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为写作提供
各种范文范例参考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2(选修备课资料)

【简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2(选修备课资料)(共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在此,感谢网友“哇哈哈的哈哈”投稿本文!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2(选修备课资料)

篇1:《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2(选修备课资料)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二、诗歌的平仄格式

(1)绝句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常见格式。

A.仄起仄收。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句押韵。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例如: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绝句四首(其三)(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句押韵。例如: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苏台览古(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C.平起仄收。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二、四句押韵。例如:

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夜读范至能《揽辔录》(唐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D.平起平收。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句押韵。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例如:

听鼓(唐李商隐)

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常见格式。

A.仄起仄收。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例如:

塞下曲(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例如:

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C.平起仄收。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例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D.平起平收。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对仗。例如:

晚晴(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2 节内容参考王力《诗词格律概要》、《诗词格律十讲》等著作有关内容)

五、参考文献链接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故言语者,文章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古之教歌,先揆以法,使疾呼中宫,徐呼中徵。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抗喉矫舌之差,攒唇激齿之异,廉肉相准,皎然可分。今操琴不调,必知改张,摘文乖张,而不识所调;响在彼弦,乃得克谐,声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内听难为聪也。故外听之易,L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可以数求,难以辞逐。

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沈则响发而断,飞则声r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逐新趣异,故喉唇j纷,将欲解结,务在刚断。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故余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属笔易巧,选和至难;缀文难精,而作韵甚易。虽纤意曲变,非可缕言,然振其大纲,不出兹论。

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a;翻回取均,颇似调瑟。瑟资移柱,故有时而乖贰;a含定管,故无往而不壹。陈思潘岳,吹a之调也;陆机左思,瑟柱之和也。概举而推,可以类见。

又诗人综韵,率多清切;楚辞辞楚,故讹韵实繁。及张华论韵,谓士衡多楚,文赋亦称知楚不易,可谓衔灵均之声余,失黄钟之正响也。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讹音之作,甚于枘方: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练才洞鉴,剖字钻响,识疏阔略,随音所遇,若长风之过籁,南郭之吹竽耳。古之佩玉,左宫右徵,以节其步,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忘哉?

赞曰:标情务远,比音则近。吹律胸臆,调钟唇吻。声得盐梅,响滑榆槿。割弃支离,宫商难隐。

●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84年)

我以为诗的要素有三种:就骨子里说,它要表现一种情趣;就表面说,它有意象,有声音。我们可以说,诗以情趣为主,情趣见于声音,寓于意象。”

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的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就音说,它有一种整齐的格律,声与韵组成一种和谐的音乐,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如果细加玩索,这音乐也很适合于诗所要表现的情调。就义说,它写出一些具体事物的意象……这里的许多意象都朝着一个总效果生发,它们融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境界,可以看成一幅画或一幕戏。

新诗的格律主要须从民族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而所建立成的应该是崭新的更适于现代生活和现代语言的形式。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头两句用韵而后面忽然不用韵,有人以为它是中国惟一的无韵诗,其实与其说它是无韵诗不如说它后半每句一换韵。这种没有定准的音节恰能描写鱼戏时飘忽不定的情趣。

理想的诗歌朗诵,正如理想的诗歌一样,必须求得语言的自然节奏与音律的形式节奏的谐和统一,这就是既能表情,又有音乐美。理想的诗应能调和语言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冲突,意义的停顿应与声音的停顿一致。

●启功(《汉语现象论丛》,中华书局,。有删节)

骈文的骈,是指字句对偶整齐而言;韵文的韵,是指押韵而言。骈文不一定都有韵,韵文也不一定都是骈体。还有从句中字数角度而言的,像有许多骈体文(包括有韵和无韵的),多用四言句和六言句(当然不是一律的、绝对的),所以凡属这类的文章,又被统称为“四六”,这可算广义的;宋人习惯指一些制造、笺启中的骈偶作品为“四六”,则可算是狭义的。

先谈无韵骈文中的平仄声律问题。按骈体文章中,除赋类有“律赋”的名称外,其他文体并没有什么律与非律的界限(律赋的条件,除声调的标准外,还有韵字的限制)。但从文中声调来看,也未尝没有较精和较粗的差别。如果把那些较精的借称为律调,那些较粗的便可借称为古调。较精的:句中平节仄节间隔匀称的各组(所谓组是指一联或一段)句脚平仄排列也合乎抑扬规律(当然一些声调较精的文章,也并非绝无较粗的句或组,这像律诗之有拗句或拗联);较粗的:句中平节仄节可以间隔不太匀,句脚平仄排列也不一定密切地依照抑扬次序,只是句与句之间或组与组之间大致达到由抑归扬或由扬归抑而已。

骈文无论有韵与否,句中字数的限制都比诗歌为宽。各种字数的句式都会受到采用,但大部分的骈文中大部分的句式,是以四言、六言居多的。

声调精致的“四六”骈文,每句中的平仄规格和句与句之间的排列关系,也各有它的基本法则。大致是:一句中的平节仄节交替,也就是主要用四言、六言的合律句式。句与句之间的排列关系,是以联为基本单位。每半联(半联或称一扇)有一句的,有两句的,也有较多句的。半联一句的,上下句平节仄节相反。举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的例子,如:

时平维平九仄月仄,(两节,平仄)序属仄仄三秋平平。(两节,仄平)

落霞仄平与(仄)孤鹜平仄齐飞平平,(三节,平仄平)秋水平仄共(仄)长天平平一色仄仄。(三节,仄平仄)

无韵骈文的全篇句脚平仄,也有一种规律,它们多是甲乙乙甲甲乙乙甲……反复进行的'。例如:

豫章故郡仄,洪都新府仄。星分翼轸仄,地接衡庐平。襟三江而带五湖平,控蛮荆而引瓯越仄。

物华天宝仄,龙光射牛斗之墟平;人杰地灵平,徐孺下陈蕃之榻仄。……

无韵骈文的技巧,无论是句中各节的平仄交替,或上下句句脚的反复抑扬,以至字面的排比对偶,明清时代的“八股文”中都曾采用。而八股文中常有半联(八股文一篇四“比”,即是四联。一比二“股”,一股即是半联)十几句甚至更多句的。

有些长楹联也是这类手法,用各种长短句子拼成,每句的句脚也常是仄顶仄,平顶平。

韵文(并包括诗、词、曲)的押韵法则,有两个方面:一是韵句的位置,一是韵部的多少。

韵句的位置,是指篇中押韵的句子各在第几句处。这不外三种情况:一,连续的,即每句押韵;二,间隔的,即隔句押韵、隔组押韵和分组换韵等;三,混合的,即将以上两种形式部分地结合使用。

韵部多少,是指篇中共有几个韵部,这不外两种情况:一,单韵的,即全篇用一个韵部;二,多韵的,即全篇用不止一个韵部,在篇中换韵。

以上两个方面、五种形式,相互错综,变化便很复杂。式例繁多,不再一一列举。

●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中华书局,)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花样却不多。总的情况大致是这样:

一、用平水韵,隔句押,几乎都用平声韵。

二、一首诗,韵字限定用同一韵的,邻近的韵,如东、冬,江、阳,等等,也不得通用,否则算出韵(也称落韵);只有第一句可以通融,偶尔用邻韵。

三、双数句尾字必入韵;单数句尾字不入韵,只有第一句可以灵活:五言以不入韵为常,七言以入韵为常。

四、押平声韵,除第一句入韵的以外,单数句尾字必用仄声,与平声韵字对称。

五、一首诗的韵字:五绝通常用两个,少数用三个,七绝通常用三个,少数用两个;五律通常用四个,少数用五个,七律通常用五个,少数用四个。韵字不许重复(连续用同一字名独木桥体,不足为训),除非意义不同。

