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为写作提供
各种范文范例参考

第12课(学案)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简介】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第12课(学案)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共3篇),希望大家喜欢!在此,感谢网友“呼叫转移”投稿本文!

第12课(学案)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篇1:第12课(学案)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课程导入】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是著名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中的两首。作者借用拟人的手法,把香港、澳门比作祖国的两个孩子,倾诉了他们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心情。

你知道下面这两幅照片所记载的历史场景吗?香港和澳门是什么时候、怎样回到祖国怀抱的呢?

、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年份。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有人说,“一国两制”不仅能够保持香港和澳门地区的繁荣稳定,而且也非常有利于大陆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2.你认识下面的旗帜吗?它们分别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请查阅相关资料,讲讲它们各自的寓意。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是在( )。

a.1995年7月1日 b.7月1日

c.197月1日 d.7月1日

2.19底,中国从哪个国家手中收回并对澳门行使主权?( )

a.荷兰 b.萄牙

c.西班牙 d.英国

二、辨析题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国建立两个对等政府,实行两种社会制度。

【资料:】

香港问题大事记

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860年,英国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半岛。

18,英国强租新界和附近的235个岛屿,租期为99年。

1972年,英国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1979年,邓小平在北京接见港督麦理浩,麦理浩提出年租期到期问题,邓小平说:“那样的话,香港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希望英国能在1997年后继续统治香港,邓小平拒绝了她的请求,但同意就移交问题举行谈判。

1983年,中国同英国就香港未来举行谈判。

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思维拓展】

中英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在全世界获得了高度评价。对于这一谈判成功的原因,邓小平同志作了精辟的论述:“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赖的国家。”

中国政府之所以能够通过谈判圆满解决香港问题,说明了什么?

篇2: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预习学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预习学案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篇3: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学案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课前预习】

1、请你认真阅读教材64-65页“经济重心南移”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宋朝时期,全国经济重心从_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请你认真阅读教材66-68页“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两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行 业类 别成 就

业生产工具

农业作物

粮食生产中心

业采煤

和冶炼

制瓷业

业商品经济出现了大大小小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海外贸易

【课堂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罗列要点,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2、你的疑点、难点: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ivillc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名称:《第12课(学案)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文章链接:https://www.59dt.com/article/470572.html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