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为写作提供
各种范文范例参考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反思(共19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在此,感谢网友“广东烧鸡”投稿本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篇1: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

篇2: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课文讲的是几位名人的故事,但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名人的丰功伟绩,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那些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这些名人的资料,课文教学中以列宁和小男孩你喜欢谁为主线,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作者的写法。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学第一段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抓特点写灰雀的方法。这篇课文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孩子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也体会到了小男孩的聪明、勇敢、对工作一丝不苟。续写很成功,大多数孩子都认为小男孩会回来,并成功完成了拍摄任务。学生续写非常成功,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实践证明,给孩子一个空间,它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本单元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还比较好,但是课前预习做得很不好,没有几个人去查找搜集资料,以后在这方面还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单元的习作是写一个熟悉的人,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条理清楚,知道通过具体的事情去写人,也有一部分学生不知从何着手,东一句西一句,语句表达不清,线索混乱,需要好好加强练习。

篇3: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高位上的数,如果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较大的三位数是位999,小的三位数是100,较大的四位数是9999,小的四位数是1000。较大的三位数比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小学数学常考定义

1、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3、加法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4、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5、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6、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小学数学最小的数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一下“几位数”的概念: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最左端的数字不为0),这个数就是几位数。关于几位数的定义中,最左端的数字不为0是关键条件。就像我们分数定义中,明确规定分母不为0一样,否则没意义。

在整数中,最小的计数单位是1(个),当0单独存在时,它不占有数位。当0出现在一个几位数的末尾或中间时,它起到的只是“占位”的作用,表示该位上没有计数单位。

假设0也算一位数的话,那么最小的两位数是“10”还是“00”呢?00是没有两位数的意义的。

所以,一位数是由一个不是0这个数字写出的数,只要几位数的意义不变,最小的一位数仍然是1。

篇4: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例2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1、根据《标准》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在加法的教学中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结合例2,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2、能进行三位数的加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学情分析

1、本节内容涉及到两次进位及三位数之间的加法,这些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口算、估算等方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教学。

2、本班学困生多,在学习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和学习计算方法;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

3、通过对加法计算的教学,使学生养成谨慎仔细的办事态度;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计算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1、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再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2、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三、巩固发展

1、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你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2、做一做: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篇5: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同学们试着计算两位数乘法:35+53=;35+39=;59+93=

(要求用竖式计算),并让同学们说出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进位次数不同。)

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

(二)讲授新知:

出示课本第15页图片,让同学们认识这些动物,并引导学生回答这四种动物分别属于哪个种类。

接着让同学们看图下面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试着分析。教师让学生试着讲解“已知种类”、“中国特有种数”以及“濒危和受威胁的种数”各是什么意思。

在此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保护动物的思想,让同学们接受全面的教育。

例1。

让同学们试着从15页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找出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所需要的已知量,而不是去看16页上面的简化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统计表。

由学生列出算式:98+25=_____(种)

再让同学们不用笔算,是这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教师指导估算的方法。)

再让同学们用笔算计算出,让一名同学上黑板列式计算并点评。

98

+215

――――――――

123

最后提示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写“答”。并根据学生计算的实际情况做单独指导。

(三)强化新知,巩固练习:

让同学们先估算、后用竖式计算第16页“做一做”第1题。

65+7839+8667+9543+88

教师巡视,并对所发现的问题给与提示与解答,特别是不要忘了进位,计算要认真……

(四)课堂小结:

着重提示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的方法,渗透估算的思想。

(五)课外作业的布置:

1。第16页“做一做”第2题(用竖式计算);

2。练习四第2、3题。

六、板书设计加法

98

+215

――――――――

123

篇6: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19页――21页,练习五3――10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主要讲解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采用小组和合作学习方式,熟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投影片

教学方法:谈话、讲授、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9页,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篇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关于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估算

21×5≈

62×7≈

89×6≈

192×2≈

398×5≈

206×7≈

二、判断题

1.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一定有几个0 。 ( )

2.40×50的.积的末尾共有2个0 。 ( )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 )

4.因数中间有0,积中间一定有0 。 ( )

