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月光启蒙》教案设计(共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在此,感谢网友“cjd123”投稿本文!
篇1:语文《月光启蒙》教案设计
语文《月光启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画面、朗读歌谣,感受作者在童年夏夜的月光下美妙、诗意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初步感受母亲的形象。
2、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字,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感悟作者母亲乐观豁达的形象以及她对童年时的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母爱的崇高,珍惜美好亲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引导孩子读好文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难点:
引导孩子揣摩语言文字,用心体会母亲的形象。
教学过程:
同学们,很高兴今天可以和你们一起学习语文,这节课周老师将和大家共同阅读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散文《月光启蒙》,一个关于爱的故事。齐读课题,预备齐!
一、预习反馈,概括内容
1、课文中有一幅画面动人地展现了月光启蒙的故事,打开书,找到这幅画。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谁能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画面描绘了什么内容?(童年的夏夜,孙友田的母亲在柔和的月色中,搂着他,时间 环境 动作给他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猜谜语。)
2、这么一说,就把画面说具体、说丰富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概括出来了。
3、同学们,其实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家夏夜生活的场景,可是这幅画面中却融入了景色、人物、歌声和情感那么丰富的内容,这幅画面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里,一辈子抹不去。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她的形象像打下了烙印一样刻在作者的心里。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感悟母亲的形象这一任务来学习,下面让我们走进画面。
二、走进画面 寻找诗意 初探形象
1、出示学习要求。
先听老师读课文一、四两个自然段中的部分语段,再抓住“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句话,自己读一读,画一画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2、学习要求都明确了吗?捧起书,看着书,听老师读。这两段话写得美吧?下面按照学习要求自己去读。
3、师生交流。
①同学们,你读出了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读给大家听一听。
②三个点。
A)景色美:(“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你读得真美呀!老师想问问你,你在读的时候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呀,脑中有画面,就能把句子读得更好。)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作者重复使用了四个相同的字――“了”,反复使用这个字读起来究竟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唉,读起来感觉怎么样?(看似重复,却让句子更整齐,更有节奏。这些看似这不起眼的字也值得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去关注。)
这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句话写出了什么美,你会用哪个词?――景色美。(板书:景美)这样的景色是作者眼里――最美的时辰。
过渡语:这美妙的景色,这如水的月色,又将烘托出一个怎样的母亲的形象呢?哪句话写母亲的形象写得特别美?
B)形象美:(“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老师听出来,你特别强调了“玉石雕像”这几个字,我想问问你,你知道玉石雕像是什么吗?(用玉石雕刻出来的塑像)
大家都知道,玉石是非常――珍贵的,纯洁的,用玉石雕刻出来的塑像也是非常纯洁、高贵的,这和月光下的母亲的形象有什么相似呢?想象一下。(玉石纯洁、高雅,月光下的母亲圣洁,庄严,在作者的眼里,她已经与月光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就像一尊――玉石雕像。)
多么美的月光母亲啊,用朗读来体会。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美,我们也用一个词来概括?――形象美(板书:人美)
过渡语:还有哪句话读起来也很美?(或许这份美就藏在母亲的一个动作里)
C)情感美:(“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读得好,这位同学,你能告诉大家这句话中哪一个字最打动你?一个动作――“搂”。(教学“搂”字)我想跟你们做做这个动作可以吗?老师搂着你,你感觉怎么样?(美好、幸福、温暖)你觉得此时你眼中的老师怎么样?(温柔、慈爱)
同学们,回忆一下,小时候妈妈搂着你,(随机问学生)你觉得――,你觉得――。这个时候,你眼中的妈妈是怎样的?(随机问学生)你的妈妈――,你的妈妈――。
老师搂一下,妈妈搂一下,同学们都觉得幸福、温暖,童年的孙友田无数次被母亲这样深情地搂在怀里,他的内心一定也是――幸福、温暖的,他眼中的母亲一定也是――温柔、慈爱的。(抓住关键字,结合自己的生活去体会,就能读出句子中蕴藏的情感)一起读这句话。
继续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句话写出了什么美?――情感美(板书:情美)
4、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朗读体会了“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下面让我们和着音乐把这两个语段完整地、用心地读一遍。
三、品读歌谣 感悟诗情 体味形象
1、母亲就是在这样的月夜,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她给我……这四部分内容中,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唱歌要和说童谣。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品读歌谣、童谣。
2、出示学习要求。
大声读读文中的歌谣,品味歌谣的内容,从这些歌谣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用一两个词在相关歌谣旁写出自己的感受。
3、师生交流。
A)第一段歌谣:女生读。
感悟:母亲的勤劳。
B)第二段歌谣:男生读。
引导:老师告诉大家,凤凰是吉祥鸟,传说凤凰到,幸福生活就来到,人们喜欢借凤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感悟:母亲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C)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嘴上一个字也没说,但从她的歌谣里我们全部能感受到,这就是歌谣的特点,读――含蓄。
4、作者是这么形容母亲的歌声的。(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A)“芳香”原来是形容――花的香味。
B)在这里却用来形容――母亲的歌声,母亲的歌声和花香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一起来听一段母亲的歌谣。(播放母亲的歌谣)
