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为写作提供
各种范文范例参考

《陈情表》课堂实录(高二选修)

【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情表》课堂实录(高二选修)(共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在此,感谢网友“俗人”投稿本文!

《陈情表》课堂实录(高二选修)

篇1:《陈情表》课堂实录(高二选修)

《陈情表》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选修)

师:由诸葛亮的《出师表》导入。(温习旧知,引出新课)

初中学过《出师表》,《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陆游在《书愤》中这样评价《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板书:陈情表李密)

师: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作业,通过学案了解了文体特点,知道了学习目标,初步解决了字词问题。同学们先一起交流,有问题先在小组解决,解决不了,再质疑。

师:有哪些疑问。

生:没有。

师: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期功、终鲜兄弟、洗马

师:学习古文最好的方法是诵读,通过学案我们已经了解了文本的文体知识,下面我们就通过诵读首先巩固文字知识,其次进一步走近文本本身,体会这篇文章究竟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挖掘它的一些内涵。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

我读第一段,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二、三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教师评价:寻|蒙国恩注意中间的停顿

全班齐读有些快

师:思考问题:李密为什么要向皇上陈情?(结合背景,用原文回答)

幻灯片出示背景资料

学生甲:有两个原因,一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要侍奉祖母;还有一个就是“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国家已经灭亡了,亡国之臣不能侍奉新朝君主。

学生乙:晋武帝篡权才夺得皇帝,李密有文化、清高,看不上晋武帝的做法。

学生丙:“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李密想要先侍奉祖母,再尽忠。

(教师引导:李密最想做什么?他遇到困难了吗)

师:赏读文章:在两种情感中,让作者进退两难。一边是想要愿乞终养,供养祖母,一边是皇上催促去做官,告诉不许。在这两难的境界,李密本人一定会想,我用一种怎样的方式,能让皇上理解我的做法,博得皇上的理解。所以李密采用了一个最好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四个人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自然段,讨论:它用什么情打动人,用什么理来明人,争取列出你们讨论这个自然段的情和理的线索,用最精炼的语句概括。再讨论一下,你们共同认为,你们选的这个自然段哪一个语句最能打动你,最让你产生共鸣,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学生甲:第一段,作者说他的家庭不幸,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情感,这是动之以情。“而刘夙婴疾病”,祖母身体不好,在孝道上应该尽孝,不能离开,在感情上也不愿意离开。最能打动我的语句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不离不弃。

学生乙:第三段,李密想要留下来侍奉祖母,就需要一个理由说服皇帝。“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晋武帝把孝作为治理天下的方法,李密想要留下来侍奉祖母,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以刘日薄西山”祖母将李密抚养成人,李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他要留下来侍奉祖母,直到终年。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知恩图报。

学生丙:第四段,情是“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是对皇帝的忠情,“报刘之日短也”体现李密的孝心。理是“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从古至今以孝为先,既然以孝为先,就应该留下来,照顾祖母。

最能产生共鸣的一句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鸦都有反哺之情,更何况我们人呢?

师:练笔悟情:把我们意犹未尽的感受诉诸笔端,用文字表达我们的情感。

请大家选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情境描写,一个场面、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细节均可,自行设置一定情境,展开想象,进行生动的描述。

学生甲:“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刘氏在病榻上已经躺了几天了,她不断呻吟着,因疼痛额头上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李密一刻也不敢离开,他用一只手轻轻拍抚着刘氏,一边用毛巾拭去她脸上的汗珠,盛汤药的碗随意的被摆放在床头。血丝已经布满这孝子的眼,这是爱与痛的交织。愿太阳的马车能为这赤子之心而停留,洒下自然的圣水滋润这真挚的心。

学生乙:祖母躺在床褥上,气息微弱,我知道她已是挂在西山的残阳。但她曾经用灿烂的阳光照射着我的童年,陪我一同成长。现在阳光依旧在我心中,永存的将是温暖,即使不久之后她就不在人世。

学生丙:“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鸟有情,木有根,我李密亦如鸟木。日转星移,谁无容颜之变,谁无体弱之虚,只求我用我的一生陪她颐养天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