六、两句称为一韵,如用五个韵字的律诗,仍然称为四韵。

七、单数句和其下的双数句合为一联,单数句称为出句,双数句称为对句(尾字入韵)。

八、绝句两联,称为首联、尾联,或第一联、第二联;律诗四联,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或第一联、第二联、第三联、第四联。

九、上下联都要求平仄相对(容许小的变通)。有的联还要求或可以意义相对(对偶),情况复杂,留到后面专题谈。

作近体诗选韵,先要知道平水韵平声韵的情况。下面是《佩文诗韵》平声韵的排列以及各韵包括的字数:上平声。一东:东、同、铜、桐等174字;二冬:冬、农、宗、钟等120字;三江:江、杠、M、等51字;四支:支、枝、移、为等464字;五微:微、薇、晖、辉等72字;六鱼:鱼、渔、初、书等123字;七虞:虞、愚、娱、隅等305字;八齐:齐、蛴、脐、黎等133字;九佳:佳、街、鞋、牌等55字;十灰:灰、恢、魁、隈等111字;十一真:真、因、茵、辛等171字;十二文:文、闻、纹、蚊等97字;十三元:元、原、源、鼋等161字;十四寒:寒、韩、翰、丹等123字;十五删:删、潸、关、H等64字。下平声。一先:先、前、千、阡等235字;二萧:萧、箫、挑、貂等183字;三肴:肴、巢、交、郊等107字;四豪:豪、毫、操、绦等110字;五歌:歌、多、罗、河等115字;六麻:麻、花、霞、家等167字;七阳:阳、杨、扬、香等270字;八庚:庚、更、羹、p等190字;九青:青、经、泾、形等90字;十蒸:蒸、A、承、丞等114字;十一尤:尤、邮、优、忧等247字;十二侵:侵、寻、浔、林等70字;十三覃:覃、潭、谭、等96字;十四盐:盐、檐、廉、帘等86字;十五咸:咸、、函、缄等41字。各韵包括的字,数量有多少的分别,意义有常用不常用的分别,两种分别相加,就必致对作诗选韵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以包括字数多少、意义常用与否为标准,或说以便于用、不便于用为标准,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把平声韵三十种分为四类:

一、宽韵--包括四支、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一东、十一真、七虞共八韵,作诗用这些韵,有较多的韵字可用。

二、中韵--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鱼、二萧、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齐、五歌、六麻、四豪共十一韵,作诗用这些韵,有次多的韵字可用。

三、窄韵--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共七韵,作诗用这些韵,有较少的韵字可用。

四、险韵--包括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共四韵,作诗用这些韵,有更少的字可用。

显然,泛泛说,有诗的情意,想用近体诗的形式表达,选韵,用宽韵比较容易,因为有较多的字供周转;其反面的险韵,可用的字不多,周转就难了。

但这是“泛泛说”;作诗选韵,还要考虑其他条件,计有下列这些。

一种,来于声音与情调有关系。如七阳与五微相比,七阳显得豪放开朗,五微显得委婉沉郁,如果情意恰好是委婉沉郁的,那就宜于选用窄韵的五微而不用宽韵的七阳。

另一种,有些字,如六麻的家、花、斜,五微的衣、归、飞,十二文的云、裙、君,十五删的山、关、还,像是与诗的情意有较密切的关系,作诗常常要用,也好用,因而选韵,虽然不是宽韵,也有相当多的被选用的机会。

再一种,是情意限定了用某词语,而某词语又恰好宜于用在双数句的末尾,这就等于选韵之前已经限定了韵字,也就限定了韵,因而就不再有选择的自由。可以凭推想或假设,举两个例。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五律,第四句“空忆谢将军”是警句,很可能是先得的;如果是这样,那“军”就限定了必须押十二文韵,所以其馀三个韵字用了云、闻和纷。又如杜甫《蜀相》七律,末句“长使英雄泪满襟”是警句,很可能是先得的;如果是这样,那“襟”字就限定了必须押十二侵韵,所以其馀四个韵字用了寻、森、音和心。

还有一种,或说两种,是别人限定了用某韵,自己也就不再有选韵的自由。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试帖诗(五言六韵或五言八韵),如诗题是“赋得青云羡鸟飞,得青字”,这就限定了用九青韵,而且其中一个韵字要是“青”。(几个人聚会,分韵作诗,也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作和诗(次韵或步韵),比如原作是七律,五个韵字依次是门、村、痕、魂和存,这就不只限定了要用十三元韵,而且限定了要同样用那五个韵字,连次序也不许变。此外,联句,写第一个双数句的,尾字用了哪一个字,也就限定了用哪一个韵。

此外,有的人作诗,有时还故意用险韵僻字,如三江的、降、泷、腔之类,以显示自己在高难动作中能够应付裕如。这不是作诗的正路,以避免为是。

追忆

篇2:《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设计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

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与平仄;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爱我国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只要翻过“假山”,就能尝到“美景”滋味。

二、格律诗的诗体:

(一)关于格律诗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这里只简单介绍绝句和律诗。

1、绝句:绝句的体裁: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五绝是五言四句,七绝是七言四句。绝句的要求:偶句(第二句,第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第一句可压韵,也可以不压韵。 例: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律诗:律诗的体裁:也是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和七律。

律诗的要求:

五言七言都各为八句。偶句(第2、4、6、8句)押平声韵,奇句(第1、3、5、7句)的最后一个字用仄音。第一句也跟绝句一样押不韵都可以。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分别要对仗。

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关于押韵

1、诗歌有了韵脚会有什么特点写诗要押韵,跟麻婆豆腐要有辣椒花椒才好吃一样,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虽然追求自由的新诗越来越趋向于不押韵,但读着流畅的新诗,韵脚还是随处可见的。如果我说格律诗比自由诗容易让人记住,也许你不会反对吧?要是我们在大街上随便拦个路人,让他马上背出一首完整的诗来,恐怕脱口背完“白日依山尽”的比“小巷”或者“再别康桥”的要多得多吧。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格律诗严格押韵。有韵就顺口,顺口就容易记。

2、什么是韵,“韵”究竟长啥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大家都会说普通话,应该知道汉字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拼读出来的。一个韵母与不同声母结合可以拼出许多字音,如韵母“i”可以跟不同的声母组合成: xi(西) di(低)ni(泥) ti(蹄) di(堤)这些都是所谓的同韵字了。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看出这是我们上一节中举例的那首七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中的所有“韵”脚。对“押韵”这个概念还比较生疏的同学,如果你有时间,不妨给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标上拼音,试试把剩下三首诗的韵脚找出来。一来熟悉一下“声母”和“韵母”的不同组合;二也复习一下格律诗所要求押韵的位置。

3、这个韵要押什么?怎么押?格律诗逢偶句,也就是2、4、6、8句是要押韵的,而且要押平声韵。音韵学家把古韵分为三种,一个是上古韵,就是《诗经》《楚辞》里的韵脚。(上古韵是没有韵部的,是后人根据先秦、两汉的的古诗主要是先秦的古诗总结的。)上古韵我们先不说,因为暂时也用不到。另一个是中古韵。在西晋末年发生了五胡乱华的事,天下纷争,民族大融合,当时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大概就是中古韵(或说语言)产生的原因。《平水韵》里把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106个韵部,其中平声韵30个,我们写诗一般是按这30个平声韵来压的,而平仄也是根据《平水韵》里的四声分类来区分的。还有一个是近古韵,也就是元曲的韵部,这里和格律诗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所以忽略。还有一种就是今天的普通话韵部,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的。就是网上常说的“新韵”了。对于初学者,可以自己考虑选择《新韵》还是《平水韵》读一读。