C)听完一段之后,师:母亲的歌声和花香有什么相通的感觉?(预设:芳香、甜蜜、美好、醉人。花香沁人心脾,母亲的歌声打动人心;花香四处萦绕,母亲的音韵飘散弥漫……)。
D)老师旁白:母亲的歌声如风似水,轻柔深情。此时此刻,作者已经超越了视觉、听觉、嗅觉的界限,是在用心来感受母亲的音韵了。一起读这段话。母亲的歌声真美啊,如果让你在这里也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是什么美?你会用哪个词?――歌声美(板书:歌美)
5、文章还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母亲说的童谣,老师请三个同学来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有趣,能把童谣的特点读出来。
A)如果说歌谣是含蓄的,那童谣又是怎样的呢?(引导体会:风趣)
B)选一段学生喜欢的童谣齐读(加上动作)。
C)这些含蓄的歌谣、风趣的童谣听起来都是那么明快、流畅,在孙友田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使童年的孙友田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感受到无穷的快乐,这些歌谣启蒙了他未来走向文学的道路。(板书:播下文学种子)
6、可是同学们,老师告诉你们,当时呀,孙友田的家境非常贫困,他的父亲是位半世坎坷的农民,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只能在大街上靠唱“莲花落”谋生,这“莲花落”是什么呢?(指名读)生活这么艰难,可是在这幅温馨的画面中,我们却丝毫看不出、听不到任何的悲惨与凄苦,有歌声,还有笑声,下面就让我们沉下心来揣摩唱歌人的心境。
四、揣摩心境 树立形象 升华主题
1、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体现家境的词语,对比母亲的歌谣、童谣,你又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母亲?把你想到的词写在书上的插图中。
2、师生交流:(出示第3自然段)。
同学们,说说看,通过对比的方法,你们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说)
A)家境。
作者当时家境如何?从哪里看出来的?(不长五谷)
B)心境。
母亲的歌谣里有苦吗?没有,她带给孩子的都是什么?――(甜蜜、快乐、希望、对美好的向往。)这就是母亲快乐的心境。
C)这段话中有一个字特别精彩,就是第二个“长”,这个“长”是什么意思呢?(创作、产生)家境艰苦,可母亲心境快乐,这就是母亲对待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就叫――乐观积极。(板书:乐观积极)
D)母亲用这样的人生态度启蒙着自己的孩子,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3、母亲月光下的启蒙令作者终身难忘,他发自内心地感激与赞美母亲,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总结:同学们,《月光启蒙》是一个故事,是一幅画,是一首歌,也是一首诗,这首诗里流淌着浓浓的爱,这爱弥足珍贵,那就是――母爱。(再读课题)在母亲的启蒙下,孙友田成长为一名诗人,让我们用诗的语言与作者共鸣,用诗的语言再来读一读最后一段话。
五、推荐阅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板书设计:
景美
月光启蒙 播下文学种子 人美
乐观积极 歌美
情美
篇2:《月光启蒙》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13个生字,并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2.了解母亲的特点,感知母亲启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孙友田。
2.同学们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煤矿诗人孙友田的《月光启蒙》,齐读课题。
2.(屏幕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谁来读读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勾起你怎样的回忆?交流齐读
3.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孙友田童年的夏夜又是如何美妙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踏着月色,走进他们家的篱笆小院,共同去体味在他记忆深处那永远美妙的童年夏夜。
二、精读课文
1.(显示画面:月色中,孩子依偎在母亲怀里)
教师范读第一小节(显示第一小节内容)
这就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在夏夜淡淡的月色中,篱笆小院就是如此温馨,如此美妙,(显示填空)而的情景(学生说,教师板书),更是令作者难忘。
2.朗读体会唱歌谣
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里就只有“我”和母亲,母亲搂着“我”,给“我”唱那动听的歌谣。母亲是怎样唱歌谣童谣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自由读书上的两则歌谣。(显示歌谣)
(1)指名朗读,当他在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学生读歌谣。
(2)评评看,会评价也是会读书的表现。(师生点评)
(3)这两节究竟应该怎样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出示在歌谣上方。
“轻轻的”,指名学生轻轻地读,像什么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指名读这段话)读这段话还要怎样读?
“深情地”,母亲唱这些歌谣的时候,为什么要深情呢?你能不能朗读读出
母亲的爱?(指名读男生)
“甜甜的”,母亲的声音还是甜甜的,我们还是交给女同学读吧。还有谁也能这样甜甜的,深情地、轻轻地读读呢?(先指名读后齐读)
小院里的音韵之所以是芳香的,那是因为母亲的歌声特别——(动听、能陶醉人)。是啊,母亲的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有了一种美好的情感。
(4)师引读:(显示第二小节)在月光下,我们的篱笆小院飘满了那――(芳香的音韵),那是母亲在――(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5)现在知道怎样读这两首歌谣了吧?能像一位母亲一样来读给我们听吗?(学生读)
(6)母亲想通过歌谣告诉孩子什么呢?(师生交流)
a、母亲很勤劳
b、向往美好生活
3.妈妈白天非常劳累,但还要在月色下给孩子唱歌、说明什么?
(为孩子,甘愿付出一切)
她希望什么?
(希望孩子们热爱生活)
能体会吗?
(1)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读到这儿你会奇怪吗?为什么母亲这样勤劳,生活却还是清苦的呢?你能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齐读
这句话中两个“长”有什么不同吗?(生长/产生)这里不生长粮食,却流传什么?
(2)是的,千古黄河,勤劳的人们总是满怀希望地耕种,可由于土壤、气候等问题,收成不佳,但歌谣却从黄河故道中流传下来,聪明的母亲一听就会,会那么多歌谣,通过传唱——(显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句话你懂吗?混沌: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豁然开朗一下子就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呢?(开始要懂得爱什么,要喜欢什么)
(3)母亲擅长歌谣,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这些让我混沌的童心,开始懂得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从课文中,我们知道了歌谣、莲花落等民间艺术。莲花落是一种民间曲艺,它用竹板打拍,一人或二人演唱,每段常用“莲花落、落莲花”一类语句作托腔或结尾。俗称落子。
(4)总结: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着她对“我”深深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我”,在她的歌谣声中,我开始懂得要爱什么?