听到你们发自肺腑的文字,我知道李密的感恩不仅温暖了自己,而且感动了你们,这一刻,幸福之花,在我们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教师小结:通过听、说、读、写,我们深入的赏析了文章,作者运用情理交融的手法,将他所说的情和所要阐述的理完全融和在一起,情和理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这让我想到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没对李密的词不赴诏表示不满,而且还痛快的答应了他的请求,甚至赏赐他来两个奴婢,命郡县按时给他的祖母送饭,足见《陈情表》所体现出的情的力量。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在这堂课上,老师见证了你们心怀感恩的心,相信你们会用感恩的心为父母端杯茶,为他们捶捶肩,为他们努力到最好。会把发自内心真诚的爱回报给我们的父母长辈。

张蕊

篇2:《陈情表》课堂实录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一、导入新课

师: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昨天我们已经将本文字词作了疏通,今天我们就来赏读文章。先切大家把课文齐读一下。

二、朗读课文

生:(高声朗读全文)

三、赏析课文

师:课文标题中的“表”是什么?

生:是一种文体。

师:对。这种文体一般写什么的?

生:是臣子写给君主的一种文体。

师:那好,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我们应该搞清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谁陈情?

生:李密。

师:李密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生:李密,生于224年,死于287年。西晋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张广祥编写。

师:谁来结合课文有关文字补充?

生: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改嫁,依赖祖母刘氏抚养长大。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师:正因为李密以孝著称,才被他人推举为孝廉。

师:第二个问题:向谁陈情?

生:晋武帝。

师:他是什么人?

生: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师:他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

生:李密有才华呗。

师:仅仅这个因素吗?

生: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司马炎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师:对。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张广祥编写。

师:第三个问题:陈什么情?

生:向君王上书请求辞官的衷情。

师:也就是“辞不就职”。为什么不就职呢?

生:祖母年岁大,需要人侍侯。

生:祖孙相依为命,做孙子的不能对祖母不闻不问。

师:对。课文也是这样说的。不过,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吧。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古人说,一臣不事二主。就象一女不嫁二夫一样。(生笑)魏晋时期的士人更是看重气节。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张广祥课堂实录。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张广祥编写。

师:好了,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是--

生:忠与孝的矛盾。

师:对。忠孝不能两全时,你就得舍孝而全忠啊。我句个例子,电视剧《汉武大帝》看过吧?

生:没有啊!

师:里面有个情节。晁错推行削减诸侯的政策,受到众人的排挤,但是晁错仍然不改心志,为此他的老父亲从老家赶到京城,劝说儿子别搞了。晁错说,不搞不行啊,不搞刘家就不能坐稳江山。老父亲说:刘家稳了,我们晁家就不稳了,你还是听我的吧。晁错说:不行。老父亲生气了:你就不听我的啦?晁错跪下,流着泪说:忠孝不能两全,我选择忠!最后老父亲痛苦地离开,投水自杀--当然,史书写的是吃毒药而亡。这件事告诉我们,忠孝不能两全时,你就得舍孝而全忠啊。那么,李密是怎样解决这个矛盾的呢?--且不管它!张广祥编写。

师:第四个问题:怎么陈情?

生:(不做答)

师:想想看,如果你不想去做官,该运用什么样的手段达到劝说的效果?

生:情,动之以情,以情动人。

师:对啊。但是,光靠情恐怕还不够,还需要--

生:理,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师:对啊,那么李密有没有采用这两个手段呢?

生:用了。

师:再想想,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动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生:先动之以真情。

师:是的。李密在文章里就先煽情,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第五个问题:陈情结果?

生:文章没写,但是我们猜测应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师:猜得不错。看看练习一的楷体字(读),看来有辩才的李密取得了理想的目的。那么,我们就具体来赏析一下课文,认识李密是怎样陈情的吧。

师:第一段写的什么内容?

生:写悲苦的身世。

师:有句话在全段中起总摄作用,哪句?

