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公路网规划设计方法研究的论文(共12篇),希望大家喜欢!在此,感谢网友“拉普之光马克李”投稿本文!
篇1:公路网规划设计方法研究的论文
公路网规划设计方法研究的论文
1公路网规划程序简介
在区域交通规划当中,公路网规划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路网规划的前提就是综合交通以及国土规划,而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远景交通量的预测,其包含建立交通量的产生、分布以及分配模型,同时这也是路网设计以及优化的有效依据,这部分同诊断问题以及收集资料都是进行路网规划的一个必要过程,亦是工作的前提。路网规划当中另外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其进行设计和优化,这一过程对于决策以及方案的建立具有直接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路网评价是规划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它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还需要定量分析以及评价原路网,这是是规划工作的起点,从而能够为确定以及分析规划目标提供依据。评价规划方案作为规划工作的终点,能够提供给规划成果的论证、决策以及优化等相应的量化指标。
2公路网规划的目的以及意义分析
公路网规划能够为公路建设决策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而且也是公路建设的一个前期部分。公路网进行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对于规划区域当中客货运交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对于公路网建设当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和问题存在的根源进行深入剖析,从而能够对区域未来交通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合理预测,这样就有助于公路网规划方案及建设的合理制定,从而提供公路长远以及近期发展和建设的决策依据。进行公路网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区域协调以及平衡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对于工农业生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保障作用;
(3)公路同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4)能够使得运输成本降低,并将车辆行驶时间节省,从而将公路运输效率显著提升;
(5)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节约,从而达到自然环境保护的目的;分布模型分布准则熵模型基于熵的有关原理介入机会模型根据尽量短运行时间选择适宜终点重力和弗雷特模型用最小运行时间,权衡运行时间以及吸力进行重点的选择增长率模型(除弗雷特模型外)选择最具吸引力终点,不考虑运行时间表1交通分布准则与模型对应表
(6)保证公路建设资金能够进行合理的投放以及使用。
3交通量预测
3.1现状调查
在这一过程当中主要是按照现有的数据来对远景交通量进行预测,从而提供给公路网规划以及设计参考,这也就是说现有资料的调查准确度对于预测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规划区是区域公路网规划以及设计的调查范围所在,如果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扩大,将其向临近的地区进行扩展。另外,调查内容的广度以及深度还应该同路网的要求以及级别相吻合,同时也应该经历从宏观到微观以及从粗到细的过程。
3.2交通发生预测
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分区产生的交通量同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分区土地利用等相关变量之间所存在的定量关系的建立,从而对于规划年各个分区当中交通量进行推算。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回归分析法以及时间序列法是定量分析方法当中所常用的两种形式。
3.3交通分布预测
交通分布预测的基础就是所得到的各小区交通分布现状OD表,通过对于合区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交通增长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考虑来对各区之间规划期的交通流量进行相对应的推算。在这过程当中所应用的方法通常有两类,其中一种是增长率法,通过现状OD表对未来OD表进行预测,比如说福雷特法、平均增长率法等等,另外一种是对各个区之间交通时间区间距离以及运行费用等等相关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虑,通过相应的模型来对未来交通分布状态进行相应的预测。比如说可以通过重力模型法进行相关的预测,另外还有回归模型法以及介入机会模型法等等,在实际选择过程当中还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其中通常情况下可以参考表1进行选择。
3.4交通分配模型
在路网规划当中,交通分配是对交通量进行预测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司机在相对比较多路线组成的路网当中进行行驶路线选择时,通常都是由路线的服务水平以及众多其他随机因素决定的。按照司机行驶路线选择的不同,可以利用以下相应的交通分配模型。
3.4.1“全有全无”分配模型
这一模型所应用的原理就是司机对于运行有完整的资料,同时在行驶路线选择的时候能够以最低费用或最少行程时间作为标准。按照这样的方式,在路网当中可以将所有OD交通量都看作是最短行程路线。路网中两个节点之间如果存在两条路线进行选择的时候,此时最短的路线则分配全部OD分布交通量,另一条分配量则为零。
3.4.2多通路分配模型
司机对于运行的资料如果不够完整,并且对于行驶费用以及时间方面不同的司机察觉也存在差异,即便是司机认为他们所选取的路线就是最佳的,但是整体上仍然是多通路,这样也就得到了多通路分配模型。3.4.3随机分配模型在行驶路线选择的时候,如果司机不仅仅考虑最短时间和距离以及最少费用,同时还要考虑行车安全、路线熟悉等其他因素,这时由于个别因素的'随机选择就出现了随机模型。
4路网的设计方法介绍
在路网设计中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系统分析法、数理解析法以及经验调查法。其中系统分析法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应用频率相对比较大,主要用于路网规划以及交通规划方面,它的应用范围相对也比较大。数理解析法又可以划分为渐近优解法以及干道方向法等等。在一定范围之内,这种方法的价值相对比较大,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主要表现的整体优化以及系统分析方面。经验分析法是由于实际的需求,通过专家构思以及集体共同进行决议和献策,从而进行调查研究以及预测,这种方法科学依据相对比较欠缺,同时也没有足够的定量分析,并且由于受到个人基础资料以及经验的限制,从而导致结果不够精细,通常仅仅限于较短时间内的修建计划,并且随机性也比较大,很难将系统化以及规范化得以真正的实现。
5公路网规划评价分析
通常情况下,可以从技术、经济以及社会对于公路网进行评价。技术方面的评价主要就是对于实施方案以后的使用质量进行揭示,对于规划方案的技术可行性以及合理性进行相应的评价。经济评价是评价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利用规划公路来分析整体的经济效益,可以进一步的分为间接和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指的就是建设造成公路以后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间接受益程度,比如说增加税收等等,而直接经济收益则是建设公路以后,交通事故的降低、运输成本的节约以及线路的便捷性等等而带来的效益。社会评价则是公路对于区域当中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作用进行分析,主要包含有文物保护条件改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建设,同时也包含有对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等方面的影响。
6结语
综上所述,公路网规划设计是进行公路建设的前期工作,它对于公路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公路网规划程序以及设计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对交通量预测方法、路网规划设计方法以及路网规划的评价进行了重点的介绍,希望本文的写作能为该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参考借鉴,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公路网规划设计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推动我国公路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过秀成,胡斌,陈凤军.农村公路网规划布局设计方法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02:138~141.