4.慈祥的母亲,唱完歌谣讲故事,她让我陶醉在月色里,陶醉在故事里,想象的翅膀也越飞越远,而此时,母亲讲完故事,又开始唱那风趣幽默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高深莫测的夜空引到充满情趣的人间。
(1)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明月已至中天说明夜深了,“玉石雕像”看过吗?形容一下。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美丽、圣洁)读出来,指名朗读。
(2)美丽圣洁的母亲教给我的这些童谣琅琅上口,指名读第一则。刚才老师看见有人在打节拍,我们一起来打,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击掌法)。
(3)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许多童谣歌谣,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最记得。
(4)母亲的谜语我解得开吗?这时,是母亲,再一次使我那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5)如果现在你就是文中的“我”,在这浓浓的月色里,你享受着夜的宁静与清幽,享受着这如水的月光,月亮吐洒着它的清辉,洒在我们的篱笆小院上,也洒在妈妈的身上,我们就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她那甜甜的歌声,引人遐想的神话故事,风趣幽默的童谣,启发思考的谜语,这该是多么美妙的夏夜啊!
5.上学期,我们就学过孙友田的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对,现在的他已经是颇有名望的诗人、作家,此时再回想当年的情形,再细细地回味回味,母亲到底给了他哪些启蒙?仅仅就是(指板书)这童谣歌谣,故事和谜语吗?
(1)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这么有才华的大诗人、作家却说母亲,这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农村妇女是他的启蒙老师,为什么?(学生答,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自由读这段话。
(2)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了课文,当我看到这位在月光下不顾劳累给孩子唱着歌谣的母亲,我从心底里被感动了。让老师和你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段,好吗?
师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因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是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是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目:月光下,母亲给了我启蒙教育。点明中心:感谢、怀念母亲。)现在你知道文章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了吧。
三、感情升华
1.正因为这月光下的启蒙教育影响了作者的一生,所以文章以《月光启蒙》为题,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板书)通过此文在告诉我们:虽然我的母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虽然我的生活贫穷而清苦,但我的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虽然我的母亲不认识一个字,可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1)勤劳的母亲、聪明的母亲你能联系课文说吗?(学生读课文)
(2)善于和孩子沟通的母亲;非常爱自己孩子的母亲;这是一位望子成龙的母亲……
3.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令作者骄傲、自豪的母亲!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其实这篇文章在入选我们课本时省略了一个部分,他告诉我们孙友田在怎样的时刻写下了这样的文章,在这里,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也许听完后你会有另一份感动。(出示原文,师读)
《往事如歌----月光母亲》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
…………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4.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
而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点出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四、真情流露
1.同学们,母亲给了作者无私的爱,回想起母亲,作者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他认为“是母亲为我开启了文学的大门”,所以他特别感激母亲。
感谢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感谢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感谢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母爱是永恒的话题,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在你成长的历程中,母亲给了你哪些帮助?此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写下来。放学后就去对你的妈妈说或者将你写的给妈妈看。(ppt打出:“母亲,感谢您给我的一切!我永远爱您!!”的字样。)
篇3:《月光启蒙》教案设计
《月光启蒙》教案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用词语的引伸义及通感的方法来表情达意。
3、读文中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4、在文中感受母亲的爱。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十几年前,有这样一首歌打动了我的心,这就是《母亲我为你骄傲》。请同学们听,并看屏幕上的歌词。(学生听歌并看歌词)
2、十几年后的今天,一篇文章以同样的情感再次震撼了我的心。这就是“煤矿诗人”孙友田写的《往事如歌――月光母亲》。我们曾经学过孙友田的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诗人孙友田回到故土,看到母亲老了、病了。严重的病情使老人再也不认得眼前的儿子了。这使作者伤感起来,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启迪,写下了《往事如歌――月光母亲》这篇文章。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月光启蒙》就是由《往事如歌――月光启蒙》改编的。
二、解题:
1、启蒙:启,开导;蒙,蒙昧无知。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2、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三、初读课文:
1、读正确生字词:提醒大家“时辰”和“篱笆”两个词的第二个字读轻声。
2、学生分节读课文,提两个要求:在课文中读准字音;想想,母亲是怎样在月光下为作者启蒙的?
3、学生听读课文。
4、学生和老师简评分节朗读的情况。回答问题:母亲是这样为作者启蒙的,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教师随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5、根据这四个内容分段:唱歌谣(1――5)讲故事、唱童谣(6――9)说谜语(11――13)(14)总结全文,点明母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四、细读课文:
1、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教师板书“美妙”)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请大家读读第一段“母亲为我唱歌谣”,读读想想。
(1)首先,童年的夏天,家乡小院的景色优美,你看: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柔和的月光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2)母亲美,她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勤劳的母亲那样朴素清爽。
(3)母亲唱的歌谣美“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这首歌谣在赞美勤劳的劳动人民。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古语说:“凤凰非梧而不栖”,而今还有“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之说,意思是家中有好运,有好兆头。而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短短一首歌谣就表达了人民向往幸福的思想,介绍了云南的建筑风俗。
(4)母亲唱歌谣的声音美,你听,歌谣是动听的,她的声音甜甜的,是那样深情,显然这歌谣也表现了她的美好心声。她的声音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那样柔和,像小溪的流水那样潺潺悦耳。那声音简直就如花香般芬芳。
(5)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歌谣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家乡的歌谣是多少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母亲用歌谣将家乡的文化传给了幼小的作者。这些歌谣使作者的心灵明朗起来。母亲这种传承家乡文化的思想和举动使孩子收益颇多。母亲这样的做法难道不美吗?
