方面,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模拟实践体系,帮助学生进行校园的常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要多方位依仗多媒体教学设备;还要投入资金,建立相对完善的教育实践基地,为会计专业提供专门的校内实践基地。并且可以以校园为依托,将教育资源共享到社会,这样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金压力,扩大建设投入;也可形成广告效益,进而形成品牌效益,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更为完善的教学目标。
在社会方面,广泛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平台。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在实战中锻炼应变能力等,这与学生在课堂环境中体验到的实践内容是不一样的。同时,学生能够有机会走进企业,在无形中增加了就业机会,尤其是对于涉及企业经济利益方面的内容,企业一般会较为稳定的选用一些人,有效增加竞争力与就业率。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引进学生进入企业能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财会专业的学生尽管在实践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但在理论上较为扎实,能够为企业财务发展的理论方面做出贡献;同时,由于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企业理念、新应用的尝试等都会有较为清晰的理解,为企业发展添加动力。
3.3以培养学生兴趣与能力为目标
基础会计教学要明确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为学生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作为一门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学生学习是具有强烈的功利性目的的,即就业,加强学生的兴趣,能让学生自觉进行深入学习,为日后的工作夯实基础,同时基础课程只能引导学生入门,但深入的学习、终身学习,是需要学生自己进行的,没有良好的兴趣基础,学生很难坚持。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学生学习能力、会计操实践能力,这些对于会计师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职业技能学校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的培训,不仅要培养能够会计专业上岗的会计师,同时也要培养具有终身学习以及职业更新能力会计师人才。
4结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对于会计专业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要完美结合,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断进行自身的更新。培养出与时代发展更为适应的人才。
篇11: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改进措施论文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改进措施论文
会计信息化的基础是会计电算化,它会将信息技术与会计工作结合起来,以此来解决会计人员处理信息时的问题,从而达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对未来企业的发展创建平台。企业也会通过创建会计电算化工作新模式,以此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计算质量,并且也方便会计工作人员掌握企业资金流动情况,根据资金流通情况来设计更加合理的财务管理方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时,财务人员也必须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可以熟练的运用网络技术来对较为复杂的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情况
(一)目前会计电算化总体状况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提出已经有30多年,从财务会计电算化发展到管理信息系统再到企业资源规划,总体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会计行业发展还是很好的,国家相关单位也颁布了一些政策来健全会计行业,给会计的发展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法律依据,以适应会计工作的变化环境。我国当前的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存在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会计岗位的工资较低、会计从业者的加班情况比较严重、人们的观念意识比较单薄等。
(二)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会计行业在我国属于比较热门的行业,伴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企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严。尤其是一些经验丰富的高端复合型会计人才,我国目前这类人才还是较为缺少的。会计电算化和普通会计从业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会计电算化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掌握会计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有关电子计算机方面的技术。
(三)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与之前的会计工作环境相比较,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还是有很大改变的。首先是人们的主观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财经类的工作岗位指定为自己的就业方向。例如,很多高校都创设了财经会计专业,而且填写该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由此可见人们的工作意识已经发生了改变;其次从社会的就业环境来分析,每年毕业的会计学生很多,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也很大。