[2]顾保南,庄少勤.动态公路网规划方案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01:42~48.
[3]赵瑞瑞,周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公路网布局规划方法分析探讨[J].科技与企业,,07:261.
篇2:公路网规划模糊系统方法研究
公路网规划模糊系统方法研究
本文利用公路部门每年大量投放获取的交通量调查资料,把复杂的公路网模糊系统,用交通量和现有公路的'通行能力综合表示为一种模糊关系,并用经济状况的输入、输出及规划年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公路网的模糊关系,最终达到规划的目的.
作 者:傅莉萍 作者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428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5)分类号:U412关键词:公路网规划 模糊系统 特征
篇3: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程序和方法体系研究
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程序和方法体系研究
在总结研究目前国内已有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环境评价的`目标要求和公路网规划的实际,提出了包括内容、程序和方法等的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提高现有公路网规划环境评价能力和未来公路网规划环境评价质量.
作 者:李庆瑞 钱晓东 孙晓红 卢毅 LI Qing-rui QIAN Xiao-dong SUN Xiao-hong LU Yi 作者单位:李庆瑞,LI Qing-rui(河南省环境保护局,河南,郑州,450000)
钱晓东,卢毅,QIAN Xiao-dong,LU Yi(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76)
孙晓红,SUN Xiao-hong(岳阳市交通局,湖南,岳阳,414000)
刊 名:山东交通科技英文刊名:SHANDONG JIAOTONG KEJI年,卷(期):2009“”(2)分类号:U412.1关键词:公路网 规划 环境影响 评价 体系
篇4: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方法研究论文
1.1几何图形突出
大部分的城市道路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基本上都会采用几何的设计图形进行设计,其中存在很多细节上不够合理或是空间浪费的现象。我国很多的旧城区经常出现很多的交叉口,并且这些交叉路口存在不规划现象。城市建设与规划具有一定的规律,很多新城区在建设之初没有考虑到道路建设的需要,经常对一些交叉口采用几何的形式进行设计,几何图形的设计不仅不能够节省空间上的利用,同时还会导致司机在驾驶过程中视线不足,经常造成安全事故以及交通堵塞的问题。
1.2交通设施控制不高
交叉路口是城市建设最突出的细节,交叉路口的建造能够体现出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合理性,但是现在很多的城市交叉口交通设施建造不够完善,不仅包含一些信号灯质量问题,对于交警执行力度上也存在不足。对于交通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信号灯、警力人员等,但是很多交叉路口经常被忽视,容易发生事故。
1.3交叉口环境影响
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交叉口的环境问题进行改善。现在很多的城市交叉口卫生保持的非常差,还会经常出现各种广告或是小粘贴等,还有很多的居民经常将垃圾堆放在角落中,很多商店还会播放聒噪的'音乐,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建设。
1.4人行线路不清晰
交叉口上的人行线路不够清晰,斌企并且管理上不够严谨,经常会出现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人行线路的各种标志不够完善,并且在维修与刷新上比较疏漏,交叉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细节,只有将细节做好才能更好的完善城市化建设。
2.城市道路交叉口调整优化措施
2.1改善交叉口设计思维
关于城市建设中的交叉口建设已经逐渐提上建设的日程,同时城市建设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对于城市详细规划与完善成为主要目标,交叉口是城市细节建设中重要的内容,对于这方面的改善与优化,首先需要从建设思维上进行创新。对于城市建设来讲,城市的空间使用越充实证明城市的建设越合理,因此交叉口的范围需要逐渐缩小【1】。交叉口逐渐缩小不仅能够更好的利用城市空间,同时还能减少在交通上出现的冲突,根据相同的位置之间减少出现交通事故。对于这方面的建设很多城市已经逐渐开展,主要是根据道路边缘进行直线设计,同时流出一定的距离作为人行横道的。正常的交叉路口都是东西或是南北进口道,上海市对于这方面的建设改造主要掌握在出口道与进口道之间的拓展上。首先将进口道的距离进行拓展,将原来的人行道进行减小,从原有的6.7变为4.5,机动车行驶道进行加宽,从原来的2.5*3.5改变为2.5*3.5+3.4,将其进行拓宽主要是考虑到在交通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能够为公交车使用,进口道拓宽之后对出口到也进行拓宽,其中整体拓宽9米左右。这样下来,不仅将其中的剩余空间进行了合理利用,还能根据城市人流的变化进行合理规划,更好的保证交通上的平稳。
2.2树立正确交叉口规划方向
对于城市的交叉口来讲,在建设改善上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改善观念以及方向,才能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是在城市交叉口建设中形成的交通网进行优化,合理的利用其中空间资源,相比较直线的道路来讲,交叉口的交通车流量非常大,这种车流量的提升将城市交叉口的发展推到风口浪尖上,同时也是城市发展中重要的瓶颈【2】。一定要在车流量上进行改善,更好的实现交通调节能力,针对城市道路建设期间对交叉口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对于其中的人流量、车流量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与调查,同时将其中的各种路标以及指示牌等进行优化,保证交通的畅通无阻。加强道路建设以及规划,不仅是完善城市的规划,同时也能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更好的减轻自行车以及各种人流量产生的压力,实现交通的通畅以及城市建设。其次是在交通安全系数上进行提升,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交叉口经常出现交通事故,属于交通事故频发路段,产生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对于交通安全上的管理不够强,将主要精力放在主干道上,导致很多交叉路口上交通管理比较差,不能得到更好的保证。针对这样的问题需要不断优化交叉口的交通管理,逐渐提升管理的系数,不断降低交叉口的交通事故发生概率,同时还需要提升人员交通规则意识,按照交通规则更好的保证自己的安全。最后是在交叉口环境上的改善与设计,一定要注意对环境进行改善,环境是城市发展建设重要的要求,交叉口因为管理上的疏忽导致环境管理不够优化,针对这样的问题需要逐渐进行改善,提升交叉口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环境建设与城市建设之间相协调,增强交通上的流动,减少一些垃圾的堆放以及噪音等,逐渐实现绿色城市发展目标,更好的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城市建设。
3结束语
城市建设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发展目标,其中的交叉口建设更是城市建设中的中心,需要根据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进行不断的优化,通过交叉口的人行道、环境以及噪音等方面进行改善与优化,利用正确的发展观念与方向进行合理的交叉口建设规划,将其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不断的改善,更好的实现城市化建设的进步,促进我国城市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陈锦秀,陈小鸿,林航飞.《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基本饱和流量与大车校正系数检验研究[J].城市交通,,03:17-20.
