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为写作提供
各种范文范例参考

孔子眼中的尧舜形象《论语选读》备课资料

【简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孔子眼中的尧舜形象《论语选读》备课资料(共5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在此,感谢网友“sdjining000”投稿本文!

孔子眼中的尧舜形象《论语选读》备课资料

篇1:孔子眼中的尧舜形象《论语选读》备课资料

孔子眼中的尧舜形象(《论语选读》备课资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传说尧年老的时候,召集部落联盟会议,推选继承人,大家推选有才有德的舜,舜用同样的办法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正是指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段史实。

《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韩康伯 注:“垂衣裳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宁翊曰:‘父死子继,古之常理。穆公虽有尧舜之心,奈公子冯每以失位为恨,身居邻国,其心须臾未尝忘宋也。’”

南朝梁沈约在《四时白歌》中吟咏道:

“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

(佩带和服用仙草使容颜永不衰老,在尧舜的年代里人们有无穷的欢乐。)

清钱彩《说岳全传》有诗曰:

“尧天舜日庆三多,鼓腹含哺遍地歌”(在尧舜的年代里,人们都庆幸有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鼓着吃饱的肚皮,嘴里含着饭,遍地响起欢歌笑语。)

尧舜时代是古人所憧憬的黄金时代,有关尧舜的理念,是一种古典的乌托邦。

从我们所能看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最早称颂尧舜的,当属春秋末期的孔子(前551-47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孔子说:尧作为君王,该有多么伟大呀!太崇高了,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能够取法于天。他的恩德浩荡啊,百姓们不知道该怎样称颂他。他的功绩太卓著了,他的典章制度焕发着光彩。)

这里说尧可以“则天”(取法于天),武则天的尊号就是这么来的。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能够做到无为而治的,不就是舜吗?他干什么了?不过是恭恭敬敬地面南而坐罢了。)

哙炙人口的三首古诗

孔子以后,赞颂尧舜的人就更多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几乎人人都谈尧舜,但他们都是按照自己学派的理念来谈尧舜,取舍各有不同。不过尧舜故事的主流,还是和儒家的理念分不开的。有三首哙灸人口的古诗,可以把我们的思绪带到古人所幻想的尧舜时代。

1、《击壤歌》

据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有一位八九十岁的老寿星击壤而歌。就是在田地里劳动时,一面用原始的农具击碎土块,一面唱着歌。用今天的话来说,唱的是“原生态”的民歌。歌词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太阳出来便开始干活,太阳落山便休息。凿井就能喝上水,耕种田地就能吃上饭。帝王对我有什么作用呢?)

这首纯朴的歌谣,反映的是帝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自食其力的闲适安逸的生活。尽管生活水平不那么高,但只要没有战乱、天灾、没有政府对人民的干预与盘剥,能够取得温饱与平安,他们便满足了。虽然这只是一种低标准的满足,却是几千年来劳苦大众的一种理想。直到近现代,不是仍然以“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为满足吗?直到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的大潮才冲破了这种自给自足的乌托邦。

2.《卿云歌》

据《尚书大传虞夏传》记载:帝舜登位的第十五年,大宴群臣,在席间与群臣唱和,唱出了一首《卿云歌》: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灿烂的彩色祥云啊,萦绕漂浮绵延不绝啊。

日月的光辉,日复一日,永照人间。)

帝舜唱罢,叹息道:“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是时候了!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啊!)

据说这时帝舜打算像当年帝尧把帝位禅让给自己一样,正打算把帝位禅让给禹。所以歌中表现了一个帝王的“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同时也是尧舜时代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一个写照。

19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正式国会开会时,就把这首《卿云歌》作为临时国歌,袁世凯执政后被废止。197月,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把《卿云歌》定为正式国歌。1927年,国民政府蒋介石上台后,《卿云歌》被废止。

这里捎带着提示一下:上海复旦大学的校名,就是来源于《卿云歌》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3.《南风歌》

这也是一首古代的歌谣,见于《尸子》和《孔子家语》的著录,大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说是帝舜弹着五弦琴,唱出这首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和暖的南风啊,可以化解我的人民的愁怨。

南风来的正是时候啊,可以为我的人民增加财源。)

这首歌和前面的两首歌立意有所不同,前者只是歌功颂德,赞扬盛世,内容显得空洞和肤浅;这首歌却提出了两个实际问题:“解民之愠”与“阜民之财”。

“解民之愠”,就是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正、不**、平息百姓的怨气,化解社会矛盾。

“阜民之财”,就是发展生产,振兴经济,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良方。 光是歌功颂德,对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公正、不**的现象熟视无睹,当然也就不可能加以解决;又不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解决人民的实际困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那么所谓建设和谐社会,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

子曰:“巍(wéi)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yù)焉![2]”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3]”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十人。[4]”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5]”

子曰:“禹,吾无间(jiàn)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fú)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xù)。禹,吾无间然矣。[6]”

【说学】

[1] 君子之学,唯恐力有所不及,因此要虚其心志、尽其全力。如此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既学之后,有得于心,唯恐失其所学,必常温习而用于行,因此学而不忘。

[2] 巍巍:高大的样子,形容舜、禹之德。舜、禹:古代传说中的天子。与:参与。舜、禹为天子治天下,任贤使能,以贤才治民,以盛德化民,身恭无为而天下安治,似乎不参与政。有德之人,位在民上,民感其德,知耻而安于行,因此能国治民安。