二、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对会计电算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财务部门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就是会计电算化,企业的会计人员和相关管理工作者必须增强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清楚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地调整,以此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但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很多企业会计管理人员对电算化的管理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简单地认为电算化知识处理是数据的一种核算方式,没有认识到电算化在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性,从而降低了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速度。并且企业网络的安全方面也存在问题,因为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企业财务的管理水平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降低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会计管理人员认为会计电算化和手工记账方法没有质的区别,企业的业务量不管有多大,还是不愿意消耗巨资去购买与电算化相关的设备和系统。
(二)会计软件集约化程度不高
提高会计信息处理效率最好的方式是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但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全部采用企业通用软件,虽然能够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但是软件的针对性比较差,根本没有办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容易使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处理质量。有些企业虽然使用了相关的软件,但是根本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删减和增加,因此需要聘请专业的工作人员对软件进行定期的修护,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成本。另外,会计软件的使用方式不一样、连接方式不一样也会使企业的会计数据出现问题,从而降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会计电算化管理功能不强
许多会计人员受到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还没有清楚意识到会计电算化管理功能在会计行业中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就使得会计电算化管理功能逐渐降低,根本无法发挥出其真正作用。现阶段我国企业虽然都在企业财务部门创建了会计电算化管理体系,但都只是使用该体系的核算功能。在实际工作管理中,工作人员都只是使用该体系对会计数据进行简单的核算,并没有使用该体系进行事中分析和控制。
(四)会计人员电算化水平不高
以前的企业财务管理中,人们认为只要掌握丰富的实践能力,就能够确保会计信息处理质量。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会计人员的年龄结构偏差比较大,他们根本不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模式,对相关软件的处理方式也不够灵活,经常导致数据出现问题,影响到企业会计的工作效率。还有一些工作人员虽然熟练掌握了会计信息处理技术,但是实践能力缺乏,在具体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严重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
(五)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不高
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除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还有会计信息体系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所以管理人员必须完成好与其相关的安全保障工作,确保会计信息体系的稳定性,从而满足会计的目标要求。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管理工作者对会计信息体系的维护不够,使得财务数据出现问题,甚至还会导致数据泄露。除此之外,会计软件本身就存在缺陷,从而使得企业会计信息体系本身就存在较大风险,会计信息体系一旦出现问题,那么后果将会十分严重。
三、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增强会计电算化软件中安全性能的开发
会计电算化是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创新,所以国家和政府会无条件大力支持会计电算化的改良。我国的信息技术在国际市场上还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和政府需要依赖自身的力量来引进更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支持电算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和政府也应该颁布一些有利于会计行业发展的新政策,为会计电算化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在研发费用方面,国家和政府也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经费补贴,促进电算化软件的研发,积极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安全性,使得企业利益最大化。
企业是科学技术改革的动力之一,会计电算化对于企业发展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企业在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的软件方面投入资金还是十分短缺的。企业立足于自身发展,提高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重视度,调整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经费支出。提高对软件的重视,需要从软件开发和维护、软件的引进电算化工作人员的聘请等方面进行考虑。
(二)提升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前景。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之外,还要会熟练操作计算机各种软件。一方面企业需要从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进行培养训练,在道德素质方面,企业必须定时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教育,增强工作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对工作者的职业技能进行专门培训,主要是从信息技术和会计基础两方面进行讲解引导,增强工作者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程度,从而激发工作人员对自己工作岗位的认同感,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对于企业来讲,增强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必须从专业知识和职业精神两方面来进行指导。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方式之一,因此企业必须将工作人员的素质放置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位置上。