(在上这段时,要注意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还要将自己的感受在朗读中演绎出来。)
2、请大家读读第二段“母亲为我讲故事、唱童谣”,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1)母亲在月光中的样子十分圣洁:“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2)幽默风趣的童谣音韵美
3、读第三段“母亲说谜语”,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母亲给我的猜的谜语也像童谣一样美。,开启了我的智慧。
4、读读最后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母亲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五、总结全文:
读完课文,你知道作者想通过此文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吗?(赞美母亲,感谢母亲)
六、再听歌曲《母亲我为你骄傲》。
板书设计:
19月光启蒙
美妙月色美母亲美唱歌谣
讲故事、唱童谣美
说谜语
(感谢母亲,赞美母亲!)
(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篇4:《月光启蒙》优秀教案设计
《月光启蒙》优秀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题,理解“启蒙”。
从引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进入。
一个诗人的成长,背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孙友田说,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这话的意思是……(理解“启蒙”:学生说母亲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师追:那“启蒙”是不是就是“第一位”的意思?讨论小结词意:打开心门。)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读题:月光启蒙
二、进行读书指导,学生自读进入文本。
1、板书自读要求:这样的要求应当成为我们一生的读书习惯。
读正确:字音读准,句子读顺。
有所思:读中品味:“亮眼”的词句处“驻足赏观”:意思?妙处?(让学生理解)掩卷而思:文章写了什么,我能体会作者的内心吗?
会质疑:问便是吹起了思考的冲锋号。(让学生理解)
(比如,从题目开始我们便可以问了:月光怎么启蒙?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打下一个问号,当课文读完,思考理解了这个问题,问号擦去?当然你也擦去了蒙蔽,擦亮了心灵。)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质疑及解疑情况。(“黄河故道”、“莲花落”估计学生不理解,行间指点)
三、检查读书,总体把握课文内容情感。
1、开火车读。相机正音,指导读顺语句。(本文没有长句子,估计不会存在阅读障碍,只是“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一句集中了三个生字,可能读时会打结,训练读顺)
2、讨论:读完课文,你心中有着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像……(像春风漾过,月光照耀,)再请你用一个味觉的词儿来概括。(甜)
3、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文字间流淌着的甜甜的情意。
四、课后作业:
说说你心中甜的感觉来自何处?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话题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诗人孙友田的——读题。
向老师汇报一下你上节课的学习收获。
根据汇报切入话题:是什么让我们心头感觉甜蜜?
(如果学生感觉困难,可作启发:课文读完,你的眼前一定萦回着一幅画面。注意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二、交流。重点学习课文1-5小节。
(学生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体会,可能学生会从某一点上说,或者说不透彻,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回应并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课文。)
这是一个温馨的画面:月色下,作者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动听的歌谣。那是甜蜜的时刻。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
A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也洗去一天劳累,换了一件白布褂子,也换上一天的好心情,终于可以陪一陪我亲爱的儿子了。
B孩子:一天在太阳下晒,在泥地里滚,这时候静下心来,享受月光,享受月光下母亲深情的吟唱
生读2、3小节,教师接读第4小节。理解此处“亮眼”的词句:1、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轻柔,像小溪的流水轻盈。2、芳香的音韵:母亲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课文第5小节有一句话就说了这一个意思。理解“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回读前面的两首歌谣,从歌谣里你能体会什么呢?——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劳动便是生活的幸福!这是故乡流传下来的歌谣,这是故乡给予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恩赐,在这个美好的月夜,通过母亲的`口又传给了我。
三、生齐读课文6-13小节。
师接应:我似乎看见当母亲讲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时,作者投向月亮那好奇的目光;我似乎听到当母亲唱起“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时,作者的开心的笑;难怪文章开头便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四、下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题目叫《月光妈妈》,是这篇文章的原文。读完后我还想听听大家的感觉。
交流感受:对母亲的感恩深情。味是苦的:一个爱自己,给自己曾经多少童年欢乐的母亲就这样老去了。我多想抹平你额上皱纹,我多想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声声叫唤。
交流对题目“月光妈妈”的感悟: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A、和月光溶为一体的玉石雕像。B、在月光下给了我多少爱,如月光般柔情的母亲。
篇5:《月光启蒙》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选的课文。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动画演示、运行环境基于Windows20xx下的电脑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通过小博士提问,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3、通过小博士挑战,出示实践性、延伸性阅读练习:继续体会文章意境美,继续收集家乡民歌童谣。
七、板书设计
19
月光启蒙
母亲
我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篇6:五年级语文月光启蒙
编者按:
读张学青老师的这个案例,心灵仿佛被水一样的月光温润了。
这是文字的力量。语文课是要咀嚼文字的。倡,如果仅仅是训练学生读准字音、写对字词、记背字义,那么文字之于学生就仍然是冰冷的东西。张老师的高明就在于用汉语的独特魅力去征服学生,准确地解读出文字的文化意味,使文字具有了温暖的色彩。
这是文学的力量。语文是离不开文学的润泽的。倡导语文课里的文学,不是漂浮于作品表面天马行空的感悟,不是游离于作品简单地进行道德说教,而应首选让作品与学生的生命感受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精妙的精神世界。所以张老师大量引进 民谣,捕捉课文微妙的意义,让语文课堂变成温暖生命的记忆。
[授课对象]:
[执教者]:
一、交流谈话,蕴伏话题。
师:第一次见面,咱们聊聊,好么?知道我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么?