[3] 君:指天子。则:作动词,效法。之:指天。荡荡:广远的样子。焕:明。文章:指礼乐法度。尧为天下之君,其德高大深远,而能效法于天。天德无为,万物因此而生、而成。孔子言尧能效法于天,任贤使能,无为而治。其布德广远,民虽感其盛德,却不能称名。即上文“不与”之意。民之所见,唯其高大之功,唯其礼乐法度。此章也是说尧能以德治天下,其德至盛,天下无为而治,民因此而无所称名。唯其所成之功与其礼乐法度,彰明于世。

[4] 臣五人:贤臣五人,指禹、稷、契、皋陶(gāo yáo)、伯益。武王:周武王,名发,谥号为武。予:我。乱:治,指治官之臣。十人:指周公旦、太公望、召公、荣公、毕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kuò)、文母。舜有治世之臣五人,而天下安定。武王说:我有治官之臣十人。

[5] 才难:言得人才为难。然:如此。孔子说:人才难得,岂非如此吗?

唐:帝尧之号。虞:帝舜之号。际:时期。斯:代词,指周代。焉:于是,在其中。尧、舜之时,与周代相比,周为最盛而多贤才。然而尚包括一妇人,其余只有九人而已。

治国经民,唯人才难得。自古及今,得人才者可以称霸诸侯,得人才者可以称王天下。

服事:诸侯定期朝贡,各依其服数以事天子,称为服事。周文王为西伯之时,殷王纣无道,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归顺于周,然而文王仍率领诸侯以服事于殷王,故孔子称周德为至德。

[6] 间:非议。然:同“焉”,语气语。孔子说:禹功德盛美至善,我无可非议。

菲:微薄,这里作动词。恶:作动词。恶衣服:指其平时所穿的衣服比较朴素。黻冕:指祭祀时所穿的礼服、礼帽。卑:作动词。卑宫室;指其平时所居住的宫室比较俭朴。沟洫:指田间水道、沟渠。禹虽为天子,但平时饮食节俭而不铺张,但祭祀之时,贡品丰厚洁净;平时穿衣朴素而不奢侈,但祭祀之时,祭服盛美;平时所居之室俭朴而不豪华,但致力于田间水道、沟渠以治天下洪水。前言祭祀丰盛、祭服盛美,指其于天下大事能致恭致敬;后言尽力于沟洫,言其能致力于安民。

篇2:子贡简介(论语选读备课资料)

子贡简介(论语选读备课资料)

端木赐,字子贡,(公元前520--公元前456年),政治家,儒商之祖,官至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末期卫国(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三年,共守六年.

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

曰:“琏瑚也。”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闵子伺侧,唁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椁,犹犬羊之椁。”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敫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子贡学绩上的优异,首先体现在他的“言语”水平的高超上。《论语先进》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可见子贡是“言语”方面的优异者,也就是说子贡在说话技巧、演讲技能上有独到之处。据《左传》等史书可知,在孔子那个时代,外交礼宾人员的语言训练主要取之于《诗》,这已成为当时的一种习尚。孔子也曾说:“不学《诗》,无以言”⒄,《诗》已成为当时语言训练的主要教本。《诗》就是后来成为“六经”之一的《诗经》。在《诗》的学习中,孔子不仅要求学子们搞通弄懂《诗》的本来意义,而且要求他们能对《诗》“活学活用”,在外交礼宾场合能顺手拈来以达己意,而这,没有相当的灵活性和敏锐性是难以做到的。在孔子的门徒中,子贡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论语学而》曾记载孔子、子贡师徒二人对答,子贡灵活运用《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来回答老师提问的情形。孔子认为子贡的回答十分贴切,“断章取义”恰到好处,故而称赞子贡:“始可与言《诗》已矣”,而且说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认为他对该诗的理解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在《论语》中给予弟子“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样高度评价的还有另一位,那就是子夏,而子夏是“文学”上的优异者,这说明子贡不仅在“言语”上极为优异,即使在“文学”方面也毫不逊色于 子游、子夏之徒。’《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说:“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看来师徒二人经常争辩一些问题。使子贡在“言语”方面才能大加发挥的当属他赴齐、吴、越、晋四国的穿梭外交活动了。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子贡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说才能,引祸水于他人,使得四国国君对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并纷纷采纳他的主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具体而言就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论语》仅说子贡在“言语”方面优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对子贡在其它方面的卓越才能的认识。其实仅就“政事”方面的业绩而言,他也决不逊色于子路、冉求等人(此二人都是“政事” 方面的优异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子贡“常相鲁、卫”。他的老师孔子也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论语雍也》曾记载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回答说三人皆可从政,但孔于却分别道出三人之优点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赐(子贡)也达”、

“求(冉求)也艺”。从孔子列举的三个优点看,我们觉得子贡的优点--“达”,似乎更是从政者不可或缺的。所谓“达”就是通达事理,试想一个从政的'人如果能够“通达事理”,他就会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全局和整体,而不会为繁琐的细枝末节所迷障,这样的人肯定会把政事处理得有条不紊。而子路的“果”(果断)、冉求的“艺”(多才多艺),都不过是从政必需之一端,他们同子贡的“达”相比应该说是低了一个档次。正因为子贡通达事理,又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所以他才会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正因为他有政治才能,他才会在出使齐、吴、越、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得心应手,获得圆满成功。

子贡不仅在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财经商上还有着卓越的天赋。《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

“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这里的“废举”是指贱买贵卖⒅。“转货”是指“随时转货以殖其资⒆,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

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以成巨富。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子贡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有目共睹,有耳共闻,故其名声地位雀跃直上,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