(三)关于对仗

在介绍“格律诗”(也叫“近体诗”)的简单定义时我们说过,“绝句”(五绝和七绝)一共由四个句子组成;而“律诗”(五律和七律)需要八个句子。这多出来的四句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得“对仗”。如果你对“对仗”这个术语不太熟悉的话,“对对子”或者“对联”应该不太陌生。咱们中国早就有过年时在门上贴大红春联的习俗:爆竹一声除旧岁梅花数点接新春对联实际上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又叫“楹联”,对仗则是中国楹联最基本的.特征。

1、何为对仗

(1)什么对什么先看一下:天王/宝塔(名词);盖/镇(动词);地虎/河妖;爆竹/梅花(名词);一声/数点(量词);除/接(动词);旧岁/新春(时间名词)。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这是抄自《基维百科》的定义:“对仗”,是中国诗的术语,也就是中国诗的创作手法与修辞规则。“对”字在此做动词,意谓着将两两一对的东西放在一起。“仗”字则来自古代仪式往往由两人一组来举行,有“仪仗”的“仗”意。对仗有时也称为对偶。一共八句的律诗,要求中间的四句两两对仗。律诗的对仗和对联的对仗要求还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要宽松一些。

(2)怎样“对”才算“仗”“对杖”是指两个句子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必须满足下述的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句读,相同位置上词语的词性,都要完全相同;而且两句的平仄规律是“相对”的。满足这种关系的两个句子就构成一个对仗结构。

(3),对仗的类型:

①工对严格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而且在名词对名词时,所属的词类也要一样。由于名词的范围很广泛,过去还把名词再细分为很多类:天文、时令、地理、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形体、人事、人伦等等。比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一对仗结构中,“月对云”是名词对名词,而且是天文类对天文类,这一对就非常严格工整。象这种既满足词性相同又满足词类相同的严格的词对就叫做“工对”。

②宽对比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元稹《早归》)这一对仗结构中的“马对花”,是名词对名词,但马是动物,花是植物,不是名词分类中的同一类。这种只满足词性相同而不满足词类相同的词对就叫做“宽对”。要注意的是,对仗的工整程度可以用工对的数目来判断,但对仗的“质量”却没有度量性的标准来判断。换句话说,对仗工整的句子不一定就比不工整的句子更美更好。

③借对除了上述的“工对”和“宽对”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对仗方法叫做“借对”,其中又分为“借义”和“借音”两种方法。“借义”,比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这一对仗结构中的“寻常”意义为“经常”,和对仗句中的“几度”构成“寻常——几度”副词对,是宽对。但“寻”和“常”另有意义:古代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用这一层意义就构成了“寻——几”数目名词对,“常——度”度量名词对,都是工对。“借音”。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这一组对仗句中,“沧-蓝”形容词对是宽对,因为“沧”表大小,“蓝|”表颜色.但“沧”和“苍”同音,而“苍-蓝”形容词对就是工对了,因为它们都表示颜色.

④流水对在对仗结构中,也有一些对仗结构中,两句诗在内容上是互相依存的,要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或者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结构中,两句诗对得很漂亮,但要合起来才能表明作者要讲的理或者现象。这种对仗结构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流水对”。好像流水一样无法分开,始终相依相随。流水对可以是工对,宽对或者借对中的任意一种。除了两句诗构成的对仗结构以外,在一句诗的内部也能产生对仗结构。

比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这两句诗构成一个对仗结构,而每句诗内部又构成“句中自对”的对仗结构:“风-天”对,“急-高”对;“渚-沙”对,“清-白”对。练习:分析下面一首诗中的对仗结构。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

二、关于平仄

一首“基本”符合要求的格律诗(近体诗),除了前面说过的“五个或者七个字一句,四句或者八句组成”,最基本的要求是这28或56个字,大多数都还需要符合严格的“平仄”排列组合“规律”。那么到底什么是“平仄”呢? 什么是平仄还是从咱们最熟悉的普通话学起吧.原来所谓“平”声字就是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所谓“仄”就是第三声和第四声。具体到“妈/麻/马/骂”,“妈/麻”是“平”,“马/骂”为仄。你看,现在给你一个字,你能否马上就能根据普通话的声调说出它是“平”还是“仄”。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二四一一四,二二四三

二.咱们按照刚才说的把数字“一二”换成“平”,“三四”换成“仄”再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当然这是最最简单的慨念了,实际上不那么简单的.比如第一个“白”字,《平水韵》里是划入“仄”声字的。为什么在诗词中非要讲究这个“平仄”呢?(1)先请你大声地读读刚才那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多读几遍,看能不能体会出平仄变化带来的韵味。

篇3:《子夜》备课参考(选修备课资料)

《子夜》备课参考(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子夜》备课参考

一、主要情节与主题

《子夜》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三个月内重印四次。它的完成标志着茅盾创作的成熟,也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小说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由振兴实业到最终破产的悲剧命运为轴心,以吴荪甫与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焦点,展示了1930年5月到7月的社会生活,通过这两个月的历史横断面充分表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地点是上海。从纵的方面来看,是吴荪甫为发展民族工业而做的种种努力,写他如何苦心孤诣地经营他的庞大的企业,如何吞并小企业,如何用残酷的手段剥削工人,如何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最终却被外国资本支持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所击败。从横的方面来说,有内地乡镇土豪劣绅曾沧海、冯云卿的没落,农民的暴动,工人的罢工,交际花的活动,青年男女的恋爱……作品牵涉了从城市到农村的众多头绪。可以说,小说的构思是宏大的,它围绕着中心事件,把复杂万端的人物、情节,包括中原大战、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投射在中国的阴影,以及买办、投机者、军官、知识分子、资本家、工人等一并浓缩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

小说为我们提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衰史,突出描写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和统治阶级多重压迫下必然失败的悲剧命运。作者曾这样叙述他写作《子夜》的动机:“1930年……正是中国社会论战进行得激烈的时候……我所要回答的,只是一个问题,即是回答了托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中虽有些如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是因为1930年半殖地的中国不同于18世纪的法国,因此中国资产阶级的前途是非常暗淡的。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当时,他们的出路是两条:(一)投降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二)与封建势力妥协。他们终于走了这两条路。”

这种创作意图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构成了小说的写作基础。在客观层面上,《子夜》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才能出众,具有现代管理经验与雄心壮志,一心为民族工业而奋斗的资本家形象。但在主观层面上,作为左翼作家的茅盾显然无意把吴荪甫塑造为一个“英雄”,反而对吴荪甫这样的民族资本家,明显地持一种贬低和道德丑化倾向。如写其相貌,有意采用了“紫脸多疱”,一生气,这些紫疱就“冒气”等缺乏美感的夸张语词。在写他“身材魁梧,举止威严”之后,惟恐读者误会似的连忙添加一句倾向性极强的判断语:“一望而知是颐指气使惯了的大亨”。写他的表情,翻来复去只有一个词“狞笑”。在小说情节的安排上,则着重突出他“无可避免”的失败,而对能体现他能力和魄力的一系列事件,如构建“双桥王国”,赢得朱吟利的丝厂,收购八个小厂,在公债市场上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斗智斗勇,则尽量侧写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少有正面的细致刻画。作品浓笔重绘的多是主人公事业的曲折艰难、心情的焦躁沮丧、经常的绝望和不甘的挣扎。小说还多处强调吴荪甫对工农运动的仇视,陷入绝望时的“兽性大发”,以此种事件所昭示的“道德污点”,加强对这个人物进行批判和贬低的正当性。但另一方面,形象大于思想,当人物按照自身的性格逻辑、生活按照自身的本来面目出现时,就显示出与作家的倾向性相悖的另一面,吴荪甫成为一个使读者同情偏爱的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形象。这样两种相互冲突的价值立场始终同时并存于小说文本之中,这对小说主题的统一性不能不说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二、民族资本家形象的塑造