5.1和任何数相乘都得1 。 ( )

三、填空题

1.用≈ 或=填空。

201×4( )800

200×4( )800

45×6( )300

2.口算40×9时想( )个十乘9,等于( )个十,也就是360。

3.口算200×6,可以先算( )乘( )得12,再在后面添上( )个0,也就是( )。

4.估算31×4,把31看做( ),结果大约是( )。

5.304与5的积,末尾有( )个0。

6.99+101+103+105+107+109+110=( )×( )=( )

7.2□×4的积是两位数,□最大是( );如果积是三位数,□最小是( )。

8.最小的三位数和最大的一位数,积是( )。

9.70个十是( )。5个十加4个十,一共是( )个十,是( )。

10.100的10倍是( )。49的8倍大约是( )。9个42的和大约是( )。3个百乘4 = ( )个百=( )。

四、竖式计算

7 0 8

× 5

2 7 5

× 4

3 0 □

× 5

□ □ 2 0

□ 2 □

× 7

□ 5 4 □

五、比较大小

36×5○150

150×3○15×30

○40×5

402×4○204×4

80○24×3

101×4○400

六、思考题

1.一篮鸡蛋,三个三个数余1,五个五个数余2,七个七个数余3。篮子里有多少个鸡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队列,每行、每列人数相同,明明的位置在左数第6个,右数第6个,前数第8个,后数第3个,那么这个队伍共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填一填。(32分)

1、我们学过的常见的质量单位有( )和( )。日常生活中称一般重的物品用( )作单位,称较轻的用( )作单位。

2、一袋精盐重500克,2袋精盐重( )克,正好是( )千克。

3、一袋盐约重500( ),( )袋约重1千克,所以1千克=( )克。

4、比56千克多9千克是( )千克,81千克比23千克多( )千克。

5、3千克 =( )克 9000克 =( )千克

6000克 =( )千克 10千克 =( )克

4500克=( )千克( )克 6543克=( )千克( )克

6、把不对的.单位圈出来,在不对的单位下改正。

小明体重30克( ),他一顿饭能吃50千克的包子。( )

7、圈出下面物品正确的重量。

桃子 小孩 小兔 鸡蛋

2克 3千克2千克7克

200克 30千克20千克 70克

2千克 300千克200千克 700克

8、连线

一个鸡蛋重 一张课桌高 一个冬瓜重 一个人体重 一筐苹果重

70厘米 50克 25千克 60千克 5千克

9、一个大冬瓜约重6 ( )。一个菠萝大约重700 ( )。

二、想一想,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10分

一个足球重250( ) 小明体重是32( )

一个梨重160( ) 一瓶花生油重4( )

一本新华字典重340( ) 一个铅球重4( )

一个鸡蛋约重55( ) 一只母鸡重4000( )

一袋洗衣粉重1( ) 一支牙膏重100( )

三、选一选。选正确答案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0分

1.一筐桔子连筐重30千克,筐重3千克,桔子的重量是( )千克。

A.33 B.27 C.30

2.一个1元硬币大约重( ) 。

A.6克 B.60克 C.1千克

3.丫丫的身高大约是131( )。

A.米 B.千克 C.克 D.厘米

4.10千克铁和10千克棉花相比,( )。

A.10千克铁重 B.同样重 C.10千克棉花重 D.无法比较

5.2只鸭子的重量等于3只鸡的重量,已知1只鸭重3千克,1只鸡重( )。

A.3千克 B.4千克 C.2千克

四、比一比,在○里填上“﹥”“﹤”或“=”。6分

1988克( )2千克 7千克( )7000克 3千克200克( )3千克

460克( )6千克 62克 ( )62千克 10千克 ( )1000克

五、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请给它们排顺序。 4分

2000千克 2000克 201千克 克

﹥ ﹥ ﹥

2、计算 8分

3千克+7千克= 5克+8克+18克=

25克+56克= 56千克-27千克=

六、解决判断题 10分

1、1千克的铁比1千克的棉花重。 ( )

2、小胖今年2岁,体重2000克。 ( )

3、5个40克是200克。 ( )

4、1只乒乓球约重3千克。 ( )

5、1千克的大米与一千克面粉一样重。 ( )

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0分

1.1千克水果糖平均装两袋,5千克水果糖可以装多少袋?8袋这样的水果糖重多少千克?

