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以谎言为话题的高考素材(共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在此,感谢网友“代号糖葫芦”投稿本文!
篇1:以谎言为话题的高考素材
1、有时候,谎言很美丽,她的名字叫“善意的谎言”。——米露西桑娜
2、爱情,是我们都相信的谎言。——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
3、谄媚从来不会出自伟大的心灵。——巴尔扎克
4、大家都不听谎言,说谎的人也就绝迹了。——贝蒂
5、谎言四季都能生长。——英国政治家伯克
6、谎言越传越离奇。——古罗马诗人奥维德
7、无言的纯洁的天真,往往比说话更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
8、相信谎言的人必将在真理之前毁灭。——赫尔巴特
9、一个人宁可听一百句谎言,也不想听一句他不愿听到的真话。——塞·约翰逊
10、最成功的说谎者是那些使最少量的谎言发挥最大的作用的人。——塞·巴特勒
11、人们喜爱谎言,不仅因为害怕查明真相的艰难困苦,而且因为他们对谎言本身具有一种自然却腐朽的爱好。——培根
12、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13、世界上没有人人都不信的谎言,也没有一句谎言都不信或只相信谎言的人。——斯大林
14、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魏相
15、为自身利益撒谎,那是冒骗;为他人利益撒谎,那是诈骗;为了陷害而撒谎,那是造谣中伤;诸如此类都是最坏的撒谎;而对自身和他人都无害亦无利的撒谎,那不算撒谎。那只是虚构而不是撒谎。——卢梭
篇2:以谎言为话题的高考素材
虽然,谎言和欺骗在人们交往中是不可取的行为。但在生活中,有一种谎言,心怀善意的初衷;有一种谎言,充满着真切的期望。这便是善意的谎言。曾经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善意谎言能有效改善人际关系,是增进人们相互理解的润滑剂。
一位从事心理学研究多年的德国心理学家说,坦诚相待与无间的友情是一对难以兼得的鱼和熊掌,如果你希望在漫长的岁月中保持与朋友、家人间的良好关系和幸福生活,适当的善意谎言是不可少的,也是可以增进彼此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径。小兵就是在老师的善意谎言中理解了她的用心良苦。
小兵天生坐不住,上课不是动这个那个,就是和同桌窃窃私语。老师看着很生气,于是,下课后总要把小兵叫到办公室训一番。可当着老师面乖乖认错的小兵,第二天上课又故伎重演。在无可奈何之下,老师咨询了学校的心理专家,专家说:“对这种孩子,硬的不行你就来软的试试,‘顺毛’摸看看,你知道吗?善意的谎言可能能让这孩子理解你的用心呢。”
一天下课后,老师像平常一样把小兵请到了办公室。这次老师没有板着脸,而是微笑着请小兵坐在椅子上和老师面对面聊天。小兵感觉很困惑,不知道老师想怎么惩罚自己。
老师对小兵笑着说:“老师发现你最近的表现有进步,作业写得快,上课也乖了,能坐得住了,还能守纪律了,老师越来越喜欢你了,老师也相信你是一个有毅力、诚实守信的好孩子,你想做到的事一定能做到。如果你能一直不断进步,老师肯定你能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能成为父母的骄傲。”
没想到这番谈话后,小兵一直到毕业都表现非常好,而且成绩也越来越优秀,最终以全校第二的成绩考取了理想的中学。毕业时,小兵制作了一张卡片送给老师,上面的一段话道出了小兵之所以能进步的原因:老师,谢谢您那段善意的谎言,是它让我明白您对我的期望和关爱,让我理解您的用心和责任,以后我会更加努力,不辜负您的期望!
这就是善意谎言的力量和对人心灵的震撼,在中国振华4号航船与索马里海盗那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善意的谎言也发挥了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荷枪实弹地和索马里海盗对峙并不像电视节目中那么精彩,回到国内的振华4号船员坦言:在战斗的最后15分钟,船员们几乎要顶不住了。而支持这些船员继续战斗的是二副的一句“谎言”。
战斗一开始,根据事先预案,振华4号的二副刘用智负责和外界联络。刘用智说,整整4个小时的战斗,不仅消耗了船员的体力,也将预先储备的“武器弹药”耗空。
后来,刘用智回忆说:“在海盗登上甲板后,所有船员全部退守到振华4号生活区,也就是高于甲板4到6米的二层,撤掉旋梯、锁住舱门,船员从二层往下扔燃烧弹、冲高压水枪。但很快,我们用香蕉水、啤酒瓶自制的燃烧弹就用完了,然后就往甲板上扔空瓶子,最后空瓶子也没了,我们就把没开封的整箱啤酒往甲板上扔。”
海盗发现船员“火力”减弱后,开始了更猛烈地进攻。终于,在4个小时武器装备悬殊的对峙后,振华4号的船员们的体力和意志接近极限。突然,负责对外联络的二副刘用智告诉大家:“救援国的军舰很快就要到了!大家再坚持最后几分钟!”
