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为写作提供
各种范文范例参考

和复习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和复习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共1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在此,感谢网友“星空灯”投稿本文!

和复习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篇1:和复习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⒈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⒉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1)学生动手计算。

(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3.14×4=12.56(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2.56米,直径是多少米?

12.56÷3.14=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22=12.56(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12.56÷(2×3.14)=2(米)3.14×22=12.56(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⑴3.14×()2=28.26(平方米)

3.14×()2=12.56(平方米)

28.26-12.56=15.7(平方米)

⑵-=5(平方米)

3.14×5=15.7(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

(1)圆的半径都相等。()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28.2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

多少平方米?

五、 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1-3,思考第4题。

确定起跑线

教学目标:

1、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如何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学难点: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教学过程:

一、 提出研究问题。(出示运动场运动员图片)

1、小组讨论:田径场400m跑道,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跑道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

2、各条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向差多少米?

二、 收集数据

1、看课本75页了解400m跑道的结果以及各部分的数据。

2、出示图片、投影片让学生明确数据是通过测量获取的。

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道宽1.25m。(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如何规定的,以及跑道的宽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

三、 分析数据

学生对于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明确一下信息:

1、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圆。

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相同。

3、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两个半圆形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个直道的长度。

四、 得出结论

1、看书P76页最后一图:

2、学生分别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从而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差,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由于每一条跑道宽1.25m,所以相邻两条跑道,外圈跑道的直径等于里圈跑道的直径加2.5m)

3、怎样不用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就知道它们相差多少米?(两条相邻跑道之间的差是2.5π)

五、 课外延伸

200m跑道如何确定起跑线?

篇2:扇形统计图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扇形统计图 备课人张越

学情分析

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知识,例如: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过程,能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根据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且,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认识了扇形,这两方面的内容都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小学阶段涉及到的统计知识都比较简单,况且学生还有学习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所以,对于扇形统计图,认识起来并不困难,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上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用语言表达的能力,特别是对王硕、高尔博等语言表达不是特别准确的同学的关注。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

1、借助实际生活情境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2、能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并能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3、在各种情境中,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的作用。

分层目标

A学生充分经历收集、整理、表示数据的过程,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分析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用准确的语言分析描述统计图中的信息,并能根据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B学生充分经历收集、整理、表示数据的过程,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分析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用较准确的语言分析描述图中信息,并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C学生充分经历收集、整理、表示数据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思考,通过同学或老师讲解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描述图中信息,并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难点

能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组织形式

教学:小组交流、师生选讲等;

空间:四人一组

补充学材

多媒体课件,课前回顾单、作息时间安排

教学过程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A、B、C) 学生活动(A、B、C)

1、回顾定向

2、分析体会

3、练习内化

4、检测评价

①整理课前回顾单的内容

②你能根据课前的统计完成这个表格吗?(喜欢每首歌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③引导学生思考表格中百分比这个数据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④既然大家都说用扇形统计图,我们学过扇形统计图吗?那你想知道有关它的什么呢?

教师根据百分比现场制作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整个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它有什么好处?(相对于我们学习过的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别的统计图表示不出来的)在这里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互学,然后进行全班的交流,在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以后,反过来看着统计图说一说这个统计图反映了什么信息?(点名说,相互说)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课本例1的内容,说一说你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如果全班有80人,那么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如有多余时间,完成练习二十一第一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然后回答问题,特别是“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多让学生交流,并拿出课前收集的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对比分析,说一说怎样安排时间比较合理,才能劳逸结合。

完成97页做一做(解释为什么这个图中的百分比会标注在外边)然后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评价表。 学生汇报课前回顾单的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完成百分比这个表格,并独立思考用什么统计图表示这些百分比比较合适。因为大家都知道本书就剩扇形统计图了,所以肯定很多学生都会附和说用扇形统计图。

学生思考扇形统计图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并提问。

学生观察思考,每一个问题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A、B、C层的学生都要照顾到,可以先让c层学生说一说,再把机会给AB层学生,前两个问题比较简单,下一个问题需要集体的努力,说不完全也没关系,教师可以进行点拨指导。