2.爸爸买回3000克豆油,吃掉1000克后,又买回2000克菜油,还有油多少千克?

3、有两杯水,第一杯水重240克,第二杯水比它重200克,第二杯水重多少克?两杯水共有多少克?

4、妈妈买了一个大面包,重190克,还买了4个小面包,每个重50克,这些面包共重多少克?

5、1千克苹果6元,1千克香蕉5元,买4千克苹果和1千克香蕉。

(1)一共需要多少钱?

( 2 )妈妈带了30元钱,够吗?

篇9: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判断题(每道小题 3分 共 12分 )

1. 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零的数都得0. ( )

2. 用5去除一个三位数,商一定是两位数. ( )

3. 40÷8读作8除40. ( )

4. 一个数除以7,余数最大是8. ( )

二、口算题( 8分 )

(1)0÷8=(3)360÷6=(5)360÷3=(7)3000÷6=

(2)800÷4=(4)24÷2= (6)4200÷2= (8)125×3×0=

三、计算题(1-4每题 5分, 5-6每题 6分, 共 32分)

1. 395+2954÷7

2. 4515÷5÷3

3. 3036÷6-142

4. 189×7÷9

验算:

四、文字叙述题(每道小题 5分 共 20分 )

1. 一个数的`3倍是1101,这个数是多少?

2. 497是7的多少倍?

3. 被除数是3280,除数是8,商是多少?

4. 7除3526,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五、应用题(每道小题 7分 共 28分 )

1. 动物园有56只猴子,是大象只数的7倍,大象有多少只?

2. 动物园有8只大象,56只猴子,猴子的数量是大象的多少倍?

3. 动物园有8只大象,猴子的只数是大象的7倍,有多少只猴子?

4. 商店运来4箱毛巾,每箱装60条,把这些毛巾平均分给8个售货组,每个售货组分到多少条?

篇10: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试卷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试卷

一、口算:(另卷6分)

二、填空:(19分)

1. 笔算加、减法时,( )要对齐。

哪一位上相加满十,要向( )位进( )。

哪一位上不够减,要从( )位退( )再减。

验算加法时,可以用( )减去( ),看是不是等于( )。

验算减法时,可以把( )和( )相加,看是不是等于( )。

2. 40厘米=( )分米 7米=( )厘米

1500米+500米=( )千米 1吨-400千克=( )千克

3. ( )+63=245 362-( )=54

260-( )=123 375=( )+165

4. 根据370+460=830,可以写两道减法算式:分别为:( )和( )。

5. 小民身高110厘米,小红身高139厘米,小民比小红矮( )厘米。

6. 小熊猫体重125千克,小老虎体重比小熊猫多55千克,小老虎体重( )千克。

7.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 ()() () () 9 () 6 4

+ ()7 8 + () 7 8 + 5()()

5 0 6 8 8 7 9 6

8.在括号里填上“〉”“

56+35( )76 8003()800+3 285+5( )305

3000-50( )2500 2356-25( )2331 1000-482( )500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5分)

1. 在加法算式中,和一定比两个加数都大。 ( )

2. 最小的四位数减去最大的.三位数差是1。 ( )

3. 最大的四位数加1得最大的五位数。 ( )

4. 计算减法时,可以用加法验算。 ( )

5. 和是100的两个数一定是70和30。 ( )

四、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写在括号里。5分)

A.105 B.205 C.395

2. 一台电话105元,一台风扇65元,一个电子手表25元,花200元够买吗?( )

A. 不够 B.不多不少,刚刚够 C.够买,而且还有剩钱

3. 下面的结果刚好是250的是( )

A.1500-500 ; B.2500-2250 C.150+150;

4. 564=( )-63

A.501 B.627 C.170

5、现在这台VCD比原来的价格便宜( )钱。

A、131元 B、149元 C、49元

五、计算。(27分

1、竖式计算,要求验算的请写出验算。(21分)

(1) 375+168= (2)709-425= (3) 376+589 =

验算: 验算: 验算:

(4)603-497= (5)436+573= (6)503-286=

(7)272-157= (8)806-318= (9)396+454=

2、文字题。(6分)

(1)244比700少多少?