(三)加强复合型会计人才教育培养
对于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完善的体系为基础,按照安全管理规范对道德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对于体系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协调,从而限制人员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和系统资源风险。在会计信息化体系中涉及到的所有信息都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在计算机中,因此极易被外部人员非法入侵,进而产生数据泄露,最终使得企业信息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为了有效降低上述侵害,企业必须形成全面的信息管理机制,并对安全制度内容以及商业机密内容进行必要控制,进而形成完善的体系规范。另外,企业必须对自身的财务信息管理机制不断进行完善,并形成实时监管和控制机制,最终实现企业信息化机制的完善,促使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四)创建规范的会计软件市场
知识经济下有关会计软件的消费和生产是比较规范的,它不仅包括软件市场的规范化管理,还包括软件本身的规范化管理,例如会计软件的规范化。知识经济必须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使用以及分配为基础,将人力资源和固定企业资产作为发展核心要素,高度重视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版权问题,确保电算化软件交易的安全。另外,企业也要从规范化软件市场来得到更为多样化的电算化商品,以此来适应企业的管理。除此之外,电算化软件市场的规范化还包含另一种意思,会计行业市场中存在很多会计软件的需求者,每个企业都会需要到会计软件,以此来创建企业的固定资产,行业内将其称之为“软固定资产”,每个企业财务部门都想要得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会计软件。除此之外,行业市场中也会存在很多会计软件的销售商和研发商,充分满足各种企业对会计软件的功能需要。这种有软件品牌竞争的市场,必须要有较为规范的制度进行维护。
(五)健全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及信息化管理
会计电算化和财务软件功能一直都在增加,企业需要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限制,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道路是绝对规范和制度化的。另外,认真评估商品软件,严禁企业使用商品软件的不当功能。
对于会计信息化内部管理的完善必须以内部管理工作为基础,在此过程中应当实现内部信息的共享,进而打破传统职能划分过程中具有的断层,从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确保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极大地限制会计信息处理的失误,进而提升信息的真实性。加强内部信息化管理能够确保企业上下级之间的完美沟通,减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从而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的基本目标。会计电算化与传统工作形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其不但能够保证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可以保证个人与互联网之间的有效连接。企业管理人员更可以借助该系统准确了解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及时发现相关问题,提升自身的市场适应力,最终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来增强会计工作的效率和改革传统会计工作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总目标。虽然会计电算化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总体来讲,其发展已经趋于正常化。企业想要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增强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力度,妥善处理相关问题,更好地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
篇12:浅谈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改进措施会计理论论文
浅谈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改进措施会计理论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学界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大量地介绍、引进西方会计理论,使我们扩展了视野.了解了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理论的发展现状和西方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在引进、介绍、消化西方会计理论的同时,我国会计界当前的主要任务在于构建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本文着重从会计理论研究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和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面临的挑战中研究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现状与改进措施。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之间的联系
(1)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从认识客体――会计理论来说,因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本身就是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会计理论体系中位居最高层次,是一种更为本质的理论,所以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革新和突破,以及成果的取得,又可直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体系。