生: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师: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生:没爹没娘,体弱多病,与年老多病的祖母相依为命。

师:我看,可以概括为四大不幸(生笑):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他的悲苦身世,你们为之感动了吗?张广祥编写。

生:感动。

生:不感动。

师:唉,你们这些没有感情的东西!(生笑)这是一个很悲惨的故事,但作者用的是非常精炼的文字来叙说的。中间很多的内容是需要靠我们的想象去补充、去填空的。你想想那个“孤弱”而可怜的孩子,没爹没娘的,在几乎绝望了的情况下,被老祖母抚养了,就这祖孙俩,度过了多少“零丁孤苦”的岁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啊!这八个字中有多少内涵。你用想象去填补那“零丁孤苦”的细节吧!孩子摔倒了,祖母要去搀扶;孩子饿了、病了,哇哇直叫喊着,上哪儿去觅食寻药啊?还有旁人的冷眼,旁人的欺侮,老祖母靠着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来独立支撑着?张广祥课堂实录。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家啊!这是人性的表白!在这表白的后面,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母爱的伟大。我想,只要晋武帝还是个人(生笑),听了李密诉说的“四大不幸”,也会引发恻隐之心,唏嘘不已吧;你们如果还是个人的话,难道就不能感动吗?如果我们不能从这样的文字里读出细节来,当然就不可能读出感动来。你们啊,既要用“心”读,又要学会读!知道了吗?

师:第二段什么内容?

生:写什么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

师: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生:一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二是“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三是不断催促。

师: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生: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师:一方面是老祖母需要他奉养,一方面是晋武帝在召唤他,这种进退两难的心情你们能够感受到吗?

生:能够。

师:真正能够吗?本来,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作者的今天。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实在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那样的时代里,你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你也不能完全属于你的家庭,你不能完全为自己作主。还有一个全社会的家长要主宰你的命运,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都在他的操控之中,阳光雨露都是皇家的恩典,你就在这样恩典的“沐浴”之中。因此,你首先得效忠于朝廷,你首先得做“王臣”,得是一个奴才,然后,你才能做一个孝子,才能报答你的祖母的养育之恩。也就是说,一方面需要李密做个正常的人,具有人性的正常的人,一方面需要李密做个奴才,具有奴性的奴才:唉,做人难啊!张广祥课堂实录。

师:心情虽然很矛盾,但是从本段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还是李密的态度坚决。

师: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于是用起陈情的第二手段,就是--

生:晓之以理。

师:“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生: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

师: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生:“本图宦达……岂敢盘桓。”

师: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也是一个俗人,也想追求功名利禄,但是实在身不由自啊。老祖母确实需要我去奉养晚年,而孝,恰恰正是你所倡导的啊。这样就表达了对晋武帝的忠诚和感谢,打消晋武帝的疑念,又表达了自己的心愿。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真是有理有情。

师:但是,忠和孝的矛盾还需要解决啊,不能因为奉养老祖母就不讲究孝啊。那么,文章的最后,李密是怎样解决矛盾的呢?

生:先尽孝后尽忠。

师:对啊。李密真是聪明绝顶,他巧妙地化解了一对矛盾。在他看来,忠和孝并不是对立的,我可以先尽孝,再尽忠。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晋武帝又怎么能够不接受呢?张广祥编写。。

师:最后我们小结一下。全文围绕“辞不就职”而展开,对晋武帝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最后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具体的说,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全文感情真挚,融情于事;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语言上,骈散结合,音韵和谐。最后我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

[《陈情表》课堂实录]

篇3:《陈情表》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二语文备课组钱国雷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和形象精粹的语言;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

3、体会本文凄切委婉的陈情技巧,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背景介绍

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

三、文体知识

表,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四、题解

陈--陈述、禀报

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隐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五、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正音。(见《金榜》P30自主学习:字音辨识)

2、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1段:凄苦,悲凉;第2段:感激,恳切;

第3段:真挚,诚恳;第4段:忠诚,恳切,期待。

六、再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情”?“陈”什么“情”?如何“陈情”?

明确:“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孝情、忠情、苦情)

“陈情”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七、研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1段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两名学生口译本段文字,师生共同订正。

4、提问: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明确:总摄作用,统领文章第1段。

5、提问:李密到底遭遇了哪些不幸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或板书: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父死母嫁)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孤苦多病)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内外无人)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刘婴疾病)

6、提问:从上面的四个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李密是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明确:相依为命。

7、提问: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一起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8、提问: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

明确: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呢?请大家预习课文第二、三两段,我们下节课再讲。

9、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课时

(二)分析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两名学生口译本段文字,师生共同订正。

4、提问:第2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5、提问: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6、提问: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明确: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

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7、提问:本段分几个层次?各层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层:重点叙朝廷征召之殷;

第二层:重点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8、提问: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9、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三)分析课文第3段

1、学生默读并口头通译第3段;