当时鲁国的大夫孙武就公开在朝廷说:“子贡贤于仲尼”⒇。鲁国的另一大臣子服景伯把叔孙武叔的话转告了子贡,但子贡谦逊地说:“譬诸宫墙,赐(子贡)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手之云,不亦宜乎?”⒇意思是说:自己的那点学问本领好比矮墙里面的房屋,谁都能看得见,但孔子的学问本领则好比数仞高墙里面的宗庙景观,不得其门而入不得见,何况能寻得其门的又很少,正因如此,诸位才有这样不正确的看法。当时鲁国的另一个大臣陈子禽听到子贡的这通解释不以为然,他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⒇”意谓你不过是谦恭罢了,难道仲尼真的比你强吗? 总之,所有这些对子贡的赞誉并非空穴来风,它说明子贡在当时的名声、地位和影响,确实已不在他的老师孔子之下。司马迁作为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他在《史记》中甚至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孔子得“执”子贡而“益彰”实是不刊之论。试想子贡当年“常相鲁、卫”,出使列国,各国待之以上宾,其地位显赫一时,而且他又有一副伶牙俐齿;每到一处在完成使命之后,每每要附带宣讲其老师的一套理论和主张,尽管孔子的那些理论主张有的与时代相李扦格,但看在子贡的面上,总要听一听,这在客观上就推销了孔子。孔子的儒学成为显学,孔子的名声布满天下,实与得“执”于贡这位高足弟子有关。司马迁对此看得很准。

尽管子贡有着多方面的建树与成就,但他在孔子面前却表现得非常谦。《论语公冶长》记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谁更强些)?”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贡对此是深知的,但孔子偏偏向子贡提这样的问题。子贡相当有涵养,他说:“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其实到底子贡与颜回哪个强,世人有目共睹。子贡与颜回比,就政事言,颜回要交白卷;就生存能力言,颜回连生计也几乎维持不下去,《论语》说他“屡空”,看来断炊的事情亦经常发生,而子贡却是“家累千金”;论彰扬其师之美名,颜回更没有子贡那样的巨大能量。至于孔子遇危难、遭险恶时,子贡总能挺身而出,显其大智大勇。《史记孔子世家》曾载孔子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门徒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是“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子贡是孔门弟子中之最杰出者其中之一。

篇3:《论语》选读成语(选修备课资料)

《论语》选读成语汇编(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昌一中张含光

一、 为政以德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

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

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

二三克己复礼待贾而沽

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待贾而沽:等待好的买主卖出去。旧比喻等待合适的机会出仕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

遇、条件才肯答应出来任职或做事。

磨而不磷:坚硬之物,磨而不能使之薄。比喻不因外力而有所改变。

涅而不缁:用黑色染料也染不黑。比喻内质秀美的人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匏瓜空悬:比喻有才能的人不能为世所用。

愚不可及:本指国君无道时假装愚笨的本领常人不能及,现多指极其愚蠢。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做事。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顽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五仁者爱人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比方别人。意思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六君子之风

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

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坏事都做绝了。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已,停止。

七求诸己

后生可畏:年轻人是可敬可畏的。形容年轻人能超过前辈。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八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周:团结、亲密。比:互相勾结。关系密切、团结但不互相勾结。

言不及义:义:义理,指事情的道理。谓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

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喜欢卖弄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直谅多闻:直:正直,谅:终信。谓正直诚信,博学广识。

以德报怨:用恩惠去报答怨恨。

以德报德:德:恩惠。拿恩惠酬答恩惠。

以直报怨:直:正直、公平。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

以人废言:因发言人的地位低下等原因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意见。

观过知仁:谓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t解他的人。

九出其气远鄙倍

求仁得仁: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令色,讨好的表情。

十学以致其道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结合。

十一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有教无类:类,种类。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

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诗礼之训:《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后以“诗礼之训”谓子承父教。

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一隅三反: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与“举一反三”意同,谓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

切磋琢磨:古代把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分别称为切、磋、琢、磨。后比喻道德学问上的互相研讨、砥砺。

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推知很多。形容人聪慧,善于类推。

爱素好古:《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后以“爱素好古”谓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述而不作:述:陈述。作:创作。泛指只阐述前人成说,自己并不创新。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十二、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人的敬仰。

斐然成章:斐然:有文采的样子。章:有条理的花纹。形容文采可观。亦形容才干或声名显耀。《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刘宝楠正义:“言弟子居鲁,所学已就,能成文章可观也。”一说,谓妄作穿凿以成文章。见何晏《论语集解》。

侃侃: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语出《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

一虎不河:《诗小雅小F》:“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用行舍藏:《论语述而》:“子谓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谓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

升堂入室:①《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原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别。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秘。后用以称赞在学问或技艺上的由浅壬?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循循善诱:谓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亦泛指教导有方。语本《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文约礼:广求学问,恪守礼法。约,约束。语本《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欲罢不能:要停止也不能停止。罢:停。

赐墙及肩:语出《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后因以“赐墙及肩”喻才学浅露。

门墙桃李:《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又《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后遂以“门墙桃李”比喻他人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十三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孔学的教益,师长的熏陶。

一日之长:谓年龄比别人稍大。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沂水弦歌: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I曾点樵唬骸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沂水舞雩: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

有勇知方:有勇气且知道义。语本《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何晏集解:“方,义。”

十四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过犹不及:事情做的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无适无莫:谓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语本《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朱熹集注:“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倡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

