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为写作提供
各种范文范例参考

出塞 教案

【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塞 教案(共1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在此,感谢网友“梦香”投稿本文!

出塞 教案

篇1:《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构想

课前预热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想一想。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3)说一说。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4)学一学。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

(5)叹一叹。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6)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亲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1)在同一轮明月下的征人的家人们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2)学生思考,完成练习。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灵从此

(3)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①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②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5)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写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读诗。

(2)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教师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1)引入汉匈战争的一些资料。

资料二: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2)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你能否试着谈一下对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的看法?学生自由谈,教师不做定论。

(教学意图:炙热的情感可能燃烧学生的理智,今天读这首诗,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的悲剧有全面、公正的看法。)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1、教师印发课堂上出现的古诗,有兴趣的课后自学。

2、王昌龄没有找到制止战争的有效办法,你对“阻止战争”又有何高见?

板书

明 月

边关 家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篇2: 《出塞》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篇3:《出塞》王昌龄教案实录

一、解题,引入边塞诗。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古诗《出塞》,请大家读课题。

生:“出塞”

师:请孩子们根据读音选择“塞”的意思,应该取第几个?

PPT:塞读音字义的辨析。

塞 sāi

堵,填满空隙:堵~漏洞。~尺。~规。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活~。~子。

塞 sài

边界上险要地方:要~。关~。~外。边~。~翁失马。

塞 sè

堵,填满空隙,用于若干书面语词:闭~。阻~。搪~。~责。顿开茅~。

生:“塞”的意思是第二个,指边界上险要的地方。

师:对,大家读一读词语:要塞、边塞、塞外、塞翁失马。出塞的意思就是指到边防去守卫边疆。在中国的历史上,自古以来,边塞战争连连不断,于是就有了大量的以边塞为描写内容的古诗,这样的诗成为边塞诗,也形成了边塞诗的流派,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也被成为边塞诗人。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期。请一个孩子来读一读什么是边塞诗。

PPT: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

联想:边塞诗可能会写到哪些内容?

生:读: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

师:大家联想一下,边塞诗可能写到那些内容?

生:我想会写到战争。

生:会写到战士打仗。

生:边塞诗会写一些边塞风光,还有一些战士的生活。

师:听得出来,你在课前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还有补充吗?

生:边塞诗还写到战士对家乡的怀念。

师:听了孩子们刚才的发言,我能明显感到大家发言的信息来自课前的资料,这很好,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的信息进行提炼,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概括一下,边塞诗通常会写到以下内容。,那个孩子来读一读。

PPT:边塞风光 战士生活 报国抱负 将士怀乡

生:读

二、交流边塞诗的一些代表作,横向拓展边塞诗,扩展课堂的容量。

师:大家还收集了很多边塞诗,接下来我们就分享一下。请大家选择一首你最感兴趣的或者最喜欢的边塞诗读给大家听。

PPT:分享边塞诗。

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 沙场君莫笑,来征战几人回。

生: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生: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生: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生:······

师:看来大家课外学习很有效,我们一起来分享几首堪称边塞诗代表作的作品。整体感知一下,这些诗句写了哪些内容?

PPT: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提示,比如这首诗中,描写边塞风光的是?

生: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师:对了,那三四句呢?写什么?

生:三四句在写报国抱负。

师:尤其是其中的那句在写报国的抱负?大家齐读。

生: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整体感知一下的几首诗,请根据提示朗读。

PPT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描写展示生活的是——

生: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师:朗读三四句,这一句又写什么?

生:写将士怀乡。

师:请朗读。

PPT:《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师:描写边塞风光的是——

生:朗读“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师:战士生活的——

生:朗读“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师:最后一句写什么?

生:报国抱负

PPT《走马川》(唐)岑 参君不P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生:朗读《走马川》

三、用“以诗解诗”体会批注的方法赏析《出塞》,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古诗的中心和作者的感情。

师:在边塞诗中,其中有一首诗被誉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七绝”就是七个字的古诗,知道什么是“压卷之作”吗?比如出一本诗集,这首诗放在?