学生再描述统计图时教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特别是BC层学生,如果有必要,可以进行示范。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同桌互相检查,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对于已经解答的问题还有疑惑的,要积极大胆提出来,尽量让本节课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回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也有了出错的机会,才能在当堂课中解决疑难。

完成做一做和自我评价表。

课前回顾单

统计喜欢这三首歌的人数

喜欢的歌曲 外婆的澎湖湾 日不落 栀子花开

人数

用适当的统计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因为前段时间刚学了学生自己推荐的三首歌曲,所以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先统计喜欢每首歌的人数,再用适当的统计图来表示,不仅唤起学生脑中的旧知识,也与新课中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百分比形成对比,学生会形成扇形统计图不同于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初步意识,学生会有一个初步印象,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量,扇形统计图表示百分比,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说得具体点,是部分与总体的关系,这就是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当然认识扇形统计图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也需要猜想推断,需要不断的思维碰撞凸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所以本课重在让不同地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一步步完全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另外根据统计图描述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不断地陈述来训练,我会顾及每一个学生,特点是语言表达能力稍微差点的学生,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都能准确地对扇形统计图的信息进行描述。

特点与特色:关于扇形统计图的三个问题的思考我留有独立自学和组内互学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会深入C层学生先对他们进行指导,因为他们的基础和注意力等方面很容易导致他们在一会的同学汇报环节中一无所获,所以教师必须提前对他们进行辅导,深化其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而好一点的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或者同学点拨就会豁然开朗,这是走向个别化的第一个体现;在说统计图中反映的数学信息这个环节,我会尽量让没有发言的学生多发言,使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相互说一说,另外在练习环节也有一些需要口头表达的内容,整节课能做到百分百发言,也是走向个别化的第二个体现;当堂的内容当堂检测,虽然检测内容少但是很基础,可以达到当堂检测的目的,根据做题速度快慢,教师可以做到面批面改,最后学生会对自己作一个表格式的自我评价,既全面又节省时间,这是走向个别化的第三个表现。

篇3:圆的面积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圆的面积第67-68页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例1及做一做的第1题。练习十六的第1、2、5题。

教学目标:⒈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⒊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的含义。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r,周长的一半怎样求?

2、用手中的三角板拼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并说出这

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abs=a2s=ahs=ahs=(a+b)h

二、新课。

1、什么是圆的面积?(出示纸片圆让生摸一摸)

圆所占平面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演示:将等分成16份的圆展开,问可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若分的分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1)找:找出拼出的图形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圆的半径

S=πr×r

S圆=πr×r=πr2

3、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推算出圆的面积公式吗?

(1)将圆16等份,取其中一份,看作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圆面积的。这个三角形底是圆周长的,三角形的高是圆的半径。

因为:三角形面积=×底×高

圆面积=×

=×r×r

=πr2

(2)将圆16等分,取其中两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圆面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高即一个半径,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圆面积=×r÷

=×r×8

=πr2

还可以取3份、4份等,同学们可以一一推算。

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例1一个圆的直径是20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已知:d=20厘米求:s=?

r=d÷220÷2=10(m)

s=Лr2

3.14×102

=3.14×100

=314(平方厘米)

2、根据下面所给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5cmd=0.8dm

3、解答下列各题。

(1)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公园草地上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0m。它能喷灌的面积是多少?

四、作业。

课本P70第1、5题。

篇4:比的应用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3)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3、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每份都相等)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充问题并解答)

二、新授。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问:“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1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4,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1。)

(4)你能求出两种各多少ml吗?怎样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①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

② 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③ 水的体积:500×=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5)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说明: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6)学生试做: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补充练习

(1)出示: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

①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 一班应栽的棵数:280×=94(人)

③ 二班应栽的棵数:280×=90(人)

④ 三班应栽的棵数:280×=96(人)

答:一班栽树94棵,二班栽树90棵,三班栽树96棵。

(5)学生进行检验。

(6)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的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第2、4、5、6、7题。