生:(看着课件投影的扉页念)江苏省吴江市庙港实验小学张学青
师:听说过庙港么?
生:(齐)没有。
师:那我说庙港就在香港边上,你相信么?
生:不相信。因为庙港在江苏,香港在中国的地图上是在很南面的。
师:有道理。那我说庙港比香港还美丽,你信不信?
生:相信。因为“庙港”这个地名好像是乡下农村的感觉,村庄里都是很美的。
师:村子的景色,最原始的自然,所以美,对不?……能够根据已知的情况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合理的推测和想象,这是智力结构中很重要的部分。没听过庙港,那知道苏州么?
生:知道。苏州是个很有名气的城市。那里桥多,水多,还有苏州园林。
师:听过苏州话么?
生:没有。
师:有个词语叫“吴侬软语”,说的就是苏州话温软,悦耳,想不想听我说几句苏州话?
生:(好奇)想!
师:就给你们说个吴地民谣吧。(板书:民谣)什么是民谣呢?
生:流传在民间的歌谣。
师:那么,民间是通过什么方式流传的呢?――口耳相传。什么叫“口耳相传”?
生:就是说给别人听。
师:(指着俩学生):我说给你听,你再说给他听,这叫――
生:(齐)口耳相传
师:上一代人讲给这一代人听,这一代人再讲给下一代人听,这也叫――
生:(齐)口耳相传
师:这首童谣,就是我小时候母亲说给我听的。耳朵竖起来,用心听,看谁能听懂。
(师用苏州方言说,生没有听懂并大笑。师投影出示民谣:鹁鸪鸪,要做窠。早上做,露水多;点心做,热勿过;夜里做,蚊子多;想想还是明朝做。师解释:“点心”是“中午”的意思,“热勿过”是“很热”的意思。)
师:民谣中的这种叫“鹁鸪鸪”的鸟,后来有没有做成窠呢?
生:没有。因为到了第二天,它又会觉得早上做露水多,中午做还是热,晚上做蚊子多,就又不想做。
师:如此,它又会等着下一个明天。叫人想起一句诗:“明日――”
生:(接答)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师:这不是《明日歌》的民间版?但这首民谣,有没有直接说了这层意思?
生:没有。
师:就说了这样一种鸟,至于从它身上你能明白些什么,民谣中没有直接说,这就叫“含蓄”(板书:含蓄),又特别好玩,这就叫“风趣”(板书:风趣)
二、揭示课题,理解“启蒙”
师: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蒙),这个字念什么?
生:méng
mēng měng
师:“蒙”字什么头?
生:草字头。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
生:草,或者植物。
师:对。这个“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
生:(齐)两横。
师:对。记住了,以后写“蒙”字,里边有两横,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
生:两横。
师:(板书:启)“启”是什么意思?
生:开启
师:那你想想,“启蒙”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生一时语塞)
师:打开了,那么,原先遮蔽的东西会怎样?
生:看见了。
师:对。“启蒙”这个词,从字面上讲就是这个意思: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
师:(板书:月光。月光启蒙,月光能启蒙么?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三、整体感知,自由质疑。
(师要求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生读,师巡视)
师:到了高年级,读课文应该不成问题了,但这篇文章中的有些字,不大好读,容易读错,我请同学来读读看。(出示:“篱笆”、“时辰”、“混沌”、“筛大米”、“莲花落”。生读“篱笆”、“时辰”。)
师:你的朗读和生字表中的注音有什么不同?
生:生字表中,这两个字都有声调。
师:对。这两个字,单个念的时候都有声调。但在“篱笆”“时辰”的词语里,要念轻音。
(生齐读。)
师:听过莲花落么?知道莲花落是什么玩意儿么?(生摇头。)
师: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至少可以知道什么?
生:莲花落是可以唱的,像歌曲一样的。
生:莲花落是一种民间曲艺。
师:说得好。“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
(指名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主要写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为“我”吟唱民歌童谣,给“我”讲故事、说谜语,为“我”带来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师相机板书:吟唱民歌、童谣,讲故事、说谜语。)
师:再读课文,这次要求大家静静地读,边读边想:有哪些字词不懂,哪些句子你感到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文中做上记号,一会儿我们交流。
(生默读,边读边做记号,师巡视,并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问题是好事。”)
生:什么叫混沌?
师:你把它放在句子里读出来。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知道“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么?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
师:那你推想一下,“混沌”大概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明白。
师:糊里糊涂,不明白的样子就叫混沌。在没有字典的情况下,联系上下文推想也是理解新词的一种方法。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师指课题板书)
生:启蒙。
生:我不知道“黄河的故道”中“故道”是什么意思。
师:知道故友的意思么?
生:故友就是老朋友。
师:对,原来的朋友,旧的朋友。故道就是原来的道路。黄河常常泛滥决堤,常常改道。黄河故道,就是黄河原来走的道路。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中的“长歌谣”的“长”是什么意思?“歌谣”怎么能“长”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出示句子):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长”,第一个“长”是什么意思?
生:生长。
师:对。这个“长”是说他的家乡黄河故道边,土地贫瘠,各种作物难以生长。那么第二个“长”是什么意思呢?
生:出现、发明
师:歌谣,一般地我们不说“发明”,与哪个词搭配更合适?
生:流传。
师:好。产生、流传。这句话是说,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歌声不断。那么就干脆把这个句子直接说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流传歌谣。好不好?