[2]《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J].中国公路学报,2016,06:1-161.
篇5:公路网规划模糊系统方法的探讨
公路网规划模糊系统方法的探讨
本文利用公路部门每年大量投放获取的交通量调查资料,把复杂的公路网模糊系统,用交通量和现有公路的通行能力综合表示为一种模糊关系,并用经济状况的输入、输出及规划年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公路网的模糊关系,最终达到规划的'目的.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商场现代化 PKU英文刊名:MARKET MODERNIZATION年,卷(期):“”(21)分类号:O1关键词:公路网规划 模糊系统 特征
篇6:江苏规划高速公路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江苏规划高速公路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摘要:以RS和GIS为基础,运用遥感信息提取、编制自然保护专题系列图、系列图与规划高速公路网叠加、缓冲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规划高速公路网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规划的5纵9横6联线路中的9条,对127个不同类型保护区中的.9个有影响.11个过江通道中的5个对沿江饮用水源保护地有影响.规划高速公路占用的土地中76.74%是基本农田.跨越太湖的沪宁复线将加重梅梁湾、五里湖的水质富营养化.针对上述问题,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提出6大对策:避绕生态保护对象,修改跨太湖线路方案,合理规划穿越山地丘陵区的线路,减少平原区生态破坏,调整过江通道与饮用水源地的交叉关系,保护白鳍豚生存环境安全.作 者:胡孟春 马荣华 唐晓燕 刘晓玫 李峰 缪旭波 陶屹 沈春迎 曹学章 张慧 HU Meng-chun MA Rong-hua TANG Xiao-yan LIU Xiao-mei LI Feng MIAO Xu-bo TAO Yi SHEN Chun-ying CAO Xue-zhang ZHANG Hui 作者单位:胡孟春,唐晓燕,缪旭波,曹学章,张慧,HU Meng-chun,TANG Xiao-yan,MIAO Xu-bo,CAO Xue-zhang,ZHANG Hui(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马荣华,刘晓玫,沈春迎,MA Rong-hua,LIU Xiao-mei,SHEN Chun-ying(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李峰,陶屹,LI Feng,TAO Yi(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江苏,南京,210005)
期 刊:农村生态环境 ISTICPKUCSSCI Journal:RURAL ECO-ENVIRONMENT年,卷(期):2005,21(4)分类号:X820.3 U491.1关键词:江苏省 规划高速公路网 生态环境影响
篇7: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初探论文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初探论文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的要求提高,设计更高水准的住宅成为规划、建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共同任务。本文从居住区理念的变革、规划设计原则,以及设计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居住区的设计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对现代居住小区的设计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用主义
近年来,随着城市新区开发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出让开发,大量的城市住宅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不断地改善着人们的居住条件。但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众多的居住区出现了与城市环境结合不够紧密,功能定位不明确、格局千篇 一律、缺乏个性与深层次的内涵等问题。
1 居住区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1 居住区的概念
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教育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等的生活聚居地。居住区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目前,有关我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是五十年代苏联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随后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手法。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居住区层面的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1.2 居住区设计理论的历史沿革
19世纪末,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其与1932年,赖特在《消失中的城市》(The DiSappearing City)一书中提出的“广亩城市”同属于“乡土派”,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环境充分尊重,强调人居环境的自然本源。
法国的勒・柯布西耶在其两本著作里面提出了他的乌托邦设想――在1922年发表的《明日的城市》中提出“明日之城”理论是现代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理论的代表。他主张在城市中要有大面积的中心空地和绿化,以形成开阔、安静、优美的公共绿地,使居民获得更多的阳光与绿地: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让车辆与住宅有直接的联系,减少道路交叉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居住区布置在中心花园的周围,建筑向高层发展,并增加人口密度。但是这种理论考虑得更多的是物质技术层面,却忽略了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与行为交流的需要。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内部与外部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临里单位”内部穿越。它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小区规划”与“邻里单位”等概念。
2 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2 满足多元化要求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
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2.3 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生态性),分散组团绿地(可达性):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此两项分别属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绿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3 现代设计方法在居住区设计中的运用
3.1 可持续发展性住区
可持续居住区(sustainable communi-ty),目的就是“创建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城市地区”。简单来说,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通过一流的绿化配置、净水措施、环保配套、社区人文支援、能源的合理利用等科学、前瞻的规划和管理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它是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方便生活和工作为宗旨,使居住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新型居住模式。
住宅设计应首先做到结合气候进行设计。建筑师、规划师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集中在研究阳光、辐射、风、温度、空气湿度等问题。
平面布局是首先要尽量争取天然采光与通风。根据当地气候,决定采光门窗的大小、朝向及形式。为防止阳光的不利影响,应该采取各种被动和主动控制手段调节天然光的辐射,达到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及节能的目的。