和而不同:和睦的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意接近。也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语。

篇4:论语选读问仁(选修备课资料)

论语选读问仁(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2)。”曰:“其言也,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

【注释】(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音rèn,话难说出口。说话有所忍耐,不轻易开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3)斯:就。

⑤为之难言之得无乎做好一件事相当难,说话怎能不有所克制忍耐,而敬慎其辞,以求言行相顾呢?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评析】孔子指点司马牛实践仁德,宜自说话有所忍耐入手。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多言而躁”。从本章所记也可加以印证。孔子告诉司马牛“仁者,其言也。”司马牛全然不去寻思,就立刻再问:“其言也,斯谓之仁矣乎?”由此可见司马牛的确是个心粗气急、多言而躁的人。孔子指点弟子修德为仁,常是“就其病而药之”,司马牛既然多言而躁,孔子于是提出克己言之道,示之以为仁之方。

孔子担心司马牛误会了“”就是不说话或少说话,所以指出“说话要有所克制忍耐,并且力求言行相顾”的道理,让司马牛省思,希望他改掉“多言而躁”的毛病,克己为仁。

“其言也”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这里的“”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这种思想“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 有仁德的人,说话严谨而有节,因此,若要实践仁德,可从说话有所忍耐,力求谨慎入手。有仁德的人,言行必然相顾。要做好一件事,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更应克制忍耐,不可轻易发言。这也是为仁之方。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色是脸色,令是美好,好脸色的人称为令色,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巧言,言说得很“巧”,能忽悠人,能把拐杖卖给一个完全不需要的正常人,说的比歌的好听;假话当真话说,从来不脸红。这样的人一辈子生活在谎言与欺骗中,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沾沾自喜,一开口就没有逗号,时不时夸耀自己,一讲话就是一二三,一总结就一套一套的,诸如什么四荒、八无,四荒就是荒唐、荒诞……,八无就是无耻、无聊、无赖,无奈……,面对听众,他说个没完。花言巧语,天花乱坠,这种人可以称为嘴力劳动者。孔子很讨厌这类人。巧言再加上令色,一个话说得天花乱坠的人再加上满脸堆笑,像小丑那样,“鲜矣仁”,这种人缺少仁德,值得警惕。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

①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岁。天资聪明,贫而好学,于孔子弟子中为最贤。年三十二岁卒,后世称为复圣。

(1)克己复礼:朱熹《论语集注》:“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4)事:从事,奉行,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章旨 孔子回答颜渊,以克己复礼为仁及实行的方法。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是克服己身的私欲;复礼,是回复到合乎天理的行为。一个人一旦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要赞许他是个仁人了。这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不合礼的事便是了。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仁的本质是合乎理,表现在外则是合乎礼,因此礼是合乎天理的节文,所以人只要守礼,便可合天理、达到仁的境地。当今社会鼓励多元发展,但是不能忽略对别人的尊重,否则人人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上下逐利,社会秩序就会**不安了。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①大宾指诸侯。③大祭指E(音dì,帝王夏天的宗庙祭典)、(音xiá,合祭远近的祖先)等宗庙祭典。

④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⑤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在诸侯之邦任职没有人怨他,在大夫之家任职也没有人怨他。古代天子的领属叫天下,诸侯的领属叫邦(汉初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大夫的领属叫家。

⑥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析】 章旨 孔子以敬、恕来回答仲弓所问行仁之道。

这里是孔子在讲行仁之道的时候,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可见,当时孔子在杏树下面设坛讲学,教的多是年轻后生。孔子想通过对年轻人的教育来传播仁道,恢复周礼,从而影响整个社会,达到理想境界。

大宾指诸侯,“出门如见大宾”,意思是走出自家门即使是去小区的公共厕所方便,都要衣着整齐,就像去见国君一样;要在内心尊重看到你的人,当然包括你自己。

大祭指E(音dì,帝王夏天的宗庙祭典)、(音xiá,合祭远近的祖先)等宗庙祭典。“使民如承大祭”,意思是国君在使用老百姓的时候,态度要非常谦虚,要恭恭敬敬,就像宗庙祭典一般,不能随便地驱使人,哎,你过来把这些砖搬到那边去,这样说不行。当别人对你这样说话,你内心会舒服吗?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能处处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便会心存忠厚,日近于仁。

总之,“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就是要敬,对人敬、对事敬,凡事存着敬,便会战战兢兢,行不违仁。敬了,就懂得尊重,尊重别人其实也是尊重你自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能处处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便会心存忠厚,日近于仁。一个人能做到以上两点,那么当然能“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说的则是感恩。有人解释成:在诸侯之邦任职没有人怨他,在大夫之家任职也没有人怨他。古代天子的领属叫天下,诸侯的领属叫邦(汉初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改邦为国),大夫的领属叫家。其实呀,用我们今天的话直接从字面去理解更好,喝自己国家的水、在自己国家居住就不抱怨国家这不好那不好,在自己家里住也不要老去埋怨自家太乱,从电视上看别人家宽敞、明亮,看自己家总是不舒服;也不要老去埋怨自己老婆不好、不温柔,比不上外面的女人。

幸福某种程度上说是攀比出来的。和比自己好的人相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幸;但是如果和比自己差的人相比呢,又觉得很满足。还是平常心幸福。为什么不换个角度?少点埋怨、多点感恩呢?生活就是要学会善待,善待自己、家人和周围的其他人。能有这种心态已经从一种对他人尊重升华到感恩的层次。学会感恩,自然就懂得尊重。