生:不好。好像读着不顺。
生:我觉得用“流传”,感觉浮在表面,应该要有点深意,有点内涵的。
生:我觉得用“长”字有一种韵味。
师:这韵味,又在哪里呢?(生欲言而不得,语塞)“长”让人联想到“根”,你想想,这歌谣的“根”是什么?
生:就是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
师:棒极了。那根,就是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的人。再来想这个“长”字,我们说,这个人“长大了”、“长高了”、“长结实了”,“长”给你什么感觉?
生:越来越大的感觉,好像很有生机和活力。
师:对。这就是“长”字的韵味。“歌谣”与“长”字搭配,是一种陌生的搭配,写出了那个地方歌谣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也让这个句子带着一种诗性的美。
(生齐读句子。)
生:“小院里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怎么说是芳香的音韵?
师:是啊,声音可以是轻的,响的,甜美的,温柔的,怎么会是香的呢?一个有价值的好问题。还有么?
生:母亲不识字,怎么可能有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呢?
师:不识字不读书,哪来的智慧呢?呵呵,我也在想。
生:明明是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为什么题目是“月光启蒙”呢?
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相当有意思,相信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你们对这些问题会有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四、享受美妙,体会“启蒙”
板块一:夏夜之美妙
师:课文开头第一句就写“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怎样的美妙呢?(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生自由读)
师:读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觉?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很宁静,我感觉眼前出现了月光照着大地的情景。
师:梦幻一样的,很诗意。那么就用我们的眼睛,用心灵来感受这夏夜的美妙。(配乐画面,师诵读后)把这画面映在我们的脑海里,通过我们的朗读把这夏夜的美妙传达。
(生齐读,静美优柔地读。)
师:课文中说,“这是孩子眼中最美的时辰”,仅仅是因为景色的美么?
生:还因为在夏夜里,母亲为我讲故事,吟唱歌谣。
师:母亲给我吟唱的又是什么呢?
板块二:民歌童谣之美妙
出示民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生自由念读)
师:(指名读,读得响亮、铿锵)你来看,母亲是怎么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
生:用很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三月的和风”什么感觉?
生:轻柔的,吹在身上很舒服的。
师:吹面不寒杨柳风,很柔,很温暖的感觉。小溪的流水呢?
生:叮叮咚咚,很恬静。
师:那么怎样来表达这种感觉呢?你试着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师领读一句,给予一定的节奏和速度。生跟读,有进步。)
师:对,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读时,要轻要慢,要柔柔的,有一种悠长飘逸、舒缓自由的感觉。
(生齐读,有韵味。)
师:读得已经不错了。你们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生:(热烈地)想!
师:那就闭上眼睛。
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声也飘出来了……
(纯粹的无伴奏的甜润歌声响起来了。轻轻的,缓缓的,像月光移过篱笆与屋檐。孩子们闭上了眼睛,沉浸在月夜下的歌声里。此时,不光是学生,整个会场,就连听课老师恐怕也有那么一小会儿的恍惚。歌声戛然而止,学生却还闭着眼睛,似乎在回味。)
师:什么感觉?
生:很亲切。
生:美。
师:美就一个字。就像课文中说的那样――
生:(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 刚才有同学提出来,声音怎么可能是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母亲的声音是温柔的,好听的,所以就香了。
师:既然如此,那就干脆说她声音温柔啊。
(生静默思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想――文中有个句子说,“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那就意味着什么?
生:那个地方长不出东西,很苦。
师:意味着在那个地方生活,需要比别处付出更多的汗水。艰辛的付出,换来的还只是“清苦的日子”。母亲忙完一天的活计,可想而知很劳累。劳累之后干什么?(引生齐读――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师:没有怨言,没有愁苦。洗去劳累,换上一天的好心情唱歌谣。再来看,她唱的是什么?(引生齐读―― “月儿弯弯像小船……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不能去远方,不要紧,谁带我们去呢?
生: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可以带我们去。
师:多么奇特的想象啊。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楼,不要紧,谁给我们盖啊?
生:凤凰。
师:传说中的凤凰是一种怎样的鸟?
生:吉祥、太平,一种喜庆的鸟。凤凰到,吉祥到。
师:是啊,喜庆的凤凰帮我们盖了那么多楼――
生:(齐读)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勤劳的母亲,任劳任怨。
生:以苦为乐。
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觉得日子会越过越好。
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师:在苦难的日子里,能对未来始终抱着热情,怀着美好的向往,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底子啊!所以,这样的芳香的音韵,不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里。
我们知道,声音是无形的。作者是怎么来写出母亲声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什么器官可以感觉到?
生:皮肤可以感觉和风,耳朵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鼻子可以闻到芳香。
师:是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感觉――母亲声音的美妙。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生再读句子。)
师:童年的夏夜,有这芳香的音韵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美妙的还不仅在那些民歌。你再来读读这些夏夜里的童谣:
出示: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三首童谣,自由念,可以拍手,可以跺脚,可以拍桌子,甚至可以叫着喊着读。觉得怎么读畅快你就怎么读。
(生自由读,跺脚的,拍手的,边读边做老鼠啃锅沿动作的,不一而足,气氛活跃。)
师:这些童谣,念着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有旋律。
师:我知道你是说这些童谣读起来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我们可以合着一定的节拍读。
生:我觉得很有趣,很幽默。
师:有趣在哪儿?我们来看“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老鼠最怕什么呢?
生:猫。
师:让它别急,可抱个狸猫来不是让它更急么?特别好玩。
生:读起来琅琅上口。
师:你知道为什么上口么?