生:就是放在最后的`。

师:好,下来在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理解“压卷之作”的意思。这首诗的诗人也被成为“七绝圣手”,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赏析的——《出塞》。请孩子们朗读,也请一个孩子读译文。

PPT:

篇4:三年级语文《出塞》教案

三年级语文《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4、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的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出塞 王昌龄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篇5:《出塞》优秀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3、会写1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昌龄的资料。

2、收集和阅读其他的边塞诗。

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并且通过课后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感悟古诗的几种方法,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具体建议如下:

1、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体验诗的语感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

2、理解感悟古诗。

古诗教学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体会诗的意境。可安排下列内容:

(1)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意。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专指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山关,而是用来说明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争一直在无休止地发生。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可见战争是无情的,带给人们无尽的苦难。“但”是“只要”的意思。“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由于他英勇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是化用典故,指扬威北方边关的名将。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如果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驻守边关,绝对不会让敌骑越过阴山。

(2)体会意境。

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深远意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但在这两个词之前加了“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3、阅读教学

(1)整体感知诗的内容。结合书后注释,熟读课文后,小组同学讨论感知大意。

(2)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的意思;根据诗句,理解诗的意境,并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查找王昌龄其他的边塞诗,讨论研究他的诗作风格和爱国情怀。

4、活动提示

(1)“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这道题是要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看画面写诗句,再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根据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写上相关的诗句;二是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是想通过一条从诗到画再从画到文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教学时,教师可用书上的原题引发话题,也可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其他形式组织教学。

(3)“古诗的感悟”。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向学生提供几种感悟古诗的途径与方法:

①上网查找资料;

②反复诵读进行感悟;

③利用插图进行感悟;

④利用课文中的注释进行感悟;

⑤查阅辞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如果飞将军李广今天依然在世,就绝不会让胡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汉朝的将士们把胜利的旗帜插满了阴山,将士们决心保卫边关,全歼敌人,连敌人的一匹马都不让活着回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们在大漠黄沙中身经百战,盔甲都已经磨穿了。可是他们报国的斗志依然不减,发誓不攻破楼兰,不歼灭敌人决不回还。

(4)“积累”。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更多的边塞诗。选入的是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这是一首充满战斗生活气息的诗,描写了守边的将士黑夜追击敌军的情景:侵犯边疆的敌军趁着黑夜没有月光,偷偷逃跑,惊飞起大雁,将军一声令下,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骑上战马,刀出鞘,箭上弦,此时此刻,大雪弥漫,刹那间飞雪将弓箭和大刀全都覆盖上了。

课文中的注释很多,学生可能还不习惯阅读注释,要教给学生充分利用注释,用“代入法”学习古诗,让学生结合书后的注释、利用工具书去自学古代诗词。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后两句诗的历史性意义理解上会有些困难。为什么如果李广将军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兵马越过阴山呢?这就要求教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加以介绍、讲解,来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写法以及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怀。

相关资料

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的诗人。他中进士后授汜水尉,后中博学宏词科,官校书郎,出为江宁令,晚年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他的诗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成就,当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享有盛誉,现存诗一百八十首。

龙城:为匈奴祭天之处,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

不敢入右北平。”后一解释较合理。

篇6:《出塞》优秀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篇7:《出塞》王昌龄教案实录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还是秦汉时的关,万里远征的将士,到现在还没有归来。只要镇守龙城的李广将军还在,必然不让胡马越过阴山。

还: 但: 度:

生:朗读,读译文。

师:其中一些重点字的意思来理解一下。

生:“还”的意思是归来,“但”的意思是只要,“度”的意思是越过。

师:我们根据刚才对边塞诗的了解,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诗的每一句写了审吗内容,大家思考一下。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写了边塞的风光