教学追记: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而言较容易掌握,因而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出现什么困难。教学中,我两种方法并重,并让学生理解两种方法的殊途同归之处。对于类型稍有不同的题目,如“做一做”第2题,以人数为比例进行分配的,我在教学时添加了一道例题,教学后再让学生独力完成第2题,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得较为轻松,也对这种类型题掌握得较扎实。

篇5:《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一)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下列词语:裹着、渺小、范围、恩赐、慷慨、滥用、

枯竭、贡献、威胁、目睹、和蔼可亲、晶莹剔透、相互交错、生态灾难、生态环境。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8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完成自学检测。

自学检测:

2、认读词语

裹着渺小范围恩赐慷慨滥用枯竭贡献威胁

目睹和蔼可亲晶莹剔透相互交错生态灾难生态环境

3、全班展示交流: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20分钟)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地球的可爱?并说说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10分钟﹚

1、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2、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遨游(áo ào) 扁舟(piān biǎn)枯竭(ɡū kū) 慷慨(kǎi ɡài)

3、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葛( ) 胁( ) 赌( ) 莹( )

蔼( ) 协( ) 睹( ) 萤( )

4、臭味相投(写近义词)。

遥望( ) 适合( ) 证明( ) 随意( )

慷慨( ) 贡献( ) 灾难( ) 节制( )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2、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二、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8分钟)

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可爱,同时又是那样容易破碎。课文的哪些部分写出了地球母亲容易破碎?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20分钟)

学习指导;

1、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3、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我们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10分钟﹚

1、冤家路窄(写反义词)。

破坏( ) 遥远( ) 渺小( ) 枯竭( )

慷慨( ) 奉献( ) 随意( ) 造福( )

2、择优录取(选词填空)。

后果 结果 成果

(1)不听劝告,( )自负。(2)不听劝告,不会有什么好的( )的。

(3)科学家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 )。

希望 指望 愿望

(1)想到月球去居住,( )是好的,但不可能。

(2)我们( )大家都能够重视环境的保护。

(3)他这件事没做好,想受表扬是没( )了。

(五)、方法辨析(指出各句的说明方法)。(填序号)

A.举例子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列数字

1.在群星璀灿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 )

2.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 )

3.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 )

4.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

教学反思:

本篇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可以从课题入手,展开学习。揭题后我让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确了“全世界人民都是地球村的居民“这一道理。然后我追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是你,你打算怎么来说明这个观点?学生沉默片刻后,大胆设想:可以举些有关这方面的例子,让大家从他的事例中明白“只有一个地球”;可以运用一些名言警句,从中感悟“只有一个地球”,使说理更充分。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篇6: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秋季学期

数学科教学计划

任课教师:吕展宇

一、本班情况

我班有学生40人,男生15人,女生25人,有6人转入。本班原有学生基础相对扎实一些。镇安转入的同学基础比较差,没有合作交流的经验,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加倍引导、培养。少数学生对于计算还不熟练,抽象能力发展滞后,对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尚有困难,缺乏综合分析能力。我班留守儿童比较多,他们有的父母外出务工,有的父母离异,平时获得亲人的关爱较少,有时连学习必需品都得不到保障,因此在学习生活上需要特别的关心、帮助他们,给予他们温暖。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共8个单元。它们分别是: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4.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5.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培优辅差计划:

培尖计划生:何小锐、廖鸿帅、廖梅馨、韦文雯、廖海云、廖爱荣等

采取如下措施:

1.练习题设计要一定的梯度,采用分层要求,对于这部分思维灵活的学生适当提高难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让学生自己出题,一题多解,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潜能生:廖海志、廖海翔、蒙昱银、廖代辉、蒙彩娅等

进行如下措施:

1.摸清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补救知识,优化对他们的要求,激发学习动机,增强信心,教给学习方法。

2.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力量。

3.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潜能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进行肯定。

六、全册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位置……………………………………………………………2课时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12课时

1.分数乘法…………………………………………………………5课时

2.解决问题…………………………………………………………4课时

3.倒数的认识………………………………………………………1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13课时