在住宅总体布局考虑结合地段环境的基础上,深入到单体设计中就要注意住宅平面功能,形状的组织,达到使用舒适,节地、节能的目的;另一方面,结合环境景观要素,达到室内外景观相互渗透的视觉效果;此外结合地段的地理地貌,或依山傍势,或顺应原有树木河流、道路、减少对环境破坏,可采取合理的建筑形体,控制体型参数,达到节能的目的。 自然通风带给室内新鲜的空气,增加人体舒适感,夏天还能排除房间余热,但冬季冷风亦会带来寒冷的不适感。在安排住宅的自然通风时,总体上注意高温地区使建筑迎向夏季上导风向,防止从门窗等的冷风渗透。若要能达到充分利用气候条件,还要从深层次的布局、构造、设施方面加以主动控制。如竣工的武汉蓝湾小区,其内部住宅全部采用南北朝向,内部气流通畅,与武汉地区夏季主导气流自然衔接,强化了夏季夜间通风,与此同时整个住区以中心公共活动绿地空间为界,划分为南北两个居住组团,建筑形态以“自由的曲线”形成了住区独特的区域标志。曲线型住宅围合成多种形态的生活院落,流畅的空间院落顺利地引导江面凉风,有利于夏季消暑。从而充分利用室外冷空气降温,减少空调运行时间和能耗,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同时,小区内建筑利用平面上的相错布局,在体形上自然形成遮荫,遮挡夏日的东西日晒,并与建筑间的绿化树木一起,构成阻挡冬季北风的屏障。在总体布局上很好的与自然环境融合,平面组织亦亲切宜人。
新的技术手段和材料也运用到了小区的建设中,小区建筑的体形系数控制在0.35以下,窗墙面积比在0.3~0.5,采用外墙内保温(AJ保温材料)和节能密闭窗,屋面平铺聚苯乙烯保温板,建筑耗热量指标达到了22.8W/m2(根据武汉地区节能标准,建筑能耗应<30.5W/m2),远低于不采取保温措施时的建筑能耗42.2W/m2。小区内自建热力站,利用工业蒸汽为居民冬季供暖。户内采暖采用分户计量系统,用户可自主调节用热,避免浪费。此外,小区还利用市政热源设置了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
总之,在保证现代居住生活设施和质量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能耗,采用适用技术,提高居住社区自身环境自净能力,从而减少其所在城市周边地区对其污染治理的压力。保证环境质量,在营建过程中,特别在社区管理领域,积极提倡公众参与,采用各种形式,使住户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从而加强居民长久居住的意愿,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新城市主义”设计手法的运用
目前,在城市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就是“新城市主义”。这种流派的基本精神就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从霍华德到赖特到新城市主义,郊区化住宅理论在北美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20世纪最成功的住宅开发模式,但新城市主义是针对北美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的城市设计运动,其针对对象是美国的中产阶级,连美国人也指责其造价昂贵,其建设成本远非大多数中国人所能承受。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国度里,人多地少,资源紧缺。
为节约用地,高容积率的住宅开发模式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城市多层住宅区的容积率为1.5以上,而城市中心区采用更高的标准,迫使房地产开发商只有建高层住宅,这些指标远远超过花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建设要求。因此花园城市以及新城市主义的很多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做法,对中国而言并没有多少实际操作意义。我们需要借鉴的,是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高居住密度的限制下通过规划设计实现以下目标: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3.3 “实用主义”设计手法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现今的规划设计项目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市场的选择和经济的制约对设计中自由发挥“形式与空间”的羁绊。以功能性为主的“实用主义”设计手法,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设计手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合理性。
“容积率”是“实用主义”决定规划的物质基础。在任何设计中,由市场和经济决定的容积率,都是一个对规划项目起决定作用的、无法回避的因素,对于它的理性分析甚至更甚于我们对地块和文脉的解读。容积率被有的设计师认为是制约其发挥空间想象力的不良因素。但是,如果抛开容积率去谈“宜人的居住环境”,几乎是没有可能性的。片面追求容积率肯定是不可取的,但是容积率是支撑项目能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没有容积率限制的项目是不存在的。
其一,对于市场,容积率的大小直接反映在单体类型的选择和单体布置的疏密程度上,而单体的布置又影响了整个小区的空间形态、绿化覆盖率及绿化体系,这些直接影响到买方市场――即居住人群――对项目的直观判断和取舍。
其二,在经济上,容积率确定了单体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比如,是经济型住宅还是豪华型住宅),限定了路网形式和公共建筑的大小及分布方式,而这些正是开发商需要认真核算土地价值、人群购买力及项目资金运作情况的重要依据。我们从图面上看到的“顺眼”的路网形式和公共建筑的画龙点睛的点缀,无不与它们的恰如其分的合理性有关。单体类型分布、路网与绿化形式,是形成规划设计的主要元素。因此,一个“有道理”的规划,无不是以“实用主义”的市场观和经济性来奠定基础的。再“天马行空”的构想,最终也必须有经济上的保证和市场的认可才能实现。
在杭州江南春城・白云深处生态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就是以这种理性的、功能的“实用主义”设计思想为出发点,在设计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都充分考虑了经济和市场因素。该小区位于杭州城西省道两侧的余杭镇、闲林镇,是典型的城市别墅区。在杭州这种寸土寸金的城市,它不同于普通商品房的高密度,以及郊区度假型别墅的单一功能取向,小区兼有优于普通商品房的低密度,独有的静谧、温馨的居住环境,与别墅区的优良景观品质,是各方利好的高品位居住区。该小区拥有独特的先天优势。有未计人工湖面在内的约2ha水面,约20ha的自然山林,这些使得整个小区犹如一个巨大的氧吧,为居住者提供了十分宜人的居住空间。
小区内部精心打造的软质的植物、水体、地形和硬质的园路、园林小品以及游憩设施等,与周围先天景观相得益彰。总个小区绿地率达到63%,集中绿地中的绿化用地面积不小于70%,保证了小区的生态质量。
3.4 “活力型”社区的设计
多样化的、混合的设计,避免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倡导功能多样化和完善,以及混合使用;创造多样化的住宅类型,提供多元选择:利用商店、公园、学校等服务设施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增加住区交往的多样性和促进邻里关系的发展。
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居住区品质,防止社区环境老化。坚持在专家的指导下,公众参与社区建设,体现综合环境优先的原则,保持居住区生态平衡。应该避免长期以来由于资源利用效率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失调,生态资产萎缩,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不足,而对城市环境的破坏。
4 结语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规划、策划、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来完成。以上是笔者对居住区设计的一些思路,这些思路不可能涵盖目前所有的有创新意识的设计思路,需要规划师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来不断创新、完善。相信如果规划师们都来关注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发展,我们的居住区环境一定可以达到一个更理想、更舒适、更优美的境界。
篇8:基于节点重要度理论的农村公路网规划方法研究
基于节点重要度理论的农村公路网规划方法研究
结合农村公路的特点及现状,构建了基于节点重要度的农村公路网规划模型,最后引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作 者:梁Q宇 LIANG Xuan-yu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76;湖南省娄底市县乡公路管理处,湖南,娄底,417000刊 名:湖南交通科技英文刊名:HUNAN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5(2)分类号:U412.1关键词:农村公路网 节点重要度法 可达性 绕行系数
篇9:步行街规划设计研究的论文
步行街规划设计研究的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步行街(区)的形成和发展入手,分析了步行街(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交通方面等的规划设计优点,重点提出了步行街(区)、在良好的交通体系、良好的空间环境意象、丰富的空间形式、独特的景观构成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原则,使步行街(区)能够真正成为“步行者的天堂”。
关键词:步行街(区)设计优点设计原则
“6月5日”一年一度的呼唤,一年一度的希望。从1972年到现在,人类已迎来了第24个环境日。尽管到这一天各国有识之士都要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忧心忡忡地大声疾呼,但地球环境状况却仍然处在不断恶化之中,人类正一步步地把自己挤推悬崖。君不见:厂矿区浓烟腾空,街道上臭气熏天,马路边噪音刺耳;南极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个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扩大,受臭氧空洞的影响,太阳紫外线辐射长驱直入,人类皮肤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全球有1。25亿人口生活在岌岌可危之中,全球12%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