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这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时说的。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有相似的含义,但是后一句话较为消极些,而前一句显得主动、积极。

早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从一名昏君的故事中得出这一结论.相传春秋时期鲁王得到一只极名贵的鸟,于是每天不以喂鸟的方法饲养它,而是用酒肉和音乐侍侯,结果鸟没几天就死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是一件乐事,但我们往往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把别人当作自己,一昧地把自己的感受和处事方式对待别人,就会弄巧反拙。

1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①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六岁。

②居处:日常起居生活。 ③执事:行事。 ④之:往也,到也。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评析】 孔子以恭、敬、忠来回答樊迟问仁。

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关于“忠”,则和曾子说过的“为人谋而不忠乎”有关。这里的“忠”是指尽己之力为人谋事,忠于职守。据此,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提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后世儒家对忠恕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以后“忠恕”二字逐渐被连在一起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使用,不再分开。上述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作为“忠恕”一词的具体内涵或解释。两千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14子张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②焉,敏则有功③,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一七六)

章旨 孔子教子张涵养仁心的功夫。

注释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八岁。 春秋末人,

(2)“恭t不侮”,“恭”,恭敬。“侮”,侮辱。 (3)“t得”,“”,厚。“得”,被人碜o。

(4)“信t人任焉”,“信”,守信。“任”P湃巍⒁姓獭!把伞保“於之”的合音,δ?br>

(5)“敏t有功”,“敏”,行槊艚荨!肮Α保成功。做事勤快就会有效率。

(6)“惠t足以使人”,“惠”,恩惠。“使人”,人使尽

译: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在天下能推行五种美德,就算是仁了。”“请问是那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敏捷、用恩惠之心待人。恭敬待人,人就不会侮辱你;宽厚待人,就会有广泛的朋友;为人守信,别人就会信任你;行动敏捷,就能建功立业;以恩惠之心待人,就能使唤得动所有的人。

中国古人的这种仁爱之心,从来都不是说一种高高在上的哲学思想,仁爱是什么?有时候,仁爱是一种身体力行,一种点点滴滴身边的行为。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志士仁人呢?当子张问老师,怎么能做到仁?孔子说,有五者行于天下,有五点你要做到了,仁就算做到了。哪五点呢?老师说:恭,宽,信,敏,惠。这段文章从如何待人的角度,回答了“仁”所包含的“恭、宽、信、敏、惠”五项内容,反映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这五项接人待物的要求,作为传统的道德文明,今天仍可批判地继承。

第一个是恭敬的恭,恭则不侮,“恭”,就是予人恭敬。恭敬待人,别人则恭敬待己,尊敬别人就等于尊敬自己;孔子说:恭则不侮。一个人对他人恭敬的时候,你是不会招致羞辱的,没有人来侮辱你。

第二点叫宽则得众,恭敬之心自然会带来宽和的态度,宽:包容他人,宽厚行事,就能得到别人的拥护,刻薄待人,就会遭人反对;宽可不容易啊。禅诗里有一句话,叫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眼睛要是被一点尘埃所蒙住,就是给你三界,你都觉得活得很郁闷,但心头要是没事,坐在自家的床上,觉得天宽地阔。宽与窄,跟你现在住的60平米,还是200平米,关系不太大,跟你怎么看这个生活,关系很大很大。在这个世界上,同样的生活,会有不同的解释。

当你怀着一颗恭敬之心,抱着一种宽和态度,去对待他人的时候,你不仅可以得到对方的尊重,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肯定。这就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对于人的自身修养的提升。

但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得的,光有修养是不够竞争力的,那么,我们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呢?

那么第三:就要做到信。孔子说,信则人任焉,信:唯守信方赢得认同诚实守信,就会得到别人的认知,言而无信,就会被人离弃;

一个人不是说宽容随和就够了,你要做事。这个做事就是一定要守信。

第四点,叫敏则有功。敏:活在当下做事勤敏,就容易成功,散漫懒惰,将会一事无成;

那么做到信之后,还要敏。过去我们总说,一个人敬业就够了。但是有很多人把我们的职业做成了劳力密集型,而不是智力密集型,认为我只要卖苦力气就够了,做得没有效率。

一个人要敏是什么?要发挥你的才智、敏捷行动,用孔子的话说,敏则有功。一个人只有敏捷才能建立功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一个君子,“欲敏于行而纳于言。”你不必说得太多,而真正赶紧去做。想到了就做,能做就再当想。

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个试验,把反应极其敏捷的青蛙,扔在一个滚油的锅里。这个青蛙敏捷到,啪一跳,能从油锅里迅速跳出来逃生,居然可以不被烫死。但是,如果把它放在锅里,锅里盛满冷水,然后在锅底下加温,逐渐逐渐加温,这个青蛙在锅里待着,毫无知觉,等到变成一锅热水时,青蛙已经浑身瘫软,没有什么行动能力了。最后,这只青蛙就被烫死在这锅开水里。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呢?就是人的敏,不光反映在瞬间的应变上,还反映在防微杜渐上,对整个日常生活的察省之中。敏,不光反映在瞬间的应变上,还反映在防微杜渐上。能够一生保持这样一种态度的人,敏则有功,他能建功立业。

第五点,叫做惠。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惠:以恩惠之心 宽厚他人施惠于人,就会得到别人的效力,只顾私利,就会成为孤家寡人。