1.分数除法…………………………………………………………5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比和比的应用……………………………………………………3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四单元圆………………………………………………………………8课时

1.圆的认识…………………………………………………………3课时

2.圆的周长…………………………………………………………2课时

3.圆的面积…………………………………………………………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确定起跑线…………………………………………………………1课时

第五单元百分数…………………………………………………………15课时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课时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2课时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9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六单元统计……………………………………………………………2课时

合理存款1课时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2课时

第八单元总复习…………………………………………………………4课时

二O一一年九月三日

教研组长审阅签名:年月日

篇7:《比较》案例分析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好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不信,你们看:(教学设想:通过创设情景,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导入,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下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问: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机引导)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B、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 (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教学设想: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但算法多样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培植,只有在学生想法多样化、摆法多样化、说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算法的多样化。)

E、认识“=”

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4=4读作:4等于4

等号

③指导书写“=”

(教学设想:现在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写的让他们自己写,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2)认识“>”、“

①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谁多?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怎么比?

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比-多(少)}

(2)、认识“>”、“

A.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谁会写“>”?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

B.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可以用“>”表示吗?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名字叫什么?(大于号)

这个式子怎么读?3

C.指导书写:“>”、“

D.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E.引导发现: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有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教学设想:记住“>”、“”、“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

(2)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说一说它们比的结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4)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3○4小鹿比小兔4〇5

小熊比小猴多4○3小兔比小鹿5〇4

最多最少

(5)填一填:

7○34○93○35○810○1

2〉□6〉□6=□□=8□〈9

四、总结:(略)

(教学设想: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篇8:《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每年3月12日是中国植树节。同学们养过花、种过树吗?你们通常是怎么照料它们的?生:(畅所欲言)师:你们都说了自己的想法,想不想知道有一个种树高人在培育树苗时是怎么做的?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语文第9课《桃花心木》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通大意:

1.林清玄资料

2.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感受晓内容

默读课文,画出直接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

生:(生活动)指名读句子。

师:这么优雅自在、充满生命力的桃花心木,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

师:这就是桃花心木,它是常绿乔木,树杆笔直,树冠茂盛,树高达15公尺以上,也就是我们五层教学楼那么高,甚至还要高。

师:(课件出示)瞧,这又是什么?生:桃花心木苗师“对,这就是桃花心木苗,难以至信,就是这么小的树苗居然能长成那样的参天大树,这得花费多少心血,经过怎样的精心照料啊?

师:如果你是种树人,你会怎样培育呢?

生:天天浇水、施肥。

生:给它除草。

师:那书中的种树人是怎样育苗的呢?现在请同桌一起读文,共同找出描写种树人培育树苗的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板书:种树苗天数浇水无规律)

师:这么粗心、不负责任的种树人为什么能培育出姿态优美,高大挺拔的桃花心木呢?老师奇怪了,你们奇怪吗?

生:齐声:感到奇怪。

师:作者也奇怪了,(出示:奇怪的……越来月趣怪的……更奇怪的…..)快到文中找找,谁能带着感到奇怪的语气来试着读读。

四、研读感悟明道理

生:(读课文)

师:谁还能再试试(指导朗读)

点评:多读深入体会当时作者的奇怪及所产生的疑惑心理。

师:作者越来越奇怪了(出示:“我起先以为……..但是….”)那一段

师:谁来读读,能不能不改变句子的原意,把两个问句换一种说法。

生:但懒的人不会知道有几棵树苗枯萎了,忙的人不可能行事那么从容。

师:是啊,这样说不是也可以吗?可是作者为什么要用问句呢?

生:反问句更能增加作者当时奇怪的心理。

点评:通过插入的句子训练,让学生细读体会说法的不同,在表达意义上程度也不同,问句更能体现作者奇怪的心理。

师:是啊!真的好奇怪!面对我们的不解和疑问,种树人怎么回答的?快动笔画画种树人说的话。

生:(读书、动笔画)

师:画好了,谁原意当种树人来读读。(生读文,同时课件出示种树人说的一段话)

师:同桌一个扮演种树人,一个扮演作者,相互问一问说一说。(生活动)

点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经常地跟别人交流,而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口语,那么,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就直接关系到交流的效果,因此,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又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那么,尽快培养学生清楚、准确地运用语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师:谁能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这个句式说一说种树人的话

师:种树人的话你们都理解了吗?那老师来当记者采访一下,谁来当种树人。(指名)师:你好!种树人,你不按时给树苗浇水,有的树苗都枯死了,你不后悔吗?如果总来浇水并浇一定量的水结果会怎样?