1992年6月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与会员国一致承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战略。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确立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之与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当代任何一个有人类群体意识和道德良知的人,都必然要认真地考虑目前日趋严峻的城市环境问题。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改革的总体战略中,一般都包括改善空间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正是作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战后的西方率先崛起的。
现代城市设计比较偏重形体艺术和人的知觉心理,其要素包括: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土地使用、开敞空间、步行街(区)、使用活动、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标志等。其中开敞空间(OpenSpece)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不包括那些隶属于建筑物的院落),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如道路等)、公园、娱乐空间等。步行街则是城市开敞空间一个分支。欧洲大陆的荷兰、德国、丹麦等国家最早发展了“无车辆交通区”,如德国埃森市的林贝克大街1922年封闭交通,1930年建成林荫步行街,它是现代步行街的最早雏形。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文脉和传统。我国的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形态——中心结构和大量的街道组成的城市网格。这种结构形态为今天的城市带来了高人口密度的高建筑密度,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城市更新。就城市交通而言,我国是世界上自行车的第一大王国,仅北京就有726万辆,其保有量达80%~90%,而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汽车则以年平均10%~13%的速度递增,这迫使我们去研究城市的步行交通系统,以适应国情,改善我们所处的环境。
实际上,步行街是现代人对日渐稀少的生机勃勃的街道生活现象的一种反拨。轮回——来源于宗教的意象,似乎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把街道还给行人”,“把人性尊严的空间还给市民”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呼声。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我们城市的存在不是为了汽车通行的方便,而是为了人的安全与文明”,他反对将公路通到市中心,他所喜爱的城市是有生活气息(Iively)城市,具有邻里中心,便于人们步行,人们可以在路旁咖啡馆及有林荫的街道上面对面地相遇;他推荐新泽西州的汽车与步行街分离的社区规划。源于30年代,大规模实践于60年代的复兴,更新城市中心区成为“步行化”的直接原因,“步行化”目标绝不仅仅限于复兴城市中心区的经济,而且在于恢复人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城市社会价值。芒福德认为:“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社会的重建必须从‘人的再生’开始”。许多步行街(区)的建成还证明,它使城市具有了新的活力,新的形象,并极大地改善了环境。
步行街不只是美化环境规划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繁荣城市商业活动和有机活力的重要手段。上海城隍庙步行商业街等都证明了这一作用的存在,而且步行街建设的成功与否还关系到城市中某特定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活状态,如西德的慕尼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慕尼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战后经济迅速起飞,人口剧增,使古城一度陷入困境。1963年,该市为此确立了“促进市中心的城市生活”的规划设计目标。1965年,由津森教授带领的小组在对全市交通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著名的“津森鉴定”,并建议将东西向的纽豪森街、考芬格街和南北向的凡恩街改为步行街,即所谓的“津森十字”,1968年议会通过该方案并付诸实施,1972年全城以节日气氛庆贺竣工落成,其后使用反应极佳,其成功经验有四:一是选址好,它与城市门户火车站直接相联系,通畅便捷;二是综合解决了旧城交通问题;三是多功能;四是空间布局富有变化,设计精细,很好地利用和组织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遗产。
在规划中设立步行街区,可增加商店,使原先单一的街道发展为网状,互相沟通的步行街区,并在功能上集文化、购物、娱乐、休息、历史保护为一体。由于它外部空间采用人的尺度,所以它既能创造富有生气的商业气氛,又可减少在闹市区对汽车的依赖。如莆田市的十字街改造为步行商业街,不但繁荣了商业活动,而且保护古谯周围的街景特色。总之,步行街的规划设置,有以下四个:
一、规划设计优点:
(一)社会效益——它提供了步行、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了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市民一种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
(二)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更加繁荣;
(三)环境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情味;
(四)交通方面——步行街区可减少人车混行和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交通事故,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来,步行要素有助于基本的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强有力地联系现存的空间环境和行为格局,并有效地与城市未来的物质形态变化相联系。
二、城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原则
简*格黑在《建筑之间的城市生活》一书中把城市生活分为三类:
①必要生活——基本的`,带有强迫性的日常生活,如购物、上下班;
②选择活动——户外条件允许时人们乐于进行的活动,如散步、观光、户外休息锻炼;
③社交活动——公共场所的交往活动,如谈天、打招呼等。后两类活动是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所追求的,它们受环境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
(一)良好的交通体系
步行街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设计中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城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我国特别要考虑自行车的停放问题)、路面的宽窄、投资渠道和居民意向等因素。有资料表明,我国城市自行车出行率达60%~70%,故在规划中须特别考虑停车场的设置,包括城市临街的一些建筑前空地和局部地下层群为停车场地,以解决自行车停车用地紧张的矛盾。另外还应考虑自行车与公交换乘的停车场,在这种规划下,远期可考虑设置小车与中巴车专用道,使公交与自行车联系更密切。在步行等旁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以自行车步行道为内核,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饮食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
(二)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与把握城市环境秩序的空间图式。林奇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进行描述。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
①道路
作为城市商业环境中的道路,其作用体现为渠道(人、车的交通、疏散渠道)、纽带(联结商店、组成街道)、舞台(人们在道路空间中展示生活、进行各种活动)。规划中对道路与两边建筑物的高宽比以H/D=1为主,穿插一部分H/D=2的建筑。这样的空间尺度关系既不失亲切感,又不显得过于狭窄,从视觉分析上是欣赏建筑立面的最佳视角,容易形成东主独特的热闹气氛的空间。
②区域
作为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商业活动本身的“集聚效应”,公建布局相对较为集中,由于人们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步行街长度取600—800米为宜。(即城市主干道的间距),加上购物的选择性与连续性,销售的集合性和互补性,最终形成集中成片的网络化区域系统。
③中心
中心即一定区域中有特点的空间形式,结合步行街的特点,规划以一至二个广场,可作为步行街的中心、高潮,为其带来特色与活动。
④标志