(2)比306多95的数是多少?

(3)被减数是300,减数是79,差是多少?

六、应用题:(36分)

1、三年级有203人,四年级有279人,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5分)

2、水果店运进318千克荔枝,上午卖出276千克,还剩多少千克?(5分)

3、暑假里小强一家要从北京到济南旅游。左下图是“北京――济南”火车里程表,你知道从北京到济南有多少千米吗?(5分)

4、新华书店的一种新书有600本,上午卖出192本,下午卖出249本,还剩下多少本?(6分)

5、工程队挖水渠,第一周挖了613米,第二周挖的比第一周少28米,第二周挖了多少米?两周一共挖了多少米,合多少千米?(6分)

6、今天某家禽超市卖出某商品的数量(9分)

种类 鸡 鸭 鹅

数量(只) 203 485 506

(1) 今天共卖出鸡和鸭多少只?

(2)今天卖出的鸭比鹅少多少只?

(3)今天卖出的鸡、鸭、鹅一共有多少只?

(4)你还能提出其他什么问题?( ?)并解答:

篇11: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二年级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角的知识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介入一种新的数学学习工具“量角器”,所以要求学生会用量角器量出给定的一个角的度数的大小,要要求学生用量角器学会画出指定度数的角来。本单元在以上内容基础上还渗透了两个新的知识点:平角(180°)和周角(360°),借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具密切联系生活当中的实物及图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

本单元要求学生应用自己手中的一副三角板学会拼出特殊的角度数来,比如:90°、135°、120°、180°等。

学情分析:

班级里的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角的分类,都能积极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折叠、演示较好的完成本单元所学内容。还有少数学困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学习工具也能基本完成这单元的学习任务,具体表现在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所画出的角的边不直,度量角的方法不准确,造成量出角的度数有较大误差,画角的时候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和一条边不能完全重合,画出角的大小有误差。还有个别学生对量角器上的两排数字理解混淆,一排数字是的角度是有0刻度起到180°,一排数字是由180°起到0刻度线。需要教师指导强调射线在端点的哪一边,或者说角的开口在角的顶点的哪一边而定。

组织教法:

本单元内容是借助学具“量角器”和三角板等直观的学习工具,将数学中的角度引入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物上的角的特点学习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动手操作的能力普遍较强。

指导与实践给本单元学生学习内容带来了方便。教师在课堂上编出一些学生容易记忆的口诀或顺口溜,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比如“量角画角都一样,中心顶点要重合,边线射线是一条,角的开口方向不一定,角的度数是唯一,平角原本一条线,不过顶点在中心,周角一圈很特殊,角的两边一条又重合”。通过这些使学生易于理解的`口诀引导学生对五类角的种类加强记忆,从而掌握。

不足及改进:

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动手操作的较多,个别学生浮躁,在度量角度数和画角时,由于粗心,使较容易的画图常常出现错误,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这些学习较粗心的学生,逐步转化学习方法。

教师的教具较为单一,多媒体课件无法使用,这些课堂演示的内容较少,给学生的直观接受知识的能力变弱,内化知识的能力变弱。需要教师多制作教具,制作出较为优质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直观性较强的知识。

篇12: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身体部位的单词:ee、ear、uth、nse. 并运用句型:“ Pint t her ….”

2、能力目标:学生能能根据 “Pint t her … .”指令做动作,

并能根据图片和身体部位说出单词和句子。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掌握单词“nse、uth、ee、ear”

以及运用句型“Pint t her…”作出反应。

2)难点:his 、her的区分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单词卡片、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Step1:Greetings.

Step2:Waring up.

1、Chant:

Head ,head,head. This is head .

Ar,ar,ar . This is ar.

Hand,hand,hand This is hand.

Leg, leg, leg. This is leg.

Ft,ft,ft. This is ft.

2、出示一张男孩的图片,生指身体部位说词,师做示范:

T: This is a b. This is his head/ ar/ leg/ ft.