(2)会计理论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前提。首先,会计理论内容构成其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经过实践检验的会计理论,在发展新的会计理论和从事会计实践活动时具有方法的功能。
其次,会计理论的相对性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性和发展性。由于既有的会计理论不是绝对无误的知识体系,会计理论的发展面对的是本知的领域,会计理论指导的是无法穷尽的纷繁复杂的会计实务,这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不能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它经历着一个探索、发展、曲折的过程。
再次,会计理论的属性决定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一个构成体系。结构上的严谨性和前提简单性,背景知识上的相容性和相关性,表达形式上的简洁性和推确性,以及事实涵盖上的广泛性等。
(3)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追溯会计发展历史,会计理论的历次重大突破,无不源于采用了正确的研究方法。相应地,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达到的层次决定了不同时期会计理论发展的水平。
总之,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既是以往研究的理论结果,又是以后研究的出发点和条件;会计理论的发展依赖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造和创造性地运用研究方法,二者互为依存、互为条件。没有不以会计理论为依据的研究方法,也没有不借助于研究方法的会计理论。在形成上,二者表现为“会计方法,会计理论,新会计方法,新会计理论”的加速循环过程。
二、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相关文著从不同方位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成果是显著的;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脱离实际。这一方向偏差导致了会计理论严重地滞后于会计实务和经济实践。上述相佐的两种评价,引出了如下的相关问题:一是评价会计理论研究状况的标准是什么;二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是否存在着危机;三是怎样改进会计理论研
三、传统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1)传统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特征。我国传统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其构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西方资本主义财务会计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另一个是原苏联的社会主义会计模式和理论。二是我国会计理论的构建受到两个方面规范的影响。三是传统研究主要运用规范演绎方法。按这种方式构建的会计理论具有理性和规范性的特点,这种理论性阐述是否具有真理性,不仅取决于作为前提和依据的普通性命题是否真实,而且取决于对其进行的实践性检验。
(2)传统会计理论存在的问题。上述特征表明,在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中,对研究方法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而是造成了对此问题认识上的两个误区。一是过分夸大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使人们片面地认为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必然会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忽视了对方法论本身的研究。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认识论等同于一般科学研究的技术方法.这就使得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比较侧重于逻辑和理性的方法,缺乏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和创新。
四、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改进措施
(1)重视会计理论学派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界从“二论”(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之争,到“三论”(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受托责任控制论)并存,各理论学派之间相互分立、相互切合而又相互竞争,构成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上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它们立论的多样性和终极目标的一致性将有助于我国的会计改革实践。
(2)处理好理论引进与创造的关系。会计理论具有科学性。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既要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要吸收国外科学的会计理论。在会计理论体系中,基础理论(假设、概念、质量特征等)的国别特色和文化属性较弱,因此,可以大力引进,但在引进时要注意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当前,我国应用性会计理论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的选择上缺乏自主性和代表性,有跟着国外走的倾向。
(3)倡导学术研究精神,培养理论研究新人。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杰出学者的贡献与努力。然而,近年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会计界具有理论研究潜质的人才流失严重,这正是我国会计理论发展面临的真正危机所在。因此,为中国会计理论发展之计,目前应大力倡导学术研究献身精神,同时培养和造就一批理论研究新人,使他们在21世纪的新时代下,以饱满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工作,迎接和创造出一个世界会计发展中的“中国派”。
由此可知,会计理论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有本质的区别,会计理论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前提,我国现在还存在很多缺陷,到底该如何衡量会计理论,同时我们应该跟进国际会计研究的方法,倡导学术研究精神,培养理论研究新任,希望我国的会计事业能够发展的更好。
篇13:转型期要素分配与收入分配论文
转型期要素分配与收入分配论文
国有企业
一、国有资本增长因素分析