生:万里长征人未还写了将士生活。

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写了战士的报国抱负。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来深入学习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PPT:秦时明月汉时关,

生:朗读

师:这句诗里出现了两个表示朝代的词语“秦”“汉”,而我们的诗人是在唐代,我把三个朝代的时间列出来,孩子们大概计算一下时间,有多久。

PPT: 秦朝 ———— 汉朝 ———— 唐朝

公元前2 公元前2 公元6

生:八百多年。

师:我们也能说接近千年,你能从这个时间感受到什么吗?思考一下

生:我觉得时间很长。

师:对,诗人在开篇的第一句就把时光追溯到近千年的,带我们进行了穿越,明月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

生:明月没变,边关没有变。

师:还有呢?往深处想想,在那遥远的边塞,还有不变的是什么?

生:还有不变的是战争。

师:对,还有连年的战争没变,征战的将士去了一拨又一拨,可是,历经千年啊,战争依旧没有改变。我们接下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继续深入体会。

PPT: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请孩子们读这一句,读出感情。

生:朗读

师:有的孩子留心到了标点,读出了语气,再读。

生:朗读

师:这次读得比较好了,老师把这句话改了一下标点,万里长征人未还?人未还?为何人未还呢?那些人干什么去了?孩子们能结合你收集的相关诗句来解答这个疑问吗?请孩子再次回到资料,试着找找这样的诗句,做勾画。

师:同桌交流一下。

生:同桌交流。

师:我们全班交流一下。

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战士们正准备打仗。

师:所以——

生: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是呀,葡萄美酒夜光杯,就还没有喝够,可是,战鼓已经敲响,马儿已在催促,所以

醉卧——

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接着交流。

生: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抱负没有实现,终不还,所以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生: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这样的诗句有很多,就那我们昨天才学的《十五从军征》来说吧,十五从军征——

生:八十始得归。

师:八十始得归。老兵还算幸运,虽然八十岁了,但还是归来了,而更多的将士,是人未还。

PPT: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汉 《乐府诗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从军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

师:有的将士将奔赴战场,而有的战士已埋骨河边,请读——

生: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师:那些埋骨河边的人,成了家乡妻子、或者是母亲梦里思念的人。也许想范仲淹写的那样——

生: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师:即使已成白发将军,也只有思乡的清泪啊!孩子们,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什么?请大家将自己的体会用关键词的方式批注在书上。

生:做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请几个孩子上台板书你的批注。

生:四个孩子板书:残酷、悲愤、痛苦、想念

师:我们请四个同学解释一下自己的批注。

生:我感觉到了战争的残酷。

生:我觉得战士们非常痛苦。

生:我感受到悲愤

师:哦。是诗人还是战士?

生:是诗人有悲愤的感觉。

生:我还体会到战士们虽然没有回到家乡,但是他们一定很想念家人。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而且是从不同的角度写下的批注,感悟很深。并且还体会到了诗人悲愤的心情。

刚才我们用了很多相关的诗句来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这种方法叫“以诗解诗”,是古诗赏析中一种非常独特的方法,一首诗就是一个点,让我们把平时积累的古诗在这里融会贯通,非常有趣。好,我们接着品读三四句。

PPT: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生:朗读

师:这句诗中出现了一个人——李广将军,关于李广,孩子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来交流一下。

生:李广是一个很厉害的将军,被称为飞将军,但是他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给他封的官。

生:李广老年时,在家乡郁闷地生活,最终死在家乡。

师:一代将才,命运悲惨啊!李广作为一个将领,他的才能如何呢?有诗为证

PPT: 塞 下 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师:请孩子们朗读。

生:朗读

师:这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将军就是李广,从诗中可见李广——

生:他的箭术很了不起。很有力量。

师:从那句诗中读出的?