Step3:The ne

篇13:三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作业反馈:

练习中的1―3题学生完成得比较好,但在解决第4题时,由于24米长的篱笆围的是三面,(有一面靠墙),要先求出一面的边长,是24除以3,而不是除以4,有些学生理解为,一面的篱笆长为24米,用上了24乘24。有的学生将24除以4,当成四面算。此类的,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正方形的面积的题目还需要练习。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学生对公顷与平方千米面积概念的建立很难,何时选用“公顷”何时选用“平方千米”,有时候自己觉得都比较难把握。因此做题目时,我都是先从网上进行查阅后,心里有数了,才让学生练。普遍说来,在种植园、或花园、公园之类的用“公顷”,在说地区面积大小时用“平方千米”,不知我的这种理解对不对。

作业反馈:此次作业中有这样两道题目错的较多:1、判断:用6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2种拼法。有些学生把相同拼法的不同方向摆放认为是不同的方法。2、一面墙粉刷,长8米、宽4米,里面有两扇窗,是边长2米的正方形。此题,用图出示。很多同学算出墙的面积后,也知道要减去窗户的面积,但从算式上看,都减去正方形的'周长。看来,学生对面积与周长分开独立计算时情况好一些,混在一起,有些混淆。需要再进行对比练习。

面积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反思:这节课当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后,时间已经占去了大半,因此进行练习的时间不多,练习的第7题学生对洒水车的运行不大能理解,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把第7题提到课堂上进行练习,并讲解洒水车的运行情况,使之明白,求洒水的大小是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作业反馈:

此次作业的第三题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5平方厘米的图形,你能画几种?周长相等吗?我要求学生画出后,算出图形的周长,发现较多学生画出的2种图形算出的周长相等。这样对学生理解“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应该进行汇总,再进行比较。

篇14: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监测试卷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监测试卷

一、口算下面各题。

9×9=

920-600=

81-72÷8=

2600-=

160-80=

40+80=

6×8+24=

5+18÷3=

600+300=

50+700=

870-70-700=

170-90=

二、填空。

1.3900是由____个一千和____个一百组成的。

2.6个百加8个百是____个百,也就是____。

3.最大的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的差是____。

4.54比36多____。

5.一个数比280少50,这个数是____。

6.两个数的.和是560,其中一个加数是310,另一个加数是____。

7.两个数的差是196,被减数是489,减数是____。

8.7600比一个数多300,这个数是____。

三、请你当小老师。(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在加法中,和一定比两个加数都大。( )

2.一个三位数减一个二位数,差有可能是一个三位数。( )

3.在计算减法时,差一定比被减数大。( )

4.和是1000的两个加数不一定是600和400。( )

四、笔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268+349=

554-328=

953-462=

五、在○里填上“>”、“<”或“=”。

2500○2500-800

160-120○50

154-8×8○90

820+400○1400

24÷3×6○48

138-16÷2○120

六、解决问题。

同学们去做好事,一年级做了8件,二年级做了16件,学前班做了4件。

⑴二年级做的件数比一年级多做几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二年级做的件数是学前班的几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您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且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5: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

1、350÷2,可以读作( ),还可以读作( ),它的商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

2、在□÷8=5……□,余数最大是( ),这时的被除数是( );余数最小是( ),这时的被除数是( ).

3、367的4倍是( ),1200是8的( )倍。

4、一个数除以8,商是24,余数是6,这个数是( )。

5、6096÷6的商是( )位数,商的最高位在( )位上.

6、如果被除数是四位数,除数是一位数,商至少是( )位数.。

7、算式“◇÷6=13……”, 表示的`数最大是( ),这时◇表示的数是( )。

二、判断对错

1、一个四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一定是四位数。 ( )

2、在一道有余数除法中,除数是8,余数最小是0。 ( )。

3、0乘任何数都得0,0除任何数也得0。 ( )

4、460÷6的商的末尾一定有1个0。 ( )

5、一个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三位数或两位数。( )

三、计算题

1、口算下面各题。(6分)

130×5= 340+600= 900÷3= 3000÷6=

500×9= 700-40= 232×3= 80÷5=

16+16×9= 100-100÷5= 66×0×7= (170-170)×9=

2、竖式计算,选择你喜欢的两道题验算。(20分)

233×5= 8500÷7= 3212÷4=

8003÷4= 1025×8= 6470÷7=

3、脱式计算。(12分)

460-405÷5 32×3+738÷6

742÷7+530×6 900×4-125×8

4、文字题

1、1456是7的多少倍? 2、一个数的8倍是280,这个数是多少?