全国国有企业占用国有资产总量为57,5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国家资本31,998.2亿元,国有资本公积20,007亿元,其他国有资金938.7亿元,国有未分配利润为-7,303.5亿元。
“九五”期间,我国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净增加额为21,105亿元,其中,因国家投入、资本溢价、企业盈利等因素使国有资本增值42,945.7亿元。对“九五”期间及20我国国有企业国有资本规模的持续增长因素,可大体归因于以下方面:
1.国家投入仍然是国有资产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家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国民经济重点产业和关键行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和不断投入,这成为我国国有资产规模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据统计,“九五”期间国家直接对国有工商企业的各种投入,包括财政拨款、预算外资金、资本性税收返回等,共增加企业国有资本为10,107.2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长额的23.5%,其中,“九五”期间国家财政基建支出为7,526.1亿元,电力、铁路、民航等政府性建设基金支出约2,336亿元。另外,“九五”期间国家因实施“债转股”、“贷改投”等,将各级政府基建基金本息和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银行贷款本息转为企业资本金,增加企业国有资本为3054.6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长额的7.1%。两项因素合计为13,161.8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加额的30.6%。年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各种投入因素增加国有资产3,322.8亿元,占当年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加额的35.4%。
2.企业经营积累是国有资产持续增长的基本因素。为逐步提高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国家不断加大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使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据统计,“九五”期间国有工商企业因经营效益积累因素增加企业国有资产为12,716.3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长额的29.6%。2000年国有盈利企业的盈利额为4,679.8亿元,企业各种经营积累结转资本及权益而增加企业国有资产3,892.7亿元,占当年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加额的38.3%。
3.资产评估确保产权变动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九五”期间,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产权变动行为日趋频繁。为促进企业价值在产权变动中合理定价,通过对产权变动过程中的国有企业资产进行专业性评估,促进了存量国有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合理衔接。据统计,“九五”期间,通过国有企业在产权变动中进行资产价值评估,增加企业国有资产5,509.9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加额的12.8%。2000年国有企业因资产评估增值增加国有资产937.4亿元,占当年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加值的9.2%。
4.资本溢价是实现国有资产运营增值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不断拓宽。2000年底我国共有境内上市公司1088家,境外上市公司52家,股票总发行股本为3,791.7亿元。国有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形成的资本溢价发行收入逐年扩大,构成近年来国有资产通过资本市场运营实现增值的重要因素。据统计,“九五”期间国有工商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溢价,增加企业国有资产3,003.6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加额的7%。2000年国有企业因上市融资形成资本溢价共增加国有资产达1,426.3亿元,占当年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增加额的14.1%。
5.基建规模的不断扩大有效推动了国有资产稳步增长。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国民经济基础设施领域的基本建设投资,使得预算内和预算外财政资金的基建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以来,我国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达3,600亿元,集中国家财力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国有资产规模保持增长势头。据统计,全国国有建设单位结存的国有资产总额为8,592.9亿元,较1995年结存额2,017.5亿元净增加6,575.4亿元,占“九五”期间全国国有资产净增加额的15.7%。
二、国有资本减值因素分析
在国有资产稳定增长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减值因素。“九五”期间,我国国有企业因专项核销、企业亏损等因素使国有资本减值21,840.7亿元,其中,2000年共减少5,908亿元。对“九五”期间国有资本的减值因素可作如下分析:
1.破产、撤销和改制剥离等因素。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力度,对10多万户经营管理不善或亏损严重的国有中小企业实行改制、出售、撤销、破产等措施,“九五”期间由此而减少国有资产5,337.2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占用国有资产减少额的24.4%,其中,2000年因破产、撤销、改制等因素形成的国有资本减少额为1,421.7亿元,占当年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减少额的24.1%。
2.专项核销。为加强国有企业的资产及财务管理,通过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等政策,对管理不善或历史包袱严重企业的资产及权益进行专项核销;同时,在住房制度改革也进行了专项核销。“九五”期间由此而减少国有资本2,764.8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占用国有资本减少额的12.7%,其中,2000年因专项核销减少国有企业国有资本967.6亿元,占当年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减少额的16.4%。