入口,对于步行商业街,入口的重要性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在连接城市主干道的地方设置牌坊等作为步行街的入口,大量的人流由此进出,不许机动车辆进入,入口处设灵活性路障或踏步,并设管理标志符号。由于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空间的作用,街道形成了第二个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既起框景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间中的重要景观,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既可适合市民的心理需求,给人们以明显的标志,还可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三)丰富的空间形式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并以一定的物质空间形式表达其文化特征。现代城市追求适居性的空间环境、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它能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空间特色,它是一种内在的构成要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丰富、深刻的。如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尼克雷特步行街以匠心独具的空间特色使美国第一个步行街建设获得了成功。设计者在步行街中,以集中人行活动区为指导思想,把街道做成弯弯曲曲的蛇形道,加上统一设计的街道家具,创造了强烈动感和节奏感的街道空间,成了美国步行街中竞相仿效的佳作。
步行街区建筑内外的界线可以是虚的,可穿透的和不定的,并有一种向内吸引的感觉,也体现了我国传统空间特征中“虚”的意境,并不像芦原义信作为“图”、“底”空间理论引证的意大利传统街道。
步行街区的布局形态可以是丰富多变的:
①线状沿街道布局—店铺沿街道两侧呈线状布置,鳞次栉比,店面凹凸,街道空间呈现一定的不规则状。如北京琉璃厂、天津古文化街,
②线面组合布置——大都有明显的步行商业街,与路段上某些商业地块联系起来,形成组合布局,如合肥城隍庙步行商业街;
③面状成片布局——商业街区在城市主干道一侧集中布置,形成网状形态,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等。根据我国的功能和环境要求,步行街可分为多种形式:封闭式、半封闭式、转运式和步道拓宽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向多功能、多元素的公共建筑综合化发展。但在顺应社会潮流而使步行街朝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应保留自身应有的传统空间与风貌。可规划设计适合当地文化脉胳特色的骑楼、过街楼、庭院式商店布局,室内步行街等,以建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步行购物系统,使城市空间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以提高其价值观念和深层意义。
(四)独特的景观构成
步行街具有独特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构成城市环境风貌和组成部分。步行街由两旁建筑立面和地面组合而成,故其要素有:地面铺砖、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展示柜台、招牌广告、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邮筒、休息坐椅、绿化植物配置和特殊的如街头献艺等活动空间,其设计繁杂程度决不亚于设施建筑,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人性化、类型的选择和细部。
三、结语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空间易地方式,城市街道最初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徒步行走的人。街道空间自古就是“步行者的天堂”,盛天的礼仪、竞技、狂欢、市场交易都是在步行前提下存在的。我国古代的《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中记述的市井生活、京城看灯,街头买解、法场劫人、茶棚献艺等都构成了一幅幅街道生活的画卷。在城市中设置步行街(区),根本目的就是把空间留给市民,改善市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据资料表明,中等城市市民平均出行2。245次/人*日,出行耗时24分钟/次,自行车出行比重65。05%,步行出行比重32。95%。城市规划设计必须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的交通体系与休憩系统。今天,历史走了一个“之”字形,街道重新回到市民的身边,步行街(区)——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街道开敞空间——已成为现代城市设计中最基本的要素构成之一。
篇10: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的研究论文
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的研究论文
摘 要:本文针对机器人及障碍物的位置可以实时测得,障碍物数量固定,形状大小可预知,位置一般固定不动的情况,提出一种计算简单、容易实现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可适用于某些特定的场合。
关键词:移动机器人 路径规划 障碍物
中图分类号:TP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08-0015-02
1 引言
在有障碍物的工作环境中,如果机器人及障碍物的位置可以实时测得,则可以寻找一种移动机器人的优化路径规划算法,使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无碰撞地绕过所有的障碍物,安全的到达指定目标位置[1]。
路径规划问题根据机器人的工作环境模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模型的路径规划,作业环境的全部信息都是预知的;另一种是基于传感器的路径规划,作业环境的信息是全部未知或部分未知的。
本文提出一种计算简单、容易实现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可供侧重于应用的读者参考。
2 问题描述
设机器人在长度为L的L×L的二维平面上能够自由运动,将机器人模型化为点状态机器人,在L×L的二维平面上存在若干个静态障碍物和在一定范围内运动的动态障碍物,根据安全性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膨胀化”处理,使“膨胀化”后的障碍物边界为安全区域,“膨胀化”后的障碍物边界区域内为凸型,边界为光滑曲线,边界上各点曲率半径≤δ(其中δ是正常量,可假设为圆的半径),曲率中心在障碍物内部,单个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是找出从起始点至终点的一条最短无碰路径[2]。设终点(目标)的坐标为已知,机器人在任何时刻都能测出机器人所在位置与终点连线和机器人到障碍物边界的切线的夹角。根据夹角的大小来判断所选择的无碰撞行走路径[3]。如图1所示,由于角α
3 路径规划原理
3.1 求切线法的路径规划原理
根据几何学园外两点到园的四条切线,其切线与两点连线夹角小的两条线段之和小于切线与两点连线夹角大的两条线段之和。如图2所示。设A和B两点坐标分别为(XA,YA)和(XB,YB),如果角α
由(X-XB)/(XA-XB)=(Y-YB)/(YA-YB)得:(YA-YB)X-(XA-XB)Y+(XAYB-YAXB)=0
(2)利用夹角求切线方程
如果测出过A、B两点与园的切线和AB直线的夹角,则可求出切线方程。
在图2中,直线AN的方程为:Y-YA=tanα(X-XA)
直线AM的方程为:Y-YA=tanβ(X-XA)
直线NB的方程为:Y-YB=tanα1(X-XB)
直线MB的方程为:Y-YB=tanβ1(X-XB)
(3)由四条切线求点A到点B的最短路径
根据角α
3.2 首先判断机器人和给定的目标位置之间是否存在障碍物
如图1所示,以R代表机器人,坐标为(XR,YR),以G代表目标位置,其坐标为(XG,YG),障碍物为A、B、C、D、E、F等,坐标为 (XA,YA)、(XB,YB)、(XC,YC)、(XD,YD)、(XE,YE)、(XF,YF)等。Rr表示机器人半径、Ri(i=A、B、C、D、E、F)表示障碍物的碰撞半径,也就是说在其半径以外无碰撞的危险。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控制要求来确定碰撞半径。碰撞半径Rp一般选择大于障碍物的半径Ri加上机器人半径Rr,即Rp>Ri+Rr。
3.3 单障碍物情况
机器人在任何时刻都能够测得机器人的位置坐标(XR,YR),目标位置是已知的(XG,YG),可测量出机器人与目标连线和机器人与障碍物碰撞圆的切线的两个夹角αi和βi(i=1,2,…)。若αi
3.4 多障碍物情况
对于多障碍物情况,可将移动机器人绕过多个障碍物最终到达目标位置作为一个总任务,每当绕过一个障碍物作为一个分任务。总任务就可分解为多个分任务,设第i个分任务的目标点为Gi和中途点为Bi,执行第i个分任务时,如果在到达Gi的路径上存在障碍物,则增加第i+1个分任务,此时目标点Gi+1就是Bi;以此类推,寻找切线路径直至到达给定的最终目标位置,计算所有分任务的最短切线路径之和即为所求的最优路径[4]。
4 行路径算法
(1)机器人朝着目标按直线方向行走,直到以下任一情况发生:
①已经到达目标,结束。
②在机器人与目标之间发现障碍物,转(2);
(2)按路径规划的原理选择路径,转(1)。
5 结语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算法有很多,每一种算法能够适用于几种特定的场合。一个好的算法,不但理论简单,计算快捷,容易理解,便于实现,而且实现的效果好,能够提高运行效率。本文介绍的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容易理解,便于实现,可适用于某些特定的场合。
参考文献
[1] 李彩虹,李贻斌,范晨.移动机器人动态避障算法[J].山东大学学报,,5(37):60-64.