生:因为三首童谣都是押韵的。
师:对。你来看,“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山”“蓝”押韵,“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台”“来”押韵,“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哭”“屋”押韵,“笑”“轿”也押韵。
喜欢么?喜欢就把它们背下来。
(生自由练背,兴味盎然。指名背。)
师:这些童谣有一定的节奏,你喜欢让这节奏慢点还是快点?
生:快点。
师:对,童谣与民歌不一样。童谣是活泼而明快的,节奏明快些更好。
(师生打起节拍齐背童谣,其乐融融。)
师:这童年的夏夜,有这节奏明快,幽默风趣的童谣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板块三:母爱之美妙
师: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给我的启蒙是什么?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读完这一段,请你猜猜,作者是干什么的?
生:诗人,因为他说,“母亲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孙友田(板书:孙友田)可是,我要告诉你们,孙友田是个煤矿工人。(生惊讶不已)在你印象中,煤矿的工作是怎样的活儿?
生:在地下挖煤,非常辛苦,很脏,我看到电视中的煤矿工人脸都黑漆漆的。
生:还很危险,因为煤矿中经常有事故发生。
师:说得不错。孙友田怎么会从一个煤矿工人成长为一个诗人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散文《黑土地》。
(出示《黑土地》片断:
白天跟师傅下井劳动,头顶一盏矿灯,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在丛林一样的支柱间飞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
我写《大山欢笑》:“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
――孙友田《黑土地》)
(生自由读。)
师:这是节选自《黑土地》的两段文字。读第一段文字,再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你发现了什么?
生:母亲的工作很辛苦,儿子的工作也很辛苦。但他充满了生活的热情,说自己“像黑色的鹰衔着光芒”,很有豪情。
师:说得好。我是煤,我要燃烧,这是一种怎样的热情啊!
生:我觉得作者特别像他的母亲: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给我唱歌;我白天下井工作,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师:真好。你在《黑土地》里看到了母亲的身影。我的生活热情必定是受了母亲的影响。
第二段文字是一首诗《大山欢笑》,是孙友田的代表作,读读它,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读。)
生:很顺口,押韵的。
师:像什么?
生:像母亲给“我”念的那些童谣,琅琅上口,明快,流畅。
师:是的,《大山欢笑》里有童谣的影子。所以说,月光启蒙,实际上是说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不知不觉中,给“我”播了一颗爱的种子,一颗诗的种子。这《黑土地》,就是那些种子开出的花朵。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明明是母亲的启蒙,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生:月光是柔和的,母亲也是很温柔的。
师:月有光。我喜欢看月夜,看月色不分贫富贵贱,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了大地。母爱有光么?
生:母爱也有光。母亲在清苦的日子里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谣,让我知道了面对艰难困苦,也要充满热情地生活,永远有追求。
师:说得真好。母爱有光,母亲为“我”点了一盏心灯,照亮了“我”以后道路。
师:月光无声。母爱呢?
生:母爱也无声。母亲用唱民歌童谣的方式给“我”教育。
师:还有她自己,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就如唐诗中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谁说不识字的人就不智慧呢?童年的夏夜,有这如水似光的母爱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这篇文章原先的题目就叫《月光母亲》。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年纪大了,患了老年痴呆症。他在《月光母亲》里是这样写的:
(师伴乐诵读,母亲苍老的形象与年轻时为“我”唱歌谣的画面同现:
我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母亲》的音乐中,全场宁静。有晶莹的东西,在一些同学和老师的眼里滑淌。)
师:岁月如尘。多少往事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然而,母亲在月夜里为“我”吟唱的民歌童谣,却依然鲜活在“我”的记忆里,一声声啊一句句……
(歌声再度响起。师轻轻吟唱,全场师生跟着轻和……)
师:在岁月的流里,有些东西会消失,比如母亲会老去,“我”也会老去。但有些东西,在岁月里沉淀,比如,像母亲这样的歌声。
五、拓展延伸,亲近民间文学
师:母亲不识字,却有智慧和才华。母亲的魅力,来自民间文学的魅力。民歌童谣是民间文学中一颗璀璨明珠。上课开始时我给大家说的是一个吴地的民谣,那么,在张家口的土地上,一定也有这样的民歌童谣。课后搜集一些,与同学们交流。请班长将同学们搜集到的制成小报,寄给我一份。我相信,张家口的土地上,既长莜麦与口蘑,也长智慧和才华。我期待和你们一起来分享。下课。
篇7:五年级语文月光启蒙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_____去了,星星_____齐了,月亮_____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_____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1.“民谣”的“谣”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部。(1分)
2.将下列词语填入第一自然段的空格内。(2分)
A.升 B.出 C.散 D.洒
3.文中描述了在月夜里母亲给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启蒙的情景。(4分)
4.母亲不识字,为什么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在文中用“_____”线画出有关句子回答。(2分)
5.文中画“__________”的句子表明“我”的身份是__________。(2分)
A.农民 B.教师 C.诗人 D.农业科技人员
6.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高深莫测”的意思,并用此词语写一句话。(2分)
高深莫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月光启蒙》语文说课稿
《月光启蒙》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进的课文。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动画演示、运行环境基于Windows下的电脑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母爱与童心”的感悟。]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能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这一部分的2、3两个模块中的师生互动生成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力求充分体现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的阅读教学理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通过小博士提问,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3、通过小博士挑战,出示实践性、延伸性阅读练习:继续体会文章意境美,继续收集家乡民歌童谣。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板书设计
19月光启蒙智慧-启迪
[我认为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课件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精 品 资源
篇9:《月光启蒙》语文教案素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用心”的学法指导,重点对“歌谣”和“童谣”进行教学,使学生领会“月光启蒙”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4、通过文本的学习,产生情感体验,懂得从小关爱母亲。
教学重点:通过对“歌谣”和“童谣”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启蒙”的。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感激与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①齐读课题(指导:月光静静的……
②同学们,初读了课文《月光启蒙》,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示画面][板书]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在皎洁的月光下,在篱笆小院中,搂着儿子给他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2、同学们,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孙友田在月光下受到了怎样的启蒙教育呢?打开书,找一找。
出示句子:“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轻轻地读,边读边想,有什么疑问?)