3.企业经营亏损减少。相当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下,“九五”期间因企业经营亏损挂账对冲权益减少国有资产11,540.9亿元,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占用国有资产减少额的52.8%,其中,2000年因企业经营亏损减少国有资本3,098.7亿元,占当年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减少额的52.5%。
三、影响国有经济稳定增长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国有资产良性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在分布结构、增长质量和运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国有经济发展和国有资产增长存在不平衡现象。一是国有企业效益主要集中在少数垄断行业,而多数行业国有企业效益低下。2000年石油、石化、电力、电信四大行业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共计1,740.9亿元,占全部国有工商企业实现利润的61.4%。二是国有企业利润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2000年实现利润排名前50位的国有大型企业利润总额为2,319.2亿元,占全部国有工商企业实现利润的81.8%。三是工业企业国有资产增长呈趋缓态势。2000年作为我国产业经济领域主要支撑力量的国有工业企业国有资产仅比上年增长3%,比全国国有资产平均增幅低5.7个百分点。四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持续超高增长。“九五”期间全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增加额为18,203.5亿元,年均递增20.2%,比同期经营性国有资产增幅高出8.6个百分点。
2.国有资产分布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近年来,虽然通过调整投入结构、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和破产出售等措施,使国有资产的行业和规模分布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有企业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和中小型企业中的分布过量和效益较差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2000年分布在一般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工商企业14.4万户,占全部国有企业总户数的75.4%,其中,亏损企业7.2万户,占全部国有亏损企业户数的74.2%,亏损额1,188亿元,占全部国有工商企业亏损额的64.4%。2000年全国国有中小型企业18.1万户,占全部国有企业总户数的94.8%,其中,亏损企业9.4万户,占全部国有亏损工商企业户数的96.9%,亏损额1,086.8亿元,占全部国有亏损工商企业亏损额的58.9%。
3.国有资产对社会资本的控制能力提高缓慢。近年来,随着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迫切需要国有经济实现从总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以较少量的国有资
本带动和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但从国有企业组织形式和资本结构看,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吸纳和控制能力亟待提高。一是2000年单一投资主体的国有独资工商企业(公司)仍多达14.5万户,占全部国有工商企业总户数的75.9%,比例仅比“九五”前期的1995年下降10.3个百分点。单一投资主体的企业数量过多,影响国有资产运营效益的提高。2000年14.5万户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实现利润332.8亿元,仅占国有工商企业实现利润的11.7%。二是在多元投资主体的国有控股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的国有资本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限制了国有经济控制力和支配力的发挥。如2000年3.2万户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股占总股本的平均比重仍高达63.5%。
4.国有企业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扩大。2000年全国19.1万户国有工商企业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等不良资产为18,20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占所有者权益的比重为31.4%,比重比上年上升3.6个百分点,比“九五”前期的1995年上升了约12个百分点;造成国有企业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一是有大量国有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00年9.7万户国有亏损企业累积经营亏损挂账为7,981.3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13.9%。二是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不实。据统计,2000年国有盈利企业当年新增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等不良资产共计3,017.3亿元,占盈利企业盈利额的64.5%,占国有盈利企业当年新增国有资产的44.9%。三是结算秩序混乱导致企业间拖欠和赖账现象增多。2000年国有企业应收(预付)账款为19,653.9亿元,其中,三年以上应收(预付)账款为4,181.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3.2%。
5.国有盈利企业经营积累绝大部分被亏损企业所抵消。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相差悬殊,亏损企业造成的国有资产减值,严重侵蚀了盈利形成的国有资产增值,这是当前我国国有经济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2000年国有亏损企业仍达9.7万户,占全部国有企业总户数的50.8%,形成了亏损额为1,846亿元。受大量亏损和困难企业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整体资本积累能力受到拖累。据统计,“九五”期间国有盈利企业经营利润结转资本增加的国有资产为12,716.3亿元,而同期亏损企业经营亏损造成国有资产减值11,540.9亿元,两项因素相互抵冲后为1,175.4亿元,即“九五”期间企业经营积累仅占同期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净增加额的5.6%,而90.1%的盈利企业经营积累被亏损企业亏损额所侵蚀。
乡镇企业
一、乡镇企业资本的形成