2、提问: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3、提问:“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4、提问: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4、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明确: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态度,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再次强调自己的处境,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5、提问: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明确: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

6、提问: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明确: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7、朗读第3节,品味语言特点

提问讨论: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明确: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语言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8、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第三课时

(四)分析课文第4段

1、齐读第4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2、指明两名学生口译本段文字,师生共同订正。

3、提问: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明确:“愿乞终养”。

4、提问: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明确:“节”“报养”--“忠孝两全”。

5、提问:本节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6、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

(五)师生讨论总结4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或板书)

第一层: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层: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层: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层;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六)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八、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1、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2、小结: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九、拓展探究:

1、提问: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明确:回答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提问: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明确:①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情。

再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②陈情脉络:身世孤苦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身蒙国恩(忠情)

③、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十、归纳总结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5、语言生动形象,自然精粹。

五、课堂总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六、作业:

完成《金榜》本课相关练习

七、附:板书

《陈情表》

李密

陈情于事动之以情

寓理于情晓之以理

《陈情表》

李密

1、言家境之惨,叙祖孙之情(孤苦之情)

2、表感恩之切,诉内心苦衷(两难之情)

3、喻孝道大义,陈区区心声(感恩之情)

4、解忠孝矛盾,祈圣上宽容(两全之情)

张晴晴

[《陈情表》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篇4:《陈情表》文言文课堂实录

《陈情表》文言文课堂实录

师:(出示李密服侍祖母的图片朗读《晋书。李密传》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师:这幅图片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字。

生:孝

师:你怎样理解孝?(学生自由回答)

师: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照顾父母的起居,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就是是对父母尽责尽孝。

师:跟孝相对应的是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另一个字

生:忠

师:孝子忠臣是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生的追求,但忠和孝似乎天生有矛盾。

叫做

生:忠孝不能两全。

师:现在李密遇到了一件很纠结的事情,麻烦。这件事跟另一个强势的非同一般的大人物晋武帝司马炎有关。那司马炎、李密、祖母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谁来叙述(学生叙述,老师补充)。

师:情前面加上哪一个修饰词你认为最恰当?(有学生加了恩情、私情、感情、孝情、忠情、亲情)

师:这么多的修饰词,要李密做出选择,那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关键还是两点,忠和孝之间做出决断,陈情表陈的就是在忠孝之间非此即彼的痛苦挣扎的苦情。至于如何陈情,就是方法问题。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八字真经,动之以情

生:晓之以理。

师:那李密是什么人?是什么身份,注意文中的注解

生:在蜀地当官,任尚书郎。

生:现在蜀国灭亡了,成为亡国奴。

师:是个级别不低的公务员,只不过现在暂时下岗待业了。历史记载李密相当有辩才,可以在国务院外交部工作,是个人才。

师:晋武帝是怎样一个人?从称号来解读

生:是很厉害的皇帝,讲武力、暴力、比较狠。

师:这是司马家族的传统,险诈狠毒。史载,他的爷爷司马懿诛曹爽“支党皆夷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老爸司马昭之心

生:路人皆知。

师:一方是对前朝还有眷念的臣子,一方是猜忌心很强的现任的主子,杀戮和血腥似乎迫在眉睫。而一张陈情表用文字拯救了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怎样说比说什么或许更为重要。

师:表是写给皇帝看得。假如一开始我就直奔主题,说我拒绝圣意,我不当官,我要赡养祖母。这样是否可行?

生:杀头,抄家。

生:绑起来,押到京城。等候发落

师:这就是皇帝龙颜大怒

生:后果相当严重。

师:所以第一节你打算怎样写?

生:不要直接写,要绕开写,先扯其他的内容,慢慢来。

生:要充满真实感情,因为皇帝对你有疑心,起杀心,写出自己很弱小,渺小,还有真实。。

师:中国人一向同情弱者,而外国崇拜强者,这就是文化有差异。

生:最好把自己写的很苦,最苦,引起皇上的同情,

师: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李密的确很苦,怎样写自己的苦难?

生:按照时间写,从小父母亲去世。

生:不对,是父亲去世,母亲改嫁。

师:原文怎么说,(学生找出),为何不直接说父死母嫁?这样多简单,

生:这是讳饰委婉的说法,因为这对年幼的李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师:往事不堪回首,但现在必须回首。母亲改嫁这样的不可外扬“家丑”都说出来了,这就是直接向皇上表明我的是真诚的。还有吗?