生:没在石棱中。

师:对,箭法之精准,之有力量。王昌龄把李广引入诗中,可见作者对李广是充满——

生:敬佩之情。

师:是呀,充满敬佩之情,“但使龙城飞将在”在这敬佩的背后,你还读出诗人的言外之意了吗?他想表达什么?李广可是汉代的将军啊。

生:我想诗人是指唐朝没有像李广那样厉害的将军。

师:嗯,有点道理,因为没有李广那样的将军,所以才使边塞战事不断,百姓——

生:生活很痛苦。

师:大家认同这种理解吗?

生:点头表示认同。

师:这是一种合理的解读,换一个角度再想,也许有李广那样的将军,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

生:而伯乐不常有。

师:对,你理解到什么言外之意了?

生:也许有李广将军那样的人,可是朝廷没有用他。

师:有道理,也许是像李广那样的人才没有被重用,所以边关战事没有平息。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但使——

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呢?

生:希望战争平息。

生:诗人渴望和平。

师:说得很好。秦汉到唐,历经千年,战争不断,百姓生活困苦,要是没有战争多好啊,百姓安居乐业,不在有“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人间悲剧。请孩子们带着理解再次朗读这首古诗。

生:朗读。

三、学习“互文”的修辞手法和“引用典故”的写作方法。

师:这首诗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不仅仅有着我们刚才体会到的丰厚的内涵,还有着两个典型的写作方法,其中一个是互文,我们来看一看

PPT:写作手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

译文:明月是秦汉时的明月,关是秦汉时的关。

互文:诗句中的两个部分互相呼应,实际在说一件事。

师:请一个孩子读读“互文”的概念。

生:读

师:诗句中的两个部分互相呼应,实际在说一件事。所以这句诗正确的翻译,孩子们仔细看,要把秦汉放在一起,秦和汉形成了互文。如果按照我们平常翻译古诗的方法,对应翻译,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这样理解就错了。而要理解为明月是秦汉时的明月,关是秦汉时的关。这种方法在其他古诗里也有运用,比如这首诗。

PPT: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师:这首诗也非常经典,请朗读。

生:朗读

师:运用刚才了解的“互文”的修辞手法,请你选择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正确译文。

PPT: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 )

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 )

生:正确的译文是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

师:对,这句诗中烟和月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还有一个手法是什么呢?请孩子们再看这句诗。

PPT: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师:这句诗中引用了一个著名的人物——李广,这样的手法叫“引用典故”。孩子们了解一下。

四、结束语,引导延伸学习。

师:好,关于这首诗,我们今天就赏析到这里,其实这首诗还有头站学习的空间,比如,可以读一读关于战争的历史故事,也可以读读《史记·李将军列传》,进行广阔的延伸学习。“学无止境”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还记得我告诉大家今天的研究课上《出塞》时,当时有同学说“那么简单啊”是的,四句诗只有28个字,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觉得它简单吗?

生:笑,摇头。

师:之所以唐诗宋词被称为国粹,因为它博大精深,一首诗的内涵是极其丰厚的,看你怎么去读。好。下课。

篇8:出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孙世建

学习目标:

1.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 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 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学习难点: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的写法。

教学准备:

1. 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

2.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每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先背诵,第二小组任意一位同学紧跟上,接不上算输。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出示视频范读)

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它?

三.按学生的意见,先交流预习中所思所疑。

1. 指名一学生读这首古诗,注意读音。

2. 自由读诗,小组中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理解的内容,向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小组中无法解决,便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3. 交流中解决诗中重要的问题,如:飞将,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4. 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

猜测:作者是想说:

1. 在边塞看到了秦代的明月,汉代的边关。

2. 在边塞看到了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3. 在这边塞上,明月还是那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那秦汉时的边关。

四.在小组中边起来说说诗意,集体交流。

五.进一步朗读、理解。

1. 读诗,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体现感情?

2. 再读后,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收获?

3. 思考:(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难度系数)

一星级:从“万里长征人未还”感受到作者怎机关报感情?