《子夜》人物众多,但最富有光彩的中心人物无疑是吴荪甫。这是一个中国文学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人”形象,是个有胆识、有手腕、有魄力又懂经营之道的“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一个与旧的封建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本家形象。他不再因循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老路,而是崇尚“实业救国”,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兴办民族工商业。他曾游历欧美,受过西方现代价值观念和科学知识的熏陶,向往中国也能顺利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书中写得最动人的地方无疑是他为发展民族工业呕心沥血、顽强奋战的场面。在故乡双桥镇,他创办当铺、钱庄、油坊、电厂,梦想着使那落后的农村乡镇变成一个工业发达的城市。在上海,他开办了实力雄厚的丝厂,同时还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志如孙吉人、王和甫等组建信托公司,借以摆脱帝国主义财团的控制,扩充自己的实力,发展民族工矿企业。他们希望他们生产的灯泡、热水瓶、阳伞、肥皂、橡胶套鞋,能进入全中国的穷乡僻壤,给那些新从日本移植到上海来的同行业工厂一个致命打击。不仅如此,这一人物还是我们民族向来缺乏的“铁腕人物”。他有着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奋斗精神,为了事业和理想,敢于不惜一切代价与各种困扼他的环境和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血战到底。作品一开头,就把他投入到“三条火线”的夹击中,写他的魄力、才干,不愧为一名运筹帷幄的大将:面对农村的损失,他决定将残余的资金转入城市;面对工厂的暴动,他选派了干将屠维岳,使之得到暂时的平息;面对赵伯韬的威胁,他组织了益中公司来抗衡。赢得朱吟秋的丝厂,收购八个小厂,在公债市场上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斗智斗勇等一系列事件,都充分显示了他大刀阔斧的魄力和过人的才智。在政治局势动荡混乱,帝国主义买办又企图扼住他的喉咙的极端逆境中,他有过动摇惶惑、苦闷沮丧,但他决不投降,在生活上,他不贪图物质享乐,他的心中只有事业,为了事业,甚至忽视了家庭,冷落了妻子……

然而这样一个人物却“无可避免”地失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那么到底是谁打败了这样一个本应成功的人?他的失败在当时的中国文化语境中又有着怎样深长的意味?茅盾通过小说告诉我们:他生不逢时。发展民族工商业首先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层层阻力。发展民族工商业需要安宁、理性、有秩序的环境,但这群民族资本家所处的时代却是如此地混乱。战争、内乱和骚动不断地侵扰着他们,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只能在充满暴力、欺诈和腐败的无序状态下蹒跚行进。连年的军阀混战,政客们的争权夺利,使吴荪甫们生产的国货无法正常运出和销售,工厂面临着破产的危机。帝国主义的经济压迫和商品倾销也是阻碍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重大因素。作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从近代以来就一直是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政治压迫和经济侵略的对象,中国的民族工业始终只能在帝国主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特别是1929年前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危机,缓解国内矛盾,帝国主义以商品倾销为手段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政治的软弱使中国的进口关税形同虚设,大量外国货低价倾销到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着破产的危机。火柴厂老板周仲伟尽管手腕灵活,为人精明,但在瑞典和日本厂家的冲击和压制下,也只能将工厂卖给日商,自己重新沦为买办。像吴荪甫这样一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精英人物,“铁铸的人儿”,在有美国资本做后台的金融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和日本丝织厂的双重挤压下,也只能面临着失败的命运。

从内部而言,吴荪甫自身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矛盾。封建性和软弱性是他性格的主要缺陷。无论在家庭里还是在社会上,他都坚持“他必须仍然是威严神圣的化身”,习惯于把自己的专横意志强加于别人。兄弟姊妹的事情,都要由他来决定才行。这封建专断的一面充分暴露了这个所谓的“逆子”与其父吴老太爷内在的精神联系。另一方面,民族资本家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相对弱小的阶级,在与有帝国主义撑腰的买办资本家斗争的过程中,他不能不经常感到自己在经济与政治上的孤立。这种先天的软弱性影响到他的性格与心灵,使他经常惶惑绝望,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公债市场,当他与赵伯韬拼死一搏而遭惨败时,他虚弱、颓废,甚至企图自杀。另外,作为资本家,吴荪甫还有压迫者的一面,他将经济危机转嫁给工人,依靠军警与流氓镇压工人的反抗运动,骂红军是土匪……他的性格充分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这一形象艺术地表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是不会得到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也正是作者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初衷。

可以说,吴荪甫这一人物是复杂的,他所带给我们的阅读感受也是复杂的。他的软弱和专断让我们反感,但他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努力让我们感动。因此,他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命运让我们同情。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无疑大大突破了当时文学单一化的描写,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

三、艺术成就

1.结构

《子夜》的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繁多而又纵横交错。小说深广的社会内容和约八十个人物都集中在两个月的时间、34万字的篇幅中加以表现,情节安排十分紧凑,而且做到了波澜起伏而又有条不紊。小说一开始,借助吴老太爷的葬礼,作者就让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都露了面,同时又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后面几章以吴荪甫的事业为轴心,几条线索同时推进,经纬交织地形成了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同时,作者又善于根据矛盾冲突的不同发展阶段,运用虚实结合、对比映衬、伏笔照应、首尾勾连、前后呼应等艺术手法,来巧妙地安排情节,做到既有惊涛骇浪,又有涟漪微波,节奏有急有缓,抑扬结合。

《子夜》在整体结构上采用的是《红楼梦》式的“一树千枝”的结构形式。它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由振兴实业而最终破产的悲剧为中心,以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焦点的情节线索作主干,由这根主干生发出五条有力的枝干:(一)在办工业方面,是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益中公司为基点,由此枝干生发出两条分枝:(1)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竞争,反映民族资本家和买办资本家的矛盾。(2)吴荪甫和朱吟秋的竞争,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围绕着这一枝干,又支蔓出经营益中公司所面临的城与乡,经济、政治与军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等等繁茂的枝叶。(二)在公债市场方面,吴荪甫为筹集工业资金,违反初衷杀向公债市场,形成吴荪甫、赵伯韬和杜竹斋又勾结又角逐的关系。由此枝干又生发出两个分枝:(1)由农村流入城市的地主冯云卿等的公债投机,反映地主经济与农民经济、与民族资本、与买办资本之间的畸形关系。(2)吴荪甫、赵伯韬和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的复杂关系,一方面暴露赵的腐化生活,一方面表现吴的收买手段。由这一枝干又支蔓出交易所经纪人的许多枝叶。(三)在农村方面,便是吴荪甫和农村封建经济的联系。由此枝干生发出两条分枝:(1)吴荪甫和吴老太爷、曾沧海等的渊源关系。(2)农民暴动。但由于作家中途改变了写作计划这一枝干没能得到发展,虽然以后不时地用虚笔暗示来弥补,但仍然造成了整体有机结构的缺陷。(四)在劳资方面,吴荪甫为了对付赵伯韬的进攻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引起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激化。由此枝干又生发出两条分枝:(1)以张阿新、何秀妹、陈月娥为首的工人骨干在党的领导下的罢工斗争;由此分枝又支蔓出共产党员玛金和以克佐甫为代表的党内左倾路线的斗争。(2)以屠维岳为首的吴荪甫的走卒破坏工人罢工的活动;由此分枝又支蔓出黄色工会内部桂长林派与钱葆生派的勾心斗角。(五)在吴荪甫的家庭关系方面,以吴荪甫的社会关系串连起一条“新儒林外史”的线索。由此枝干分出若干条复杂错综的爱情纠葛支蔓,并且互相纽结交叉。以上这些看似复杂纷繁的结构线索,实际上呈现出单纯性,即全书各条线索始终以吴荪甫为核心,以他的悲剧命运为焦点,由此生发开去。这就如同一棵穿天白杨,虽然枝多叶繁,但都由一条主干所生出,顺着主干的发展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子夜》的整体结构是单纯性和复杂性的辩证统一。这样的结构形式,同《红楼梦》的“一树千枝”的结构形式是一脉相承的。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容纳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多方面地展开时代的.风貌,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虽然情节线索错综复杂,但脉络十分清楚。它以一条主干贯穿始终,为《子夜》充分揭示主题、塑造主人公的形象提供了极为得力的形式。