生:不后悔,只有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的扎根,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每天来浇并浇一定量的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习性,根就会浮在地表,无法深入地下。

师:听了你的话,我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种树人。同学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和育人一样。(板书:育人)种树人的话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你知道什么道理吗?

生:齐读“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课件出示)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这个“不确定”指什么?(师板书:不确定)

生:指生活的变化无常、经受困难或遭受不幸。

师:是啊!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尽管他们遭遇了不幸,但他们能勇敢的面对困难,这样的例子你能说说吗?

点评:由树联想到了人,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美读拓展升情感生:(举例说)

师: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感动,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的面孔你海熟悉吗?(出示5.12地震中的小英雄的图片,让学生说他们的事迹)

师:这些孩子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坚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他们做到不放弃,勇敢的面对,他们才是(生齐: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师:让我们再一次为那些生活在很艰苦的环境中,但从不放弃努力的人们说一声(生齐: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师:我们很感谢种树人给我们的启迪,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棵已经长大了的桃花心木,你想对谁说点什么?(课件出示)

生:(畅所欲言)

点评:通过种树人给的启迪,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环境造就人’的道理,让学生走进文本,换角色深入体会。师:同学们,这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学习了本课,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你从以下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写出你的心里话。(课件出示)生:(动笔写作)师:谁写好了,能给大家读读吗?生:(展示自己的习作,师给予评价)师:同学们: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希望你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坚强的面对,做一个自强不息的孩子!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篇9:《位置》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 导入

1、 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 新授

1、 教学例1

(1) 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 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 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 小结例1:

(1)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 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 练习:

(1) 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 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 教学例2

(1) 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 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 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 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 练习

1、 练习一第4题

(1) 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 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 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 练习一第6题

(1) 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 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 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 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 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两个数据决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正确运用确定位置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

2、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一说。

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通常情况第1个数据表示什么?第2个数据表示什么?

2、练一练。

(1)介绍一下,你在班上的座位是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几个好朋友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

(2)利用方格图标出你和你的朋友的座位。(电脑课件呈现)

(3)完成后,学生说一说座位的具体位置和表示的数据。

二、专项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中第6~8题

1、第6题。

(1)画出三角形ABC向右和向左平移5个单位后所在的位置,并在顶点用A′B′C′表示。

(2)依据顶点A(1,1),写出其它各顶点的位置。

(3)观察各顶点位置,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第7题

(1)认真观察题目,然后填上数据。

(2)按顺序描述王玲的活动路线。

3、第8题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独立思考,设计编号的方法。

(3)反馈结果,全班交流。

三、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篇10:《有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轻叩鲁迅,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幻灯出示鲁迅图片)

师:对,他就是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通过本组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这个中国伟大的革命者、思想家、文学家已经有了较深刻地认识,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影像资料。(课件播放《鲁迅》电影片尾葬礼部分)

师:看了这段影像资料,你心里体会到了些什么?

生说:(送葬的人多,鲁迅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和热爱……)

师:下面请大家再来读这段一遍,体会人民对鲁迅的尊敬和热爱。(课件出示文段)

师导接:是呀!“鲁迅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齐读诗题两遍

二、听范读,理顺思路

1.自读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齐读一遍。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为什么?(注意表扬:他读得很有感情,你点评得也很到位,掌声送给他们。)

2.听范读。

师: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听一听朗诵家沙桐和长潇是如何诵读的这首诗歌的?(课件播放新诗会沙桐和长潇朗诵的《有的人》)