[2] 陈刚.复杂环境下路径规划问题的遗传路径规划方法[J].机器人,,(3):230-233.
[3] 霍迎辉等.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最短切线路径算法[J].广东自动化与信息工程,,1(24):10-12.
[4] 曾碧,杨宜民.动态环境下基于蚁群算法的实时路径规划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3(27): 860-863.
篇11:学科的研究设计与规划论文
学科的研究设计与规划论文
进行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顶层设计与规划中,应注意首先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顶层设计的目的以及依据进行明确,在进行学科研究顶层设计中根据相关的目的以及依据进行学科的研究顶层设计。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顶层设计的依据和目的就是要服从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与改革的大局,进行服务与国家发展与改革大局的行政管理事业研究。进行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顶层设计时应注意从国家发展以及改革的大局出发,制定与确立远大的发展研究目标以及具体的设计与规划实施方案,并注意对各研究项目以及研究环节之间的联系,建立相关的研究绩效评估体系,开展科学深入的行政管理研究。在进行行政管理学科研究过程中不仅需要知道行政管理学科研究的相关依据以及目的,而且还需要明确行政管理学科研究的相关指导思想以及基本原则、专业知识理论等,在进行行政管理学科研究过程中根据行政管理学科研究的实际出发根据这些原则以及目的进行研究实施,最终推动行政管理学科研究的发展。
影响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顶层设计的因素
在进行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顶层设计过程中主要是从行政管理学科的来源以及行政管理学科的性质、行政管理学科研究的相关智慧经验等方面的综合考虑进行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顶层的设计与规划的。
1.行政管理学科来源对于研究顶层设计的影响。行政管理学科的实践形成以及出现在我国很早就有,行政管理学科发展至今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学科知识以及学科观点等,但是行政管理学科作为一门学科理论的出现的最早则是从外国引进发展起来的,从国外引进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后,我国就开始根据其原有特色结合我国的具体特征进行相关学科体系的建设。行政管理学科来源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顶层设计的影响主要是在于行政管理学科来源中的实质性内容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顶层设计的影响。首先行政管理学科的名称最早时期是由于从政府的行政管理中演变出来,因此成为行政管理学科,而随着行政管理学科内涵的不断扩展,如今行政管理学科不仅是指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还包括一些非政府行政管理组织活动,如今也被称作是公共管理学科。在行政管理学科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顶层设计的影像中,首先应从行政管理学科最早是由国外引进的说起,在从国外引进行政管理学科的同时也会受到引进国家地区的一些原有的政治思想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顶层设计中注意避免盲目的照搬照学,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应用,以具备有自己的行政管理特色。
2.行政管理学科性质对于研究顶层设计的影响。在进行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顶层设计时,还要注意从行政管理学科的性质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顶层设计的影响方面进行考虑。行政管理学科是一门从外引进的同时又可以称之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一门应用学科,在实际的研究以及应用中,行政管理学科的实际应用作用是行政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在进行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顶层设计中因注意结合行政管理学科的应用性质,进行顶层设计过程中注意对行政管理学科与公共管理学科进行区别与联系的应用,并要根据顶层设计的实际情况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的应用学科性质进行合理的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顶层设计应用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的应用学科性质的乱用或者滥用,以对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顶层设计的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3.行政管理的经验智慧对于研究顶层设计的作用。行政管理学科作为一门学科理论知识虽然最初是由国外引进的,但是我国开始有行政管理的实践却是在很早时期就有的。众所周知,在进行学科知识以及其它的一些研究中,对于研究效果起到重大作用的,除了相关理论知识外,具有丰富的智慧经验也是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顶层设计以及相关研究规划来讲,我国的丰富的行政管理实践智慧经验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研究以及顶层设计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行政管理学科研究以及顶层设计中,我国早期的行政管理实践智慧经验虽然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以及顶层设计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早期的行政管理智慧经验与新时期要求中的行政管理学科研究要求难免会有出入,因此在借鉴早期的行政管理智慧经验使应注意根据现在行政管理的发展以及研究要求,选取合理以及合适的行政管理智慧经验进行研究应用,避免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顶层设计造成不良的影响。
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顶层设计问题分析