(选自《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心理描写

茅盾对西方文学素有研究,十分欣赏西方19世纪小说中“心理解析的精微真确”,他自己也非常擅长以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和性格,深刻挖掘人物的灵魂世界。在《子夜》中,心理分析占了很大的分量,其中人物的下意识和幻觉描写尤其显得突出。如吴少奶奶的内心失落,四小姐的心灵变化等。而小说心理描写最多最成功的莫过于主人公吴荪甫。像第十七章写吴荪甫濒临崩溃绝境,心情非常复杂,作者用多种笔墨刻画了他此时痛苦、惶惑、挣扎、疯狂、绝望的心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十七章中间和后半部,茅盾通过吴荪甫、赵伯韬这两个对头在夜总会酒吧间相遇,赵以胜利者自居,向吴摊了牌,吴被逼得走投无路,意识到,从前套在朱吟秋头上的圈子,现在就要套在自己头上,想投降,又不甘心,带着极其苦闷烦躁的心情回了家。茅盾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把这一关键时刻吴荪甫错综复杂的心境,有如演电影一样,一个镜头又一个镜头在读者眼前映现出来。先是制造烘托心理活动的环境气氛:“满天乌云遮蔽了星和月亮,吴公馆园子里阴森森地,风吹树叶,声音很凄惨”。家人都不在,仆人躲在一边打小牌,他大声叫骂,到处“找讹头”训人,他的威厉的声浪在满屋子里滚……从这一连串行动中,显现出其内心的烦躁已非一般,然后由“动”的描写转入“静”的剖析,以吴荪甫沉思默想的形式进行回忆对比,由两个月前组织益中公司的雄图,到现在濒临破产的窘境,细致地描绘了他矛盾痛苦的心境,中间穿插有动作和环境的描写:“‘然而两个月的心血算是白费了!’吴荪甫自言自语地哼出了这一句,在那静悄悄的大客厅里,有一种刺耳的怪响。他跳起来愕然四顾,疑心这不是他自己的话。客厅里没有别人,电灯的白光强烈地射在他的脸上。窗外有两个当差的黑影蠕蠕地动着。”这种显得有些神经质的动作描绘和凄凉环境的渲染,再次显现了他内心的苦闷,不甘失败,又无可奈何。接下去是一系列违逆其意的刺激接踵出现:四妹妹执意要告辞回乡下老家去生活,弟弟无所事事,甚至还弄枪使棒,由玩飞镖到玩起宝剑来了,双桥镇这已经崩坍的王国又来电报,请求拨款救济钱庄……这一切,一切,使吴荪甫感到:“身边到处全是地雷!一脚踏下去,就轰炸了一个!”接着由逆境刺激引起吴荪甫产生下意识的精神幻象:忽然看见四小姐又跑来闹,说是要出家做尼姑,把头发剪得光光的;忽然又看见弟弟阿宣和许多人在大客厅上摆擂台,园子里挤满了三山五岳奇形怪状的汉子;而最后又看到了自己收买的“女间谍”刘玉英对自己进行性的诱惑。

这种把环境、动作、心理印象相融合,多方面展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也是很少见的,显示了茅盾心理描写技巧的独创性。

(选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茅盾专集》第二卷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关于节选部分

一、节选前后的主要情节

课文节选自小说的第一章。吴老太爷一直住在故乡双桥镇,30年前,他也曾经是维新党。不幸的是25年前骑马跌伤了腿,后来又半身不遂,他就再没有迈出书斋半步。25年来,除了《太上感应篇》,他就不曾看过任何报纸,不曾经历过书斋以外的人生。“父与子的冲突”又在他与儿子吴荪甫之间发生了!十几年来,他一直拒绝与儿子和解。

此次到上海来,他是迫不得已。土匪嚣张,红军也有燎原之势,儿子觉得让吴老太爷卧病家中,实在不妥当。而吴老太爷半步也不能动,只能听任别人摆布。与他同行的,还有两位他精心培养的“金童玉女”──四小姐与七少爷。

然而,在坐汽车回家的路上,大上海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景象就给吴老太爷极大的刺激。他的心脏狂跳,耳晕目眩,结果导致脑充血,一命呜呼。此后吴府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人们纷纷前往吊唁。小说中的各色人等得以集中露面,这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节选部分赏析

第一章可以说是小说的序幕。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种类似电影“跟镜头”似的表现手法,从吴老太爷的角度,记录了他从故乡到上海,特别是坐汽车回公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封建遗老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大都市时的强烈不适感。那光怪陆离的大都会景象,红红绿绿耀着光的“怪物”和“肉的海”,都使他耳鸣目眩,“神经像要爆烈似的发痛”,心脏也“狂跳不歇”。而他教养多年的“金童玉女”(他的一对小儿女)也是一到上海就马上受了诱惑。更使他在头晕目眩之外,增加了道德的反感,结果一到家就断了气。

这一节描写充满了象征意味。在来上海之前,以吴老太爷和《太上感应篇》为代表,以“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为主要特征的封建势力与吴荪甫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是尖锐对立的。多年来,吴老太爷虽然半身不遂,虚弱不堪,但却非常地顽固。十几年来他坚决拒绝和儿子妥协,他认为“与其目击儿子那样的‘离经叛道’的生活,倒不如死了好”!因此他绝对不愿到上海来。但乡间土匪猖獗,他不得不屈从儿子的安排,身不由己地来到上海。结果到了就受不得刺激,一命呜呼。作者这样写,其用意就在于告诉读者,吴老太爷不过是一具封建的僵尸,一见到空气就风化了,上海是专门“风化”像吴老太爷这样的人的地方,暗喻着封建体制的解体与新兴力量的强大。借着诗人范博文的口,作者进行了胜利的宣判:“去吧!你这古老社会的僵尸!去吧!我已经看见五千年老僵尸的旧中国也已经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间很快的很快的在那里风化了!”这段话是《子夜》开篇的结论,也是整部书的楔子。

这一节在艺术手法上也很有特色。它充分利用了色彩与声音的描写,鲜明而生动地写出了吴老太爷初进上海时的心理感受。那“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放射着强光的汽车,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怪异而荒诞,充分写出了大都市的汽车与霓虹灯对吴老太爷这样一位“古董”的巨大刺激,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思考”导引

一此题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课文中有关上海滩的情况,是通过吴老太爷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示的,是一个从未进过城、对现代大都市充满抵触情绪的“老古董”眼中的城市,一个光怪陆离、伤风败俗的地方。可以先找出有关段落,仔细揣摩,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二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体会与揣摩吴老太爷的心理活动,作出合理的推断,可以让学生任意发挥想像,自由写作。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及课时安排

1.背景介绍:中国有关城市的文学作品向来比较薄弱,《子夜》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写的又是现代化的大都市,人物则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类新人──民族资本家。可以结合中国百年来艰难曲折的现代化进程,理解这部小说的意义。

2.人物形象与艺术特点:把握这部小说的关键是理解吴荪甫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与命运。这是一个性格刚强、才能出众而又充满矛盾的民族资本家,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下,他的事业举步维艰,命运坎坷。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态度也是充满矛盾的,这是理解本书的难点。

以上可用1课时。

3.重点赏析节选部分:这部分是小说的开始,同时充满象征意义。可以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重点体会吴老太爷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分析现代文明与封建遗老、封建思想文化之间的尖锐冲突,体会作者的用心。

以上可用1课时。

二、问题研究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思考:

1.《子夜》的主要事件有哪些?它们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状况?作者主要想说明什么问题?你自己的阅读感受又是怎样的?