一个团队领导,怀有这样一种恩惠之心,然后去宽厚他人,面对你所有的下属,你才有足够的资格去使用得动别人。在精神价值上,要不断地肯定下属,在物质利益上,能与他们分享,那么你就能得到忠臣死士,能够用得动人。有时候,有这样一种心态,就能得到一个团队的真正敬重和尊重,这就是惠则足以使人。有慈惠之心,他就能带动起这个团队。一个能够有恩惠之心的人,才能够领导他人,因为他使唤得动所有人。这就是所谓的“利益均沾”-它可以让所有人从中获得自己应有的名分和利益。

即是孔子说:什么是仁?“恭宽信敏惠”,这5点你都做到的话,你就完成了行为层面上“仁”的建立。

孔子说的,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如果都做到的话,仁,基本上就做到了。仁,真的很难吗?它有的时候,就是一种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一些改变。总之,恭、宽、信、敏、惠都是仁心仁德的表现,而此五德必须在与人相处、与事相接之际,随时随地,力行实践,久之,自能日臻仁境了。

杜若

篇5:《论语》选读材料2 (高一选修 备课资料)

《论语》选读材料2 (人教版高一选修 备课资料)

颜渊第十二

此篇论仁政明达、君臣父子、辨惑折狱、君子文为,皆圣贤之格言,仕进之阶路,故次先进也。

1、司马牛--牛兄桓s将为乱,牛自宋来学,常忧惧,故孔子解之。

内省不疚--疚,病也。自省无罪恶,无可忧惧。此章明君子也。

2、人皆有兄弟,我独亡--牛兄桓s行恶,死亡无日,我为无兄弟。《左传哀十四年》:“宋桓s之宠害于公,公将讨之,未及,s先谋公。公知之,召皇司马子仲及左师向巢,以命其徒攻桓氏。向s遂入于曹以叛。民叛之,而奔卫,遂奔齐。”桓氏即向s也,又谓之桓司马,即此桓s也。

商闻之矣--商,子夏名。包曰:君子疏恶而友贤。九州之人皆可以礼亲。此章言人当任命友贤也。此章言人当任命友贤也。】

4、棘子成--旧说云:棘子成,卫大夫。

虎豹之A,犹犬羊之A--皮去毛曰A。虎豹与犬羊别,正以毛文异耳。今使文质同者,何以别虎豹与羊犬邪?此子贡举喻言文章不可去也。言君子、野人异者,质文不同故也。今若使文质同者,则君子与鄙夫何以别乎?

此章贵尚文章也。

5、盍彻--盍,何不也。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公羊传》曰:古者曷为什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貉小貉。什一行而颂声作矣。何休云:多取于民比于桀,蛮貉无百官制度之费,税薄。

二,吾犹不足,--有若意讥哀公重敛,而哀公不觉其讥。二谓什二而税。

君孰与足--孰,谁也。

此章明税法也。

6、听讼,吾犹人--与人等。

必也,使无讼乎--化之在前。此章孔子言已至诚也。

7、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欲,多情欲,言民化于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大学》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言民化君行也,君若好货,而禁民淫于财利,不能正也。

子路第十三

此篇论善人君子为邦教民、仁政、孝弟中行常德,皆治国修身之要,大意与前篇相类,且回也入室,由也升堂,故以为次也。

1、正名--正百事之名。

子之迂也!奚其正--迂犹远也。言孔子之言远于事。《世家》:孔子自楚反乎卫,是时卫君辄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而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故子路问之。

野哉,由也--野犹不达。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礼以安上,乐以移风,二者不行,则有淫刑滥罚。

此章论政在正名也。】

2、其身不正,m令不--令,教令也。此章言为政者当以身先也。

3、庶矣哉--庶,众也。言卫人之多。

教之--言当教以义方使知礼节也。【此章言治民之法也。】

3、莒父宰--旧说云:莒父,鲁下邑。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事不可以速成,而欲其速,则不达矣;小利妨大,则大事不成。此章弟子子夏为鲁下邑莒父之宰,问为政之法于夫子也。】

4、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人善已,恶人恶已,是善善明,恶恶著。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此章别好恶。

宪问第十四

此篇论三王二霸之迹、诸侯大夫之行、为仁知耻、修已安民,皆政之大节也。故以类相聚,次于问政也。

1、为命,裨谌草创之--命,谓政命盟会之辞也。孔曰:裨谌,郑大夫氏名也。谋于野则获,于国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辞,则使乘车以适野,而谋作盟会之辞。

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世叔,郑大夫游吉也。讨,治也。裨谌既造谋,世叔复治而论之,详而审之,行人,掌使之官。子羽,公孙挥。子产居东里,因以为号。更此四贤而成,故鲜有败事。此章述郑国大夫之善也。

2、管仲未仁--齐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襄公从弟公孙无知杀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出奔鲁。齐人杀无知。鲁伐齐,纳子纠,小白自莒先入,是为桓公,乃杀子纠,召忽死之。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史记》云: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谷梁传》云:衣裳之会十有一。

此章论齐大夫管仲之行也。】

3、一匡天下--匡,正也。天子微弱,桓公帅诸侯以尊周室,一正天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微,无也。无管仲,则君不君、臣不臣、皆为夷狄。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经,经死于沟渎中也。管仲、召忽之于公子纠,君臣之义未正成,故死之未足深嘉,不死未足多非,死事既难,亦在于过厚,故仲尼但美管仲之功,亦不言召忽不当死。此章亦论管仲之行。

4、言之不怍,t之也y--怍,惭也。内有其实,则言之不惭。积其实者,为之难。此章疾时人内无其实而辞多惭怍。】

7、晨门曰:奚自--晨门者,阍人也。奚,何也。此章记隐者晨门之言也。

灵公第十五

此章记孔子先礼后兵,去乱就治。并明忠、信、仁、知、劝学、为邦无所毁誉,必察好恶。志士君子之道,事君相师之仪,皆有耻且格之事,故次前篇也。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当思患而预防之。王弼云:存不忘亡,既济不忘未济也。此章戒人备豫不虞也

3、君子不以言举人--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此章言君子用人,取其善节也.