2000年乡镇企业的个数为2,084.66万个(其中集体80.21万个,私营206.06万个,个体企业1,798.39万个),比减少10.78%(其中集体企业减少48.25%,个体私营企业减少8.09%);企业资产总额约为48,710亿元,比19增长54.22%,年均增长速度为11.44%。十几年时间,中国农民在基本没有获得国家直接投资的情况下,财产积累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这还没有计算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而带来的农民个人财产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增加以及整个乡村地区因此而带来的福利的改善与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乡村整体的效率增长和社会福利增加的结果来看,乡镇企业出现本身,就是农民进行制度创新、农村财产关系进行调整的结果。因此,从这一历史过程来看,农村以财产关系调整为特征的制度变革应该早于包产到户的出现就已经开始。乡镇企业的诞生与发展是中国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影响巨大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这一制度变迁是在地方政府广泛支持和参与之下自发地进行的。2000年乡村集体企业的资产总额为25,892亿元,占全部乡镇企业资产总额的53.16%,比年增长10.94%,而在1996年集体企业资产总额占全部乡镇企业资产的比重为71.55%。联想到国有企业的艰难的产权制度改革,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令人震惊的变化。
二、乡镇企业资产状况分析
1.乡镇企业资本增长。乡镇企业的资产总量在22年间的增长是极其快速的,2000年的资本总额几乎为1978年的150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6.9%。其中,1978一1985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8.85%,1986-1990年为8.38%,1990——1995为29.7%,1995-2000年为0.9%。值得注意的是自以来,其增长速度急速下滑。
2.乡镇企业的资本结构。1986年200家大型乡镇工业样本企业的平均资产总额为429.22万元,负债总额为239.42万元,企业权益为111.42万元,当年企业负债比率为55.79%,负债总额中流动负债占72.7%。在1986年的总负债中,银行贷款为160.65万元,占到总负债的67.1%。1986年企业的流动比率为1.41,速动比率为0.77。到1990年企业平均总资产达到818.23万元,比1986年增长90.63%,总负债为446.64万元,企业权益为375.83万元,当年企业平均负债比率为54.59%,负债总额中流动负债占79.22%。总负债中银行贷款为216.16万元,占到总负债的48.4%。1990年企业的流动比率为1.46,速动比率为0.75。以上数据说明,样本企业总资产的一半以上来自债务。在企业的总资产与其负债规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0家样本企业1986年的R值达到0.92(F=1093.97)。从负债结构资料分析,企业债权人的多元化,显然大大分散了债权方面的风险,扩大了企业负债的可能。“负债经营”扩大了企业的实力,不过企业并不是为了扩大实力,而是要通过扩大经营实力盈利。从现实的经济过程看,没有预期的利润,企业负债决心和债权人出资的可能性都将受到削弱。样本企业的盈利能力可看平均的收益指标。首先是有较高的毛利率,样本企业即使销售成本全部通过债务获得,那么经营一年之后当年还息之余仍然具有较高的毛利水平;其次是乡镇企业的净收益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于目前任何平均的贷款利率,表明乡镇工业企业的负债经营是有利可图的。此外,样本企业的资产负债水平和企业盈利水平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周其仁等,1990)。
2000年乡村集体企业总资产比1996年增长10.95%。这与前述样本企业1986年-1990五年间总资产增长近一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1996年乡村集体企业负债比率为61.97%。2000年为57.73%,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负债比率的下降与银行贷款的大幅度减少密切相关。1996年长短期银行贷款为4,327.08亿元,占总负债的29.92%;到2000年银行贷款总额为4,108.76亿元,占总负债的比率下降为27.49%。从表3可以看到,近五年来乡镇企业的投资增长主要来自于权益资本的增加,特别是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的增长。乡村集体的资本金在此五年中均处于下降趋势,乡、村集体资本金分别下降12.39%、12.82%。显然,乡镇企业近年来增长速度的大幅度下滑是与资本投资增长缓慢有关,而投资增长的下降又与目前的投融资体制密切相关。
三、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深远影响
总体上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融资面临的难题,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缺乏股权融资渠道,内部融资比例高。目前乡镇企业基本没有进行股权融资的渠道,二板市场尚在讨论之中,原有的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已全部取消。中小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通过集资进行过大量的股权融资,但由于没有可交易的市场,企业职工手中持有的股权不具有流动性,这样一方面企业股权持有者承担着无限风险,另一方面也削弱了企业以此方式进一步融资的能力,致使企业无法降低负债比率,改善资本结构。
1994年以后,中央政府明令禁止企业的社会集资活动,同时关闭地方性股权交易系统,取消各类柜台交易或场外交易,因此,目前合法的股权融资渠道只有深圳和上海的两家股票交易所。众所周知,对于公司股票在这两个市场上市交易,政府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极其严格的审批程序,只有具备相当规
模的企业才能够获得资格上市,而且周期极长(一般需要2-3年的时间),成本极高。况且,非国有企业上市刚刚获得准允,数年来通行的规则是:具备上市资格的首要条件是国有企业。显然,以非国有部门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没有可能在这一市场上进行融资。目前正在讨论关于第二板市场建立的问题,最终的运行框架和基本规则虽然还没有公布,仍需要进行相关的法律修订,但是,可以肯定这个市场主要是针对成长性好、科技水平高、资金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的。对那些以解决就业为主、盈利水平不高、成长性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这一市场上上市的机会也不会太多。