2.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吴荪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他的事业为什么会失败?说说你的看法。

追忆

篇4:《论语》选读材料2 (高一选修 备课资料)

《论语》选读材料2 (人教版高一选修 备课资料)

颜渊第十二

此篇论仁政明达、君臣父子、辨惑折狱、君子文为,皆圣贤之格言,仕进之阶路,故次先进也。

1、司马牛--牛兄桓s将为乱,牛自宋来学,常忧惧,故孔子解之。

内省不疚--疚,病也。自省无罪恶,无可忧惧。此章明君子也。

2、人皆有兄弟,我独亡--牛兄桓s行恶,死亡无日,我为无兄弟。《左传哀十四年》:“宋桓s之宠害于公,公将讨之,未及,s先谋公。公知之,召皇司马子仲及左师向巢,以命其徒攻桓氏。向s遂入于曹以叛。民叛之,而奔卫,遂奔齐。”桓氏即向s也,又谓之桓司马,即此桓s也。

商闻之矣--商,子夏名。包曰:君子疏恶而友贤。九州之人皆可以礼亲。此章言人当任命友贤也。此章言人当任命友贤也。】

4、棘子成--旧说云:棘子成,卫大夫。

虎豹之A,犹犬羊之A--皮去毛曰A。虎豹与犬羊别,正以毛文异耳。今使文质同者,何以别虎豹与羊犬邪?此子贡举喻言文章不可去也。言君子、野人异者,质文不同故也。今若使文质同者,则君子与鄙夫何以别乎?

此章贵尚文章也。

5、盍彻--盍,何不也。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公羊传》曰:古者曷为什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貉小貉。什一行而颂声作矣。何休云:多取于民比于桀,蛮貉无百官制度之费,税薄。

二,吾犹不足,--有若意讥哀公重敛,而哀公不觉其讥。二谓什二而税。

君孰与足--孰,谁也。

此章明税法也。

6、听讼,吾犹人--与人等。

必也,使无讼乎--化之在前。此章孔子言已至诚也。

7、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欲,多情欲,言民化于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大学》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言民化君行也,君若好货,而禁民淫于财利,不能正也。

子路第十三

此篇论善人君子为邦教民、仁政、孝弟中行常德,皆治国修身之要,大意与前篇相类,且回也入室,由也升堂,故以为次也。

1、正名--正百事之名。

子之迂也!奚其正--迂犹远也。言孔子之言远于事。《世家》:孔子自楚反乎卫,是时卫君辄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而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故子路问之。

野哉,由也--野犹不达。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礼以安上,乐以移风,二者不行,则有淫刑滥罚。

此章论政在正名也。】

2、其身不正,m令不--令,教令也。此章言为政者当以身先也。

3、庶矣哉--庶,众也。言卫人之多。

教之--言当教以义方使知礼节也。【此章言治民之法也。】

3、莒父宰--旧说云:莒父,鲁下邑。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事不可以速成,而欲其速,则不达矣;小利妨大,则大事不成。此章弟子子夏为鲁下邑莒父之宰,问为政之法于夫子也。】

4、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人善已,恶人恶已,是善善明,恶恶著。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此章别好恶。

宪问第十四

此篇论三王二霸之迹、诸侯大夫之行、为仁知耻、修已安民,皆政之大节也。故以类相聚,次于问政也。

1、为命,裨谌草创之--命,谓政命盟会之辞也。孔曰:裨谌,郑大夫氏名也。谋于野则获,于国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辞,则使乘车以适野,而谋作盟会之辞。

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世叔,郑大夫游吉也。讨,治也。裨谌既造谋,世叔复治而论之,详而审之,行人,掌使之官。子羽,公孙挥。子产居东里,因以为号。更此四贤而成,故鲜有败事。此章述郑国大夫之善也。

2、管仲未仁--齐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襄公从弟公孙无知杀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出奔鲁。齐人杀无知。鲁伐齐,纳子纠,小白自莒先入,是为桓公,乃杀子纠,召忽死之。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史记》云: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谷梁传》云:衣裳之会十有一。

此章论齐大夫管仲之行也。】

3、一匡天下--匡,正也。天子微弱,桓公帅诸侯以尊周室,一正天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微,无也。无管仲,则君不君、臣不臣、皆为夷狄。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经,经死于沟渎中也。管仲、召忽之于公子纠,君臣之义未正成,故死之未足深嘉,不死未足多非,死事既难,亦在于过厚,故仲尼但美管仲之功,亦不言召忽不当死。此章亦论管仲之行。

4、言之不怍,t之也y--怍,惭也。内有其实,则言之不惭。积其实者,为之难。此章疾时人内无其实而辞多惭怍。】

7、晨门曰:奚自--晨门者,阍人也。奚,何也。此章记隐者晨门之言也。

灵公第十五

此章记孔子先礼后兵,去乱就治。并明忠、信、仁、知、劝学、为邦无所毁誉,必察好恶。志士君子之道,事君相师之仪,皆有耻且格之事,故次前篇也。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当思患而预防之。王弼云:存不忘亡,既济不忘未济也。此章戒人备豫不虞也

3、君子不以言举人--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此章言君子用人,取其善节也.

6、当仁不让于师--当行仁之事,不复让于师,言行仁急。此章言行仁之急也。

季氏

此篇论天下无道,政在大夫,故孔子陈其正道,扬其衰失。称损益以教人,举诗、礼以训子,明君子之行,正夫人之名,以前篇首章记卫君灵公失礼,此篇首章言鲁臣季氏专恣,故以次之也。

【季氏将伐颛臾(P198)】

(1)见于孔子:“于”表示对象,不译。

(2)有事于颛臾,“于”是“对于”。颛臾,孔安国曰:伏羲之后,风姓之国,本鲁之附庸,当时臣属鲁,季氏贪其地,欲灭而有之,冉有与季路为季氏臣,来告孔子也。

(3)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一种比较委婉的,以推测的口气表示肯定性意见的句式。无乃,乃也。尔,女也。与,疑辞也。尔是过,犹“过尔”,责怪你。“过”是动词。“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教材叫代词,复指。与,语气词,通“欤”。

(4)夫,语气词兼指示代词。译为“那”。

(5)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过去。者,用在时间词以后,凑足音节。先王,周朝先代的天子。“王”不是诸侯王。以为,以(之)为。任命他做。东蒙主,孔安国曰:“使主祭蒙山也。”

(6)在邦域之中:邦、城,即“邦国”,指鲁国。鲁七百里之封,颛臾为附庸,在其域中。《王制》云: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郑注云:不合,谓不朝会也。小城曰附庸。附庸者,以国事附于大国,未能以其名通也。

(7)“是社稷之臣”的“是”,仍然是指示代词。社稷,国家的代称,指鲁国。

(8)何以……为,……,干什么。为,语气词,犹“乎”。乎、为二字,上古时声母一样。何以……为,是一种反问句式。

(9)二臣者,“者”是停顿语气助词。

(10)周任--周任,古之良史。言当陈其才力,度已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则当止。