过渡:听了两位朗诵家的朗诵后,你是否有一种被感染了的感受呢?下面就请大家好好地学习这首一诗吧,好好体会鲁迅伟大的人生。首先,让我们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层次。

3.理思路。

师提问:这首诗一共有几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说后,师课件出示,再齐读段意。)

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提出了对生和死的不同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2、3、4节):写了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

第三部分(第5、6、7节):写了人民对待两种人的不同态度。

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分析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是对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

三、品读重点句子、词语,理解诗意,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思考问题:

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呢?(课件出示)

(每节诗前两句都是指反动统治者。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二)小组内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看看你还有哪些诗句的意思是不明白的?先在小组内交流,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吧。

(三)读重点句子,体会深层含义。

诗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思考一:这一节写了几种人?(两种)他们指的是哪些人?(课件出示)

填空完成对这节诗的理解。(课件出示)

思考二: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课件出示)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课件出示)

诗句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哪个同学来读读这节诗?其他同学听后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节诗的?(温馨提示:注意红色的字词)

诗句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请同学跟老师一起来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诗句4.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这里的“摔垮”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诗句5.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请同学跟老师一起来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表达方法。

1.朗读要求:

(1)男同学读每节诗的第一、二行,女同学读每节诗的第三、四行。

(2)要有感情地读,读出人民对反动派的恨和对像鲁迅这样的人的爱的感情来。

2读完成后思考:诗歌是为纪念鲁迅先生(“有的人”)而写,但为什么还要写反动统治者(“有的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更好地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和爱戴之情

3.请找出文中具体运用对比的手法的地方

1、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构成对比。

2、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构成对比。

3、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构成对比。

4、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构成对比。

五、领悟诗歌主旨。(填空:课件出示)

六、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像鲁迅一样一心为人民的典范呢?请你说一说。

图片出示鲁迅这样的人物(配解说)

2.欣赏歌曲《八荣八耻》。

[《有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篇11:圆的面积(2)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圆的面积(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理解并学会环形面积。

2、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42528292202

2π3π6π10π7π5π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知道圆的周长能够求它的面积吗?

三、新课。

1、教学练习十六第3题

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

已知:c=125.6厘米s=πr2

r:125.6÷(2×3.14)3.14×202

=125.6÷6.28=3.14×400

=20(厘米)=1256(平方厘米)

答: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1256平方厘米。

3、教学环形面积。

(1)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r=2厘米求:s=?

3.14×623.14×22

=3.14×36=3.14×4

=113.04(平方厘米)=12.56(平方厘米)

113.04-12.56=100.48(平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平方厘米)

(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πR2-πr2或S=π×(R2-r2)

(3)完成做一做: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学校有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选择正确算式

A、(18.84÷3.14÷2)2×3.14

B、(18.84÷3.14)2×3.14

C、18.842×3.14

2、环形铁片,外圈直径20分米,内圆半径7分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3、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求圆的面积时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几种情况?怎样求出圆面积?

已知半径求面积S=πr2

已知直径求面积S=π()2

已知周长求面积S=π()2

(3)环形面积:S=π(R2-r2)

四、作业

课本P70第4、6、7题。

教学追记:

本堂课,在我带领着学生利用教具进行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现圆的面积与拼成长方形面积的关系,圆的周长、半径和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并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充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领悟出求环形的面积是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并引导他们发现这两种算法的一致性,同时提醒学生尽量使用简便算法,减少计算量。

篇12:圆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1)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

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圆的周长。

1、出示一个正方形。

这是什么图形?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正方形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C=4a

2、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一部分是圆的周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

即可得出圆的周长。

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

(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解决新问题。

(1)教学例1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第一个问题:已知d=20米求:C=?

根据C=πd

20×3.14=62.8(m)

第二个问题:已知:小自行车d=50cm先求小自行车C=?c=πd

50cm=0.5m

0.5×3.14=1.57(m)

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各题的周长。书本65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2、判断正误。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3)C=2πr=πd()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四、作业。

P64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5、8题

篇13:圆的周长(2)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圆的周长(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4π2π5π10π8π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C=πdc=2πr

3.14×22×3.14×4

=6.28(厘米)=8×3.14

=25.12(厘米)

二、新课。

1、提出研究的问题。

(1)你知道Π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πdC=2πr

(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学习练习十四第2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m求:d=?