事后证明,此时距离索马里海盗的最终撤退只有15分钟。也正是这15分钟,决定了这次战斗的结局。“海盗撤退后,所有船员都在欢呼,很多船员兴奋地跑来问我:‘救援的军舰在哪儿?’”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刘用智依然忍俊不禁又心惊胆战:“其实哪有什么救援军舰,当时压根没联系上,不过是我骗他们的,但也正是这句话,救了我们所有的船员,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心灵上的共通和理解发挥了作用。”
篇3:以师德为话题的高考素材
以师德为话题的高考素材
师德,该拿什么拯救你
12月19日,华南农业大学一名教师借组织饭局猥亵女生,现已被停职并接受警方调查。
曾几何时,高校教师以及中小学教师,利用职务之便侵害学生权益的事件越来越多,诸如性侵小学生等案例,其恶劣程度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们当然可以说,这些害群之马不能代表教师群体,绝大多数人民教师仍相当注重自身形象、具备较高道德素质。但这些败德者的存在显然已破坏许多人心中的教师形象,以至于在网络上“小学校长”曾一度成为猥亵者的代名词。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越来越多教师在道德上不能自律,师德日益沦为可有可无的漂亮话,此种转变让人唏嘘不已。
根据已发布的各类规范、条例,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如教育部、中国科教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了师德底线: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遗憾的是,现实工作中,由于这些概念并不容易量化,很多时候对教师不具有实际约束力。特别是在高等院校,治学环境更为自由,特别是少了家长的监督、反馈,师生之间若产生矛盾,往往由双方自行解决。而教师和学生天然的身份差异,又决定了学生不可能过分强硬地坚持自己的权益。表面上依然尊崇、倡导师德,可在实际工作中,师德却越发不受重视,如此吊诡的局面无疑在警示我们,改变已刻不容缓。
我们究竟要如何拯救日渐式微的师德呢?最直接的方法是彻底改变教师评价体制,大大加重师德考核比重。现阶段学校之间为争夺生源、国家补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决定学校竞争力的首先无疑是其师资。这一点在高校体现得尤为充分,只要有一位知名学者加盟学校,他便可利用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并获得各类项目资助、成立新的学科点。这种“一人拯救一个专业”的现象在国内并不鲜见。对于如此举足轻重的人,即便道德上有些瑕疵,校方也绝不敢有丝毫嫌忌。认真翻阅已曝光的案例,我们发现,许多道德有损的教师,学术上却颇有造诣。如果这样的教师成为研究生导师,后果可想而知。虽然我国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主导制,可主导常常意味着全权掌控。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将来能否在科研圈工作等,都与导师的意见直接相关,而许多学生是付出巨大代价后才选择深造的,这就是不少学生面对导师的无理要求只能屈从的`缘故。不是因为他们胆小怕事,而是因为奋起抗争的代价太大、大到会令此前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
面对教师的猥亵等无理举动,我们当然鼓励学生奋起抗争,并付诸法律保护自己。可问题在于,这些事后举措并不能彻底弥补学生遭受的损害。让师德有存在感,意味着我们不能单纯从受害者角度建言献策,还必须制定一套有效的规范机制,真正震慑那些居心不良的教师。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传播知识技能只是教师诸多工作中的一项,参与塑造学生的灵魂才是更为伟大、更为艰难的工作。灵魂卑污的教师不能培养出灵魂高洁的学生,既然选择成为人民教师,他们就必须为自己的失德付出代价,增大对失德行为的惩处力度,势在必行。
篇4:以执着为话题的高考素材
以执着为话题的高考素材
大卫.柏培是美国一位伟大的植物学家,他的很多成果都是来自偶然的灵感加百分的努力。