6、当仁不让于师--当行仁之事,不复让于师,言行仁急。此章言行仁之急也。

季氏

此篇论天下无道,政在大夫,故孔子陈其正道,扬其衰失。称损益以教人,举诗、礼以训子,明君子之行,正夫人之名,以前篇首章记卫君灵公失礼,此篇首章言鲁臣季氏专恣,故以次之也。

【季氏将伐颛臾(P198)】

(1)见于孔子:“于”表示对象,不译。

(2)有事于颛臾,“于”是“对于”。颛臾,孔安国曰:伏羲之后,风姓之国,本鲁之附庸,当时臣属鲁,季氏贪其地,欲灭而有之,冉有与季路为季氏臣,来告孔子也。

(3)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是一种比较委婉的,以推测的口气表示肯定性意见的句式。无乃,乃也。尔,女也。与,疑辞也。尔是过,犹“过尔”,责怪你。“过”是动词。“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教材叫代词,复指。与,语气词,通“欤”。

(4)夫,语气词兼指示代词。译为“那”。

(5)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过去。者,用在时间词以后,凑足音节。先王,周朝先代的天子。“王”不是诸侯王。以为,以(之)为。任命他做。东蒙主,孔安国曰:“使主祭蒙山也。”

(6)在邦域之中:邦、城,即“邦国”,指鲁国。鲁七百里之封,颛臾为附庸,在其域中。《王制》云: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郑注云:不合,谓不朝会也。小城曰附庸。附庸者,以国事附于大国,未能以其名通也。

(7)“是社稷之臣”的“是”,仍然是指示代词。社稷,国家的代称,指鲁国。

(8)何以……为,……,干什么。为,语气词,犹“乎”。乎、为二字,上古时声母一样。何以……为,是一种反问句式。

(9)二臣者,“者”是停顿语气助词。

(10)周任--周任,古之良史。言当陈其才力,度已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则当止。

(11)不能者,“者”是表假设语气的语气词。不能,没有才能。不能者,如果没有才能。不要译为“不能的人”。

(1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即“(盲人)危而(助手)不持”,“(盲人)颠而(助手)不扶”。

(13)焉用彼相:焉,为何。彼相,那个助手。相,名词,助手,帮助,因前有定语“彼”修饰。

(14)尔言过:尔,汝也。你的话错了。

(15)“虎兕出于柙”二句:第一个“于”,可译为“从”。第二个译为“在”。上下文不同,意义不同。马曰:柙,槛也。椟,匮也。失虎毁玉,岂非典守之过邪?以喻主君有阙,是辅相者之过也。

(16)是谁之过与?指示代词作主语。

这一段是写季康子准备兼并小国颛臾,已毕业做了季氏家臣的冉有与子路二人向孔子汇报。冉有假称此事与已无关.孔子批评他们;指出作为家臣,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从中可见孔子从维护旧秩序出发,对季康子兼并颛臾的不满。

(17)今夫:今,现在。夫,语气词。有的认为“今夫”是语气词。

(18)固,指城墙坚固。马融曰;“固谓城郭完坚兵甲利也。”而,并且。近于费,于,表对象,不译。

(19)今不取,必为子孙忧:今,现在。必为子孙忧,为,成为。

(20)君子疾夫……句:疾如女之言。“疾”是动词谓语。它的宾语,是“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夫。语气词。舍,回避。月,说。欲之,要这样。而,转折连词,却。为之辞,为这样的做法找借口。辞,找借口,前有“为之”这个介宾结构做状语修饰,用为动词。为之辞,是偏正结构。教材认为是双宾语。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

(21)丘也:“也”,是句中停顿语气词。

(22)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国,谓诸侯。家,谓卿大夫。孔曰:国,诸侯;家,卿大夫.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理之不均平.寡、贫二字当互易。只有贫富不均之说。

(23)“均无贫”三句,在均、和、安的后面稍作停顿。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大小安宁,不倾危矣。如上所闻,此应云:均无寡,安无贫。而此乃云: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者,欲见政教均平,又须上下和睦,然后国富民多,而社稷不倾危也。故衍其文耳。

(24)夫如是,“夫”是句首语气词。

(25)“故远人不服”句:“故”,犹“若”,假使。见《古书虚字集释》卷五。两个“来”,一个“安”,都是使劲用法。既来之,已经让他们来了以后;既,……以后。而不能……,“而”是转折连词。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远人既来,当以恩惠安存之。

(26)相:本义“仔细地看”,引申为辅助,又引申为搀扶盲人的人。

(27)谋:本义咨询,引申为“暗中算计”。

(28)分崩离析:孔安国曰;“民有异心曰分,欲去曰崩,不可会聚曰离析。”古人摹状之辞,不嫌重复,有的多到用五、六个字。如《荀子议兵》:“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圜居而方止,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案角鹿剩duó)陇钟东笼而退耳。”描绘狼狈之状。

(29)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转折连词。干,盾牌,戈,武器,“干戈”借指战争。干一名J,今谓之旁牌。《方言》云:J,自关而东或谓之J,或谓之干,关西谓之J。于,在。邦,国家。