(11)不能者,“者”是表假设语气的语气词。不能,没有才能。不能者,如果没有才能。不要译为“不能的人”。

(1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即“(盲人)危而(助手)不持”,“(盲人)颠而(助手)不扶”。

(13)焉用彼相:焉,为何。彼相,那个助手。相,名词,助手,帮助,因前有定语“彼”修饰。

(14)尔言过:尔,汝也。你的话错了。

(15)“虎兕出于柙”二句:第一个“于”,可译为“从”。第二个译为“在”。上下文不同,意义不同。马曰:柙,槛也。椟,匮也。失虎毁玉,岂非典守之过邪?以喻主君有阙,是辅相者之过也。

(16)是谁之过与?指示代词作主语。

这一段是写季康子准备兼并小国颛臾,已毕业做了季氏家臣的冉有与子路二人向孔子汇报。冉有假称此事与已无关.孔子批评他们;指出作为家臣,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从中可见孔子从维护旧秩序出发,对季康子兼并颛臾的不满。

(17)今夫:今,现在。夫,语气词。有的认为“今夫”是语气词。

(18)固,指城墙坚固。马融曰;“固谓城郭完坚兵甲利也。”而,并且。近于费,于,表对象,不译。

(19)今不取,必为子孙忧:今,现在。必为子孙忧,为,成为。

(20)君子疾夫……句:疾如女之言。“疾”是动词谓语。它的宾语,是“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夫。语气词。舍,回避。月,说。欲之,要这样。而,转折连词,却。为之辞,为这样的做法找借口。辞,找借口,前有“为之”这个介宾结构做状语修饰,用为动词。为之辞,是偏正结构。教材认为是双宾语。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

(21)丘也:“也”,是句中停顿语气词。

(22)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国,谓诸侯。家,谓卿大夫。孔曰:国,诸侯;家,卿大夫.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理之不均平.寡、贫二字当互易。只有贫富不均之说。

(23)“均无贫”三句,在均、和、安的后面稍作停顿。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大小安宁,不倾危矣。如上所闻,此应云:均无寡,安无贫。而此乃云: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者,欲见政教均平,又须上下和睦,然后国富民多,而社稷不倾危也。故衍其文耳。

(24)夫如是,“夫”是句首语气词。

(25)“故远人不服”句:“故”,犹“若”,假使。见《古书虚字集释》卷五。两个“来”,一个“安”,都是使劲用法。既来之,已经让他们来了以后;既,……以后。而不能……,“而”是转折连词。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远人既来,当以恩惠安存之。

(26)相:本义“仔细地看”,引申为辅助,又引申为搀扶盲人的人。

(27)谋:本义咨询,引申为“暗中算计”。

(28)分崩离析:孔安国曰;“民有异心曰分,欲去曰崩,不可会聚曰离析。”古人摹状之辞,不嫌重复,有的多到用五、六个字。如《荀子议兵》:“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圜居而方止,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案角鹿剩duó)陇钟东笼而退耳。”描绘狼狈之状。

(29)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转折连词。干,盾牌,戈,武器,“干戈”借指战争。干一名J,今谓之旁牌。《方言》云:J,自关而东或谓之J,或谓之干,关西谓之J。于,在。邦,国家。

(30)萧墙:郑玄曰:萧之言肃也,萧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敬焉,是以谓之萧墙。人臣走到这里,就要严肃起来,整理衣着,准备进见。

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

【此章论鲁卿季氏专恣征伐之事也。】

阳货第十七

此篇论陪臣专恣,因明性习知愚,礼乐本末,六蔽之恶,《二南》之美,君子小人为行各异,今之与古,其疾不同。以前篇首章言大夫之恶,此篇首章记家臣之乱,尊卑之差,故以相次也。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阳货,阳虎也。名虎,字货。季氏家臣,而专鲁国之政,欲见孔子,使仕。

归孔子豚--欲使往谢,故遗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遇诸涂--涂,道也。于道路与相逢。谓伺虎不在家时而往谢之也。

怀其宝--宝以喻道德。

好从事而亟失时--言孔子栖栖好从事,而数不遇,失时,不得为有知。亟,数也。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逝,往也。马曰:年老,岁月巳往,当急仕

诺,吾将仕矣--诺,应辞也。孔子知其劝仕,故应答之,言我将求仕,以顺辞免去也。】

此章论家臣专恣,孔子逊辞远害之事也。

2、乡原,德之贼--所至之乡,辄原其人情,而为意以待之,是贼乱德也。一曰:乡,向也,古字同。谓人不能刚毅,而见人辄原其趣向,容媚而合之,言此所以贼德。此章疾时人之诡随也。

微子

此篇论天下无道,礼坏乐崩,君子仁人或去或死,否则隐沦岩野,周流四方,因记周公戒鲁公之语,四乳生八士之名。以前篇言群小在位,则必致仁人失所,故以此篇次之。

1、季桓子--孔曰:桓子,季孙斯也。《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之而惧,曰:“孔子为政必称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犁I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乎大夫,则吾尢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俎于大夫,孔子遂行。

【此章言孔子去无道也。】

2、楚狂接舆--接舆,楚人。姓,名通,字接也。昭王时政令无常,乃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子

往者不可谏,--谏,止也。自今已来,可追自止,辟乱隐居。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殆,危也。而皆语辞也。孔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再言之者,伤之深也。

孔子下,--下,下车。此章记接佯狂感切孔子也。

3、长沮桀溺耦而耕……问津--长沮、桀溺,隐者也。耜,耕器也。《周礼考工记》:耜广五寸,二耜为耦。郑注云:古者耜一金,两人并发之。今之耜歧头两金,象古之耦也。津,济渡处。

是鲁孔丘与--与,是疑而未定之辞。

滔滔--滔滔,周流之貌。言当今天下治乱同,空舍此适彼,故曰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且而,皆语辞。与,犹等也。既言天下皆乱,无以易之,则贤者皆合隐辟,且等其隐辟,从辟人之法则有周流之劳,从辟世之法则有安逸之乐。

i而不辍--i,覆种也。辍,止也。覆种不止,不以津告。

夫子怃然……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自当与此天下人同群,安能去人从鸟兽居乎?怃,失意貌。谓不达己意而便非己也。与,谓相亲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言凡天下有道者,丘皆不与易也,己大而人小故也。

此章记孔子周流,为隐者所讥也。

【子路从而后(P204)】

(1)后,动词,落在后面。

(2)丈人,对上年纪男子的.尊称。不是现代汉语“岳父”的意思。作“岳父”讲,是唐以后的事情。

(3)以杖荷:以杖,用拐杖。荷,挑。莜,竹器。

(4)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体,肢体也。勤,辛劳。有几种解释。一指孔子。二指“老者”;三指“子路”“你这人四体……,我晓得谁是你的老师”。子路如此,老师也好不了。古注:丈人责子路。包曰:丈人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谷,谁为夫子而索之邪?