在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顶层设计问题的分析中,主要是根据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研究顶层设计的影响因素方面以及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现状中进行分析的。随着我国社会事业以及改革的发展,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与成果,但是我国的行政管理学科理论方面的研究仍相对落后与行政管理实践的发展,而且行政管理的研究发展中还存在有基础薄弱以及研究创新不足、研究方法落后等问题,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作用,因此,在今后的行政管理学科研究中应注意结合现有的行政管理研究现状,在对于行政管理研究现状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开展。进行行政管理学科研究中应注意尊重已有研究成果,结合行政管理实际情况,注意对行政管理中的个别性问题进行避免,相互交流、沟通,以进行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实施。
结语
总之,行政管理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在对于学科的研究设计与规划中应注意根据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目地以及依据等,结合行政管理研究现状,注意对行政管理研究设计与规划问题的避免,推进国家行政管理事业发展与改革深化。
篇12:现代小区规划设计内容研究论文
现代小区规划设计内容研究论文
摘要:现代居住规划是按照现有建筑物的客观条件进行设计的。通过对现代建筑的高度、位置、形式进行合理的分析,确定街道景观、交通、绿化等内容,完善小区综合规划设计思路,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以人为本的基本思路概念。加强城市自然化、舒适化的建设。本文将针对现代化城市建筑的设计内容进行分析,研究适合现代小区设计的建筑思路,提高现代建筑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升现代小区建筑规划设计的需求作用。
关键词:小区;规划;设计
现代小区的规划是组建城市的基础,是形成小社会的标准。现代小区的规划设计需要考量建筑设计的居住环境,分析社会规划建设效益,通过视觉和感知提高小区的居住环境,使人们可以得到优美的居住环境,适宜的功能性和经济性,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效融合。
一、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1.建筑与环境的设计规划。小区居住环境的改善是从基本居住需求设计开始,通过发挥居住功能特点,逐步发展小区建筑规划,创造更适宜居住,更具有功能性的'小区规划设计。在小区中加设读书室、健身室等,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娱乐需求,提高小区自然环境居住和建筑结构居住的需求,这符合小区居住的基本要求,提高了居住的安全性,符合居住的文化要求,适宜居住的休闲和舒适性。
2.居住区域功能的规划设计。居住区域应该具有层次性的布局,以基本居住为主体,在文化、教育、体育、交通、医疗等问题上,实现功能区域的建设,绿地面积应当超过30%,这有利于综合居住环境的优化,绿地分集中和分散两种,采用科学的布局方式,提高小区的绿化面积,实现小区周围处处有绿地,处处有景观的效果。加强主体式的绿化公园设计,方便不同群体的人们就近娱乐。在公共场所可以设立儿童游戏区域、老人休闲区域、锻炼健身区域等。通过合理的安排各个区域,方面居民日常的锻炼,保证各个区域之间的距离,防止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
3.居住群体的规划设计。可以设置立体交往空间,在居民楼进行高层、多层的交叉设计。在围合空间的内部搭建绿化空间,方便居民的使用。依山而建的楼房,可以增加建筑群体的层次感,加强设计的排列感,方便居民的群落功能性设计,提高居住层级园林之间的绿地交往空间,提高居住群体的规划设计性作用。
二、小区建筑设计的内容
1.建筑设计的功能性作用。居民强调生存功能的主要性,居住舒适的功能性。小区的建筑设计不单单是楼房的建筑设计,更关系到小区内部各个环境范围内空间的规划设计。居住的目标除居住外,还包含教育、文化、社会效应等等,通过建筑设计的功能多元化,实现居住空间的合理分割,提高居住感受的意义。
2.精品化的建筑设计。根据建筑市场的需求,逐步改良建筑居住设计的基本形式,提高建筑设计方面的各项科技成本,提高设计价值的水平。居住设计需要具有更加顺应市场需求的设计标准。通过对建筑功能、配套、结构、设施等多方面的调整,为改造留有余地,方便后续的变更和更换。及时调整居住环境的分割类型,加强居住室内的布局灵活性,实现多层次、多结构的合体设计、面向不同群体进行空间立体化设计。采用高科技提高居住设计的集成化。居住设计需要按照设计趋势进行发展,多引进各种技术信息知识,其中包含市场设计科技信息、政策导向信息、科技创新价值信息等。通过合理的分析建筑设计标准,提高市场认可的设计结构特点,方便建筑设计的规划和管理。
三、以实例分析建筑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
1.分析工程建设目标。选择哈尔滨的一块居住用地,用地规模为70000m2,用地内部地势存在高差,周围有城市道路,其中用地北部为在建城市道路,用地东西两处为农地。规划设计目标是建立有水源的大型绿色水系景观,结合建筑、水系、绿地构成合理的生态建筑环境,营造现代都市的后花园居住环境氛围,致力于打造迷人的绿色都市景观。
2.功能布局。在小区东侧设置主要出入口,同时在南北两侧分别设置应急出入口。主要出入口是小区的景观入口,通过延伸可以进入到水系的中心,布置大片的绿化,是小区的主要景观节点。小区以高层建筑为主,同时穿插布置中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沿街设置2层商服。
3.景观设计。小区的建筑风格为简欧,通过设计蜿蜒水系,打造生态景观轴线,方便景观的欣赏。通过点式高层、板式高层、多层和低层建筑结合布置的形式,打造灵活空间结构,构成合理的建筑景观形象。
4.道路设计。小区的安全消防设计极为重要,合理规划小区内部的交通,方便小区人车分流,提高小区交通秩序。小区出入口设置大门,禁止外来车辆驶入。小区内部道路分为三个等级: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小区路红线为12米,路面宽度为7米;组团路红线为8米,路面宽度为4米;宅间小路路面宽度为2.5米。设置地下停车场,停车泊位按每户1个进行规划。高层建筑设置环形消防通道,路基的承载力需要大于30t,确保消防车对路面的压力。另外,在建筑的不同楼层设置消防应急疏散电梯,加强消防的安全内部疏散路线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结语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对于生活居住品质的要求逐步提高。面对高层建筑而言,设计师需要从多方面考虑,以居住小区的居民为准,设身处地的为居民考虑,提高居住的综合生活品质,提高生活的便捷性、舒适性、美观性和安全性,满足人们对于基础物质和综合精神品质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完美统一,确保小区规划设计内容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有利于我国小区居民生活综合品质改善的,是提高高层居民居住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晓丹.以人为本的现代住宅小区设计探讨[J].消费导刊.2009(14)
[2]郭玉坤,孙颖涛.设计舒适、环保、宜居的现代住宅小区[J].科技信息.2010(14)
[3]王宜川,李慧.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与中国山水画理的融合[J].安徽农业科学.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