生:身体很差,多病,九岁还不能走路。是不是夸张吧。

师:可能是缺钙吧,老师认为不是说不会走路,可能是不能参加剧烈的体育锻炼,属于上体育课要请假的这一类学生。当然这样写更能突出自己的命

生:苦。

生:门衰祚薄,家庭不发达

生:古代讲究人丁兴旺,子孙多人口多,就是福气多,家族旺旺。

师:这是家族的不幸。还有不幸吗?现在的不幸?

生:祖母病重,需要照顾。

师:注意其中的“婴”的解释。

生:缠绕。

师:这也好理解,婴,小孩嘛,是最容易缠人的,只要你手中有零食。

师:归纳起来,层层反复渲染自己的四大不幸,正所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个不幸。按照李密自己的归纳是

生: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命运不好,

师:但上苍没有完全抛弃李密,幸亏有一位伟大的祖母。读一读(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师:当年幼的李密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时,我们的老祖母总是那样慈祥、那样坚定的告诉他,勇敢、坚强。不要害怕 不要慌张。有奶奶在,别怕,是李密听到最温柔,也是最温暖的声音。

师:我们归纳一下第一段,陈述的自己的身世苦,隐含着祖母对自己的抚养的辛苦。没有明说推辞就任,而是绕了个大圈子,动之以情,博取武帝的同情,为后文奠定了基础。那第二段是继续绕圈子还是直奔主题呢?(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对李密而言,怎样的时机中说是个问题,万一时机把握不当,操之过急,后果很可怕。第二段的的关键句是

生: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师:何为进,何为退?

生:进就是出来做官,退是赡养祖母。就是忠和孝的矛盾。

师:当官好啊,现在考公务员多热闹,很难考。而李密接二连三拒绝皇帝送上的官,三次邀请,三次拒绝,读一读三次邀请(学生朗读、注意其中的察、举、拜、除、逼迫、急于星火等词语)

师:读一读三次拒绝原因的句子(学生朗读,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则刘病日笃。)

师:呵,你以为你就是诸葛亮,需三顾茅庐啊,所有的理由看起来很充分,但在皇帝面前这些都不是理由。君要臣死,

生:臣不得不死。

师:君要臣做官,

生:臣不得不做官。

师:司马家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极力拢络当时的名士。当时的司马昭想拉拢竹林七贤中的 第一帅哥才子嵇康,而嵇康却跑到河东避居起来。司马昭想请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他不仅不领情,还跑到荒郊野外去打铁、种菜。你说结果如何(停顿)咔嚓一下完了。这些李密是知道的,李密在文中直接表示想做官,的确很想做官。做梦都想做官。哪一句?

生:臣欲奉诏奔驰。想赶快跑到皇帝那儿。

生:是心里想做而事实不能做的纠结,没有完全彻底的拒绝皇上的意思,为自己也留了退路。

师:“奔驰”二字真好,活画出了一个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为皇上奔走效劳、忠贞不二形象。这就是陈情表的比较委婉和高明之处,不至于让帝王动怒。这一段还是绕着说,含蓄精当,三次婉拒显孝情。

师:假如晋武帝正在上班,下面是文武百官,看到这份表的.这些段落,他第一反应是什么?他会怎样对百官说?(学生可以模仿,有学生说被李密的孝心感动,也有学生说帝王无动于衷)

师:情感上的感动或许会有,但皇帝毕竟是皇帝,是不容易轻易就被感动的眼泪稀里哗啦的人。因此不但要在情感上打动帝王,更要在道理上说服君王。第三、四自然段侧重于道理上的层面。找出说理的相关句子。(学生找出说理的句子:圣朝以孝治天下,一句。少仕伪朝,两句今年四十有六,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进节于陛下日长三句)

师:第三段有三个很重要的关联词,把整段文字巧妙而自然的结合在一起,哪三个?

生:伏惟、且、但。

师:用现代语翻译这三个词(学生翻译)

师:关键落在哪个词?