解:设直径是x米。

3.77÷3.143.14x=3.77

≈1.2(米)x=3.77÷3.14

x≈1.2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已知:c=1.2米R=c÷(2Π)求:r=?

解:设半径为x米。

3.14×2x=1.21.2÷2÷3.14

6.28x=1.2=0.191

x=0.191≈0.19(米)

x≈0.19

三、巩固练习。

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

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

⑴3.14×8

⑵3.14×8×2

⑶3.14×8÷2+8

3、一只挂钟分针长20cm,经过30分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

(1)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而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2×3.14=125.6(厘米)

(2)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则: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2×3.14=125.6(厘米)

45分钟走了多少厘米?125.6×=94.2(厘米)

4、P66第10题思考题。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 作业。P65-66第3、6、7、9题

教学追记: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不复杂,但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固定值“π”是如何来的,都是值得学生研究的问题。因次,教学中,我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因为是自己操作的所得,再加上我在课中介绍了一些相关资料及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所以学生对“π”的含义就理解得特别透彻,也学得有兴趣。

篇14:风娃娃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二年级上册《风娃娃》教学设计和反思

保康县寺坪镇庹家小学王继华张加荣

教材简介:

《风娃娃》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到了风娃娃这个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现象。课文围绕风娃娃为人类做了几件事,有的是好事,有的则是坏事,因为风娃娃只知道做好事很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文中的风娃娃既乖又“傻”的可爱,课文让孩子通过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美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否对人类有用。今天我教学的是第二课时,课文的生字以检查的形式在开课时呈现,重点围绕风娃娃做了哪些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品读,明白道理。

教学目标:

1、巩固12个生字,会写“伤、吸、极”等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教学难点:知道“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风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直插重点

1、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教师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他就是(待答)风娃娃,今天教师们还要继续学习课文,更深入地了解风娃娃。上节课教师们已经学过生字和词语,那么这些词一定难不倒大家,教师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整理课文:小朋友们读词语那么棒,读课文一定也很出色吧。课文有八个自然段,教师就请每个小组读一个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风娃娃都做了哪些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和小树。

【点评:第二课时的教学,直入内容,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扫清课文障碍,检查课文的朗读,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抓住重点,精读感悟。1、在风娃娃所做的这几件事中,分别在课文中的第几自然段?吹风车这件事,在课文第2自然段。吹帆船在课文的第3自然段,吹风筝吹衣服和小树在课文的5至7自然段。那教师们就一起读一读第2自然段,看看风娃娃是怎样做“吹风车”的。问:风娃娃是怎样吹风车的?

你认为风娃娃是怎样吹风的?哪个词更能体现他用地力气大?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让学生上台演示,大家一起感受--风娃娃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个别读(引导:你们听出了风娃娃用劲了吗?)全班读,读出使劲,用力的感觉。(2)过渡:风娃娃为什么要吹风车呢?风车开始是怎样转动的?“断断续续”是怎样的流?风娃娃用了那么大的力气,风车当然就一下子转得飞快,抽上来的水奔跑着向田里流去,田里的秧苗这时怎么样了?教师们一起来看这句话:

读一读: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风娃娃也高兴极了。指导: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把这种心情放进课文中去吗?(高兴、欢快)指读,带着快乐的感觉读。2、过渡:教师们一起来看第二件事,老师也觉得风娃娃在吹帆船这件事上,可是帮了纤夫们的大忙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出示句子:

从“他们弯着腰,流着汗”你可以看出什么?(纤夫们很辛苦,很累)他们那么辛苦那么累,船却走得(待答)很慢。

指读,一起读一读,读出辛苦、沉重的感觉。过渡:看到这些,风娃娃急忙跑过去,对着船帆吹起来,船就在水面上飞快地行驶起来。这时候,纤夫们可高兴了,教师们来读一读吧。

结合图理解:看图上纤夫们在做什么呢?(欢呼,表示感谢)那么他们会对风娃娃说些什么呢?(“风娃娃,谢谢你!”“风娃娃,多亏了你啊!”“要不是你,教师们天黑也回不了家呀!”“有了你,教师们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太好了!”)3、读了风娃娃做的两件好事,你们喜欢风娃娃吗?(喜欢)让教师们一起带着对风娃娃的喜爱来读读二、三自然段。学生齐读。

4、刚做了两件事,风娃娃就受到了人们的感谢,风娃娃可得意了,他心里会怎么想?5、齐读第4自然段:风娃娃想:帮助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思考:是不是事实也像他想的一样呢?6、自己读一读5--7自然段,想一想这个问题。交流:你们喜欢他做的这些事吗?为什么?(他做的这些事对人们没有好处,让人们都很难过)从哪里可以看出来?(1)课文中的句子:不一会儿,风筝被吹得无影无踪,孩子们伤心极了。“无影无踪”是什么意思?(2)看图说说:风娃娃把小朋友的风筝都吹跑了,他们脸上露出了伤心的表情。(3)假如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会怎样?(4)从图中教师们还可以发现什么?(衣服被风娃娃吹跑了,小树也被风娃娃折断了,所以人们都--责怪他。)

人们会怎样责怪他?风娃娃听了很伤心,齐读第8自然段。此时,风娃娃的心情怎样?指导要用很委屈,伤心的语气。

【点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在读中训练语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方法,带着要求来读书,读得有目的、有内容、有体验。】

五、拓展延伸,深化内容

1、小朋友都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责怪风娃娃,可你看见风娃娃却还在呼呼地刮着风,你赶快对风娃娃说说吧!(课件)

2、你知道风还有哪些事和坏事?

师小结:风是一种自然能源,风可以吹干衣服,风可以在夏天给人们带来凉爽,风可以传播种子。人类利用风力来吹动风车抽水和加工粮食,现在人们还利用风车来发电。帆船的行驶也是靠风力的推动。但风有时也经常给人类带来灾害。暴风、台风、飓风、龙卷风等对人类的危害都很大,风能破坏农作物,掀翻房屋,给人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点评:给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让学生的情感在拓展中得以升华,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生活,这样的设计为了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吸、极”,认读

出示卡片认读,区分“及极级吸”组词,知道右边的写法,教师引导生书空,并范写。

2、指导书写。号的最后一笔

3、学生描红、练写。

板书设计

吹风车

吹船帆

风娃娃 帮助人光有力气还不行

吹风筝

吹衣折树

【总评: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教学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鼓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努力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的学习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课堂教学自然就呈现出了轻松、鲜活、高效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朗读,要求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并在此基础上以读为基点,通过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体验到帮助别人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还应和生活相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踊跃发言。通过学生对生活观察后的感受,让学生明白了文本中所蕴含的道理,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不但拓展了文本,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风娃娃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篇15:一年级数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瓯北五小胡刘贤

今天我说的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分类。

活动(一)

上课前先让小朋友做一件事:动手整理自己的抽屉,老师要求:课本放左边,文具盒放中间,练习本一类的放右边。小朋友们比一比谁放的最整齐。对放的好的进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分类)

活动(二)

师:小朋友们是不是经常去逛超市?

生:是。

师:让学生描述超市里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然后引入课本主体图,陪学生逛文具商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提示:第一层摆放什么?第二层呢?第三层呢?

生回答。

师:为什么这样摆放?

生:把一样的放在一起。

师:引出分类的含义(就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并让学生跟着一起说两遍。

活动(三)

联系生活实际提问题

1、把班里的小朋友分一分

2、把文具盒里的文具整理一下,同桌查看。

3、把打扫卫生的卫生用具找个人摆放。

活动(四)

练习课本40页“做一做”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怎样分类,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分类的认识。从小培养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学会合理地有规律地生活。知道数学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从而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另外,由于本节课活动简单易懂,

赞(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ivillcn@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名称:《和复习 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文章链接:https://www.59dt.com/article/87104.html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