二星级:你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看出作者还想说什么?

三星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作者的一种愿望,因为:

又是作者的一种感慨,因为:

六:背诵古诗。

七:创情境说话。

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看一段动画,组织语言,再次看的时候,当一名小小解说员。

播放FLASH动画,使学生进入《出塞》这首诗的情境中。

再播放动画,谁愿挑战这个任务?

八.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

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

九.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诗人们写边塞诗,往往充满了忧愁和伤感。国力强能给人民安定和平的生活,国力衰弱,人民便会饱受战乱之苦,今天的中国,国防实力又如何呢?

交流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关于美国飞机在我领空与我战士王伟的飞机相撞的资料、中国最先进的武器图片,最好是能搜集到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的资料片)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我国军事实力如此强大,有什么感想?用你们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吧。

十.模仿创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你们有没有信心写出一首关于现代国防的诗来?

友情提示:

1. 可以改动诗句中的一些词。

2. 可以将几首诗中的句子改装合并。

3. 借古诗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4. 别忘了至少要二、四句押韵。

交流创作成果。

再读《出塞》。

十一.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喜欢的作业。

1. 默写《出塞》

2. 继续搜集和背诵边塞诗。

3. 继续搜集和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4. 预习《草船借箭》,并到《三国演义》中了解本故事前后的内容。

作者邮箱: ssjtiger@sina.com

[出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9:大班语言古诗出塞教案

大班语言古诗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篇10:《出塞》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题“出塞”。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大漠、烽烟、黄沙、荒草……)

可见边塞自然环境恶劣,怪不得王维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写过“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这样的诗句。

(将士、血战、兵戈……)

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

[评:人文性,不管怎样理解,说成是人类、文化、文明也罢,说成是人性、修养、情操也罢,总之,必须承认,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思想活动。它的物质基础仍然是语言。而且,语言本身就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学生对古代战争的苦了解并不深刻,因此要结合一些资料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

二、新授

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是怎样描写边塞生活的?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中“人”指的是――?(戍边的征人)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远,离家时间长)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条件艰苦,战争残酷,离家的征人只有什么相伴?让我们从上一句诗中找答案。(明月,边关)

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你怎样理解呢?

学生回答。

为了理解这句诗,让我们先看一段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看来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旧是万里长征久未还。

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会想些什么?

是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征人们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同来看一看,(出示)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眼泪;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泪水,稚嫩的心灵在呐喊;

篇11:《出塞》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题“出塞”。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出示“塞”的读音。学生读出并组词。出示一组边塞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荒凉,孤寂,辽阔。让学生谈谈看完图片的感受。

在古诗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大漠孤烟、烽烟连天、黄沙漫天、荒草连连、长河落日……)

边塞的环境是荒凉气冷的,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请看王昌龄的《出塞》(课件出示)

二、新授

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是怎样描写边塞生活的?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中“人”指的是?(戍边的征人)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远,离家时间长)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条件艰苦,战争残酷,离家的征人只有什么相伴?让我们从上一句诗中找答案。(明月,边关)

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你怎样理解呢?

学生回答。

为了理解这句诗,让我们先看一段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奴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板书:秦朝——汉朝——唐朝。

战争从秦朝至今连绵不断,战火一直在燃烧!无数征人戍边不归!

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会想些什么?

是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征人们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同来看一看,(出示)

对于亲人来说,白发苍苍的父母,仰望边关的明月( );请老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的明月(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的明月( )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评:通过想象,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征人的苦,以及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一种情感。让学生真正地走入到情境中去,感受到战争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古代的边塞诗,也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让我们齐读。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后两句讲了什么?

“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汉朝李广将军)

秦汉至唐,将军无数,诗人为什么单单提到汉朝的李广将军的?