生:但,表示转折。前面是说理,“但”后面才是要点。

生:歌颂皇帝的英明,圣明。拍马屁。戴高帽。

师:这些老师也喜欢。历史武帝是历史著名的孝顺皇帝,他的父亲司马昭去世后,武帝亲自服丧三年,你可以说他作秀,但三年作秀也并不是容易的事。他对臣子的孝的行为也十分重视(出示世说新语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翻译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司马炎)对刘仲雄(刘毅)说:“ 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当时的社会的舆论是孝子大流行,都是道德楷模。李密一说“孝”,皇帝真的笑了。这样说理就是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还有继续说理的。

生:直接讲明自己的生活做官的经历,说自己做官纯粹就是发财富贵,并不是所谓追求清高和节操。

生:继续歌颂皇恩浩荡,自己受宠若惊。不敢有非分之想。

师:这些都是实话实说,刚才说重点落在但字以后,这几句应是很动感情的句子,动情点嘛。很有画面感,诉说祖母卧病在床的困苦的情景。朗读体会。

师:所以这一段的最关键的最想表达的一句是

生: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师:这一节李密巧妙的运用关联词,情理结合,融理于情,表明了自己两难选择,进一步消除了皇上的疑情。尤其是工整的对仗,文情并茂的描写,一气呵成,更加增加了感人的力量,我们要无限的相信发自内心的文字的力量,文章的结尾才水落石出,水到渠成,最终点明了上表的目的,就是四个字?哪四个字?

生:愿乞终养。

师:提到了一种鸟。

生:乌鸦。

师:为何提到乌鸦。

生:这是比喻,乌鸦是很孝顺的鸟,人也一样,孝顺长辈。

师:又提到了两个数字?

生:四十四,九十六。

生:对比手法,表明效忠皇上的日子长,赡养祖母的日子短。

师:四十四岁在古代也不算年轻了,甚至可以说年老了,但妙的是和九十六一比较,那是相当的年轻,为自己服务的时间很长。也可以让皇上高兴,真好。这节中的比喻和对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奇效。当然,李密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冷血的晋武帝能深受感动,一方面发自内心地对李密的境遇表示怜悯,也许愿意接受李密的请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处于帝王之位的晋武帝也会为之掬同情之泪。在这样的情感驱动下,做出同意的举动,也是合乎情理的。但一方面,也许出于政治的考量,用宽容大度来笼络天下的人才,特别是一些被边缘化的前朝的人才,李密毕竟是个人才,还是个孝子。这一则表中,没有失败者,他们都是胜利者。这是文学的胜利,这是孝心的胜利,这是真诚的胜利。

篇5: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高二选修课堂实录)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人教版高二选修课堂实录)

一、导入:

巧嘴媒婆

从前,有个缺了块嘴唇的姑娘待嫁,有个没了鼻子的小伙待娶,各自要求的条件,又都不要残疾的,这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好在姑娘和小伙子相互并不相识,有个巧嘴媒婆为之撮合。媒婆先对男方说:“姑娘没别的毛病,就是嘴长的不太好。”小伙子想:嘴不好,无非是好扯扯闲话,这可以改,算不的什么大毛病,于是同意了。媒婆又对女方说:“小伙啥都好,就是眼下没有什么。”姑娘一听,觉得暂时穷点没什么,将来可以勤劳致富,何况娘家会陪嫁许多呢,也就应下了。

在媒婆的安排下,双方立据为凭,这对男女便成了婚。洞房花烛之夜,真相大白。后来双方都埋怨媒婆。媒婆拿出字据说:“我早已有言在先,说明了姑娘‘嘴不好’,小伙‘眼下有没什么’,是你们自己同意的,现在反倒怪起我来了,这是什么道理?”

巧嘴媒婆:“这个姑娘没有别的毛病,就是嘴不好。”

巧嘴媒婆:“这个小伙子什么都好就是眼下没有什么。”

课堂活动:

看看“意思”真有意思!

?小贝想请局长帮忙走个后门,所以去送“红包”。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①?

小贝:没什么,就是想意思意思②。

局长:那你可就不够意思③了。

小贝:小意思,小意思④。

局长:呵呵,你这人还真有意思⑤。

小贝:其实我也没别的什么意思⑥。

局长:那我可就不好意思⑦了。

小贝:不,应该是我不好意思⑧。

查查“意思”啥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

语言文字的意义,思想内容;

意见,愿望;

礼品所代表的心意;

表示一点心意;

某种趋势或苗头;

情趣,趣味。

说说“意思”啥意思?