质疑: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怎么就能让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呢?(这个疑问,大家是否有同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好吗?[板书:飞向诗歌王国?]
3、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走进母亲唱的歌谣和童谣。
出示要求:
(1)“用心”朗读。(将它们读流畅)
(2)“用心”品读。(可抓住重点词句;可联系上下文;可展开想象)
(3)“用心”感受。(歌谣和童谣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三个要求有点难哦,同学们怕不怕?)
(根据以上要求,自学歌谣和童谣,将你的理解和感悟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15:30—15:36]
二、学习“歌谣”。[15:37—15:52]
1、谁愿意来读这两首歌谣?(指名读,简评)
2、读得很流利,但老师感觉好象还缺少了一点什么,这两首歌谣究竟该怎样读呢?文中写得很明白,打开课文找一找。
3、出示句子:“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学生谈体会:(读的时候要“轻轻的”、“甜甜的”“深情的”“柔柔的”……)学生再次练读歌谣。
4、在月光下,母亲深情地吟唱着歌谣,你们想唱吗?
(三唱:听旋律在心里哼唱;跟旋律轻轻唱;想象自己依偎在母亲怀里唱。)
5、多么甜美,多么动听的歌谣啊!前面老师提到过三个“用心读”,谈谈你对这两首歌谣的品味和感悟好吗?(或:你从这两首歌谣中感受到了什么?或读了歌谣,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三个“用心”
[母亲爱劳动;母亲爱生活;母亲想通过双手勤劳致富……]
(注意:要善于捕捉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实时点化:只有用心去读书,才能悟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才能品出语文的味道来)
过渡:母亲的歌谣中有皎洁的月光,有……同时还蕴涵了母亲对劳动的爱,对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如月光、如春雨,滋润着孙友田幼小的心灵![板书:诗情画意]
三、学习“童谣”。[15:52—16:00]
在月光下,母亲除了给我吟唱歌谣外,还给我唱幽默风趣的童谣呢。
1、出示三首童谣。
2、告诉老师,你们在吟诵这三首童谣时,有什么发现?
(①内容非常有趣②形式比较简单,都是以三个liuxue86.com字为主③读起来琅琅上口,压韵)[板书:富有韵味]
3、这么有趣而富有韵味的童谣呀,让我们打着节拍来朗读,好吗?
4、同学们,当你们快乐地打着节拍,唱着幽默风趣的童谣时,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有趣的画面?(肯定:童谣让你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板书:展开想象]
母亲的童谣让我们浮想联翩,也使童年的孙友田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同学们,结合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也是“用心”读书的好方法,懂了吗?
5、再次出现句子:“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小结:①母亲动听的歌谣充满诗情画意,幽默风趣的童谣琅琅上口,富有诗的韵律,在歌谣和童谣声中,我们也不由得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怪不得民歌民谣能引领孙友田飞向诗歌的王国呢!现在这个问题懂了吗?
②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就是这样给我以启蒙的,让我们深情地读课题:《月光启蒙》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16:01—16:05]
过渡:和母亲在一起,精神生活是多么丰富啊!可那时我们的日子又过的怎样呢?
1、出示句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2、分析两个“长”字的不同含义。
3、是谁创作了这些歌谣?他们想通过歌谣表达怎样的心声呢?
[在月光下,母亲通过歌谣也把这种爱传递给了我,使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可母亲却给了我一个明月星光般的童年。
五、拓展延伸与升华。[16:05—16:10]
1、出示母亲年老时的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母亲,母亲老了……)
2、动情解说:在皎洁的月光下,母亲给我唱歌谣、讲故事,给我唱童谣、说谜语,在母亲的熏陶下,我渐渐长大,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诗人,可岁月的车轮却无情的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长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的头发却白了。母亲献出了毕生的爱,自己留下的,只有岁月在她额上刻下的深深的皱纹。更为不幸的是,当孙友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以前的日子那么清苦,而现在日子好过了,母亲却再也感受不到了。在《月光母亲》中,作者这样写到:
出示文字:“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的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3、同学们,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而此时,老师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涌动着千言万语,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带着一份对母亲的深深情结走进母亲心田……同学们,再见……
篇10:小学语文《月光启蒙》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月光启蒙》说课稿范例
一、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进的课文,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动画演示、运行环境基于Windows下的电脑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篇11:《月光启蒙》语文课文原文
《月光启蒙》语文课文原文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篇12:《月光启蒙》小学语文说课稿
《月光启蒙》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板块的第一课。是当代作家孙友田的一篇写人散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等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母亲对“我”的启蒙,启蒙之中浸透了母亲对“我”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母亲的.启蒙,感受母爱的朴实与温馨,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难点则为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品味歌谣的魅力;
1、引导说出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找出母亲唱了哪些民歌民谣。
3、你对民歌民谣有哪些新的了解?
4、小结。
(三)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四)表达怀念之情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