让我们看一段资料:汉朝李广将军以英勇善战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后,称其为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结合资料,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两句是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教师提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小结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一齐读全诗。

[评:在这节课中学生深深地体味到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国家的爱,这一切都是对和平的渴望。在人文性体验上,给学生一个正确地认识,从小树立对和平的热爱]

三、结课升华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古诗,更结合了大量资料,读出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和平的渴望,这些诗文深处的内容。我还有一些资料可作为这首诗的补充。

课件出示“匈奴河南之战”和“匈奴漠北大会战”

师: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唏嘘,这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可贵,我们呼唤和平。

板书: 《出塞》(唐)王昌龄

战争:秦朝——汉朝——唐朝

明月:边关——家乡——亲人

停止战争,呼唤和平

篇12: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相识诗歌的意思造就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相互来往、互助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形貌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盼望宁静的情感。

教学法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西席激情同砚们我们生涯在一个诗的国家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熏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涯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寓目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问题的明白。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局面而且使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缔造提供一个优秀的感知情况。

二、创设情景开端感知诗意

1、下面请各人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念书情况。

凭据学生朗读情况西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形貌的画面。

2、西席举行学法指导各人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网络的资料,实验着明白一下诗句的意思。若是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砚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接纳差此外学习结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生长,引发学生创新性头脑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情感朗读

在学生明白诗意的基础上,接纳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砚评议、小组赛读、西席范读等差此形状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历程中西席适时施展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引发情感,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情感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远程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昼军务忙碌,到了静夜,面临边塞荒芜的关山,面临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睁开想象,揭晓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讨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涯。实在,有许多诗人从差此外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对比一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你网络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适才学习古诗的要领,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西席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结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接纳差此形状式,可以读诗谈体会、互助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差此形状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各人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善于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竣事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侪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心田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浏览一番。

2、演示课件,竣事授课。

篇13: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3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出塞》。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背吗?(出示课件)

2.同学们,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吗?(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

1.“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是什么意思?(到边疆戍守边关)

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资料。(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三、明诗意

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现在你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3.生汇报『puXuewaNG.com』

(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3)现在,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指名说,自由说。(教师适时讲解“互文”这一文学知识)

(4)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齐读)

四、悟诗境

1.古人常说:“诗以言志。”就是说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唐朝,再度走进这首诗。请学生们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荒凉的 萧瑟的……)

3.(配乐)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战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让我们和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这两行。(师生同读)

4.遥望明月,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凄冷的夜晚,戍边的战士们望着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想到了故乡,想到了家人……)因为太思乡了,所以,他们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们望到的是什么?

5.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资料)仅山东一地的戍边战士,能回家的十个里面只有两三人,回家有希望吗?回首有用吗?正如唐代诗人高适所说:(课件出示)征人蓟北空回首。

6.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前两句。

7.人未还,心相系,和战士们同处在一轮明月下的亲人又是怎样一翻情景呢,高适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少妇城南欲断肠。读着这一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怎么理解这一句?

8.仅仅是少妇在盼吗?还有谁在盼?(父母在盼,儿女在盼……)他们那白发苍苍的双亲老泪纵横地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可怜的妻子在哀怨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同学们,我想用一个“悲”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

10.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战争一直延绵不断,思乡的征人,除了想念家人,还在想念谁?(齐读后两行)师简介李广,出示李广资料。

11.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

12.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

13.这时他们除了有思乡的情怀,还有什么情怀?(誓死守卫祖国边疆的情怀,爱国的情怀……)其实,王昌龄也和战士们一样,有着相同的情怀,所以,才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齐读后两行)

14.这就是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忠诚,感天地;他们的英勇,泣鬼神。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读出他们的豪情壮志。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壮,这就是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悲壮。在悲壮中还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现在,假设你们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矗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生配乐齐读)

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件出示)

六、布置作业

收集你喜欢的边塞诗,并摘抄到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

出塞

戍边艰辛

期盼良将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ivillc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名称:《出塞 教案》
文章链接:https://www.59dt.com/article/470804.html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