年尚少壮,意思不专

不要误会我的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

这点东西送给您,小意思,别客气

天有点要下雪的意思

展览很有意思

①小人之过也必文

②文不在兹乎

③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④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⑤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⑥越人断发文身

多义词:词的义项有若干个的词。

1、本义: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

2、基本义:在现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

3、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相联系的新义。

(1)借代引申

----两类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关性。

(2)比喻引申

----两类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

词的引申义

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水》

②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

③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宣公二年》

④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

一朝天子一朝臣。

朝:①早上②上朝、朝见③朝廷、朝堂④朝代

本义直接引申义间接引申义

词的借代引申义

又如:

物品或行为借代相关的人

“兵”

原指“兵器”------后产生“军事”、“战争”“兵士”的意义。

“编辑”

原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后用来指“做编辑工作的人”。

词的比喻引申义

词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有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

如:坎坷:道路坑坑洼洼

------人生不得志

果实:植物体的一部分

------劳动得到的收获

包袱:布包儿

--------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

迷雾:浓厚的雾

------让人迷失方向的事物

练习:说一说人体部位都有哪些引申义

头脑眉目耳目咽喉口齿口舌手足手腕心脏

心肝心肠心血心胸心腹肝胆胃口骨肉体面

多义词的误用

“东西”趣释

有一位外国教授,向学生解释汉语“东西”一词时,说:“中国人称物体为东西,这东西,那东西,都称为东西。但人不是东西,我不是,你们不是,他们不是,我们大家都不是东西!”

多义词的妙用

破不破

杀猪的和卖茶的打赌。

杀猪的说:“用铁锤锤蛋锤不破。”

卖茶的说:“锤得破!”

杀猪的说:“锤不破!”

卖茶的不服气,拿来一个鸡蛋,用锤子使劲打下去,鸡蛋破了。说:

“这不是破了吗?”

杀猪的说:“蛋是破了,可我说的是锤不破啊!”说着他指指铁锤。

买柿子的伸手--尽拣软的捏

饺子皮太薄--难免要露馅儿

庙里长草--慌了神

学会在语境中判断多义词的意义

安徽卷18.“雪藏”是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3分)

(1)某歌星多年前因直言而“得罪”公司经纪人,从此被公司雪藏,不知双方何时才能握手言和。

答案:搁置不用

(2)为确保最后一场小组赛能尽遣精锐上场,该队正在考虑明日与法国队交手时雪藏部分主力。

答案:有意隐瞒

(3)这个原先颇有一定知名度的乡镇企业,在雪藏了五六年之后,一举跻身“中国百强企业”之列。

答案:隐没无闻

选择正确的词义

贪婪:1,贪得无厌;2,渴求而不知满足.

1,我贪婪的看着课外书,连吃饭也忘了.()

2,对钱财贪婪的人,将自毁前程.()

严肃:1,使人感到敬畏的;2,严格认真;3,使严肃.

1,这件事情的后果如此严重,必须严肃处理.()

2,军队是国家安全的保证,所以我们要严肃军纪.()

3,今天会场上的气氛既严肃又隆重.()

端正:1,物体不歪斜,保持平衡状态.2,正派,正确.3,使端正.

1,你再不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成绩就会一落千丈.()

2,我们要诚实守信,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3,每个字都要书写得端正,漂亮哦!()

和平:1,没有战争的状态;2,温和,不猛烈;3,平静,宁静.

1,我们要维护世界和平.()

2,听了这些话,他心里和平了一些.()

3,这药和平,不要紧.()

墨水:1,墨汁;2,学问.

1,他肚子里的墨水真不少.()

2,练毛笔字时,小心把墨水沾到衣服上.()

失声:1,不由自主地发出声音;2,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3,失音.

1,听到这个噩耗,他不禁失声痛苦.()

2,这个故事真滑稽,谁听了都会失声大笑.()

3,喊了一天,他的喉咙都失声了.()

1、老头慷慨地说:“我那玻璃眼倒也乐意还给她,就怕马儿性子烈,她管不住。”

不吝啬

2、刘胡兰这位十七岁的女英雄慷慨就义了。

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1、他精神很好,虽然遭受了打击,但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精神萎靡

2、他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很多的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

衰颓败落

何亚东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ivillc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名称:《《陈情表》课堂实录(高二选修)》
文章链接:https://www.59dt.com/article/86426.html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