2.外部融资中的债务融资存在很多问题,且债务融资渠道极其单一。(1)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经营,中小型金融机构特别是非国有中小型金融机构发育严重不足。(2)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信贷资源投入到国有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由于国有部门的低效率,无法及时足额地还本付息,不仅导致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同时也降低了信贷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乡镇企业可获得的信贷资源。(3)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庞大,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化、官僚化问题仍然存在,加之信息不对称,对乡镇企业的信贷风险难以控制,导致商业银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具有更高的成本。(4)乡镇企业部门进行债券融资面临许多实际困难,几乎很难以这种方式实现债务融资,况且目前中央政府严格限制企业通过债券发行进行融资的方式。(5)中国货币市场发展缺陷大,发育程度低。虽然票据市场建立很早,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甚至在1988-1995年间票据的承兑和贴现基本停止。加上乡镇企业本身的`信用程度不高,通过票据贴现、承兑等货币工具进行短期融资在目前情况下也具有很大的运作难度。(6)由于中国企业目前信用程度普遍不高,企业间三角债严重,因此财务报表上所显示出来的“企业间借款”或应收款的数额十分巨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很高。显然这并不是一种自愿的、正常的企业间债务关系,特别是国有企业对非国有企业的债务拖欠情况是十分严重的。
过度的债务融资,加上企业债务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导致企业过度依赖银行信贷扩张来实现投资增长。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保障国民经济增长的资金供给义务,而作为商业银行又不得不考虑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企业过度的债务融资和单一的债务融资渠道使得银行体系处于“贷款不是,不贷款也不是”的境地;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固有的“放大机制”使得银行在经济增长乏力时,必将选择缩减信贷规模以规避金融风险,从而导致企业投资大规模缩减,加重了经济的不景气。
3.乡镇企业债务融资信用普遍不足。随着商业银行体制的建立,银行信贷资金的抵押、担保制度日益完善。由于乡镇企业本身股本投资不足,再加上信用担保机制的严重缺乏,它们普遍面临着债务融资信用不足问题。从最近调查所了解到的情况看,为了解决信用不足的问题,一些企业不得不使投资活动偏离利润目标,将极为稀缺的资本投入到盈利能力很低甚至根本没有盈利可能的项目中。如在十分偏僻的小山村斥资数亿元建设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康乐宫等等旅游房地产项目,以增加其获取银行贷款的可抵押资产,结果不仅没有改善资产的质量,反而导致资产的流动性大幅度下降,增加了信贷资金的风险。
目前,信用担保体系的作用受到诸多限制。一是目前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非常紧张,能够拿出用作设立担保基金的资金非常有限。同时,政府主办的担保基金是一种政策性机构,因此收益性和赢利性并非其首要目标,这一限制使得企业或投资商不愿意拿出资金参与其中。资金来源不足是担保基金规模扩大的一个重大约束,而规模太小的担保基金又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纯粹的商业性或民间担保机构由于其对资金安全性和赢利性的考虑,关注的对象不会是就业创造型的普通中小企业。二是目前的担保体系无法覆盖县及县以下的中国90%以上的中小型或微型的企业。三是由于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缺乏,国营大型商业银行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控制方式和手段的约束,以及它们对乡镇企业贷款的相对高成本,即使信用担保及其他相关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它们也会对乡镇企业的贷款有所顾忌。显然我们暂时还不能对信用担保体系能够发挥的作用估计过高。
4.缺乏为乡镇企业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造成投资失败率过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市场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市场的门槛大大提高,过去10万元投资即能生产出有市场需求的产品,而现在投资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也不一定能够获得市场的“入场券”。这样,企业一项投资失败就有可能导致业主全军覆没,不仅新的投资无法收回,甚至连过去积累的财富也将一去不回。中国的乡镇企业家是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转变过来的。他们在早期的投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财富,这些成功的经验常常使得他们忽略了宏观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市场的演进状况,他们依然沿用过去不断“试错”的办法来进行投资活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及不断恶化的信用状况,投资的风险日渐增大,对企业经营者而言已经到了只能胜不能败的程度。因此,科学的投资决策与管理已经成为乡镇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现实中,与科学决策、管理相关的市场分析、项目评估、资产管理和交易、债务管理等中介机构的供给却严重不足。
综上所述,乡镇企业的融资问题所反映的并非仅仅是企业本身的问题,已经触及到了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国民经济可持续成长的许多根本性问题,比如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如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货币市场进一步发育及如何利用现代金融手段和工具、资本市场创新特别是第二板市场建设、柜台交易市场的放开和规范等问题,甚至于包括中央银行监管方式、手段的改革等等。显然,没有上述问题的根本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问题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中国乡镇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非常复杂、艰难的过程,需要进行广泛的改革试验和认真仔细的政策设计,经历相当时间的制度建设过程。
篇14:会计考试制度亟待改进
会计考试制度亟待改进
我国的会计考试,包括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同一行业,如此名目繁多的考试,既让局外人觉得眼花缭乱,也使业内人士感到无所适从.
作 者:周学庆 作者单位:江西吉水县财政局刊 名:财会月刊(A会计) PKU英文刊名:FINANCE AND ACCOUNTING MONTHLY年,卷(期):2004“”(1)分类号:F23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