(5)植其杖而芸:植,动词。倚也。除草曰芸。

(6)止,止留。

(7)食之,使之食。“之”代子路。食,使动。

(8)见其二子焉:使他的二子拜见。见,使动,读如“现”。焉,语气调。

(9)以告:犹“以(之)告(之)”。把事情告诉孔子。

(10)隐者也:是省略了主语的判断句。

(11)反:返,古今字。

(12)至则行矣,(子路)至则(文人)行矣。

(13)如之何其废之:“之”,是助词,不是代词。其,表反问语气,语气助词。

(1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乱,都是使动用法。伦,道理也。言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人性则皆当有之。

(15)君子之仕也:主谓之间加“之”取消独立性的结构,作主语;“行其义也”是谓语。道之不行,也是加“之”取消独立性的结构。本是“知”的宾语,现提前做全句的主语,在它原来宾语的空位上,加个代词“之”做形式宾语,不择。已知之矣,是谓语。子路是对谁说的这些话的?隐者不在,当然不可对隐者说的,所以,一是可能对隐士的儿子,一是可能对孔子,一是可能留言,批评隐者。

此章记隐者与子路相讥之语也。

子张第十九

此篇记士行、交情、仁人、勉学,或接闻夫子之语,或辨扬圣师之德,以其皆弟子所言,故善次诸篇之后。

2、更--更,改也。此章论君子之过似日月之食也。

3、公孙朝--公孙朝,卫大夫。

4、仲尼焉学--焉,犹安也。

此章论仲尼之德也。

王一毛

篇5:《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二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二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二 一、预习要求 1.了解诗歌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2.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二、把握重、难点 1.了解诗歌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2.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3. 根据所学能够为较工整的律诗排序。 4. 培养热爱诗歌,喜爱我国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三、方式:讨论、阅读 四、课时:二课时 五、学习流程 1.找出P32《客中行》《商中早行》《虞美人》三首诗词的韵脚,并分析一下他们分别押什么韵。 2.找出《娃娃的故事》《乡愁四韵》的韵脚,体会一下它们是如何押韵的。 3.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主要包括哪两种诗体? 4.律诗在格律上有哪些要求? 5.什么叫押韵? 6.绝句和律诗的押韵有哪些要求? 7.什么叫平仄? 8.请同学们从五律最基本的两种平仄格式中总结一下律诗平仄的基本要求。 9.什么叫对仗? 10.律诗哪几联要求对仗? 11.诗歌对仗有哪些类型? 12.小试身手:完成P36的练习。 【提示】 1. 《客中行》的韵脚依次是“香、光、乡”,押“n馈痹希弧渡讨性缧小返脑辖乓来问恰跋纭⑺、墙、塘”,押“n馈痹希弧队菝廊恕返脑辖乓来问恰傲恕⑸佟保“风、中”,“在、改”,“愁、流”,分别押“o”“en溃on溃”“i”“ou”韵。 2. 《娃娃的故事》的韵脚依次是“话、家、下、它、妈”,押“弧痹希弧断绯钏脑稀返脑辖乓来问恰八、味”,“红、痛”,“白、待”,“香、芳”,分别押“ui(ei)”“on馈薄皑i”“n馈痹稀 4. 律诗在格律上有以下要求: ①每首共八句;②押韵;③平仄;④对仗。 8.①同句交替;②上下句相对; ③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 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3-11.见课本P34-P36。 12. 练习一 A.出自唐人作品的是( ①②③⑤ )。 B.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C )。 练习二 1.顺序为:A-C-D-B。 2.下句为A. 3.①D;②A;③C;④D。 六、问题探究 1. 格律诗(近体诗)的平仄组合及规律 诗和词都是由句子组成的.,所以我们先把单句的平仄弄清,再来学习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平仄组合关系。 (1)单句的平仄规则 我们只要记住:一句之内,平仄相间。所谓“平仄相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A.为什么都是俩字一换呢?能不能单字或三字相间呢? 大家都知道,西洋拼音文字是以一个单词为停顿的,就是说语气的停顿发生在单词与单词之间。而咱汉语是单音节的字,停顿就不能一字一顿,那节奏上是怎么样的呢?基本上两字一顿,特殊情况下有一字顿(术语称“一字逗”)或三字顿。几乎所有的诗词句子,都是有一字或两字的词组组成的。比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或“鸣――翠柳”) 无边――落木――萧萧――下(或“萧萧下”)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或“向东流”) 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就是在这种节奏里出来的。前面我们讲了,平仄的变化作用于我们的脑部神经,使我们“感受”到变化的美。那么是哪个字产生的作用?是一个小节奏的最后一个字,因为那里有个停顿。一停顿,这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感觉就留在我们脑袋里了,所以整句诗我们并不感受每个字的平仄而只是那个小节奏的最后一个字。由于绝大多数的小节奏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所以我们只感受这双数位的字(第2、4、6个字)的节奏。 (2)格律诗中的平仄规则 让我们把单句诗里的“平/仄”两两交错,就构成了格律诗(近体诗)的“格”,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句型”,又称为律句。 我们先来看字数少的五言,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句式”或者说“标准律句”了。为了后面举例示范的方便,我们先把这四个“标准句式”编上顺序: A)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仄 C)平平平仄仄 D) 仄仄仄平平 七言的根本就用记,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平仄相反的节奏单位就是了: A) 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 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你看得仔细,会发现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写格律诗如何变通呢?那就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的平仄规定,而守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另外最重要的一个字,即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更是必须严格遵守规则(不但平仄要守,还有“押韵”的要求)。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这么一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2.趣味练习 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 ②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 二、拟写广告词(均 20 字以内): ①拟一条以“购买体彩”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②拟一条以“护花护绿”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③拟一条以“注意交通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注意押韵。 三、选择在下面一首七律中的括号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句子。 江中看月作 清.袁枚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半树佛花香易散 B.万里鱼龙争照影 C.二月郊行最有情 D.三千组练挥银刀 四、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迭翠 ④层林迭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②④ 五、阅读下面四首杜牧的诗,把下面四句诗分别填入到上面四首原诗中去。 《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①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②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③ 《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④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六、把左右两组中相对应的诗词名句连成线,并说明出处。 ①野旷天低树 ⑨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会当凌绝顶 ⑩燕山月似钩 ③鸟宿池边树 ⑾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大漠沙如雪 ⑿江清月近人 ⑤黄沙百战穿金甲⒀半江瑟瑟半江红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⒁一览众山小 ⑦春潮带雨晚来急⒂僧敲月下门 ⑧一道残阳铺水中⒃野渡无人舟自横 【提示】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①四九三十六,妈妈街上溜;五九四十五,大家来跳舞;六九五十四,在家看电视;七九六十三,下雨撑花伞;八九七十二,吃饱肚不饿;九九八十一,新年穿新衣。 ②熊猫宝宝,走路摇摇,翻个筋斗,让你瞧瞧。吃着竹子,肚子饱饱,扭着屁股,到处跑跑。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广告词参考示例: ①爱心要长久,奇迹伴左右;奉献是无私的荣誉,大奖是爱心的赞许;体彩牵动人心,幸运走近彩民;体育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体彩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彩民共托朝阳,足彩再创辉煌。 ②红花绿草满园栽,蜜蜂彩蝶引伴来;花草丛中笑,园外赏其貌;欲揽春色入自家,无可奈何成落花;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 ③手握方向盘,时刻想安全!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七言律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正确选项是B。这是一首律诗,所要填写的一联是颔联。根据律诗对仗的原则,颔联是遵守对仗的,第四句“一船鸡犬欲腾空”是“数量+动物+能愿动作+动作”,观察选项,只有B“万里鱼龙争照影”符合。 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句子衔接能力。 正确选项是D。①、②两句选②,因为从后文看,是四字句式,为了对称,从最后一句“美景尽览”看,“美景”指前面内容,那就不指“俯瞰”,所以选②不选①。③④两句选④不选③,③、④的句式是相同的,但从押韵的角度看该选④。另外,从“山”到“林”,是正常顺序,“白云缭绕”应是对“山林”的缭绕,所以从这方面看,也应选④,“白云”在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ivillc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名称:《《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2(选修备课资料)》
文章链接:https://www.59dt.com/article/86198.html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