一天散步时,他看到路旁有很多平凡的野花,于是突发奇想,虽然那些花很普通,猛然间观察不出什么,但只要善于发现,总能找到它们美丽的地方,于是他决定做一个实验。他选择了不为人所注目的金盏花。金盏花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的花散发出一种臭味。大卫.柏培决心培育出一种没有臭味的金盏花。根据以往的经验,他知道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一种方法,就是找出金盏花的变种,一种没有臭味的变种。尽管希望很渺茫,但他说干就干。于是他向世界各地索取金盏花的种子,一共收集了六百四十余种。他把它们种植在花园里,等它们开花时,一个一个地闻,但它们都有臭味,虽然有些气馁,但他还是继续搜寻,最后终于找到了一株,是大洋彼岸的一位传教士寄来的种子发的,但它很瘦弱,也很难看。
大卫.柏培不满意,于是他下了一个更大的决心,大量种植各式品种,一共栽培了三十五亩。为了提高效率,当它们长大时,他找来了亲朋好友帮着寻找,要闻遍三十五英亩的每一株植物,只要发现一棵没有臭味,花朵又大的,就算是成功了。他的亲朋好友一株一株地检查着,当时的`场面简直是叹为观止。但柏培先生意志坚定,不找到誓不罢休。终于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大声喊道:“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柏培。柏培来到那棵作了记号的金盏花旁,是的,的确是一株美丽而又没有臭味的金盏花。由于他出色的研究成果,柏培在植物学界的名声大噪。
有时,我们总是想得多,做得少,或者刚刚去做一件事,就被它的重重困难所吓倒,最后无果而终。没有一种专注而执著的信念,许多事是注定不会成功的。去拉萨的朝圣者,走一步,叩一个头,跋涉了遥远的路程,历经了许多的磨难,终于到达了心灵的圣地。
是的,只有恪守信念,执著地向前,才能成功。
篇5:以责任心为话题的高考素材
春秋时,晏婴和穰苴是齐国的两位名臣,分别担任相国和大司马要职,主持政务和军务。一天,齐景公在宫中喝酒时忽感无聊,吩咐侍从拿着酒具,要到晏婴家去接着喝酒。
晏婴接到通报,马上穿着朝服,手拿笏牌站在门外,等候齐景公的到来。齐景公还未下车,晏婴就迎上去问道:“诸侯得无有故乎?国家得无有故乎?”当齐景公说明来意后,晏婴说:“安国家定诸侯的事,臣请谋之。至于陪您喝酒的事,您左右有的是人,臣不敢与闻。”齐景公讨了个没趣,只好吩咐改到穰苴家去。不料到门口一看,这位大司马穿盔戴甲,手执长矛,见面就问:“诸侯得无有兵乎?大臣得无有叛者乎?”当齐景公说只是想喝几杯时,被穰苴以与晏婴同样的理由拒绝了。
各国诸侯听说这件事后,各自警觉,绝不敢轻易与齐国为敌,因为他们知道齐国有两个擎天大柱。
篇6:以责任心为话题的高考素材
1797年,拿破仑与妻子参观了卢森堡大公国第一国立小学。在那里,他们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情款待。辞别的时候,拿破仑给该校校长送上一束价值3个金路易的玫瑰花。他说:“为了答谢贵校对我,尤其是对我夫人约瑟芬的盛情款待,我不仅今天呈上一束玫瑰花,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的法兰西国家存在一天,每年的今天我都将派人送给贵校一束价值相等的玫瑰花,作为法兰西与卢森堡友谊的象征。”
时过境迁,疲于连绵的战争和此起彼伏的政治斗争,最终惨败并被流放的拿破仑,把在卢森堡的许诺忘得一干二净。可是,卢森堡这个欧洲小国,却把这段“欧洲巨人与卢森堡孩子亲切和睦相处的一刻”载入了他们的史册,还编成画册和儿童文学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美谈。
1894年,这件相隔近一个世纪的故事却给法国惹了个大麻烦——卢森堡政府通知法国政府,提出了“玫瑰花悬案”索赔,并要求:要么自1797年起,用3个金路易作为一束玫瑰花的本金,以五厘复利计息结算,全部偿清这笔玫瑰花外债,共计1375596法郎;要么法国各大报纸承认拿破仑是个言而无信的人。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法国人用如下措辞取得了卢森堡人的谅解:“今后,无论在精神还是物质上,法国将始终不渝地对卢森堡大公国的中小学教育事业予以支持和赞助,来兑现我们拿破仑将军的玫瑰花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