3、6除726的商是多少? 4、356的4倍是多少?

四、应用题

1. 三年级买回1440个桔子,平均分给6个班,每个班有8个组,每个组可分得多少个?

2、元旦节公园运来240盆花,准备摆2行,每行放4个花坛 。平均每个花坛摆多少盆花?

篇16: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已初步接触排列与组合知识基础上安排的。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三年级难度又有所提高。排列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搭配食物”创设情境,引出搭配问题,并以此理解搭配的数学思想。接着,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整个数学化的过程,来解决“俩件上衣件与三条裤子的搭配问题”,渗透组合思想,发展符号感,并使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有效地提升。在排列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比较有序排列与无序排列,使学生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

本单元学生都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篇17: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图形中,学生即将认识一个新朋友,怎样学生学会简单辨认平行四边形呢?通过复习长方形,对长方形特征的复习,再拉一拉,让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再给这种新图形命名,我认为还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接着让量一量书上的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然后,学生示范围一围,画一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知。其次,对比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出不稳定性。最后通过观察例举,猜一猜巩固认知。

不足之处:因为我担心学生不能备好学具,于是一手操办。学具准备不充分,在课堂上学生只能通过观察,利用对长方形旧知的迁移,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点。围一围的操作范围小,马上进入画一画环节。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就开始画长方形,并没有把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分开来。于是“没有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成了学生画图的要求,但是在要求之后,部分学生都排除了水平画法和垂直画法,都在方格纸上画倾斜的平行四边形,这样难度大幅度增加了。疑惑:这是在哪里出了岔子了?幸好在说你是怎么画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怎样简便的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鼓励能正确得画出倾斜的平行四边形。但是,又多占据了一些课堂时间。总缺乏课堂练习。

重新设计应该注意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围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中,在学生画平行四边形之前,应让学生说说画时应注意的地方,同时在学生画时出现不规则的地方让学生展开讨论。预设出学生画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先画两条与方格重合的现,再画两条斜边。画完后总结最佳画法:先把直边画对了,斜边再连线就可以了。

篇18: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 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时间单位:时、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时间计算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时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感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点:

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时我利用新年到,大家欢天喜地,喜迎午夜新年到了的场景,通过学生们的倒记时导入新课,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七个环节:认识秒针和1秒、体验1秒的长短、1秒的价值、教1分=60秒、体验1分的长短、小结。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感知,激励学生再课堂上认真思考,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组织学生体验1秒与60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让学生知道1分=60秒;通过集体活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练习中,我加入了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如:阅读短文《小宇的一天》帮助学生理解,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

4、交流评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

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1分=60秒。

2、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各种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用钟表记时,来看看学生60秒能做些什么事情,加强学生对1分=60秒的认识,从而感知60秒。

3、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教学中,认识秒针和1秒、体验1秒的长短、1秒的价值、教学1分=60秒、体验1分的长短、小结,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给学生留出时间想一想,然后再与同桌学生交流,最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说出来。

4、指导学生倾听的方法:我的做法是:课堂上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人。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就是正确的,就是最好的,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总想辩解。这时,我就会对学生说:“比一比,看谁最懂得尊敬别人,能安静地听完别人的发言。”这样不仅使急于辩解的同学静下来听,更促进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具体,说完整。同时,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意见都是正确的。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当在课堂上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我们常常常会留给学生们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候会用“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想法”来平息他们之间没有结果的争论。这时候学生往往听得最认真。 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我能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到的,我决不设计包办代替。努力设计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地思维。

篇19: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ivillc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名称:《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文章链接:https://www.59dt.com/article/86478.html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