(30)萧墙:郑玄曰:萧之言肃也,萧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敬焉,是以谓之萧墙。人臣走到这里,就要严肃起来,整理衣着,准备进见。

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

【此章论鲁卿季氏专恣征伐之事也。】

阳货第十七

此篇论陪臣专恣,因明性习知愚,礼乐本末,六蔽之恶,《二南》之美,君子小人为行各异,今之与古,其疾不同。以前篇首章言大夫之恶,此篇首章记家臣之乱,尊卑之差,故以相次也。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阳货,阳虎也。名虎,字货。季氏家臣,而专鲁国之政,欲见孔子,使仕。

归孔子豚--欲使往谢,故遗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遇诸涂--涂,道也。于道路与相逢。谓伺虎不在家时而往谢之也。

怀其宝--宝以喻道德。

好从事而亟失时--言孔子栖栖好从事,而数不遇,失时,不得为有知。亟,数也。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逝,往也。马曰:年老,岁月巳往,当急仕

诺,吾将仕矣--诺,应辞也。孔子知其劝仕,故应答之,言我将求仕,以顺辞免去也。】

此章论家臣专恣,孔子逊辞远害之事也。

2、乡原,德之贼--所至之乡,辄原其人情,而为意以待之,是贼乱德也。一曰:乡,向也,古字同。谓人不能刚毅,而见人辄原其趣向,容媚而合之,言此所以贼德。此章疾时人之诡随也。

微子

此篇论天下无道,礼坏乐崩,君子仁人或去或死,否则隐沦岩野,周流四方,因记周公戒鲁公之语,四乳生八士之名。以前篇言群小在位,则必致仁人失所,故以此篇次之。

1、季桓子--孔曰:桓子,季孙斯也。《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之而惧,曰:“孔子为政必称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犁I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乎大夫,则吾尢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俎于大夫,孔子遂行。

【此章言孔子去无道也。】

2、楚狂接舆--接舆,楚人。姓,名通,字接也。昭王时政令无常,乃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子

往者不可谏,--谏,止也。自今已来,可追自止,辟乱隐居。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殆,危也。而皆语辞也。孔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再言之者,伤之深也。

孔子下,--下,下车。此章记接佯狂感切孔子也。

3、长沮桀溺耦而耕……问津--长沮、桀溺,隐者也。耜,耕器也。《周礼考工记》:耜广五寸,二耜为耦。郑注云:古者耜一金,两人并发之。今之耜歧头两金,象古之耦也。津,济渡处。

是鲁孔丘与--与,是疑而未定之辞。

滔滔--滔滔,周流之貌。言当今天下治乱同,空舍此适彼,故曰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且而,皆语辞。与,犹等也。既言天下皆乱,无以易之,则贤者皆合隐辟,且等其隐辟,从辟人之法则有周流之劳,从辟世之法则有安逸之乐。

i而不辍--i,覆种也。辍,止也。覆种不止,不以津告。

夫子怃然……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自当与此天下人同群,安能去人从鸟兽居乎?怃,失意貌。谓不达己意而便非己也。与,谓相亲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言凡天下有道者,丘皆不与易也,己大而人小故也。

此章记孔子周流,为隐者所讥也。

【子路从而后(P204)】

(1)后,动词,落在后面。

(2)丈人,对上年纪男子的.尊称。不是现代汉语“岳父”的意思。作“岳父”讲,是唐以后的事情。

(3)以杖荷:以杖,用拐杖。荷,挑。莜,竹器。

(4)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体,肢体也。勤,辛劳。有几种解释。一指孔子。二指“老者”;三指“子路”“你这人四体……,我晓得谁是你的老师”。子路如此,老师也好不了。古注:丈人责子路。包曰:丈人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谷,谁为夫子而索之邪?

(5)植其杖而芸:植,动词。倚也。除草曰芸。

(6)止,止留。

(7)食之,使之食。“之”代子路。食,使动。

(8)见其二子焉:使他的二子拜见。见,使动,读如“现”。焉,语气调。

(9)以告:犹“以(之)告(之)”。把事情告诉孔子。

(10)隐者也:是省略了主语的判断句。

(11)反:返,古今字。

(12)至则行矣,(子路)至则(文人)行矣。

(13)如之何其废之:“之”,是助词,不是代词。其,表反问语气,语气助词。

(1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乱,都是使动用法。伦,道理也。言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人性则皆当有之。

(15)君子之仕也:主谓之间加“之”取消独立性的结构,作主语;“行其义也”是谓语。道之不行,也是加“之”取消独立性的结构。本是“知”的宾语,现提前做全句的主语,在它原来宾语的空位上,加个代词“之”做形式宾语,不择。已知之矣,是谓语。子路是对谁说的这些话的?隐者不在,当然不可对隐者说的,所以,一是可能对隐士的儿子,一是可能对孔子,一是可能留言,批评隐者。

此章记隐者与子路相讥之语也。

子张第十九

此篇记士行、交情、仁人、勉学,或接闻夫子之语,或辨扬圣师之德,以其皆弟子所言,故善次诸篇之后。

2、更--更,改也。此章论君子之过似日月之食也。

3、公孙朝--公孙朝,卫大夫。

4、仲尼焉学--焉,犹安也。

此章论仲尼之德也。

王一毛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ivillc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名称:《孔子眼中的尧舜形象《论语选读》备课资料》
文章链接:https://www.59dt.com/article/86216.html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